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期寿险
icon
搜索文档
买保险送金条,有人靠保险骗佣牟利千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23:46
核心观点 - 保险行业返佣行为普遍存在,约5%到10%的客户会主动提及返佣需求[1] - 返佣行为从个别销售人员违规“送金条”发展到有组织的“高额返佣+短期退保”套利黑产[4][5] - 高佣金驱动是返佣滋生的土壤,首年佣金比例高达30%-60%[8] - “前高后低”的佣金结构直接诱导代理人追求短期利益,为返佣提供操作空间[9] - 返佣不仅涉及职业道德问题,更存在明确法律风险,北京金融法院明确认定属于违法行为[11][12] 典型案例分析 - 销售人员靳某通过“送金条”承诺诱导投保,因违规行为导致保险公司经济损失,法院判决其返还佣金并赔偿损失[4] - 宋某团伙通过“高额返佣+短期退保”模式套利,发展18名投保人投保28份保单,总保费1763万余元,退保金额774万余元,获取佣金1573万余元,造成保险公司实际损失584万余元[5][6] - 宋某团伙单笔交易案例:邱某投入61万余元购买保险,退保获得26万余元现金价值,宋某获取佣金56万余元,造成保险公司实际损失20余万元[5] - 宋某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35万元,其他6名涉案人员分别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6] 行业佣金结构分析 - 高佣金产品主要集中在重疾险、长期寿险、车险和年金险,首年佣金比例高达30%-60%甚至更高[8] - 佣金发放呈现“前高后低”特点,首年佣金占比高,后续年度续期佣金大幅降低[9] - 这种佣金结构导致营销员短期行为、虚假增员及“退保套利”频发[9] - 个险渠道返佣普遍与特有的佣金结构、奖金机制密切相关,特别是月末、季末考核期[9] - 团险业务返佣更为隐蔽,常以“团购折扣”名义变相返佣,如按保费八五折、八折收费[9] 返佣现象影响 - 返佣导致服务断层问题,客户面临“孤儿单”、“接力单”等问题,保单续期率下降[10] - 频繁返佣的代理人难以在行业长久生存,销售出去的保单后续服务无从谈起[10] - 返佣行为扭曲保险产品分散风险的初衷,夸大收益,掩盖风险,易引发纠纷,损害行业信誉[12] - 客户认知偏差也是返佣频发原因之一,很多客户觉得代理人服务价值不高,看到高佣金比例会产生“赚太多钱”想法[11] 行业治理方向 - 司法打击仅是治标,更深层次治理需要从佣金制度、绩效考核、行业规范等多方面入手[12] - 佣金制度优化方向包括降低首年佣金比例,提高续期佣金,对高继续率给予额外奖励,延长发放年限,引入佣金递延制度[12] - 建议建立以品质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如客户满意度、保单持续率[12] - 通过培训提升合规意识,缩减营销层级以避免金字塔式佣金分配,减少纯粹以业绩奖励的荣誉体系[12] - 一线从业人员希望佣金结构更加均衡,将佣金平准化分配至前三年甚至前五年[13]
保险骗佣黑幕:有人靠“高额返佣+短期退保”牟利千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18:39
文章核心观点 - 保险行业返佣行为普遍存在,并已形成通过“高额返佣+短期退保”套利的黑产模式,近期司法案例的公布凸显了该问题的严重性及法律风险 [2][3] - 返佣乱象的根源在于保险销售佣金结构的“前高后低”,该结构诱导代理人追求短期利益,为返佣提供了操作空间 [6][7] - 行业内外正寻求从优化佣金制度、调整绩效考核、提升行业规范等多方面进行深层次治理,以解决返佣问题 [10] 司法案例与法律风险 - 北京金融法院判决一起销售人员承诺“买保险送金条”案件,判定该行为违法,销售人员需返还佣金并赔偿保险公司损失 [3][9] - 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公布一起保险诈骗案,主犯宋某利用“高额返佣”“保本付息”诱饵发展投保人,在获取高额佣金后引导短期退保,造成保险公司实际损失584万余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3][4][5] - 返佣行为直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给予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的禁止性规定 [9] 返佣现象的普遍性与驱动因素 - 市场存在明确的返佣需求,约5%到10%的客户会主动向销售人员提及返佣 [1][7] - 返佣现象与保险产品的高佣金机制密切相关,年金险、重疾险等长期险种的首年佣金比例高达30%-60%甚至更高 [6] - “前高后低”的佣金结构是核心驱动因素,即首年佣金占比高,后续年度续期佣金大幅降低,诱导代理人追求短期出单 [7] - 在月末、季末等考核期,部分代理人为完成业绩指标、拿到考核奖金,会通过返佣方式快速出单 [7] 返佣行为的影响与行业态度 - 返佣行为导致“服务断层”,客户可能面临“孤儿单”、“接力单”等问题,保单续期率下降,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 [8] - 行业内对返佣态度复杂,部分从业者视其为促成交易的“潜规则”,另一部分则认为其损害代理人收入可持续性及服务质量 [8] - 返佣行为扭曲保险产品分散风险的初衷,伴随销售误导,易引发纠纷,损害行业信誉 [9] 行业治理与解决方案探讨 - 司法打击之外,治理需从佣金制度、绩效考核、行业规范等多方面入手 [10] - 优化方向包括降低首年佣金比例、提高续期佣金、对高继续率给予额外奖励、延长发放年限、引入佣金递延制度 [10] - 建议建立以品质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如客户满意度、保单持续率,并提升合规意识 [10] - 一线从业人员认同将佣金平准化,即把佣金平均分配到前三年甚至前五年,以平衡收入与长期服务激励 [10]
前5月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瘦身”上千家,告别市场为哪般
北京商报· 2025-06-03 20:41
保险业渠道变革深化 - 2024年前5月全国保险公司共撤销1028家分支机构,同比增长超20%,其中人身险公司撤销805家(占比约80%),财产险公司撤销223家 [1][4] - 被裁撤机构以县域及三四线城市的支公司和营销服务部为主,头部公司年内已裁撤上百个分支机构 [1][4] - 同期新设分支机构仅161家,大中型公司更活跃,如北京人寿设立重庆分公司、国民养老设立上海分公司 [4] 数字化驱动战略调整 - 线上投保率达78%,AI技术优化全流程服务,削弱对线下依赖 [5] - 传统网点年均成本超百万元,关闭低效网点可使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下降0.3-0.5个百分点 [5] - 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代理人队伍缩减加速人力驱动模式转型 [4][5] 历史裁撤趋势与未来展望 - 2020年以来累计超1万家分支机构被注销,2022年达顶峰(3019家),2024年同比有所下降 [6][7] - 短期裁撤速度或维持高位,长期将随线上线下融合成熟而放缓 [7] - 未来分支机构将"择优布局",聚焦经济活跃区域和高净值客户服务 [7][8] 分支机构核心价值重塑 - 仍是复杂产品咨询、信任建立及高净值服务的关键载体,如长期寿险需面对面沟通 [8] - 大型公司可升级为体验中心,中小公司可借力第三方渠道或聚焦区域特色业务(如政保合作) [9] - 需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强化智能理赔和App辅助功能 [9] 差异化发展路径 - 大型公司形成全国网状布局(上千个网点),中小公司仅设省级分公司和少量支公司 [9] - 头部公司应整合资源服务高端市场,中小公司需差异化竞争(如区域特色业务) [9] - 需改进"保费论英雄"导向,培育合规文化并完善销售环节内控 [10]
手回集团通过港交所聆讯 再有保险中介将登陆港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5-16 20:09
公司概况 - 公司母公司深圳手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并于5月15日披露通过聆讯后的资料集 [1] - 公司成立于2015年,定位为人身险中介服务提供商,核心业务为通过数字化平台促成保险交易,收入主要来自保险公司支付的佣金 [1] - 公司商业版图由三个数字化平台构成:面向C端用户的直营平台"小雨伞",赋能保险代理人的"咔嚓保",以及连接B端合作伙伴的"牛保100" [1] - 按2023年长期人身险的总保费计算,公司是中国第二大线上保险中介服务机构,市场份额为7.3% [1] - 按2023年长期人身险的首年保费计算,公司同样是中国第二大线上保险中介服务机构 [1] - 公司自成立以来分销了超1900个产品,其中超280个为定制产品,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在售产品有306个 [1] - 公司已成功孵化超过14个IP,覆盖长期寿险、长期重疾险、长期医疗险及其他保险以及短期保险等各类产品 [1] 行业趋势 - 中国线上中介人身险市场总保费由2019年的600亿元增至2023年的211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6.9% [2] - 预计到2028年,线上中介将为中国人身险市场贡献总保费10310亿元,2024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4.2% [2] - 线上长期人身险的总保费从2019年的120亿元增至2023年的88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4.6% [2] - 预计到2028年,线上长期人身险的总保费将达到6270亿元,2024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4.5% [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8.06亿元、16.34亿元、13.87亿元 [2] - 同期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0.75亿元、2.53亿元和2.42亿元 [2] 融资与资金用途 - 公司已获得红杉中国、经纬创投、歌斐资产、天士力资本、信天创投等国内顶级投资机构投资 [2] - 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加强并优化销售和营销网络以及改善服务,提升研发能力并改进技术基础设施,选定兼并、收购和战略,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