苏州芡实
搜索文档
苏州农业推介会亮相深圳
苏州日报· 2025-11-21 08:35
推介会上,苏州农业成绩单引人关注。作为全国首个智慧农业改革试点城市,目前苏州全市主要粮 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4.6%,位居全省首位,"苏州大米""苏州芡 实""阳澄湖大闸蟹""洞庭山碧螺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力争2027年更高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 村现代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8%以上,培育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30家。 昨天(11月20日),苏州农业推介会在深圳举行。作为全国"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改 革试点城市,苏州携科技赋能、品牌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与拥有226家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圳携 手,共探超大型城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苏州市副市长查颖冬出席活动。 ...
打响“时味苏州”主品牌
苏州日报· 2025-10-26 08:36
核心观点 - 苏州市发布特色农副产品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旨在通过八大发展方向推动行业升级 并以“时味苏州”为主品牌引领 [1] 绿色化生产 - 目标到2027年 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达98%以上 绿色防控覆盖率达73%以上 [1] - 重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目标达99%以上 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6%以上 [1] - 确保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绿色优质农产品总数将超1000个 比重达85%以上 [1] 标准化与种质资源 - 聚焦碧螺春 枇杷 水八仙 太湖猪等地方良种 构建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2] - 支持打造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生物育种高地 建设苏州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研究院等机构 [2] - 目标每年新增国家或省级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个以上 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10个以上 [2] 规模化经营目标 - 目标到2027年 粮食种植面积超200万亩 总产量超95万吨 优质稻米转化率达50%以上 [2] - “苏州大米”授权使用主体超200家 全产业链产值超60亿元 [2] - 水产养殖面积超50万亩 总产量15万吨 渔业产值90亿元 [2] - “阳澄湖大闸蟹”全产业链产值目标超350亿元 “常熟蓝龙”全产业链产值超4000万元 [2] - 茶叶种植面积超5万亩 产量超400吨 “洞庭山碧螺春”面积超4.5万亩 “虞山绿茶”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 [2] - 枇杷种植面积超5.5万亩 总产量超1.5万吨 蚕桑面积超7000亩 蚕茧年产量达150吨 [2] 社会化与智慧化服务 - 目标到2027年 培育升级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2个 建设国家级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1个 省级项目6个 [3] - 建成一体化农创孵化中心10个 农业科创载体60个 形成“AI+农业”应用场景大模型15个 [3] - 累计培育市级农产品电商产业化联合体15个以上 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250亿元 [3] 品牌化与国际化和融合化 - 全面打响“时味苏州”全市农产品主品牌 重点打造“阳澄湖大闸蟹”等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 [3] - 支持“阳澄湖大闸蟹”等农产品保鲜出口 以及咖啡生豆等优质进口 目标新增农产品出口企业10家 [3] - 目标新增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3个 省级农业文化遗产5个 推动吴江蚕桑文化系统争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3] - 聚焦都市青年 亲子家庭 银发群体等客群 促进乡村消费业态融合 [3]
财政12亿元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
苏州日报· 2025-06-12 08:26
科技强农 - 2021至2025年苏州累计投入超12亿元财政资金,系统破解农业生产效率低、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等痛点 [1] - 实施稻麦良种普惠工程,年统筹3500万元资金实现主栽品种全域更新,推动镇麦18、扬麦29系列等高抗病性品种覆盖率达95.9%,带动单产提高2%以上 [1] - 年度投入300万元专项资金,携手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共同攻克种业研发难关,2024年累计展示评价新品种(系)22个 [1] - 苏州与中国农科院共建华东农业科技中心(苏州),市、县两级财政计划投入2.5亿元,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截至今年5月,该中心已累计入驻科创团队12支,累计孵化农业科技企业12家 [2] - 2025年预算安排1150万元,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技服务网络,安排850万元建设北斗导航农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集群,依托112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构建起"15分钟农机服务圈",主粮生产机械化率达99% [2] - 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开发农田监测、精准施肥等创新应用场景,实现作业效率三倍以上的显著提升 [2] 产业富农 - 2021至2024年争取省级以上资金1.48亿元,联动市县配套5085万元,打造"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两个国家级产业镇、三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产业矩阵 [2] - 今年新获中央财政资金额度2.6亿元,支持常熟农村改革试点、昆山现代农业园、吴江七都河蟹产业等项目 [2] - 2025年安排1000万元实施"苏字号"品牌振兴行动,聚焦"洞庭山碧螺春""苏州大米""苏州芡实""阳澄湖大闸蟹"等特色区域品牌建设 [3] - 安排1500万元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打造一批预制菜"领航型"龙头企业 [3] - 安排900万元打造县域电商集聚区,建成直播基地10个 [3] 改革助农 - 2025年投入1380万元实施"姑苏乡土人才计划",持续推进农业专业、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四类乡土人才扶持培育 [3] - 落实250万元,支持现代"新农人"培育 [3] - 构建"政银担"风险共担模式,截至2024年,已累计提供担保贷款5327户,金额达到72.75亿元,平均每户获得贷款约136.57万元 [3] - 深化"农业保险+风险减量""农险保险+农技支持""农业保险+信用征信"等模式探索,2024年,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全市2.21万户次农户提供保险保障70亿元,支付保险赔款3.33亿元,户均赔款14579.12元 [4] 成效 - 粮食亩产突破500公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首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