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排

搜索文档
光洋股份易主4个月拟收购银球科技 标的高转速轴承全球市占率约28%
长江商报· 2025-05-22 07:45
公司重组动态 - 光洋股份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银球科技100%股权 并计划募集配套资金 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不构成重组上市 [1][2] - 公司股票自5月19日起停牌 预计10个交易日内披露交易方案 [2] - 此次重组是地方国资入主4个月后的首次重大资本运作 市场对此期待已久 [1][3] 公司历史经营表现 - 2014年IPO时营收6.22亿元(+7.17%) 归母净利润0.63亿元(+17.97%) [3] - 2015-2018年业绩波动 主因5.5亿元收购的天海同步连续三年未达业绩承诺 累计计提商誉减值9275.68万元 导致2018年亏损 [4] - 2021-2023年持续亏损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1亿元/-2.34亿元/-1.17亿元 [4] - 2024年及2025Q1业绩改善 归母净利润0.51亿元(+143.62%)和0.25亿元(+6.67%) [5] 标的公司银球科技核心数据 - 2024年产值超6.5亿元(+30%) 高转速轴承国内市占率超80% 全球市占率约28% [1][7][8] - 拥有年产11亿套轴承产能 产品覆盖2-60mm直径球轴承 客户包括美的/格力/戴森/日本电产等 [7] - 近年持续扩产:2023年投产1.39亿元高转速轴承项目 2024Q4投产1.7亿元汽车轴承项目 2025Q4计划投产2.5亿元精密轴承项目 [7] - 现有产能可支持200万辆高端汽车制造 2025年新项目将新增80万辆汽车轴承配套能力 [8] 战略协同效应 - 光洋股份现有轴承产能1.39亿件套/年 在建729万件套/年 正加速向新能源车及数智化转型 [8] - 收购有望整合双方在家电/汽车领域客户资源 形成产业链协同 强化轴承行业市场地位 [8] - 标的公司在汽车涡旋压缩机轴承/ABS刹车系统轴承等高端领域的技术积累可补足公司产品线 [7][8]
又一IPO转战重组案例,光洋股份收购银球科技布局机器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9 20:16
并购交易概况 - 光洋股份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银球科技100%股权 并配套募集资金 预计停牌不超过10个交易日 2025年6月3日前披露信息 [2] - 银球科技主营轴承、齿轮和传动部件制造 客户覆盖家电、汽车等行业 与光洋股份(汽车精密轴承和锥环生产商)属于同业并购 [2] - 银球科技曾于2022年2月通过世纪证券申报IPO辅导 但已撤回 未正式递交申请 财务数据未公开 [3] 标的公司经营与投资 - 银球科技2023年投用1.39亿元高转速轴承项目(年产6000万套) 2024年四季度投产1.7亿元汽车及工业精密轴承技改项目(年产1.5亿套) [4] - 2024年高转速轴承国内市占率超80% 全球28% 深沟球轴承供应空调厂商 国内市占率第一 客户包括徕芬、小米、美的等 [4] - 2025年四季度计划投产2.5亿元精密轴承技改项目(年产2.5亿套) 客户含日本电产、松下 正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 [4] - 2024年总营收突破6.5亿元 预计2025年达7.5亿元 [5] 股东背景与资本结构 - 银球科技第一大股东为自然人胡永朋(34.75%)和李定华(34.20%) [6] - 广汽资本通过广州博研汽车一号创投持股3.71% 上汽集团与德联集团通过佛山尚颀德联持股2.77% [6] - 涌金投资通过两家有限合伙合计持股5.07% 疑似第三大一致行动人 [6] 并购协同与行业趋势 - 光洋股份布局机器人模组业务 与银球科技轴承产品可形成协同 公司研发机器人关节模组轴承、行星齿轮等 [9] - 光洋股份在建年产6000万套新能源汽车及机器人精密零部件项目 总投资10亿元 达产后预计年销售额26亿元(一期10亿 二期16亿) [9] - 2024年A股频现IPO转并购案例 如华大九天收购芯和半导体 粤宏远A收购博创智能等 [7] - 光洋股份与银球科技整合符合监管鼓励方向 双方在汽车动力系统、机器人关节等领域技术互补 [8][10]
论大势 理细节 辨风向——2025上海车展的汽车供应链面面观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8 10:45
中国汽车产业链全球化趋势 - 2025上海车展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面积从3万平方米增至10万平方米 占展会总面积三分之一 显示中国汽车产业链企业正自信展示技术研发成果 [2] - 尽管面临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冲击 但国际零部件供应商如博世 佛瑞亚等仍坚定支持中国车企全球化战略 提供市场开拓 本地化适配 法规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3][4] - 博世作为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拥有丰富全球化经验 可为车企提供成熟海外拓展方案 其中国区总裁表示将与中国车企持续深化全球化合作 [3] - 佛瑞亚提出四大助力方向:南美市场开拓 全球法规咨询 欧洲产能协同 雷达产品全球合作 强调从产品输出转向服务输出 [4][5] 人工智能赋能汽车产业 - 博世推出"纵横辅助驾驶"品牌 开发AI架构应用于城区及高速路辅助驾驶 已与5家中国车企合作 大部分项目2025年落地 海外项目2026年量产 [5] - 纽劢科技展出全栈自研MaxDrive辅助驾驶系统 支持L2到城区辅助驾驶 适配国内外主流芯片平台 助力车企快速量产差异化车型 [5] - 多家企业推出AI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博世融合多生态大语言模型的座舱平台(2026年推出) 华阳集团基于高通8255与芯驰X9SP芯片的方案 均胜电子沉浸式JoySpace+座舱 [6] - 东软睿驰提出"AI定义汽车"概念 推出NeuSAR OS操作系统 实现跨平台跨域开发 加速AI在辅助驾驶 个性化体验等方面应用 [7] 智能网联与汽车安全 - 工信部会议强调智能汽车安全底线 要求车企明确责任 禁止虚假宣传 对智能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7] - 中信科智联展示C-V2X全栈解决方案 包括通过ASPICE Level3认证的通信模组和软件 其网联式智驾域控制器突破单车感知局限 提升极端环境可靠性 [8][9] - 中兴通讯推出多款安全认证芯片:M1芯片通过ASIL-D认证 A1芯片获ASIL-D认证并支持国密二级 从设计源头保障智能网联汽车安全 [10] 技术创新与材料应用 - HRC展出"超级碳舱"解决方案 较传统钢铝方案减重30% 轻量化系数仅0.95 集成10余种先进连接工艺 开创碳纤维在量产车结构件应用先河 [11] - 佛瑞亚海拉推出智能可配置电子保险丝iConF 简化线束布置 支持高级辅助驾驶 通过芯片化设计实现线径更小 重量更轻 成本更低 [11] - 联合电子推出超级智能增程器单元和镁合金电桥 其中镁合金ASM行星排电桥总重60kg 峰值功率超250kW 比传统设计减重20% [12] 芯片国产化进程 - 黑芝麻智能推出华山A2000家族芯片平台 覆盖不同级别辅助驾驶需求 A1000家族芯片已通过规模化量产在10万元级车型落地辅助驾驶功能 [13] - 中兴通讯展出3类车规级芯片:与一汽联合发布的5域融合AI芯片A1 与广汽联合发布的中央计算芯片M1 以及自研4G/5G通信芯片S系列 [14] - 东软睿驰与中汽研科技合作探索RISC-V在汽车产业应用 通过开源特性促进芯片设计创新 加速国产化进程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