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货梯
icon
搜索文档
同行开打价格战!梅轮电梯主营产品价格承压,上半年净利下滑8成
齐鲁晚报· 2025-08-28 07:25
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3.22亿元 同比下滑14.98% [1][3] - 净利润1768.64万元 同比大幅下降81.90% [1][3] - 扣非净利润1449.92万元 同比下降39.08%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6571.52万元 同比恶化184.20% [1][3] - 总资产18.77亿元 较上年度末减少8.19% [3] 业绩变动原因 - 利润总额与净利润减少主要系上期施塔德老厂房处置收益所致 [2] - 扣非净利润下降主要系本期毛利率减少所致 [2] - 现金流量净额恶化主要系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所致 [2] - 每股收益减少主要系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减少所致 [2] 行业环境 - 电梯市场受房地产新梯需求萎缩及行业周期下行双重影响 [3] - 整体需求疲软导致行业内企业普遍采取降价策略争夺存量市场 [3] - 全行业利润空间收缩使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均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3]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系浙江省第一家主板上市的电梯企业 [5] - 集电梯研发、制造、销售、安装及服务于一体 [5] - 产品涵盖客梯、货梯、老旧小区加装梯等九大类产品 [5] - 具有年产各类电扶梯70000台(套)的能力 [5] - 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网络 [5] - 成立于2000年 注册资本3.07亿元人民币 [5]
梅轮电梯: 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浙江梅轮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之上市保荐书
证券之星· 2025-08-02 00:23
公司概况 - 公司全称为浙江梅轮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为Zhejiang Meilun Elevator Co., Ltd,法定代表人为钱雪林,注册地址为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齐贤街道齐陶路888号 [3] - 公司成立于2000年5月23日,于2017年9月15日上市,注册资本为30,700万元 [3] - 公司主要从事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及配套件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整机产品的安装和维保业务 [1] - 主要产品包括客梯、货梯、医梯、观光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立体车库及配套件,广泛应用于住宅、商场、酒店、公共设施等领域 [1] 行业地位与荣誉 - 公司是国内电梯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在电梯行业享有较高声誉,是中国电梯协会理事单位 [2] - 公司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绿色供应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2] - 公司产品"梅轮"、"富士力"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浙江省名牌产品" [4] - 公司先后获得"全国质量诚信标杆典型企业"、"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浙江出口名牌"等荣誉称号 [4] 经营与财务数据 - 2025年1-3月营业收入为12,921.30万元,2024年度营业收入为81,172.93万元 [5] - 2025年1-3月营业利润为449.86万元,2024年度营业利润为15,376.66万元 [5] - 2025年1-3月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8.45万元,2024年度为13,444.64万元 [5] - 2024年度综合毛利率为28.71%,2023年度为27.25% [5] - 2024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81%,2023年度为7.02% [5] 发行基本情况 - 本次发行类型为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 [1] - 发行价格为5.66元/股,发行数量为42,049,469股 [17] - 募集资金总额为23,800万元,将全部投资于"南宁智能制造基地项目" [17] - 发行对象包括财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诺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 [13] - 发行股票限售期为自发行结束之日起6个月内不得转让 [17] 募集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南宁智能制造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50,000万元 [17] -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各类电梯20,000台、维保电梯50,000台的生产经营能力 [42] - 项目已取得南宁市邕宁区发展改革和科学技术局的备案及环境评价审批 [25] 公司发展 - 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各大区域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4] - 建立了"技销合一"的团队协作体系,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并快速响应服务需求 [4] - 注重产品开发和质量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开发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的高新技术电梯产品 [4]
梅轮电梯: 浙江梅轮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证券募集说明书(注册稿)
证券之星· 2025-07-14 20:12
公司融资方案 - 公司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 融资总额不超过3亿元且不超过最近一年末净资产20% [1] - 发行价格为5.66元/股 根据2024年度权益分派结果从5.86元/股调整而来 [2] - 发行股票数量调整为42,049,469股 最终数量以中国证监会注册为准 [2] - 发行对象包括共同基金 华安证券资管 广发证券等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 均以现金认购 [1] 募集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净额全部用于梅轮电梯南宁智能制造基地项目 项目总投资5亿元 拟投入募集资金2.38亿元 [3] - 公司可根据项目进度和资金需求调整投入顺序和金额 募集资金到位前可先行以自筹资金投入 [3] 行业政策环境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电梯设备更新 包括《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和《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 [12] - 统筹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设备更新 老旧电梯更新纳入支持范围 [12] -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 [18] - 浙江省提出到2027年完成20年以上电梯更新 2025年更新改造1.5万台15-20年电梯 [12]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电梯登记数量达1153.24万台 2018-2024年年均增长率10.71% [13] - 外资品牌占据国内约70%市场份额 民族品牌约占30% [25] - 电梯行业呈现金字塔形竞争格局 2025年行业总规模有望达到2840亿元 [25] - 长三角地区电梯生产总量占全国60%以上 形成完整产业链集群 [14]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城镇化发展继续推动电梯新增市场 公共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带动电梯配套需求上涨 [15] - 老旧小区改造和加装电梯全面开展 截至2024年底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2.20亿占总人口15.60% [16] - 全国约80万台电梯使用年限超过15年 其中约17万台超过20年 维保市场需求显著增加 [18] - 2022-2025年电梯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达10% [25] 技术发展趋势 - 电梯行业向智能制造转型 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 [21] - 智能电梯依托物联网 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按需维保 [23] - 电梯物联网技术助力安全运行监督 推广"物联网+维保"模式 [24] - 公司拥有278项专利 通过欧盟CE认证 TUV能效认证等多项认证 [33] 行业竞争格局 - 主要外资竞争对手包括奥的斯 三菱 日立 迅达和通力电梯 [28] - 主要国内竞争对手包括康力电梯 快意电梯 远大智能 森赫股份和通用电梯 [26] - 行业存在技术 资金 品牌和资质四大壁垒 [29] - 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拥有浙江和江苏两大生产基地 [34] 公司竞争优势 - 公司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优势 自主生产核心部件包括控制系统 驱动系统等 [34] - 营销服务网络覆盖全国 采取"技销合一"的团队协作体系 [35] - 建立400服务指挥中心和智能制造指挥中心 实现信息化服务 [37] - 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浙江省名牌产品等多项荣誉 [33]
西奥电梯:聚焦员工培养和职业发展,更青睐售后服务技工类人才
每日商报· 2025-05-07 06:20
公司战略与市场定位 - 西奥电梯聚焦加装梯、家用梯、货梯等民生与经济振兴领域,通过战略性人才布局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1] - 公司当前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从"制造"迈向"智造"新台阶[1] - 持续扩大招聘计划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年以来全国需扩招约2000人[2] 人才需求与招聘策略 - 售后服务市场技工类人才需求激增,技能型岗位占比达70%,包括电梯安装维保、改造、销售等[2] - 招聘方向侧重复合型技能人才,要求既能维修保养又能进行安全乘梯宣传[2] - 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数百名机械类、理工类专业人才,区域招聘千余人[2] 人才培养体系 - 采用"校企联动+自主培养"模式,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共建实训基地,推行"现代学徒制""1+X"合作机制[2] - 投入超3500万元打造培训中心,自主开发课程,讲师团队来自一线工程师和技术骨干[3] - 70%以上实习生毕业后可直接入职,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3] 数字化赋能与创新 - 运用"技能视觉技术"通过第一视角操作直播使实训效率提升300%[3] - 独创物联网教学系统实现"故障模拟-智能评分-安全管控"全流程数字化[3] - AI担任实训助教使一名导师可同时指导20名学员[3] 人才激励机制 - 划分岗位级别并编制能力标准,考评结果与岗位级别、工资直接挂钩[3] - 高技能人才享受晋级倾斜、优先晋级管理人员及配套技能津贴[3] - 应届生通过自主培训与高校联动培养可快速成长为行业所需复合型人才[2][3] 未来规划 - 持续深化人才培养创新,为行业输送更多复合型技能人才[4] - 助力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