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火箭
icon
搜索文档
航天强国,战略提升!最新解读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11-02 16:11
【导读】航天强国战略升至新高度,四位 基金经理解读航空航天 板块 投资机会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孙晓辉 太空经济浪潮奔涌,商业航天正从探索迈向规模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党 的二十届四中全会 将"航天强国"战略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航空航天产业提供了清晰的顶层规划和政策确 定性。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卫星发射进入高密度期,可回收火箭技术临近突破点,商业航天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正在政策、资本和技术的多重驱动下,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这些 是否意味着该领域将进入一个高确定性的黄金发展期,并为资本市场开启重要的投资窗 口? 随着 航天强国战略升至新高度,这一过往由主题概念驱动的板块投资逻辑是否生变?普 通投资者该如何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机遇? 为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 华安国证航天航空行业ETF基金经理 刘璇子 永赢卫星ETF基金经理 刘庭宇 平安基金基金经理 刘洁倩 创金合信先进装备股票基金经理 李晗 在上述基金经理看来,四中全会公报首次将"航天强国"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并列表述, 标志 着 航天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核心。 当前航天产业基本面在回升 进 程 中,在顶层设计加持下,商业化进展会加速,板块也由过 去 ...
深空经济开启万亿级新赛道,火箭发射迎来发展窗口期
搜狐网· 2025-10-29 16:56
全球火箭发射服务市场概况 - 2024年全球火箭发射服务市场收入约为186.8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增长至642.5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15% [1] - 低轨卫星市场2024年规模约为126.4亿美元,预计2033年将增至413.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4% [1] - 深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万亿美元级别,2025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7000亿美元 [1] 市场需求与竞争格局 - 卫星发射是火箭发射需求的主体,2024年全球共执行259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224次为商业卫星发射,占比约86% [2] - 在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中,“卫星发射”类别贡献约71.75%的份额 [2] - 低轨卫星因具备低延迟、低成本、高灵活性及易于组网等优势,成为卫星通信系统建设的新焦点,频轨资源战略价值凸显 [2]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 - 中国商业航天被纳入《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和政府工作报告,获得国家级战略定位 [3] - 北京、广东、上海等地方政府发布行动计划,明确产业规模目标,全方位支持星箭研制、卫星组网与智能制造 [3] - 国内已在卫星制造、运营、火箭研发发射、地面测控等领域培育众多企业,实现全产业链覆盖 [3] 技术发展与成本优化 - 可重复使用火箭是降本核心路径,火箭发动机与箭体结构在一级助推器中合计占总成本约77.8%,在二级助推器中该比例约为58.1% [4] - 实现发动机的回收与复用,将制造成本摊薄至多次发射中,是降低单次发射费用的关键 [4] - 3D打印技术可显著优化制造流程,美国企业Relativity Space通过应用该技术将火箭零件数量从十万个减少至不足一千个,制造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2个月 [4] - 国内企业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超过85%的发动机零件采用增材制造完成 [4]
NASA和登月,总得先完蛋一个,马斯克要被踢出局,急的破口大骂
搜狐财经· 2025-10-27 10:25
最近,美国交通部长,同时又是NASA代理局长的肖恩•达菲,透露了一个重磅消息,说他正在游说共和党议员,希望把NASA并入交通部。简单说,就是让 美国航天局"降级"成一个普通的政府部门。 说白了,NASA就是一块大蛋糕,每个人都想来分一块。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经典笑话:NASA曾花了几百万美元研发一支能在太空写字的笔,苏联人呢?直 接用铅笔就解决问题了。你若笑美国官员太死板,美国官员反而会笑你不会巧立名目。 登月计划对美国政客来说,更像一场预算游戏。只要能以"中国登月"为由,就能在国会拿到更多的钱。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过去,美国登月的故事反复炒冷 饭,每次都能"重启",每次都能"加预算"。马斯克搞商业、搞SpaceX可以,只想靠真刀真枪的商业竞争,把火箭造出来,让人真能登月,而搞政治,明显还 要知道,NASA从1958年成立以来,一直是独立机构。它代表的是美国科技的天花板,是冷战时期国力的象征。现在忽然要归到交通部名下,这在美国国内 引起了轩然大波。 达菲说,这是要减少官僚主义、优化预算结构、提高效率。还特地提到"中国",说中国正在推进月球基地、火星探测,所以NASA也要整合资源,才能加速 竞争。 但问题是,达菲自己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全力备战神舟二十一号任务
新华社· 2025-10-24 21:08
发射任务状态 - 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已于10月24日转运至发射区 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1] - 发射场参试各系统目前状态良好 科研人员正全力以赴备战任务 [1] - 后续将进行火箭和飞船功能检查 组织全系统发射演练和全区合练 然后推进剂加注并点火发射 [1] 发射场能力与技术升级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组建最早且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所有神舟系列飞船均在此发射 [1] - 相比神舟二十号任务 火箭系统有多项技术状态变化 发射场已进行充分验证考核以确保无隐患 [1] - 为提升发射效能 发射场运用大数据、构建数智网等手段 在任务保障、进程管控等方面提质增效 [1] - 火箭、飞船进场后已按计划完成产品总装、分系统和总检查测试 以及联调联试 [1] 气象与应急保障措施 - 针对秋冬换季期大风扬沙天气多和高空风速偏大特点 发射场加强气象会商与监测预报以支持决策 [2] - 对可能遇到的低温、季节性大风、沙尘等极端天气 已制定塔架密封、空调保障等针对性措施 [2] - 临射应急保障、消防、医疗等多支保障分队针对任务特点开展了多轮演练 以提供全方位支持 [2]
2025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开幕
人民日报· 2025-10-09 09:02
10月8日,2025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开幕式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举行。本次赛事设置固定 翼、旋翼、火箭等多个类别,吸引了全国150余所高校的近4000名大学生同场竞技。 ...
商业航天为什么都在拿县城的钱?
虎嗅· 2025-09-30 11:23
行业背景与共识 - 硬科技和商业航天被视为真正的产业机会,区别于模式创新带来的伪需求[1] - 商业航天是一个公认的万亿级赛道,并被写入多地发展规划,例如成都市政府编制了多个相关战略规划[1] - SpaceX作为行业标杆,累计融资额达到98亿美元,推动其整体市值接近1500亿美元[1] 行业发展现状与里程碑 - 商业航天赛道已有创业公司冲击第一股,例如国星宇航已申报港股上市[2][26] - 星网组网进度大大加快,在2025年7月27日至8月17日的21天内完成了5次发射任务,共发射38颗卫星[1] - 卫星互联网牌照将正式发放,标志着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时代即将开始[1] - 民营火箭企业星河动力完成了总规模24亿元的D轮融资,创造了国内民营火箭企业的融资新纪录[2] 商业化路径与市场变化 - 商业航天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瞄准国家星网和千帆计划,争取进入大客户供应链;另一类如天仪、椭圆时空等则聚焦行业市场,提供融合卫星数据的完整解决方案[22][23] - 单纯出售卫星数据的市场空间已非常有限,企业必须向下游延伸,形成行业解决方案才能创造价值[24] - 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正从专业领域扩大至大众市场,例如手机直连卫星功能,华为手机已支持与天通、北斗卫星直连[31][32]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国家政策从2015-2016年的鼓励支持,转变为将商业航天明确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引擎[25] - 各地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例如北京南箭北星、文昌的商业发射、山东海阳的海上发射等[25] - 行业融资规模显著增长,去年披露的整体融资规模超过200亿元,创下新高,并涌现出十几家独角兽级别公司[26] 技术与产品突破 - 民营火箭发射次数显著增加,2023年成功发射12次,2024-2025年型号趋于成熟,发射呈现密集化、常态化甚至班车制[28] - 可重复使用火箭成为技术竞赛焦点,多家公司完成了垂直起降试验,但国内尚未实现真正的入轨回收复用[28][36][38] - 卫星生产模式正从少量定制转向批量化、智能化流水线生产,以应对星网等大规模星座的部署需求[30] 成本挑战与火箭领域竞争 - 当前火箭发射成本约为每公斤6万至12万元,距离3万元/公斤的目标仍有差距[40] -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成熟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但目前行业仍处于首飞密集年,尚未实现稳定可靠的入轨回收[38][39] - 火箭领域逻辑简单、市场明确,持续吸引新创业者加入,包括早期火箭公司核心骨干和新入行者[40][41] 出海与国际市场 - 火箭出海难度较大,成功案例较少,更可行的方式是提供一站式在轨服务,即火箭、卫星乃至运营全包的交钥匙工程[44][45] - 中东、一带一路国家及非洲是主要目标市场,例如中法海洋星、埃及卫星等项目均采用此模式[43][44] 未来增长曲线与新兴市场 - 除了卫星发射,太空旅行、深空探索等消费级商业航天领域被视为潜在爆发点[46][47] - 在轨服务市场(如卫星延寿、太空垃圾清理、在轨加油等)是火箭公司的新增长曲线,想象空间巨大[49] - 卫星计算、太空数据中心等方向正在探索,旨在将算力、AI与数据分析结合,直接提供决策支持[56] 行业展望与预测 - 未来两年内,行业有望实现国内首次轨道级火箭的成功回收,这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并改变市场规则[54][55] - 行业将进入洗牌期,技术、融资或产品交付能力不足的企业将被淘汰,市场资源将优化配置[59] - 星网等大型星座的建设仍是重点,早期收入可能无法覆盖高昂的前期投入,盈利模式需持续探索[57]
中国航天新模式,“造火箭卫星将像造汽车”
观察者网· 2025-09-29 16:12
行业制造模式变革 - 中国国有航天部门引入受汽车行业精益生产原则启发的“总装拉动”全新航天制造模式 旨在实现快速量产 并保证质量稳定 成本更低和灵活性更强 [1] - 该模式代表对现有制造模式的系统性和颠覆性变革 目标是让火箭和卫星的生产效率达到汽车工业水平 [1][3] - 新模式颠覆传统逻辑 零部件不会提前推送至生产线 仅在最终装配环节需要时才从上游获取 严格控制数量以最小化浪费 [3][4] 变革背景与驱动力 - 全球太空活动呈指数级增长 预计到2045年轨道发射每年有效载荷将达到17万吨 掌握可扩展航天制造的国家将主导未来 [1] - 对卫星星座 可重复使用运载工具和持续性月球任务的需求激增 传统手工打造方式已无法满足 行业进入规模化定制阶段 [3][6] - 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进入密集组网阶段 对卫星 运载火箭规模化生产能力需求迫切 未来将生产数以千计产品装置 [7] 新模式运作细节 - 制造总体单位承担五项管理职责 以高效率 高质量 高弹性为标准 构建模块化 柔性化 网络化 智能化制造能力 [8] - 采用脉动生产模式 以总装节拍作为全链条拉式生产源头 智能柔性装配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动态配置不同型号火箭工作流程 [8] - 协同制造平台连接全国工厂 实验室和供应商 借助云计算 物联网 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实现生产状态实时跟踪和供应链瓶颈可视化 [8] 国内外行业格局 - 美国SpaceX的“星链”项目计划由约4.2万颗卫星组成 目前已发射7000多颗 展现出惊人卫星批量生产能力 [6] - 中国发展路径更加网络化和由生态系统驱动 依托国有企业 科研机构和私营供应商协同形成国家战略 [7] - 2024年美国完成158次轨道发射 大部分由SpaceX执行 中国完成68次发射 虽创新高但与年初预计的100次左右存在明显距离 [10]
从卖车、造火箭到玩政治:马斯克的高科技传播之路
36氪· 2025-09-29 15:26
马斯克的政治影响力构建 - 通过掌控社交媒体平台X,马斯克已成为该平台的主导力量,其粉丝数量增长超过一倍,达到2.2亿以上,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3] - 平台算法被认为被调整以放大马斯克的声音,使其成为平台的"第一出镜者",形成"数字信仰引擎"以驱动舆论 [3] - 该平台并非中立言论论坛,而是成为马斯克的"巨型麦克风",其将政治议题包装为"言论自由的斗争",为极右翼或争议观点开辟空间 [3][4] 新型政治传播结构 - 马斯克打造了全新的政治影响力结构,其传播路径为:意见领袖(马斯克或其支持者)→平台(X)→追随者/选民,绕过了传统的"政党→大众媒体→公共舆论"路径 [4] - 平台本身取代了政党和媒体的制度性角色,马斯克的个人干预(如调控算法、主持直播、转发争议内容)营造出即时、情绪化的连接关系 [4] - 这种影响力基于可见性、共鸣与身份符号,而非纲领的系统性 [4] 技术生态与政治愿景 - 马斯克的控制力不仅限于信息传播平台X,还包括可用于实时生成、放大话语立场的xAI、具有地缘政治意味的Starlink、以及提供未来主义象征资本的Tesla/SpaceX [6] - 通过描绘火星殖民、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未来图景,马斯克打造了一套以技术愿景取代传统政策承诺的叙述体系 [6][7] - 其政治语言是末世般、救赎式的,将技术进步呈现为比民主协商更快、更干净、更可靠的"不可避免"的路径 [7] 目标受众与情感共鸣 - 马斯克的愿景精准回应了特定群体的深层焦虑:为科技青年带来兴奋感与目标感;为"理性主义者"体现"生存伦理";为自由主义企业家象征"主权创新";为感到被边缘化的中产男性唤回"做大事者"幻想 [8] - 全球主义精英与数字阶层也对其星际文明雄心抱有好感,认为民族国家过于狭隘,而民主是地方性的 [9] - 通过与《钢铁侠》等影视作品的形象对位,马斯克强化了"未来科技救世主"的角色,推动技术倡议在粉丝中获得广泛情感认同 [8] 科技自由主义叙事策略 - 马斯克的核心叙事是"科技自由主义",将技术发展与政治理念绑定:例如太空探索绑定"让美国再度伟大"情绪、电动车研发宣扬市场创新优于政府管制、AI主打技术自主权、X平台将言论自由绝对化 [10] - 其叙事采用"未来决定当下"的时间倒置,将复杂的社会冲突简化为工程难题和技术挑战,用技术方案替代政治问题 [11] - 通过梗图、简短推文和争议性言论,马斯克营造出"反精英、反审查、技术救国"的品牌人格,让政治理念在粉丝社群中自然传播,并将粉丝社群政治化 [12] 政治实践与挑战 - 马斯克体现出通过数字平台推动政治动员的新范例,其策略综合了社交平台操作、个人品牌构建与跨界政治参与 [2] - 尽管宣布将成立新政党,但成立新党需要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提交文件、收集各州签名等资源密集且耗时的过程,目前几乎没有迹象表明相关工作已开始 [1][2] - 美国两党制的坚固堡垒、选举制度障碍、分裂的媒体生态以及科技乐观主义与选民现实关切(如收入差距、医疗保障)之间的落差,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14][15]
李善友:为什么马斯克的“疯狂”想法,总能变成商业奇迹?
36氪· 2025-09-25 21:10
"今天想引导大家一个角度,就是马斯克用什么样的办法做出这么大的事情出来。他的认知的方式,他 做事情的方法,如果能做出这么大的事情,是不是也可以来做我自己的那番事呢?" 但对马斯克而言,这只是一个起点。他问了自己一个同龄人从未想过的问题:"哪些事情对人类的未来 影响最大?" 李善友教授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有一个事业,走着走着,好像把那个使命慢慢清晰出来。这哥们 儿是先有使命,然后再有事业,这个顺序是非常不一样的。" ——李善友 当全世界都在谈论埃隆·马斯克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是那个将PayPal卖出1.8亿美元,实现财富自由的互联网新贵?还是那个转头就把所有钱投入"烧钱无底 洞"的火箭和电动车,被所有人嘲笑的疯子? 我们模仿他的商业模式,分析他的技术路径,但似乎总隔着一层纱。我们学得到他的"术",却触不到他 的"道"。 他真正的超能力是什么?那股驱动他以一己之力对抗国家机器、颠覆百年行业的底层力量,究竟从何而 来? 从财富自由到"天命所归" 2002年,31岁的马斯克在卖掉PayPal后,手握1.8亿美金。 支票到账时,他还和四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人生的终点,是享受海滩和阳光的 开 ...
从“钢铁”到“卫星”,济钢集团驶向空天新航道
齐鲁晚报网· 2025-09-11 21:16
公司转型战略 - 济钢集团依托67年工业制造基础转型航空航天产业 拥有3400余名高级技工作为核心支撑 [1][3] - 构建"北京研发设计-济南制造测试-烟台组装发射"空间发展布局 重点发展商业航天产业项目 [3] - 通过招引头部企业构建产业链集群 已与绝大多数商业火箭头部企业及卫星领域企业建立合作 [3] 产能与业务布局 - 在建智能化卫星AIT产线设计年产100公斤级卫星 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制造 [3] - 提供卫星总装 测试 试验等全链条一站式服务 贸易业务同步向航空航天领域转型 [3] - 火箭领域合作深蓝航天 星河动力等企业 卫星领域推进总体企业及载荷 测运控配套合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