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视觉假体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打造类脑智能产业集聚高地,行业迎来哪些机遇?
第一财经· 2025-06-28 10:11
类脑智能产业发展政策 - 上海市杨浦区发布《杨浦区关于促进类脑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是国内首个鼓励类脑智能产业落地、企业协作和资本集聚的文件 [1] - 近期目标包括建设类脑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公共技术平台、产业联盟和专业孵化器,招引相关企业 [1] - 中长期目标为培育3-5家瞪羚企业,集聚10-15家代表企业,形成完善产业生态体系 [1] - 具体措施包括建设"一平台、一联盟、一园区、一基金+基金矩阵、一生态"的产业集群 [1] 产业生态构建 - 建设类脑智能公共技术平台,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算力、数据、工具等资源服务 [1] - 建立上海类脑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以长阳创谷和湾谷科技园为核心打造产业集聚地 [2] - 成立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基金及基金矩阵,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2] - 提出"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跨区域协作网络和产业聚合生态3项保障措施 [2] 技术研发进展 - 复旦大学团队发布全球首创"脑脊接口"技术,帮助瘫痪患者行走 [2] - 复旦大学团队开发全球首款广谱可植入视觉假体,使失明动物恢复视觉能力 [2] - 多款针对帕金森、抑郁、癫痫的脑机接口产品在上海三甲医院进行临床试验 [2] 标准与检测体系 - 国家药监局批准2项脑机接口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由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牵头 [3] - 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正在健全脑机接口产品标准体系和检测能力 [3] - 国家医保局针对3项脑机接口技术立项,弥补医保收费空白 [3] 产业基础与资源 - 杨浦区拥有复旦、同济等多所高校,具备芯片设计、计算机编程等人才优势 [3] - 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位于杨浦区,匹配产业发展需求 [3] - 医疗机构资源对技术验证至关重要,包括华山医院、中山医院等临床试验机构 [3] - 需要建立类脑智算基础底座,包括机房和公共数据库,支持产业链企业 [3] 应用场景拓展 - 类脑智能产业涵盖医疗级脑机接口、居家康复、休闲游戏、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4] - 医用级脑机接口企业可探索惠民保、商业健康险等支付路径 [5] - 其他企业可开拓新场景新领域,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5]
【时代风口】 脑机接口进化提速 仍需跨越安全成本伦理“三重门”
证券时报· 2025-06-10 01:51
周春媚 其次,成本问题是制约脑机接口产业化的重要因素。据了解,脑机接口临床成本每例约为30万元至50万 元,包括电极、芯片等设备制造,手术植入、调试,术后护理、康复训练,以及医院管理服务等。即便 是湖北最早出台了相对较低的收费标准,明确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为6552元/次、取出费为3139元/ 次,但这仅仅是设备植入和取出的服务费,额外的费用仍需研发相关方承担。高昂的成本使得普通患者 难以承受,也限制了产品的市场推广。 最后,脑机接口技术最深层次的隐患与最具争议性的挑战是伦理问题。由于涉及对人类大脑信号的读取 和干预,脑机接口技术从一开始就引发了关于隐私、人类自主性的伦理思考。例如,当脑机接口可以读 取和解析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时,如何确保个人隐私不被侵犯?当外部信息可以通过脑机接口写入大脑 时,如何保证人类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不受影响?相比于技术上的难题,这些"细思极恐"、令人不寒而 栗的拷问,更决定着科技能否真正向善,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 作为一项具有变革性潜力的前沿技术,脑机接口正处于"进化"的加速阶段,每一个新突破、新进展都应 享有掌声与喝彩。但前路漫漫,要迎来产业化的春天,安全、成本、伦理这"三重门"是必 ...
《Science》刊文!复旦科学家通过脑机接口,使失明动物恢复视觉功能
机器人圈· 2025-06-06 18:10
6月6日,中国科学家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线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借助脑机接口等技术,新一代视觉假 体不仅使失明动物恢复可见光视力,还可扩展其视觉功能,这为失明患者复明提供了新可能。 团队合影(从左至右:王水源、胡伟达、张嘉漪、周鹏) 温丛健 摄 上述科研成果由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周鹏/王水源团队、脑科学研究院张嘉漪/颜彪团队联合中 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团队合作完成 ,相关成果以 《碲纳米线视网膜假体增强失明视觉》 (" Tellirium Nanowire Retinal Nanoprosthesis Improves Vision in Models of Blindness ")为题发表于 《科学》 ( Science ) 杂志。 研究显示,该团队开发出全球首款光谱覆盖范围极广(470-1550nm,从可见光延伸至近红外二区)的视觉假 体, 该假体无需依赖任何外部设备,即可使失明动物模型恢复可见光视觉能力,还能赋予动物感知红外光 ,甚至 识别红外图案的"超视觉"功能,也就是在黑暗中也能看见事物。 该科研团队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通常而言的"可见光",指人类视网 ...
新一代视觉假体有望让失明者重见光明
科技日报· 2025-06-06 07:51
技术突破 - 复旦大学联合团队开发出全球首款光谱覆盖范围极广的视觉假体 无需外部设备即可使失明动物模型恢复可见光视觉并感知红外光 [1] - 该视觉假体采用碲纳米线网络(TeNWNs)视网膜假体 光电流密度达当前已知最高水平 首次实现最宽光谱覆盖的视觉重建与拓展 [1] - 植入眼底的碲纳米线网络视网膜假体薄如蝉翼 可直接取代退化光感受器细胞 激活视网膜神经元并利用自然通路传递信号 [1] 功能特性 - 视觉假体融合"仿生修复"与"功能拓展"双重特性 规避侵入性脑部手术风险 突破人类天然视觉物理极限 [2] - 技术使失明小鼠重获可见光感 并在黑暗中精准定位940纳米和1550纳米红外光源 [1] - 在食蟹猴实验中验证有效性 植入半年无不良排异反应 为临床转化奠定基础 [2] 应用前景 - 团队正深入研究视觉假体与视网膜高效耦合机制 通过临床转化或改写"人造视觉"技术规则 [2] - 新一代超视觉假体技术不仅有望让失明者重见光明 还将拓展人类感知极限 [2]
能“看见”红外光的“超视觉”假体在实验室诞生
快讯· 2025-06-06 02:03
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款光谱覆盖范围极广的视觉假体诞生 覆盖470-1550nm波长 从可见光延伸至近红外二区 [1] - 该假体无需依赖外部设备 仅需微创手术植入 即可在光照条件下发挥作用 [1] - 技术由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 脑科学研究院联合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共同开发 [1] 应用前景 - 假体能使失明动物恢复可见光视觉能力 并具备感知红外线的"超视觉"功能 [1] - 研究成果以《碲纳米线视网膜假体增强失明视觉》为题发表于《科学》杂志 [1] 研发进展 - 研究成果于2025年6月6日北京时间正式发布 [1] - 技术团队包括周鹏/王水源团队 张嘉漪/颜彪团队 胡伟达团队等跨学科研究力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