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险
搜索文档
日赚超6亿,“寿险一哥”中国人寿是怎么做到的?
经济观察报· 2025-10-31 14:43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1678亿元,在上年同期高基数上增长60.5% [1] - 以此计算,公司前三季度日赚约6.14亿元 [2] - 新业务价值呈现强劲增长,增幅达41.8% [1] 利润驱动因素 - 净利润大幅增长得益于负债端业务多元发展和资产端投资收益的双重贡献 [3] - 公司通过深化资产负债联动、科学管控负债成本、把握市场机会加大权益投资以实现收益提升 [2] 负债端业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总保费收入6696.45亿元,同比增长10.1% [4] - 续期保费为4516.11亿元,同比增长10.0% [4] - 新单保费为2180.34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短期险保费为751.49亿元 [4] - 新单保费中人寿、年金、健康险比重较为均衡,分别为31.95%、32.47%、31.15%,理财性质产品占比较大 [6] - 浮动收益型业务在首年期交保费中的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超过45个百分点,有效降低负债成本 [6] 资产端投资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总投资收益3685.51亿元,超过新单保费收入 [6] - 总投资收益较2024年同期增加1071.32亿元,增幅超过40% [6] - 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足2%的背景下,总投资收益率达6.42%,同比提升104个基点 [6] - 投资收益大增部分得益于权益市场上行,2025年前三季度上证指数累计上涨15.84%,公司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 [6]
中国人寿(601628):净利润和NBV环比显著提速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新浪财经· 2025-10-31 08:30
事件:中国人寿披露9M25 业绩,好于预期。9M25 归母净利润1,678 亿元/yoy+60.5%;9M25 末公司净 资产6,258 亿元 /较年初+22.8%;NBV yoy+41.8%(可比口径);总保费6,696.5 亿元/yoy+10.1%,其中 新单保费2,180 亿元/yoy+10.4%;总投资收益率6.42% /yoy+1.04pct。 净利润高基数下继续高增,投资端贡献显著。9M25 公司归母净利润1,678亿 /yoy+60.5%;3Q25 单季净 利润1,268.7 亿/ yoy+91.5%(创历史新高),主要得益于市场上涨和结构化行情的把握,9M25 公司实 现投资收益1,371亿元 /yoy+454%,总投资收益率也同比+1.04pct 至6.42%,同时公司保险服务费用下降 20.3%亦有助力。 新单增速回升推动NBV 提速,产品结构持续优化。9M25 公司NBV yoy+41.8%(可比口径);总保费 6,696.5 亿元/yoy+10.1%,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新单保费2,180 亿元/yoy+10.4%,较1H25 的+0.6%显著 提速,预计是NBV 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公 ...
人身险第四套生命表明年实施,如何影响你的保费
国际金融报· 2025-10-31 07:55
新生命表发布概述 - 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1] - 金融监管总局同步发布通知,对人身保险业科学规范使用第四套生命表提出具体要求 [1] - 新生命表被视为行业迈向精细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将促使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数据积累、风险识别和精算能力的深度较量 [1] 生命表编制背景与特征 - 生命表是保险产品定价、准备金评估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工具,每10年编制完善一次 [2] - 第四套生命表编制采集了行业近10年全量保单数据,数据样本量居全球保险市场第一 [2] - 新生命表呈现三大显著特征:保险人群预期生命较第一套生命表增长约10岁;少儿段死亡率改善最快;经济欠发达地区保险人群死亡率明显降低 [3] 对行业经营与产品的影响 - 更准确的死亡率数据能帮助公司更精确评估风险、计算准备金和产品定价,减少“死差损”风险,使财务基础更稳健 [3] - 新生命表将引导保险业更好地服务老龄化时代需求,倒逼公司加强在养老、长期护理等领域的产品创新 [3] - 新生命表有助于公司科学精准设定保险保障责任,提供更丰富多样、质优价稳的保险产品 [4] 生命表分类与应用规则 - 第四套生命表包括养老类业务表、非养老类业务一表、非养老类业务二表、以及首次编制的单一生命体表 [5][6] - 单一生命体表首次以被保险人证件号而不是保单号为线索,提升与人口死亡率的可比性 [6] - 《通知》明确了不同类型产品应适用的发生率表,例如两全保险、年金保险应采用养老类业务表,健康保险、定期寿险应采用非养老类业务一表 [6] 对产品费率的影响 - 对于定期寿险等以身故为给付条件的产品,由于死亡率下降,费率下降概率较高 [7] - 对于年金险、养老险等以生存为给付条件的产品,因预期寿命延长,费率上升概率增加 [7] - 产品费率还受预定利率、附加费用率、“三差”等影响,单一生命表变化对整体市场价格影响有限 [7] - 新生命表确立了“行业基准+公司经验”的双轨模式,将导致不同类型产品价格走势分化 [7] 监管新要求与行业方向 - 《通知》首次引入“死亡率偏离度评估机制”,要求公司对死亡率与实际经验可能存在的偏离度进行合理评估 [8] - 公司应当建立回溯机制,定期开展回溯,发现死亡率背离偏离度评估区间的需在年度精算报告中说明原因并提出整改举措 [8] - 新机制将倒逼公司加大在精算模型、数据系统和专业人才上的投入,提升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8] - 金融监管总局下一步将督促行业落实要求,严格生命表等精算参数监管,引导行业科学运用基础工具 [9]
2025金融街论坛|人身险第四套经验生命表重磅发布,终身寿险保费有望下降,年金险保费或涨
北京商报· 2025-10-29 22:22
2025版生命表发布概述 - 中国精算师协会于2025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正式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1] - 这是自2016年第三套生命表发布后,行业核心基础工具的里程碑式更新[1] - 生命表是以数理形式呈现保险人群生存和死亡概率分布规律的数据表,是保险产品定价、准备金评估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工具[4] 生命表反映的社会变迁 - 保险人群平均预期寿命持续提升,第四套生命表的预期寿命较第一套生命表增长了约10岁[3][4] - 保险人群中少儿死亡率显著改善,少儿段死亡率改善最快[4] -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保险人群死亡率明显降低[4] 生命表编制方法与数据基础 - 此次编制采集了行业近十年全量保单数据,数据样本量全球保险市场第一[5] - 生命表依据各种数据,使用最科学的底层模型和数学模型来模拟未来风险的发生率,是一项行业重大的科研成果[5] 对保险产品设计与供给的影响 - 生命表的使用可推动保险产品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丰富保险产品的供给[6] - 养老类业务表科学量化了保险人群人口老龄化与预期寿命演进的趋势,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养老保障需求[6] - 非养老业务表刻画了保险人群死亡率的风险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提供死亡风险保障[6] - 首次编制的单一生命体表切实反映了保险人群个体生命规律,有助于保险公司细分客群,实现更个性化的产品定价和责任组合[6] 对各类产品费率的潜在影响 - 随着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提高,身故类保险产品(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等)费率将有下降空间[8][9] - 养老年金险因给付期延长,价格可能上涨[9] - 终身重疾险因保障期内疾病发生概率增加,也面临涨价压力[9] - 实际费率还受预定利率、公司策略等因素影响,调整幅度可能较温和[9] 监管指引与未来展望 - 金融监管总局制定《通知》规范生命表使用,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11] - 《通知》规范人身保险产品费率厘定、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以及分红保险红利分配对生命表的使用[11] - 展望未来,基于人工智能发展,保险人群的费率或可适时自动调整,实现更细化的风险分类和更公平的定价[12] - 未来十年,保险产品的设计、模式、形式和形态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向“我的智能保障方案”演进[13]
开发养老社区布局旅居养老,险企深度抢滩养老服务产业
北京商报· 2025-10-26 21:33
行业趋势:险企加速布局养老产业 - 保险行业正掀起深度布局养老社区的热潮,推动养老向享老的范式转变 [1] - 多家险企的养老社区在年内相继开业,项目覆盖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机构养老以及热门旅游城市的旅居养老 [1][3] - 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人,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突破5亿人,为银发经济带来巨大市场机遇 [5] 公司动态:中信保诚人寿启动新项目 - 中信保诚人寿于10月24日正式启动“未来之家”医养结合养老社区项目,项目定位北京朝阳公园附近,计划于明年落成 [1][3] - “未来之家”社区将配备内嵌二级医院,并与多家三甲医院共建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3] - 公司在旅居养老方面打造“诚品VistaLiving”旅居网络,覆盖12个城市的20家康养基地 [3] 商业模式:“保险+养老”协同 - 布局养老社区的险企大多采用“保险产品+养老社区”模式,即购买旗下保险产品可预定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实现产品与服务的联动 [4] - 对接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保费门槛较高,多为百万元级别 [4] - 养老社区作为沉浸式体验场景,可打造“参观—体验—转化”的营销路径,降低年金险、长期护理险等复杂产品的销售难度 [4] 投资与运营模式 - 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主要有重资产投入(自建)、轻资产投入(第三方合作)以及轻重资产结合三种模式 [6] - 养老社区发展存在短期回报率低、盈利周期长等现实困难,其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尚在探索中 [6] - 行业提示需在运营模式、成本控制、服务创新上持续破局,避免陷入“重建设、轻运营”的困境 [6] 政策与战略意义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方案明确支持资本实力强、经营规范的保险机构参与发展各类养老服务 [5] - 保险资金具有长周期优势,与养老产业长周期相匹配,使公司在持续、长期、稳定做好养老服务方面更具长期主义 [4] - 布局养老社区既是顺应银发经济浪潮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险公司自身转型的关键一步 [5][6]
买保险送金条、回报20%?通通违规
南方都市报· 2025-10-26 07:16
行业顽疾:变相返佣 - 保险销售市场中,以“赠送礼品”、“提供增值服务”等变相返佣手段取代直接返还现金,成为更隐蔽的违规形态,如赠送金条、出国游、医疗器械、加油卡等 [2] - 此类行为本质仍属于“承诺额外利益”,被明确界定为违法行为,但乱象未彻底消失 [2] - 返佣行为可能干扰投保人理性选择,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背后往往伴随“虚列费用”以推动销售 [7] 监管处罚态势 - 监管部门持续加码整治力度,2025年以来保持高压态势 [2] - 截至10月22日,监管机构年内已针对保险“返佣”相关违规行为开出约156张罚单,累计罚款金额超过3000万元 [2][7] - 罚单覆盖全国28个省份,涉及财产险公司、寿险公司、养老险公司等多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中介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呈现“高频次、广覆盖、严惩罚”特点 [7] - 机构、个人“双罚制”已常态化,156张罚单中有143张同时点名责任人,部分人员被“禁业” [8] 典型案例与危害 - 销售人员违规承诺“买保险送金条”但未兑现,导致客户退保,法院判决销售人员需全额返还佣金和其他奖励,并对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3][4] - 销售人员鼓动退休人士通过“保单借款”凑保费并代为操作投保,后续因老人无力承担长期保费导致保单失效 [3] - 投保人被“返还首年保费10%+免费越南旅游”承诺吸引,投保后因保费沉重陷入退保损失与继续交费的两难境地 [3] - 返佣的隐性危害包括保障缩水(销售人员推荐高佣金低性价比产品)、服务断层(代理人收入锐减导致消极服务)、成本倒挂(实际保费可能比同类产品高10%甚至更多) [10] 黑产链条与司法打击 - 存在“中介牵线+投保人配合+高额返佣+短期退保”的套利陷阱,利用保单佣金叠加现金价值远超首期保费的漏洞牟利 [5][6] - 案例显示,一保险经纪公司分公司负责人以承诺“高额返佣”、“保本付息”为诱饵,安排多人投保并在获取佣金后引导短期退保,最终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35万元 [5][6]
保险销售送上“金条赠礼”:法律红线前的危险诱惑
新浪财经· 2025-10-24 09:05
行业违规销售模式 - 保险销售人员靳某通过承诺赠送金条的方式促成投保人阮某签订两份保险合同 [1][4] - 该行为直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禁止给予保险合同约定以外利益的规定 [7] - 销售人员靳某因违规行为被法院判决赔偿保险公司已支付的佣金、奖励、津贴及实际损失等 [4][5] 规模化黑产运作链条 - 上海一起案件揭示黑产模式:以高额返佣为诱饵发展客户投保高佣金保单 随后引导短期退保 [8] - 黑产团伙头目宋某在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间发展18名投保人 投保金额1763万余元 获取佣金1573万余元 导致保险公司实际损失584万余元 [9] - 宋某最终被以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 并处罚金35万元 违法所得责令退赔 [9] 行业结构性矛盾与影响 - 返佣乱象根源在于行业高佣金驱动机制及部分公司为快速扩张降低销售人员准入门槛 [12] - 违规返佣导致保险公司销售费用不合理攀升 形成费差损 削弱盈利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 返佣行为扭曲保险产品分散风险的初衷 夸大收益 掩盖风险 引发纠纷并损害行业信誉 [7] 监管政策与行业转型 - 监管层推行报行合一政策 要求保险公司报备产品费率及销售费用率上限 确保实际执行与报备一致 [13] - 报行合一压缩返佣操作空间 加速行业人力优化 人身险公司营销员人数从历史高峰缩减超七成 2024年末降至264万人 [13] - 行业质态显现提升信号 保险深度从2023年4.07%升至2024年4.2% 保险密度从3635元升至4046元 [13]
保险返佣乱象:从“送金条”到“保单借款”,违规套路再升级
南方都市报· 2025-10-23 11:57
"本以为捡了便宜,没想到踩了大坑。"家住广州的退休人士李婆婆,就被自己的"干女儿"——某保险公 司代理人王小姐坑了一把。此前储蓄险热销之际,王小姐不断鼓动李婆婆购买自家公司的储蓄险产品。 当李婆婆表示手上没有余钱时,王小姐提议通过"保单借款"的方式凑保费,还借着老人的信任,拿过手 机代为操作完成投保。可事后,李婆婆因无力承担长期保费,导致保单失效,只能将王小姐送礼、违规 操作等行为投诉至保险公司,要求全额退保。 类似的烦恼也困扰着投保人郭先生。两年前,他被保险代理人"返还首年保费10%+免费越南旅游"的承 诺吸引,投保了一份重疾险。如今,沉重的保费压得他喘不过气:"退保吧,之前的投入打水漂;继续 交,又觉得这保险对自己没多大用,进退两难。" 更典型的案例发生在2023年,据北京金融法院通报,阮某从某保险公司销售人员靳某处购买了两份保 险,靳某也因此获取了高额佣金以及业务奖励、津贴等。但在推销保险的过程中,靳某擅自向阮某作出 了赠送金条的承诺。可投保后,阮某不仅没收到承诺的金条,甚至无法再联系到靳某,无奈之下只能找 到保险公司要求解除合同。保险公司退还保费后,将违规的销售人员靳某诉至法院,要求其返还已领取 的佣 ...
从“人海战术”到价值驱动的转型升级之路:中国个险渠道三十年
东吴证券· 2025-10-22 21:24
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1] 报告核心观点 - 中国个险渠道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已从粗放式的“人海战术”进入以价值驱动为核心的转型升级阶段,行业“清虚”已近尾声,未来将迈向专业化、科技化与服务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 - 个险渠道虽短期承压,但其具备与客户互动的不可替代性、作为串联险企生态的枢纽以及与险企联系紧密三大核心优势,长期价值依然稳固 [2] - 海外发达市场(如美国的独立代理人模式、欧洲的专业中介格局、日本的精英化转型)的成熟经验为中国个险渠道转型提供了重要借鉴 [2] - 未来国内人身险销售渠道将呈现多渠道“百花齐放”的格局,个险“一家独大”的局面或将不复存在 [2] 中国个险渠道发展历程 - **阶段一(1992-2002):引入与起步期**:1992年友邦保险首次将代理人模式引入中国,1994年平安保险制定首套代理人制度“基本法”,1995年《保险法》颁布奠定制度基础,到2000年个险渠道在人身险中占比达74%,成为主要销售渠道 [2][11][12][14] - **阶段二(2003-2014):渠道竞争加剧期**:预定利率下调至2.5%削弱个险产品吸引力,银保渠道快速崛起,其市场份额在2008年接近40%;2010年监管规范银保销售后,个险渠道于2012年重夺主导地位,2014年代理人数量约为325万人 [2][17][18][19][26] - **阶段三(2015-2019):规模快速扩张期**:2015年代理人资格考试取消,人力进入爆发式增长,从2015年的471万人增至2019年的912万人历史峰值,年增速最高达44.9%;个险渠道保费占比自2017年起保持在50%以上,2019年达到61% [2][31][32][33][34][37] - **阶段四(2020至今):清虚转型期**:人口红利消失及疫情加速行业从“规模”向“质量”转型,代理人数量从2019年末的912万人下滑至2024年末的264万人,降幅达71.1%;各头部险企积极推进转型,人力质态持续改善 [2][39][40][43][59][62][65] 海外市场个险渠道经验借鉴 - **美国市场**:独立代理人模式为主导,核心在于“产销分离”的市场生态,2024年独立代理人渠道贡献了54%的个险保费;独立代理人擅长销售年金等复杂产品,平均客户价值和收入中位数高于专属代理人 [2][68][73][74][76][78] - **欧洲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英国等市场以独立经纪人为主导(近80%养老金业务由其安排),德国等国则以成熟的专属代理人体系为主,并受到欧盟《保险分销指令》的严格监管 [2][68][71] - **日本市场**:完整经历了从“人海战术”到“精英化”再到“全渠道融合”的转型,在监管推动下通过“提质减量”重塑营销员队伍,并发展“保险商店”、数字化营销等新模式 [2][68][72] 国内个险渠道现状与转型方向 - **主要痛点**:过去粗放增长导致人力虚挂、自保件占比高、套利多发等问题,疫情后代理人展业受限,收入一度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增员与留存面临挑战 [2][39][40][42] - **专业致胜**:行业可学习日本经验,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完善培训体系和改革薪酬激励机制,加速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2] - **科技赋能**:各险企普遍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代理人招募、培训、展业及客户管理全流程,例如中国平安通过AI技术优化培训体系,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 [2][52] - **服务升级**:险企正从单一产品销售向“保险+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例如中国平安深化“健康+保险”融合模式,中国太保围绕财富传承、养老教育等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 [2][52][53][56] - **监管深化**:2025年4月金管总局发布新规,推动个险渠道实施“报行合一”、佣金递延发放及销售人员分级,预计将利好经营规范、渠道管理能力强的头部险企 [2][68][70] 头部险企转型成效 - **中国人寿**:推进“鼎新工程”及“八大工程”,2025H1优增人力同比增27.6%,13个月留存率提升3.8个百分点 [2][47][48][65] - **中国平安**:实施“4+3”战略,构建队伍发展“四合一”体系,2025H1大专及以上学历代理人占比提升至48.3%,人均NBV同比增长21.6% [2][52][65] - **中国太保**:深化“长航行动”与“三化五最”职业营销体系,2025H1月均核心人力达4.9万人,其月人均首年规模保费同比增长12.7%至7.3万元 [2][56][65] - **新华保险**:推出“XIN一代”计划,2025H1月均合格人力2.5万人,月均人均综合产能同比大幅提升74%至1.67万元 [2][58][65]
3大保险公司已破产!但你的保单还安全吗?国家其实早有准备
搜狐财经· 2025-10-21 10:56
官方披露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案例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批复三家保险公司破产或解散,分别为安达保险有限公司、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 - 安达保险于2025年2月5日获批复解散,其全部保险业务及资产负债由华泰财险受让,原有保单继续有效 [1] - 易安财产保险于2022年7月进入破产重整程序,重整期间公司继续营业,未到期保单权益不受影响,后更名为比亚迪财险继续履行责任 [1] - 安邦保险集团于2020年9月解散,2025年4月进入破产程序,其所有保单由大家保险集团全面承接,1.5万亿元中短存续期理财保险全部兑付,无逾期违约 [2] 保障保单安全的制度与法律框架 - 根据《保险法》第89条和92条,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破产时,其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保险公司 [4] - 保险保障基金为国家层面的资金兜底机制,截至2024年6月30日余额达2431亿元,其中财产险基金1445亿元,人身险基金986亿元 [4] - 2022年12月修订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提高了基金筹集上限,以增强保障能力 [4] 不同险种在保险公司破产时的赔付规则 - 人寿保险(如重疾险、寿险)的保单权益100%保障,保单将完整转让,保险保障基金提供资金支持 [4] - 财产保险(如车险、家财险)对个人保单的赔付规则为5万元以下全额赔付,5万元以上赔付90% [5] - 财产保险对企业保单的赔付规则为50万元以下全额赔付,50万元以上赔付80% [5] - 理财型保险由接盘公司全额兑付,如安邦案例中1.5万亿元理财保险实现全部兑付 [5] 消费者评估与确保保单安全的建议 - 消费者可通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或官方APP等渠道,输入保单号查询承保公司的经营状态 [6] - 选择保险产品时应关注核心指标“偿付能力充足率”,监管要求不低于100% [6] - 选择保险应更注重产品条款和保障范围,而非单纯依据公司规模大小,因所有公司受同一套监管规则约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