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话剧《青蛇》
icon
搜索文档
数字技术再现话剧之美
人民日报· 2025-08-26 06:40
核心观点 - 中国国家话剧院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出"CNT现场"高清展映季 打破传统剧场局限 实现线上沉浸式观演体验 推动经典话剧《青蛇》等作品的广泛传播与艺术价值提升 [1][4] 技术应用与展映形式 - 采用多机位实时拍摄与切换技术 提供角度多样景别丰富的高清影像 强化演员表情动作与服饰细节的呈现效果 [1] - 覆盖全国30余家剧场 线上展映模式突破物理空间与地域限制 实现舞台场景与特写镜头的无缝连接 [1] 剧目艺术特色 - 《青蛇》以江南民居"版筑泥墙"为舞美核心 结合灯光多媒体音乐水雾营造烟雨迷蒙的东方意象 [2] - 融合南宋禅诗与现代语言 通过金山寺魔幻世界临安城等场景切换构建破立并存的情感关联 [2][3] - 重构白蛇青蛇人物关系 呈现两种女性形象与情感状态 法海角色颠覆传统认知展现慈悲与觉悟 [3] 演员表现与行业影响 - 秦海璐袁泉凭借7年戏曲功底演绎青蛇叛逆幽默与白蛇温婉热情 辛柏青通过层次化表演展现角色成长蜕变 [3] - 优秀演员需具备专业能力与创作态度 与《生死场》《北京法源寺》《大宅门》等经典剧目演员表现形成呼应 [4] 国际传播与文化价值 - 《青蛇》2013年首演后巡演国内外 亮相美国肯尼迪艺术节与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 推动中国故事国际传播 [4] - 古典与现代元素交融展现中国戏剧艺术风采 高清影像技术助力海外观众领略中国文化魅力 [4]
探索中华美学的化用之妙(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8-07 07:03
核心观点 - 传统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正推动当代艺术发展 拓展民族表演体系新境界 [1][2] 戏曲美学转化方式 - 把握"程式思维"塑造人物 通过生旦净丑行当构建人物类型语言体系 为演员提供角色捕捉抓手 [1] - 化用需超越形似追求神韵 将浑圆曲弧 动静相衬构图法则融入表演节奏与造型意识 [2] - 借鉴以简驭繁 虚实相生的空间营造智慧 通过演员表演创造时空而非依赖舞台技术 [2] 成功实践案例 - 梅兰芳为《霸王别姬》编创虞姬剑舞 融合雉尾生英武与老生刚劲 [1] - 吴兴国在《等待果陀》中以丑角程式为基础 借鉴《清风亭》老生老旦表现 [1] - 话剧《伏生》《青蛇》无戏曲符号但深得东方美学精髓 实现写意旨趣与空间流转 [2] - 话剧《中国梦》竹排场景通过身体律动模拟江流起伏 展现戏曲神韵与东方诗意 [2] 行业影响 - 越剧《我的大观园》火爆出圈带动文旅消费热潮 [1] - 戏曲智慧与美学正运用于话剧 影视等当代艺术创作 [1] - 化用戏曲美学是以当代之思叩问传统 使中华审美基因在时代舞台焕发新生 [2]
8部经典,30个剧场,2025中国国家话剧院“CNT现场”高清展映季来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7 09:51
中国国家话剧院数字化战略转型 - 公司积极推进从传统演出模式向全面数字化战略布局的结构性升级,目标转型为国际一流数字化制播机构[3] - 推出线上演播品牌"CNT现场"两年后,通过AI技术将8部经典作品转化为高清影像,实现艺术与科技融合[3] - 联合中国联通、京东方等科技企业构建数字演艺生态,在全国30个剧场开展跨地域展映[3][7][9] 2025高清展映季核心亮点 - 精选《北京法源寺》《赵氏孤儿》等8部口碑剧目,覆盖2003-2023年间代表性作品,首次公开展映1999年版《生死场》修复影像[5][35] - 采用剧场专用直录播一体化播控终端,为30个剧场部署点对点解码设备,实现云端加密传输,属国内同类业态首创[9] - 展映周期为7月至9月,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27个城市,首发剧目《北京法源寺》将在苏州、杭州等10个城市同步亮相[9][11] 技术合作伙伴赋能方案 - 中国联通提供全国高速网络和云网AI技术,支持8部作品向30家剧场同步传输[7] - 京东方构建专用高清修复流程,提升画面分辨率至4K标准,保留现场演出质感的同时优化流畅度[9] - 技术组合使演出突破时空限制,观众沉浸感提升30%以上,剧场运营效率提高25%[9] 代表性剧目艺术价值 - 《北京法源寺》采用"庙堂高耸,人间戏场"结构,展现戊戌变法历史,主演阵容包含奚美娟等老戏骨[16] - 《狂飙》运用8台摄像机实时拍摄剪辑技术,实现"半电影化"效果,再现田汉创作历程[22] - 《抗战中的文艺》集结段奕宏、孙红雷等40余位演员,以文献戏剧形式致敬抗战文艺家[38]
从单向输出到共情共鸣 中式舞剧全球圈粉
北京商报· 2025-05-25 22:33
文化出海现状与挑战 - 文化出海面临语言翻译、渠道控制、文化理解、法律政策等多重壁垒 [1] - 舞台演出因依赖现场体验而在出海过程中更具挑战性,但也因其独特性更易讲述中国故事 [1] - 舞剧《咏春》通过市场化商演方式突破海外市场,改变传统政府全资保障的文化交流模式 [3][4] 成功案例与市场表现 - 周杰伦吉隆坡和新加坡演唱会门票秒空,新加坡国家体育场连开两场座无虚席 [3] - 舞剧《咏春》2023年9月开启海外巡演,2024年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连续演出9天12场,平均上座率80% [4] - 巴黎会议宫4场演出平均上座率高达97%,截至俄罗斯巡演前已在47座城市演出242场 [4] - 浙江婺剧团出访119次,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40多场 [6] 内容创作与国际化策略 - 《咏春》以中国功夫和中华武术精神为核心,融合咏春拳和香云纱非遗元素 [3][4] - 民族元素与现代审美交融,如话剧《青蛇》《西游记》《黄粱一梦》取材古典名著或民间传说 [5] - 浙江婺剧团根据海外观众偏好打磨剧目,降低语言障碍并优化道具设计以节省成本 [6] - 海外市场需求受思乡情影响,乐队和艺人出海演出票房表现良好 [6] 跨文化传播与艺术创新 - 话剧《恋爱的犀牛》虽含北京俚语和跳跃剧情,仍打破多国剧场上座率纪录 [7] - 纯肢体戏剧《水生》融合传统傩戏与西方形体戏剧,以肢体语言传递中国故事 [7] - 海外商业演出需完成从"猎奇式观看"到"价值认同"的跨越,注重精准跨文化传播 [8] 长期发展与战略方向 - 文化出海需拓展贸易渠道、加强精准宣传、提高受众触达率,实现有效传播 [8] - 通过美学共振(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提升中国文化全球叙事能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