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机器人
搜索文档
如何同人工智能碰出新火花
人民日报· 2025-11-27 15:0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 康有序发展。"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让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等深度融合, 技术的进步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动能。精彩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各地如何更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效用?贵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 业基础不同,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不可能"齐步走"。只有在错位中找准自身定位,走好差异化竞争的 路子,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上海推出"AI+制造"三年行动,结合自身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优 势,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山东寿光依托农业特色,重点发 展"AI+农业",着力在智能种植、病虫害识别、农产品溯源等领域取得突破。立足自身长板,针对产业 痛点,科学确定"人工智能+"行动的实施重点,是形成竞争优势、集聚发展动能的关键所在。 "人工智能+"行动涉及领域宽、参与主体多、覆盖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不可 能仅靠"单兵突进",必须注重各领域各区域高效协同。例如,为了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一些企业与 高校联合建设产业 ...
推进“人工智能+”,怎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人民日报· 2025-11-27 11:11
如何同人工智能碰出新火花 各地如何更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效用?贵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 业基础不同,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不可能"齐步走"。只有在错位中找准自身定位,走好差异化竞争的 路子,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上海推出"AI+制造"三年行动,结合自身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优 势,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山东寿光依托农业特色,重点发 展"AI+农业",着力在智能种植、病虫害识别、农产品溯源等领域取得突破。立足自身长板,针对产业 痛点,科学确定"人工智能+"行动的实施重点,是形成竞争优势、集聚发展动能的关键所在。 "人工智能+"行动涉及领域宽、参与主体多、覆盖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不可 能仅靠"单兵突进",必须注重各领域各区域高效协同。例如,为了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一些企业与 高校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定期派送一线工程师到高校担任产业导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企 业项目研发。从优化智算资源布局到加快行业标准建设,从打造共性技术平台到促进智能终端普及,只 有汇聚党委政府、科研单位、行业企业等多方合力,构建好人工智能产学 ...
如何同人工智能碰出新火花(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1-27 06:21
政策方向与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1] - 政策文件如《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预防、诊疗、康复、健康管理等全链条连续智能服务 [1]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4] 行业应用与场景 - 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包括智能预问诊、云陪诊、辅助诊疗等场景 [1] - 教育领域数字人“助教”辅助老师介绍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 [1] - 智能家居场景中机器人自动调节温度、湿度、采光并完成地面清洁 [1] - 制造业车间质检机器人自主检测缺陷、分离残次品,提升生产效率 [1] - 上海推出“AI+制造”三年行动,目标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 [2] - 山东寿光依托农业特色发展“AI+农业”,重点突破智能种植、病虫害识别、农产品溯源等领域 [2] 发展策略与关键因素 -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需错位发展,找准自身定位,走差异化竞争路线 [1][2] - 各地区需因地制宜,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避免盲目跟风 [2] - 推动行动落地需各领域高效协同,例如企业与高校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培养人才 [3] - 需汇聚党委政府、科研单位、行业企业等多方合力,构建人工智能产学研生态 [3] 技术发展与安全考量 - 人工智能发展需统筹发展和安全,为人工智能系紧“安全带” [3] - 当前存在大语言模型“幻觉”输出、算法黑箱加剧偏见、深度伪造升级骗局等风险隐患 [3] - 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过渡阶段,需完善治理体系并保持政策灵活性 [3]
中国AI硬件市场今年将首破万亿元,未来五年还会持续高增长
第一财经· 2025-07-16 11:27
中国AI硬件市场规模预测 - 2025年中国AI硬件市场规模预计达11020亿元 较2024年9718亿元增长13_4% [5] - 2024年中国AI硬件市场规模将首次突破万亿元 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18% [1][3][5] - 市场分为消费电子(ToC)4610亿元和公共服务(ToB/G)6410亿元 占比分别为41_8%和58_2% [5][6] 市场细分结构 消费电子(ToC) - 智能可穿戴(手表/眼镜/耳机)1190亿元 黑电(含投影)1180亿元 为最大细分品类 [6][7] - 白电760亿元 生活家电480亿元 厨房家电290亿元 呈现阶梯分布 [6] - 教育类智能硬件340亿元 智能家居(安防/娱乐等)370亿元 [6] 公共服务(ToB/G) - 信创相关智能硬件规模1750亿元 占信创总规模35% [6] - 工业级智能硬件1160亿元 医疗/智慧城市/校园等公共服务投资3500亿元 [6] 行业驱动因素 - 政策拉动(如信创国产化替代)与技术突破(如DeepSeek大模型接入200+企业服务) [3][5] - 应用场景扩展与数据支撑 资本推动2024年AI投融资380亿元 预计2025年达800亿元 [3] AI渗透率现状 消费电子领域 - 传统家电中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智能床垫AI渗透率90% 电视70% 厨房家电30% [7] - 冰箱/洗衣机/空调综合渗透率20% 投影仪智能语音交互占比87% [7] - AI笔记本机型渗透率50% 平板76% 可穿戴设备85% [8] 新兴硬件品类 - AI耳机在售机型从2023年45款增至2024年77款 眼镜在电子设备中销量渗透率65% [8] - AI门锁渗透率25_4% 摄像头26% 呈现加速普及态势 [8] 技术融合特征 - 交互智能化(语音/手势识别)与技术轻量化(低功耗)成为核心方向 [8] - 场景生态化(跨设备联动)与市场分化(高端溢价与普惠并行)同步发展 [8] - AI体验隐形化 需15分钟深度体验感知产品提升 预示技术向纵深演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