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
搜索文档
枸杞红、藜麦彩、牧歌悠,青海海西特色产业“链”出好“丰”景
人民网· 2025-11-16 16:09
产业体系与规模 - 形成以藏羊、牦牛、枸杞、青稞、饲草五大产业为优势,藜麦、设施果蔬、冷水鱼、柴达木双峰骆驼等为特色,肉苁蓉、食用菌等为新兴产业的“5+5+N”特色产业体系 [4] - 枸杞产业为全国第一大种植区和最大有机枸杞基地,年产干果近10万吨,有机产品主要销往欧洲、美洲、东南亚和香港地区 [5] - 藏羊产业2025年出栏量达180万只,出栏率60%以上,羊肉总产量约3万吨,建成千只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18个 [5] - 藜麦种植规模超10万亩,年加工能力3万吨,拥有藜麦米、饼干、麦片、酒、醋、粉等系列产品,审定登记品种达19个 [6] - 饲草产业人工种植面积达12.77万亩,产量10.5万吨,产值1.624亿元,拥有天然草原1.8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1亿亩 [5] 绿色发展与质量认证 - 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23%,农田残膜回收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0%、84%以上 [10] - 自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8%以上,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99.46% [10] - 拥有绿色食品企业55家451个产品,有机产品企业42家213个产品,规模居全省首位,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9个 [11] - 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32个特色农产品获香港STC优质“正”印认证 [11] 品牌建设与市场输出 - 着力打造“神奇柴达木”区域公用品牌,94家企业395种产品入选“神奇柴达木”优品库,累计建设39家优品旗舰店、专卖店 [12] - 积极扩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组织参加国内知名农产品博览会,策划精品旅游线路,融通“农体文旅商”产业体系 [12] - 2024年全州共输出各类农畜产品28.58万吨,输出额达55.37亿元 [12]
青海:构建全产业链融合体系 十万农牧民共享产业增值红利
中国新闻网· 2025-11-13 01:23
产业发展战略与投入 - 青海省通过全产业链融合与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构建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激发农牧民内生发展动力 [1] - 截至2025年累计落实中央财政专项资金9.89亿元,建设6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23个农业产业强镇 [3] - 资金重点投向标准化种养、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产品研发与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项目覆盖8个市州的35个县(市) [3] 经营模式与主体参与 - 构建“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3] -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方式,累计吸引265家经营主体参与,包括180家企业、59家合作社及26家事业单位 [3] - 该模式已累计带动近10万户农户发展,创造约1.2万个就业岗位,实现户均增收约2万元 [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农牧民增收新引擎,2025年全省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2900家 [4] - 从业人员7.1万人,其中农牧民就业人数达3.6万人,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2.5万元 [4] - 全年预计接待游客26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4.72亿元,农副产品销售收入达3.9亿元 [4] 乡村产业村建设 - 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村建设,落实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各类资金14.5亿元,累计建设315个乡村产业村 [5] - 用活用好产业项目资产联农带农“十大机制”,充分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 [5]
青海连续5年牦牛藏羊出栏量居中国第一
中国新闻网· 2025-11-12 20:18
行业生产规模 - 青海省连续5年牛羊年出栏量稳定保持在900万头只以上,牦牛藏羊出栏量居全国第一 [1] - 2024年青海省牛羊出栏量达936.59万头只,同比增长1.6% [1] - 2024年青海省牛羊存栏量为1960.12万头只,同比减少0.6%,实现减畜不减产 [1] 产业发展模式 - 青海推动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扶持培育牦牛藏羊养殖基地(生态牧场)554个 [1] - 大力推行“牧繁舍育”、“户繁场育”生产模式,推广牦牛“一年一胎”、藏羊“两年三产”等实用技术,发展“羔羊经济” [1] - 通过优化畜群结构、强化科技推广和标准化生产,加快牛羊出栏 [1] 政策与区域发展 - 青海各地出台牛羊出栏奖励补贴政策,有效带动牧户养殖出栏积极性,提高牛羊商品化率 [1] -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被列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国家级试点县 [1]
省部共建 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成果显著
中国新闻网· 2025-11-05 20:02
输出地建设成果 - 青海省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和冷水鱼生产基地 [1] - 建成国家级春油菜、马铃薯制繁种基地 [1] - 冷凉蔬菜、冷水鱼等特色农畜产品出口实现历史性突破 [1] -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总数已达1621个 [3] - 累计输出相关产品超过324.8万吨,实现价值559.1亿元 [3] 产业发展特点 - 产业发展呈现绿色底色更浓、有机成色更足的特点 [3] - 产业基础更强、发展后劲更足 [3] - 特色品牌更响、市场口碑更优 [3] 政策支持与未来方向 - 农业农村部五年累计减免相关费用达2186万元以支持产业发展 [3] - 未来将持续支持农产品"三品一标"发展,鼓励绿色有机认证 [3] - 支持强化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推动牦牛、藏羊等特色品种纳入国家核心育种场体系 [3] - 将发展冷水鱼良种繁育等关键技术,打造现代化种业振兴平台 [3]
文旅经济再创新高,四川文旅强县如何让产业“多点开花”?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30 11:44
旅游业绩表现 - 康定市共接待旅游人数1232.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5.47亿元,同比增长7.36%和5.44%,旅游人次和收入均再创新高 [1] 旅游品牌与产品策略 - 着力打造“四季康定”旅游品牌以破解季节性瓶颈,夏季发展生态露营和高山徒步,冬季主打冰雪运动和温泉康养 [2] - 建设唐卡绘制和情歌文化实景演艺等藏文化沉浸式体验项目,并完善高端民宿、酒店和特色餐饮等配套服务 [2] - 打造“遇见贡嘎”精品线路、“钻石线路”、“黄金线路”和“经典徒步线路”等一大批旅行线路,连续举办六届康定情歌国际音乐节 [2] 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融合 - “一店多营、淡旺互补”模式成为小微文旅业态的生存智慧,例如咖啡馆在淡季举办“草原读书会” [3] - 构建“文旅+百业”生态路径,发展“生态+现代服务业+旅游”、“生态+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非遗文化+旅游”等模式 [3] - 紧扣“全域全业态”发展路径,推动“文旅+百业”,使康定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3] 绿色工业发展战略 - 康定锚定绿色工业和能源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以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 [6] - 锂矿资源丰富,甲基卡矿区已查明氧化锂资源储量229.15万吨,潜在资源量超350万吨,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硬岩性锂辉石矿区 [6] - 集中力量推动宁德时代项目建成投产,力争锂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打造锂电产业集群 [6] 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 以大渡河流域为重点开发水能资源,2024年全市统调上网电量高达261.35亿千瓦时,完成产值68.76亿元 [6] - 通过“清洁能源+绿色矿业”双轮驱动,已开发水电687万千瓦,规划光伏340万千瓦,两条特高压线路助力电力外送 [7]
四川康定:“三个第一”绘就涉藏县域高质量发展图景
中国发展网· 2025-10-29 14:29
核心观点 - 康定市作为四川涉藏地区经济总量第一的县级市,正通过“文旅引领、工业提质、农牧增效”的多元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并探索绿色能源与数字经济的协同路径 [1][7][10][11] 生态保护 - 公司将生态保护置于首位,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全面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田长制,并严格执行长江流域“十年禁渔” [5] - 公司推进精准治理,对小水电、矿山矿企开展全覆盖“环保体检”,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率达到100% [6] 产业发展 - 公司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涉藏县(市)首位,构建了“文旅引领、工业提质、农牧增效”的多元产业体系 [7] - 文旅产业深耕“情歌IP+贡嘎生态”,打造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并通过康定情歌国际音乐节带动游客量与旅游收入稳步增长 [7] - 绿色工业已开发水电687万千瓦,规划光伏340万千瓦,并依托特高压线路外送电力 [7] - 公司将集中力量推动宁德时代项目建成投产,以做大做强锂电产业集群,打造绿色工业核心增长极 [10] 基础设施与民生 - 交通条件显著改善,雅康高速实现3小时直达成都,全市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全覆盖 [8] - 教育方面构建了从学前到高中的完整体系,多校获评省级示范校;医疗领域深化医共体建设,并推广“刷脸就医” [8] 乡村振兴 - 公司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折东片区主攻有机水果,折西片区聚焦青稞、多季节蔬菜和牦牛养殖 [9] - 公司全力打造“有机康定”,有效期内“两品一标”农产品达30个,并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推进产业带建设 [9]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确保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按期投运,并推进甘孜道孚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康定段)以优化电网 [10] - 公司将开展“算电融合”试点,促进绿色电能就地消纳,探索数字经济与绿色能源协同的新路径 [11]
新津小金协作共绘振兴图景 双向发力激活高原发展新动能
中国经济网· 2025-09-28 19:56
产业协同 - 协作双方以饲草产业为突破口,构建“帮扶单位搭台、地方政府统筹、企业牵头运作、农户积极参与”的合作框架,将产业帮扶从规划变为实景 [2] - 雪犇牧业实践“草畜循环”模式,通过“4218”养殖模式(4岁200公斤牦牛经100天标准化养殖增重80公斤)将牦牛产业的前中后端串成闭环,较传统散养周期缩短2年 [3] - 截至报道时,两地已建成2个饲草加工基地、6个牦牛产业示范基地、76个标准化养殖场;2024年新津投入200余万元推广新型饲草、54万元购置移动加工设备,小金已种植饲草4000余亩、饲草玉米1万余亩,计划2025年再扩种1万亩 [3] - 产业辐射效应显著,结斯乡向花村通过流转6万余亩草场寄养1000头牦牛获54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小金牦牛”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5% [4] - 猛固村126户村民通过高山牧草种植项目预计获得务工收入1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万多元 [2] 文旅共建 - 为破解资源分散化、同质化难题,双方共同设计以研学为纽带串联全县23处红色遗址、生态景点与藏寨资源的重点项目,推动文旅资源从零散分布向集群发展转变 [5] - 资金层面,新津投入2025年帮扶资金870万元,成功撬动其他资金共495万元,形成总投入超1365万元的“财政引领、多元参与”格局 [5] - 具体项目包括夹金海子研学示范民宿改造、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河堤修缮、彩叶植物栽植等基础配套与生态修复,并以15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民宿孵化 [5] - 计划将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管护站升级为红色研学基地,创新“龙头企业+国投公司+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预计建成后年接待研学团队5000多人次,带动周边2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6] 医疗协作 - 针对四姑娘山镇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但急救能力不足的短板,双方确定以“硬件提升+机制完善”为重点的协作方案 [7] - 2025年新津投入12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急救中心增设急诊抢救监护室、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等,并配备15台(套)设备如除颤仪、呼吸机 [8] - 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包括每月组织新津专家开展“巡回诊疗”、每年选派1-2名骨干驻院进行临床带教、组织小金医护人员赴新津进修,每年开展培训至少4期 [8] - 联合构建“四级急救网络”:一级培训景区500余名员工基础技能,二级2辆救护车24小时巡逻确保30分钟内到达任意点位,三级中心处理80%以上常见急症,四级与上级医院建立绿色通道 [9] - 目前急救中心医护及医技人员达22人,配备2台急救救护车,团队规模较协作前扩充近一倍,累计接诊门急诊超6000人次,急救响应时间平均在15分钟以内 [9]
青海家宴擂台“互怼” 以餐“为媒”激活消费新体验
搜狐财经· 2025-09-21 08:24
活动概况 - 青海家宴擂台赛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举行 汇聚该省两市六州8支代表队 展示藏羊 牦牛 三文鱼等特色优势食材 [3] - 活动通过擂台"互怼"形式有机融合地域特色文化与现代消费体验 推动商旅文体健多元业态深度融合 [3] 活动形式与内容 - 八支代表队通过"登场展示+互怼辩论+观众互动"模式 将食材生态优势 菜品文化故事 产业科技赋能融入方言俚语 [5] - 设有奖答题环节 主办方为观众送出餐券福利 观众作为参与者和评判者提供市场反馈 [7] 品牌与文化价值 - 全面挖掘青海家宴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立体呈现"高原 绿色 有机"的青海餐饮形象 [1] - 江苏游客表示活动形式轻松活泼接地气 绿色生态饮食理念符合期待 有助于传播青海美食文化 [7]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9-08 06:10
经济发展成就 - 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从1965年3.27亿元增长至2024年2765亿元 累计增长155倍 年均增长率达8.9% [1] - 中央财政对西藏转移支付累计超过万亿元 金融存贷款余额双破6000亿元 [1] - 银行机构自2011年累计让利超1300亿元 惠及23.5万户经营主体 [1] 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持 - 1980年起免征农牧业税 1985年实施义务教育三包政策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1] - 证监会2016年起对西藏企业IPO实行"即报即审 审过即发"优惠政策 [2] - 2023年实施"格桑花行动"推动企业集聚发展 覆盖全区公路电力通信网络建成 [1][2] 产业投资机遇 - 生态资源 清洁能源 矿产资源 文旅资源形成特色产业投资磁石 [2] - 需加强青稞增产 牦牛提质等农牧业现代化金融支持 [2] - 推动水能 风能 太阳能开发利用 深化文旅融合与农旅互动 [2] 重大项目与资金保障 - 雅下水电工程 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提高产业链资金链活跃度 [3] - 金融需做好五篇大文章 为创新创业创富提供资金保障 [3] - 通过政策高地和资源宝地挖掘 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2][3]
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40
经济发展成就 - 西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65年的155倍 农牧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5年的199倍[1] - 基础设施 民生保障到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高质量发展具备更多有利条件[1] - 雪域高原60年巨变铺垫光明前景[1] 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 林芝波密县以冰川 桃花 藏文化吸引数百万游客[1] - 日喀则江孜县青稞深加工产品达几十种 年产值达1.48亿元[1] - 西藏首个大规模智算中心于今年6月正式运营 高新数字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 资源禀赋优势 - 河谷农区 高山草甸 湿地湖泊等独特资源禀赋提供有竞争力的潜力空间[2] - 高海拔可转化为产业发展势能 通过差异化错位化发展将价值洼地变为产业高地[2] - 良好生态是产业发展生命线 绿色有机已成为青稞牦牛等藏字号农畜产品的金字招牌[3] 产业发展挑战 - 海拔高交通不便导致施工难度大物流成本偏高[3] - 基础设施 主体培育 产销对接等方面短板较为突出[3] - 生态本底脆弱 污染一旦出现将失去核心竞争力[3] 产业发展路径 - 发挥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力量 引入人才资金科技等现代生产要素[3] - 推动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深度融入国内外大市场[3] - 阿里地区日土县通过种群扩繁提升和建设拍卖中心实现白绒山羊产业增值[3] 生态保护要求 -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把大保护放在首位 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3] - 项目引进资源开发需严守生态底线红线 通过强化制度约束优化补偿机制守住竞争力[3] - 发展过程中需不断提升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