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语音识别
icon
搜索文档
新开普:公司产品暂未与阿里灵光合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7 11:55
南方财经11月27日电,新开普11月27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产品暂未与阿里灵光合作,目前公司基于 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语音识别、云安全防护等产品进行方案整合共同服务数智校园的生态建设。 ...
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 263 期) 顺利举行, 聚焦人工智能如何重塑金融业
中国发展网· 2025-09-29 20:59
人工智能在金融业的应用现状 - 人工智能技术已在银行前中后台的业务和管理中实现广泛而成熟的应用[3] - 具体应用领域包括算法交易、信贷风控、智能投顾等,有效提升了行业效率并促进金融普惠[3] - 在金融服务App中普遍应用,如数字支付领域的语音识别、图像分析算法模型以及大数据风控已成为金融机构的基础应用[4] 人工智能对金融业的积极影响 - 人工智能显著提升处理高度复杂、非结构化金融信息的能力,展现出显著优势[2] - 技术应用可有效提升决策准确性、市场透明度和风险控制能力[2] - 从用户视角看,人工智能产品化将提高人类计算能力,使普通用户获得金融专业意见支持的成本持续下降,普惠金融可获得性持续提升[4] - 从服务提供者视角看,人工智能持续发展将深化金融服务数字化,大幅提升服务效率,扩展服务提供者范围,使治理机制更加灵活高效[4] - 人工智能能够推进业务创新、组织重构和认知革命[3] 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与风险 - 技术发展带来数据与算力垄断、模型黑箱与可解释性缺失、算法共谋与价格操控等风险[3] - 可能加剧马太效应,引发系统性风险,损害消费者利益[3] - 面临算法合规、信号识别和专业适配等挑战[2] - 快速发展使监管面临滞后与过度的双重困境[3] 应对策略与发展建议 - 需要通过技术微调、专业赋能和监管创新应对挑战[2] - 建议建立AI模型可解释性强制标准、算法备案与反垄断审查机制,以及全链条管理机制[3] - 金融机构应坚持差异发展、开放协同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和风险防范机制[3] - 监管机构需要改进监管框架并创新监管手段[3] 未来发展趋势 - 随着专用金融大模型和智能决策系统持续演进,人工智能将更深度融入金融业务全链条[2] - 确定性的影响是金融数字化的深化,计算能力提升将使金融服务数字化持续深化[4] - 技术将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金融强国提供重要技术支撑[2] - 金融从业者应主动融入变革浪潮,推动构建更加智能、稳健和高效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2]
AI重塑千行百业 长三角产业协同迎新机遇
上海证券报· 2025-08-11 01:35
AI大模型对产业的影响 - 上一个年代的AI浪潮主要得益于单点技术突破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而大模型时代是AI对所有产业的颠覆,包括品牌、效率、流程、体系和组织机构 [1] - 2025年被视为AI应用大规模落地的元年,DeepSeek发布后AI应用驶入快车道 [1] - AI从1.0时代的单点技术发展到完全的大模型,进入重构流量、生态的阶段,类比移动互联网爆发时间,AI的超级应用时间约为2027年至2029年 [2] AI应用落地场景 - AI在C端领域如电商的应用落地进展快速,部分应用已有较好盈利,"AI+金融"是相对容易跑出来的赛道 [2] - 具身智能需要更多物理产业链,对AI底座要求更高,但在教育、投研等领域可能率先跑出来 [2] - 工业场景更加规范化、分工明确,生成式AI在工业领域率先实现批量落地 [3] 半导体产业的驱动因素 - 本轮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AI和大模型的驱动,带来算力需求和数据传输需求两大新推动力 [4] - 硅光领域获得巨大成长空间,800G光模块市场今年为主,明年1.6T方案可能大行其道 [4] - 车规级AI算力芯片国产化率不足5%,市场空间巨大 [4] AI发展给芯片公司带来的机遇 - 算力持续提升对算力能效要求提高,异构计算、NPU等新芯片架构将成为爆发点 [5] - 制程技术接近物理极限,先进封装和系统集成成为提升算力和带宽的新路径 [5] - 软件定义硬件的产业化机遇,要求芯片厂商提供开发软件栈和深度定制化能力 [5] 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 - 长三角制造业产业整合和升级迎来很大机遇,形成"上海研发,周边制造"的协同发展模式 [1][6] - 张江负责研发,上海负责工程化,如皋负责产量化,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 [6] - 上市公司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推动硬科技与传统制造业转型结合 [6]
AI赋能,拓宽智慧职教之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4 06:45
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转型 - 职业教育正经历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驱动的重要转型,数字技术被用于解决课堂吸引力不足、实训效果欠佳和统一教学难度大等问题[2][3] - AI工具如数字人教师、AI在线助教和智能学伴被引入教学,AI评价平台可提供个性化学习分析和任务推送,实时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3][4] -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利用大模型技术生成教师数字人形象,自动生成微课,提升教学效率和趣味性[4] -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AI技术应用纳入通识教育,与科大讯飞合作引入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大模型技术,提升学生技术交互能力和就业竞争力[4] 产教融合新模式 -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浙江大学、西子电梯、凌迪科技等单位,共建"数实融合"教学空间,开发5G+AR远程维保、井道无人机巡检等实训场景,并打造服装"虚拟工厂"实现全链路数字化模拟[6] - 小米集团联合138所院校成立"新一代智能技术产教融合共同体",吸引350所院校和500家生态企业加入,通过产教融合帮助学生掌握智能汽车诊断工具与AI运维平台,实现课堂到产业的无缝衔接[6] - 金山办公联合武汉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发布"春芽计划",为1000万名职业院校学生搭建产教融合云平台,将数字化工具融入实训场景,促进技术技能与产业需求对接[6] 校企合作双向赋能 - 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可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同时通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员工培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7] - 小米的海外服务商网络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国际化实习就业通道,并将海外市场需求反馈至国内院校,共同开发符合当地特点的课程与认证体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