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软体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百余位软体机器人领域知名学者共赴青岛!第十届软体机器人大会将于11月14-16日举行|第三轮会议通知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23 22:37
会议基本信息 - 第十届软体机器人大会将于2025年11月14日至16日在山东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举行 [2][28][29] - 会议包括大会报告、分会场邀请报告、专题报告、软体机器人创新设计竞赛及企业展览等环节 [28] - 主办单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单位包括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和清华大学出版社 [29] - 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工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等 [29] 会议主题与议程 - 会议主题覆盖软体机器人基础理论、先进应用和学科交叉,具体包括10个方向: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基础理论与材料科学、驱动与控制技术、感知与交互技术、医疗与健康护理、极端环境探索与救援、制造与原型开发、学科交叉与创新、人工智能与软体机器人、应用探索 [30] - 会议简明日程:11月14日报到和研究生论坛及竞赛,11月15日上午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下午分会场报告及竞赛颁奖,11月16日上午大会报告、下午分会场报告,11月17日返程 [36] 参会注册与费用 - 注册费用分为非学生和学生两类,10月31日前非学生2200元、学生2000元,10月31日后非学生2500元、学生2300元 [41] - 付款方式包括支付宝扫码支付和银行转账至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中心账户 [42][43] 创新设计竞赛 - 软体机器人创新设计竞赛设四个赛道:开放主题海报评比、软体机器人物品抓取比赛、软体机器人水陆跨越赛、水下软体机器人创新挑战赛 [43][44] - 参赛要求全国高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以个人或团队方式报名,每队不超过4名学生和2名指导教师 [45] - 大赛采用初审和决赛赛制,各赛道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 [46] 赞助与参展 - 会议设置金牌赞助、银牌赞助、铜牌赞助三个类别,赞助权益包括logo展示、公司介绍、晚宴冠名等 [52] - 参展单位每个展位费用15000元,包括2人午餐和晚宴费用、展台费用和资料费用 [53] 相关企业名单 - 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非夕科技、法奥机器人、越疆机器人、节卡机器人等 [58]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企业包括亿嘉和、晶品特装、七腾机器人、史河机器人、九号机器人、普渡机器人等 [58] - 医疗机器人企业包括元化智能、天智航、思哲睿智能医疗、精锋医疗、佗道医疗、真易达等 [59] - 人形机器人企业包括优必选科技、宇树、云深处、星动纪元、伟景机器人、逐际动力等 [60] - 具身智能企业包括跨维智能、银河通用、千寻智能、灵心巧手、睿尔曼智能、微亿智造等 [61] - 核心零部件企业包括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坤维科技、脉塔智能、青瞳视觉、本末科技等 [62]
2025中关村具身智能学术前沿赛:聚焦技术突破,共探机器人创新未来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26 13:22
赛事概述 - 2025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的核心赛道之一为具身智能学术前沿赛 以推动原始创新和引领技术变革为使命 [1] - 赛事全周期分为报名、初赛、决赛三个阶段 官方报名通道已于7月15日开启 [1] - 初赛将于10月23日-24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举行 参赛团队需进行现场展示、演示和答辩 [3] - 决赛将于11月15日-16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举行 参赛团队需准备PPT汇报并携机器人到场参加评审 [3] 赛事定位与方向 - 赛事定位为瞄准学术前沿并填补技术缺口 侧重技术探索以挖掘具身智能领域前沿技术及推动学术成果向工程实践转化 [3][4] - 重点关注成果的原始创新性与工程可行性 鼓励突破现有技术框架的理论探索和可对接产业需求的技术革新 [4] - 技术方向覆盖具身算法、智能运动、控制感知与交互、结构设计、新材料应用等多个领域 [4] - 典型成果包括多足机器人、轮足机器人、飞行机器人、微纳机器人、软体机器人等多种类型 [4] 赛事形式与评审 - 赛事采用学术报告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形式 包括报告分享环节和产品展示环节 [4] - 行业院士及专家评审团将从创新性、功能性、实用性、工程可行性等多个维度对参赛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4] 参赛获益与资源 - 获奖成果将获得大赛官方证书及院士专家签名评语 可作为科研项目申报、技术成果鉴定、人才评价的重要参考 [7] - 赛事设置丰厚奖励体系 一等奖1名奖金3万元、二等奖2名奖金2万元、三等奖3名奖金1万元 本赛道另设创新激励机制奖励获奖团队5000元 [7] - 优秀团队可获得海淀区基金、人才、场地等政策支持 并有机会与产业端企业达成合作推动技术转化 [7][9] - 参赛团队可通过同期举办的产业论坛与海内外院士、企业技术负责人、投资机构代表交流 优秀成果将获得优先对接产业资源和多渠道报道的机会 [9] 相关企业名录 - 文章列出了工业机器人、服务与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企业、核心零部件企业、教育机器人等领域的众多公司名称 [13][14][15][16][17][18]
【Nat. Commun.】新型3D打印软体机器人突破速度与强度极限
机器人圈· 2025-06-16 18:32
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 大会接受各项商务合作,欢迎垂询具体合作形式。 张老师:13305713232(微信同号) 谷老师:18355423366(微信同号) 详细会议介绍参看往期文章: (点击蓝字跳转) 报名开启|顶流期刊征+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盛会将至! 展览展示|抢位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高曝光商务合作虚位以待,共赴解锁新机遇 征文通知|投稿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年底可见刊 软体机器人凭借弹性材料(如硅胶、水凝胶)在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上优势显著,能穿越复杂地形(如废墟、陡 坡)。然而,其结构强度弱和运动轨迹低效(依赖开放曲线路径)两大缺陷,导致速度慢、摩擦大,严重限制实 际应用。传统气动驱动虽能实现爬行,却难以兼顾速度与精度。如何让软体机器人"刚柔并济"? 近日,美国 塔夫 茨大学 等 研究团队 以" Arc-heating actuated active-morphing insect robots "为题 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相关研究, 为微型机器人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文章简析 平直段 (支撑相):足部贴地后拖,减少地面 ...
《Science》发表!自振肢体技术赋能软体机器人实现生物级步态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10 16:41
软体机器人技术突破 - 软体机器人凭借柔软可变形的结构在智慧农业、水下探测、人机交互与康复领域展现巨大潜力[1] - 传统集中式处理器控制限制机器人运动速度和灵活性 在复杂环境下适应性与自主性不足[1] - 开发新型控制驱动技术成为提升机器人运动速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方向[1] 仿生自振荡肢体设计 - 研究团队受海星神经环分散协调机制启发 设计基于细软管自振荡行为的独立肢体装置[7] - 肢体由弯曲薄壁硅胶管构成 固定在3D打印支架内 施加15SLPM恒定气流时产生100Hz自发振荡[9] - 管材扭结波与压力相互作用是自振荡核心机制 恒定气流流速可调节振荡频率实现可控运动[10] 多肢体耦合技术 - 通过并联两个相同耦合管实现双肢体同步 短于12cm耦合管同步 长于12cm反相同步[14] - 构建四强耦合自振荡肢体机器人 在大小重量和绝对速度上接近蟑螂性能[14] - 所有肢体可自主同步激活 以瞪羚慢步态奔跑 多肢体比单肢体速度更快[14] 无线自主运动实现 - 采用两个微型气泵和锂离子聚合物电池驱动 开发真正无线软体机器人[15] - 以约2Hz频率自主跳跃 速度较现有无线软体机器人快一个数量级[17] - 搭载两个光敏电阻传感器作为"眼睛" 实现自主趋光行进能力[17] 性能表现与应用前景 - 通过物理同步实现协同超快运动 速度达1.1 m/s 具备避障和环境切换自主行为[18] - 采用去中心化运动策略 为驱动控制能力有限的自适应机器人提供全新行进方案[18] - 未来可结合材料科学、流体力学和机器人设计 开发更智能高效适应复杂环境的机器人[18]
没有腿,还能跳3米高的软体机器人
机器人圈· 2025-06-04 18:09
仿生机器人技术突破 -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工程师从线虫运动机制获得灵感 成功开发出可前后跳跃的软体机器人 该机器人长12.7厘米 由内置碳纤维脊柱的硅胶杆构成 能跃升至3米高[1] - 线虫跳跃高度达自身长度20倍 相当于人类平躺跃上三层楼高 通过身体弯曲形成扭结储存弹性势能 实现定向跳跃[3] - 线虫跳跃分三阶段:环形结构形成阶段通过调节身体长宽比形成α形环结构 扭结结构形成阶段压缩曲率超临界值 环形结构展开阶段快速释放弹性势能实现高效跳跃[5] 机器人运动机制创新 - 线虫通过不同身体形态实现方向控制:后跳时抬高头部收紧身体中部形成扭结 前跳时头部笔直在尾端形成高抬扭结 通过改变重心位置精准控制跳跃方向[4] - 可逆扭结结构使线虫单次跳跃储存更多能量 在十分之一毫秒内急速释放能量 凭借结构强度可重复多次跳跃[6] - 研究团队构建线虫跳跃动力学模型 通过碳纤维增强技术提升机器人弹跳速度 设计简易弹性系统实现可控扭结机制的能量储存与释放[6] 技术应用前景 - 该发现有助于开发能在不同地形 高度及方向灵活跳跃的机器人 未来可探索扭结不稳定性在爬行 游泳或抓取等软体机器人应用中的潜力[3][6] - 通过结合智能材料和自适应结构 有望开发出具有更高灵活性与适应性的软体机器人 满足复杂环境下的多样化需求[6]
快讯|均普智能首条人形机器人量产中试线已在搭建中;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软体机器人可以在架空线上运送货物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4-29 19:20
均普智能人形机器人量产中试线 - 首条机器人本体量产中试线已开始搭建 配备自主研发的视觉引导装配系统、多轴联动测试平台等40余套高端装备 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85% [3] - 初期年产能约1000台 采用"人机协作"过渡模式 后期目标实现"机器人生产机器人" [3] 甘肃造家政养老机器人M1 - 首款面向家庭场景的C端养老机器人 计划2023年Q4量产 可完成复杂环境家务任务 融合多传感器提升感知力 [6] - 填补甘肃机器人制造空白 结束西北地区高端家用智能装备依赖外部供给的局面 [6] 脑机接口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CyberSense - 中科院团队研发的"缝纫机"式机器人 突破柔性电极植入技术瓶颈 兼容不同规格微电极 支持啮齿类/灵长类动物大脑皮层植入 [9] - 通过深圳"脑设施"预验收 助力脑机接口研究 推动脑疾病治疗、智能假肢等应用落地 [9] 软体机器人架空线运输技术 -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发的轻型软体机器人 由液晶弹性体螺旋结构构成 可自主导航细如发丝或粗如吸管的轨道 [12] - 攀爬坡度达80度 负载能力达自重12倍 适用于空中货物运输场景 [12] 威孚高科与博世中国战略合作 - 双方围绕汽车智能化、氢能、液压系统、人工智能及具身机器人技术工业应用等领域深化合作 [14] - 合作凸显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与AI技术转型的战略方向 [14] 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列表 - 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及教育机器人等7大领域超80家企业 [19][20][21][22][23]
赛迪研究院:软体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为具身智能带来新的机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02 19:38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AI大模型市场规模2024年达到165亿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624亿元,复合增长率为40% [2] - AI专用芯片和量子计算的突破将推动计算硬件向高效能、低功耗和绿色化发展 [2] - 数据质量提升、跨领域数据融合加快、合成数据应用增长、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加强 [2] 技术革新 - 传感器技术持续升级,高分辨率、低功耗且具备多模态感知能力的传感器将大量涌现 [2] - 新型视觉传感器可融合红外、深度等多种感知维度,提供更全面的环境视觉信息 [2] - 软体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推动医疗康复、灾难救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2] 行业挑战 - 大模型技术在数据-算法-算力领域存在瓶颈 [3] - 高质量专业数据集缺乏,数据共享难度高,数据标准和治理保障体制不完善 [5] - 模型存在不可解释性和可靠性风险,在医疗、法律等特定领域应用受限 [5] - 算力供给不充分、不平衡,能源消耗瓶颈明显 [5] 行业机遇 - 具身智能产业将先进入工厂,未来会走向家居养老,市场潜力巨大 [3] - 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与国际水平相当,部分领域领先 [3] 政策环境 - 中国对大模型行业秉持包容审慎态度,相关政策自2024年起密集颁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