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牦牛
icon
搜索文档
香格里拉:夏牧场上燃烧的篝火
中国新闻网· 2025-06-30 16:18
香格里拉牧区生活现状 - 星沾牧场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最边远地区,不通水电且无手机信号,保留传统游牧生活方式[1] - 牧民家庭呈现分散就业特征:父亲在尼汝村务农兼打零工,母亲负责牧场管理,子女分别在昆明打工和香格里拉市从事旅拍工作[3] - 年轻一代出现返乡创业趋势,如纳西族姐弟计划通过直播销售特产或结合放牧开展商业活动[5] 畜牧业经营挑战 - 羊毛产业面临需求萎缩,高质量羊毛仍有销路但低质羊毛因传统工艺失传(如彝族羊毡制作减少)而滞销[6] - 牲畜价格呈现分化:牦牛和绵羊价格显著下跌(归因于进口牛羊肉冲击),骡马价格因养殖减少而上涨[6] - 普米族商人反映骡马贸易面临优质货源短缺问题,印证养殖环节的劳动力流失现象[6] 牧区经济活动 - 季节性劳动力协作模式显著,如剪羊毛等重要工作依赖邻里互助完成[4][8] - 跨区域商贸活动存在,如普米族商人长期在香格里拉各牧场间进行骡马交易[6] - 食品加工链条完整,涉及剑川火腿腌制、羊血肠制作等传统工艺[9] 社会文化特征 - 多民族共居现象普遍,场景中出现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多民族文化交融[10] - 通信方式呈现传统与现代结合特点,既使用步话机进行牧场间联络,又存在年轻一代通过手机开展商业活动的尝试[6][7] - 社区凝聚力通过篝火晚会等集体活动强化,参与者涵盖四川木里、稻城等多地牧民[7][10]
“沪青优品”新标准:精准匹配上海渠道,打造青海特色品牌
搜狐财经· 2025-06-29 23:17
活动背景与目的 - 深化青沪两地合作 推动青海优质农畜产品融入上海大市场 [1] - 通过市场化手段助力青海农产品从"产地资源"向"市场品牌"升级 打造"沪青优品"金字招牌 [1] - 活动由青海省商务厅主办 上海消费帮扶联盟承办 华润 大润发 本来生活 高校后勤等渠道专家参与调研 [1][3] 高原产业机遇与痛点分析 牦牛产业 - 青海牦牛肉拥有高蛋白 低脂肪的"高原有机"品质 符合上海健康消费趋势 [3] - 面临品牌认知度低 消费者存在"肉质老"刻板印象等难题 [3] - 核心问题在于品牌缺失 与澳洲 巴西进口牛肉相比缺乏统一区域品牌形象 [3] - 解决方案包括强化品牌故事营销 开发牛排 牛肉卷等便捷产品 [3] 冷凉蔬菜产业 - 凭借独特气候优势品质上乘 已出口多国 但在上海市场知名度不及云南 山东等产区 [3] - 破局关键在于打造区域品牌 向消费者讲述"高原有机"故事 [3] - "夏秋菜"特性可在9-10月精准补充上海高校蔬菜供应缺口 是潜力团餐食材 [3] 冷水三文鱼产业 - 全国最大养殖基地和出口主力 品质达国际顶尖水平 [4] - 产品形态单一 附加值有待挖掘 [4] - 应延伸产业链 开发鱼油 鱼皮 鱼子酱等高价值产品 升级为高端食品全产业链 [4] 有机枸杞产业 - 面临"为他人做嫁衣"困境 大量优质枸杞被外省客商低价收购后贴牌高价出售 [4] - 本地企业"有品质 无品牌" 利润严重流失 [4] - 需转变思路 从"种好枸杞"转向"卖好枸杞" 研究上海市场需求进行逆向产品开发和品牌塑造 [4] 上海市场经验分享 - 本来生活集团分享"褚橙"案例 阐述"品质+品牌"双轮驱动策略 利用IP故事和精准营销打造高附加值品牌 [5] - 大润发强调采购需紧跟消费需求变化 开发便捷化 场景化产品 [5] - 上海高校后勤展示"政府搭台+高校组团+企业运作"模式 形成"基地直采—标准定制—稳定订单—品牌培育"闭环 [5] - 华润万家分享通过标准化分级 差异化包装和精准营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5] 成果落地 - 发布《对口地区农畜优品体系标准——"沪青优品"标准》1 0版 覆盖范围从果洛州扩展至青海全省 [7] - 新标准为青海企业提供对接上海市场的"操作指南"和"品质门槛" 帮助筛选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7] - 上海渠道可精准匹配优质货源 建立稳定高效产销对接机制 实现"拉郎配"到"自由恋爱"转变 [7] - 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沪青优品"品牌化辅导工作 助力青海产品走进上海 辐射长三角 [7]
青海:STC认证助力“青字号”产品驶上出青“快车道”
中国新闻网· 2025-06-29 21:40
青海农畜产品国际化发展 - 刚察藏羊和牦牛获得香港STC认证证书和检测报告 标志着产品品质取得国际权威机构认可 为开拓国际市场奠定重要基础 [1] - 刚察县实现有机牧场全域认证 并通过STC认证 计划将牛羊肉推向全国和全球市场 [3] - STC香港优质"正"印认证在香港市场备受欢迎 并在53个英联邦国家及地区互相认可 [3] 青海农畜产业规模 - 青海已成为全国最大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 最大春油菜杂交制种基地 最大青稞加工基地 最大冷水鱼生产基地 最大有机枸杞生产基地 [2] - 刚察县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3.79万公顷 是环青海湖北岸最大有机牧场 [3] - 青海50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55个产品获得STC认证 进入港澳市场并出口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青港合作进展 - 2024-2025年青海和香港持续开展经贸交流活动 深化各领域合作 [1] - 香港STC青海实验室在西宁揭牌 实现"青海检测 香港发证"模式 为产品走向国际开启快车道 [4] - 已完成牦牛肉 虹鳟鱼等产品的实验室数据互认工作 监测数据获香港STC认可 [4] 青海外贸表现 - 前5个月青海与90个国家地区开展贸易 新增9个贸易伙伴 [5] - 青海农产品出口2.6亿元 同比增长44.9% 增速居全国第一 [5] - 青海将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 推动更多优质产品走向世界 [5]
牧民变主播,高原畜产“上直播”
科技日报· 2025-06-24 09:21
电商直播带动高原畜产销售转型 - 青海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通过直播电商销售牦牛肉、藏系羊等畜产品,改变传统"散养散卖"模式 [1] - 21岁返乡青年多杰吉创办网红孵化基地,带动年轻人参与直播,24岁主播多杰措成为金牌主播,单场直播下单提示音频繁 [1] - 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产品包括手撕牦牛肉、青稞啤酒等,五香味产品更受大众欢迎 [1] 基础设施升级支撑产业发展 - 国网海北供电公司2021年起为村新增10千伏线路450米、电缆445米,变压器总容量提升至2520千伏安 [2] - 专项为牛羊肉加工车间、冷库及仓储中心新增250千伏安变压器,改造207户照明和10户动力用电 [2] - 实现"办电不出村"便民服务,保障加工、冷链物流等电力需求 [2] 多业态协同推动经济增收 - 村集体经济收入2024年突破80万元,产业链带动脱贫户人均收入达19817.5元以上 [2] - 产业从畜牧扩展至红色研学、特色旅游、啤酒深加工、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 [2] - 直播基地配备专业保鲜展示区、特色直播间及物流仓储中心,解决高原产品保鲜运输难题 [1]
江苏省第十批援藏工作圆满收官——山海同频共振 共育格桑芬芳
新华日报· 2025-06-17 07:16
产业援藏 - 江苏第十批援藏累计投入15.36亿元援藏资金,完成165个援藏项目,国家"十四五"援藏考核位列第一等次[1] - 林周县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总投资1.5亿元,是西藏首个全产业链综合性农牧示范园,牦牛出栏时间从七八年缩短至5年[2] - 曲水县才纳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产值突破3800万元,吸引15家企业入驻,草莓、水果西红柿等"江苏味道"畅销[2][3] - 园区带动50多名西藏高校毕业生、70多名产业工人稳定就业,每年吸纳临时工超1000人,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3] - 江苏打造形成墨竹"一桶油"、林周牦牛产业、达孜林卡经济、曲水现代休闲农业等"一县一业"产业格局[4] - 3年累计落实312个援藏招商引资项目,协议投资额59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37亿元,位列17个援藏省市首位[4][5] 民生援藏 - 泰州市援藏工作组投入资金完成协荣村"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工程,新建道路近3万平方米,铺设污水管网近8000米[6] - 江苏援建50多座"连心桥"、32.3公里"幸福路"、8个"一站式"服务乡镇邻里中心[6] - "十三五"以来江苏累计投入2亿多元支援拉萨医疗卫生行业,墨竹工卡县创成西藏自治区县级首家二级甲等医院[7] - 拉萨江苏实验中学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4.69%,一本上线率达71.79%、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8] 文化援藏 - 江苏投入1500万元援藏资金修复林周农场,遵循"修旧如旧"原则[9] - 2024年江苏培训拉萨文旅行业骨干160人,捐赠拉萨市图书馆价值500万元的图书10万册[10][11] - 2023年"圣洁拉萨·茉莉格桑共芬芳"高铁冠名列车从南京南站首发,2024年秦淮灯会首次在拉萨举办[10] - 江苏年均组织近2000人次的拉萨青少年和各界人士赴区外学习交流[11] - 拉萨首部原创音乐剧电影《天·梦》成功首映,以藏族姑娘卓玛的追梦历程为主线[11]
西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网· 2025-06-09 06:04
青稞产业发展 - 江孜县青稞精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产品从传统饼干、挂面扩展到八宝粥、面包、爆米花等新品类,2024年产值达1.48亿元,同比增长66% [1] - 青稞产业已成为当地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藏族小伙索朗群培经营的街头小店展示了青稞食品多样化应用 [1] 高原特色农牧产业整体表现 - 2024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78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 [1] - 西藏通过项目拉动、就业带动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2024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2.5%以上 [4] 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 - 林芝市波密县天麻深加工产品畅销,昌都市左贡县核桃油等产品受市场欢迎 [2] - 墨脱县茶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建成103个茶园覆盖1.9万亩,11处加工厂日处理茶青4万斤,并在拉萨、成都等地建立销售网点 [2] 农牧业科技创新 - 西藏农牧科学院通过改良牦牛品种和饲养方式,使林周县示范点牦牛出栏年龄提前2-3年 [3] - 西藏建立青稞、牦牛、牧草3个产业技术体系,2024年选派10656名科技特派员开展4万余场培训,服务群众33万人次 [3] 惠民增收项目 - 山南市措美县夜伴蜂声公司带动6200多户农牧民养蜂,每户年均增收约1400元,蜂箱分布在10个县区 [4] - 日喀则市高标准农田以工代赈项目2024年带动群众增收5726万元 [4]
第二十届西博会开幕在即 甘孜州多维度展示发展成果与产业优势
中国经济网· 2025-05-23 15:46
西博会甘孜州参展概况 - 甘孜藏族自治州借力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全方位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重点推介文旅、能源、有机等优势产业资源 [1] - 展区采用"1+3+N"创新模式,其中"1"聚焦"十四五"发展成就,"3"突出文旅、能源、有机三大核心产业,"N"涵盖美食、天文、非遗等多元文化 [2] - 主题展馆细分为成就展、高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展、非遗展三个展厅,以革命红、生态绿、天空蓝三色串联能源、有机、文旅发展图谱 [2] 能源产业发展 - 甘孜州能源可开发量达2.5亿千瓦,其中光伏可开发量1.5亿千瓦居四川省第一 [3] - "十四五"期间建成清洁能源装机2058万千瓦,在建2269万千瓦,水电规模全省第二、光伏规模全省第一 [3] - 全球最大水光互补柯拉光伏电站为标志性成果 [3] 高原特色农业 - 建成97.76万亩"三江六带"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创建50个省州现代农业园区 [3] - 361个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设立有机专柜展示酒肉茶菌果药水蔬粮油十大类优质农特产品 [3] - 47家企业参展农特产品展区,涵盖牦牛、藏香猪、青稞等七大种类 [6] 文旅产业成果 - 拥有115家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52亿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671.85亿元 [4] - 非遗展重点展示德格印经院、"蜀山之王·千面贡嘎"景观及"十一环十骨干"精品游线 [4] - 配套开展非遗歌舞、原生态表演等民族文化展演活动 [7] 投资合作与推广 - 《飞夺泸定桥》主题元宇宙项目将在西部投资说明会签约 [5] - 举办成都-甘孜、浙江-甘孜农商对接会及炉霍县农产品专场推介,多个项目计划现场签约 [5] - 组织20名网络名人组成"甘孜体验团"打卡展馆,电商团队通过直播带货推广松茸、藏红花等农产品 [5]
西藏那曲畜牧业形成“结构优、出栏活、饲草足”格局
精准施策,优化畜群结构。实施牦牛公母畜结构调整奖补工程,出台《那曲市牦牛公母畜结构调整奖补 工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聂荣县、巴青县、索县先行试点,推行"母畜增量+公畜减量"双向激励机 制,按新增母畜每头460元兑现补贴322万元。1622个经营主体通过繁育扩群、公母置换等方式,实现母 畜从6.68万头增加至7.5万头(只);同时,通过出栏、出售、交换减少公畜2041头(只),增收约497.4万 元。 近年来,那曲市紧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主线,创新实施"畜群结构优化+科学出栏调控+饲草保障强 化"三链协同工程,2024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045万元,惠及经营主体227家、农牧户4.11万户,形 成"结构优、出栏活、饲草足"的良性发展格局。 夯实基础,强化饲草保障。投入390万元开展种植、采购、机具复合补贴,政策覆盖率达85.5%,兑现 补贴333.36万元,提高了牧民群众开展人工种草和自发储备饲草的积极性,增加了全市饲草储备量,降 低了饲草种植和牲畜养殖成本,全年成畜死亡率控制在2.3%以内;新生仔畜144.38万头(只),成活 137.09万头(只),幼畜成活率94.95%。(赵书彬) 创新机制,激活出栏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