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险

搜索文档
赔付“快跑”之下 保险业转型要抓关键
金融时报· 2025-09-17 10:00
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74万亿元,同比增长 5.04%,赔付支出1.35万亿元,同比增长8.6%。与此同时,从2021年至2024年间的行业赔付数据来看, 除2022年外,其他3年赔付支出增幅均大幅超过保费收入增幅。由此可见,这种"保费稳增、赔付快 跑"的态势,已成为保险业发展轨迹中不容忽视的显著特征,既体现出行业功能的不断深化,也暗藏着 转型期的潜在挑战。 从负债端看,一是保险业在快速扩张阶段推出了大量长期保单,如年金险、重疾险等保险产品,随 着保单周期推进与被保险人年龄增长,逐步进入集中给付阶段,带动赔付规模攀升。二是人身险公司主 动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推出健康险产品,如城市商业医疗保险对赔付率有明确要求,导致赔付规模增 加。从外部因素方面看,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导致医疗检出率提高、医疗费用上升,重疾险、医 疗险等产品理赔增加。同时,近两年自然灾害频次与损失较此前增加,进一步加大财产险公司的赔付压 力。 从行业价值维度来看,赔付增速的领先实则是保险业回归保险保障本质的直观体现。保险的核心功 能在于风险转移与损失补偿,赔付金额的增加意味着当消费者面临疾病、意 ...
平安人寿上海部分员工将南迁深圳?公司回应
第一财经· 2025-09-16 20:03
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 平安人寿上海总部部分员工将南迁至深圳总部进行集中办公 以符合《保险法》《公司法》及《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关于主要办公场所与注册登记住所保持一致的规定[2] - 此次搬迁旨在加强管理 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助力业务转型 公司承诺保障流程合法合规并维护员工权益[2] - 搬迁仅涉及上海总部职能部门员工 上海分公司员工不受影响 相关方案已于7月份出台[2] 渠道与产品战略优化 - 平安健康险部分医疗险产品退出平安人寿销售渠道 e行销平台下架相关产品[2] - 平安人寿开启医疗险自营时代 代理人开始销售寿险旗下"e生保"系列产品[3] - 平安人寿主要经营传统寿险、年金险、分红险和万能险等长期保险产品 平安健康险专注医疗险、疾病险等健康险产品[3] 业务板块整合 - 平安养老险个险业务自今年7月起转交平安人寿承接[4] - 平安养老险将于2025年7月1日停止短期组合产品销售 客户保单期满后不可续保 需转至平安人寿咨询新产品[4][5] - 客户已持有养老险保单权益不受影响 可通过"平安好福利"微信公众号及APP查询办理[5] 监管合规调整 - 业务调整符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11月发布的《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6] - 新规要求养老险公司停售短期健康险产品 平安养老险相应保险业务(含学平险、少儿、老人、成人、家庭单等)由平安人寿自2025年6月1日(续保自7月1日)起承接[6] - 部分平安养老险业务员工已分流至平安寿险和平安产险 部分选择留任[6] 战略方向声明 - 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积极布局多渠道 搭建多元化产品矩阵[4] - 将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 升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4]
平安人寿上海部分员工将南迁深圳?公司回应
第一财经· 2025-09-16 19:56
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 平安人寿上海总部部分员工需南迁至深圳总部进行集中办公 以符合《保险法》《公司法》及《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关于主要办公场所与注册登记住所保持一致的规定[3] - 此次搬迁旨在加强管理 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助力业务转型 公司强调将保障流程合法合规并维护员工权益[3] - 搬迁仅涉及总部职能部门员工 上海分公司员工不受影响 相关方案已于2025年7月出台[3] 业务渠道优化 - 平安健康险部分医疗险产品(包括百万医疗爆款产品"e生保")退出平安人寿"e行销"销售平台[5] - 平安人寿开启医疗险自营时代 代理人开始销售寿险旗下的"e生保"系列产品[5] - 平安养老险自2025年7月1日起停止短期组合产品销售 相关个险业务转由平安人寿承接[5][6] 监管合规调整 - 业务调整主要为符合2023年11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养老险公司停售短期健康险产品的规定[7] - 平安养老险的新保业务自2025年6月1日起(续保自7月1日起)由平安人寿按约定承接 涵盖学平险、少儿、老人、成人及家庭单等业务[7] - 部分平安养老险员工已转岗至平安人寿或平安产险 部分选择留任原公司[7] 战略发展方向 - 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积极布局多渠道并搭建多元化产品矩阵[5] - 中国平安将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 升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5]
太平人寿推出台胞专享服务
证券日报网· 2025-09-16 17:51
随着国家积极推动两岸融合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台胞在大陆能够享受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太平人寿福建分公司践行金融 为民初心,围绕台胞实际需求打造了全链条的专属服务举措,如精心编制《台胞服务指南》,内容覆盖投保、保全、理赔、续 期缴费、养老服务全流程,为台胞提供清晰易懂的服务指引;实体服务端,在网点柜面设立台胞专属绿色通道,大幅缩短业务 办理时长;线上服务端,台胞客户可通过太平人寿微信公众号、太平通App等线上渠道,便捷办理账号变更、证件更新、地址 变更等高频业务,保证服务体验;此外还针对台胞理赔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开设理赔快速通道,为不熟悉理赔流程的台胞 客户提供及时、温暖的支持和保障。 (编辑 郭之宸) 本报讯 (记者冷翠华)今年8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 若干措施》,在优化台胞金融服务体验、便利台胞在闽生活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太平人寿积极响应监管号召,在有条 件的机构推出了多项台胞专享服务,如福建分公司在省内各网点设立台胞客户专属服务窗口、开通台胞快速理赔绿色通道等, 着力优化台胞服务体验。 台湾同胞与大陆血脉相连,保险服务成为连接两地的桥梁之一。 ...
新一轮2025年互联网保险平台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发布,慧择摘得桂冠
搜狐网· 2025-09-16 14:28
在2025年互联网保险平台综合评选中,慧择保险网以绝对优势荣登榜首,成为行业新标杆。其成功关键 在于率先完成了从"产品货架"到"服务生态"的转型,将保险服务进化为贯穿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深度陪 伴",构建了"需求洞察、智能投保、高效理赔、长期管理"的一站式闭环体系,凭借技术驱动的卓越体 验赢得了市场最高口碑。 01 行业地位与资质背书 慧择保险网成立于2006年,是经原保监会(现银保监会)批准、最早获得保险网销资格的互联网保险服务 平台之一。公司持有中国银保监会颁发的全国性保险经纪牌照及保险网销资质,2020年2月12日成功在 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HUIZ),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保险电商企业。 慧择与超过100家保险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提供了超过1000款保险产品。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 慧择累计投保用户已突破1100万。 在2024年行业首年保费平均增速仅5.1%的背景下,慧择逆势实现31%的增长,客户复购率达41%,续期 率超过95%。 02 全链条服务生态 慧择针对"保险复杂难懂、保险贵、选择难、理赔难"的行业痛点,构建了独特的"三不三帮"服务承诺和 全流程闭环服务体系。 "三不"包括不打扰、 ...
金融教育宣传周系列之“保险为民办实事”: 跨越海峡的守护:太平人寿推出台胞专享服务 助力两岸融合发展
中金在线· 2025-09-16 09:28
政策背景与公司响应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8月发布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政策措施 包括优化台胞金融服务体验和便利台胞在闽生活[1] - 太平人寿福建分公司设立台胞客户专属服务窗口和快速理赔绿色通道等专享服务[1] 台胞专属服务举措 - 编制《台胞服务指南》覆盖投保 保全 理赔 续期缴费 养老服务全流程[3] - 实体网点设立台胞专属绿色通道大幅缩短业务办理时长[3] - 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和App支持账号变更 证件更新等高频业务办理[3] - 开设理赔快速通道为不熟悉流程的台胞提供支持[3] 具体服务案例 - 福建分公司为2013年投保的台胞L女士提供全面保障方案 涵盖年金险 寿险 医疗险及意外险[2] - 协助受伤台胞客户梳理理赔材料并高效赔付4.6万元理赔款[2] - 上海分公司通过预审资料和协同客户子女 在客户来沪当日完成复杂保单复效业务[4] 服务成效与行业意义 - 服务举措得到消费者广泛好评 推动两岸深度融合发展[1][2] - 保险服务成为连接两岸的桥梁 实现跨越海峡的"零距离"守护[4] - 台胞在大陆享受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趋势日益增强[3]
慧择第二季度营收3.97亿元 同比增长40%
中证网· 2025-09-15 20:51
财务业绩 - 第二季度营收3.97亿元 同比增长40% [1] - 平台首年保费11.28亿元 同比增长73% [1] - 平台总促成保费17.96亿元 同比增长34% [1] - 实现净利润1088万元 [1] 产品与客户结构 - 长期险件均首年保费超过7600元 同比提升87% [2] - 分红型储蓄险战略巩固市场领导地位 年金险成为增长新引擎 [2] - 累计投保客户数突破1140万 本季度新增投保客户40万 [2] - 长期险投保客户平均年龄35.2岁 二线及以上城市客户占比超65% [2] 技术赋能与运营效率 - AI版APP日均服务用户数稳定超过1.5万人次 [1] - 新客户自主投保率同比提升超50% [1] - 智能体累计数量突破700个 赋能业务全流程 [1] - AI技术月均生成有效代码超20万行 相当于60位中级工程师产能 [1]
中国人寿20250910
2025-09-10 22:35
**行业与公司** * 中国人寿保险行业 上市公司中国人寿[1] **核心财务表现与会计准则影响** * 2025年上半年承保财务损失同比增长7% 主要由于准备金规模增长[2] * 新业务合同服务边际受市场利率变动影响显著 上半年新单合同服务边际下降约90个基点[6][10] * 2025年上半年所得税费用同比大幅减少 主因免税投资品种(国债和地方政府债)收益增加及递延所得税资产未来可能释放[2][8] * 公司对传统型和VFA模型均采用OCI选择权 后续准备金变动额在其他综合收益中体现[5] **负债端与产品策略**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存量业务负债保证利率约为2.9% 新业务平均负债保证利率约为2.2% 较2024年底呈下降趋势[3][10] * 代理人渠道价值率显著改善 原因包括加大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力度 以及加强费用和发生率管理[9] * 分红险转型对新单CSM有影响 其久期较短且利差三七开 导致CSM在相同条件下相比传统险偏低[10] **渠道发展与业务表现** * 银保渠道坚持规模和价值并进策略 2025年上半年总保费、新单保费、首年期交均有显著提升[3][8] * 各渠道新单保费压力逐季缓解 七八月份保持良好增长趋势 预计下半年将保持稳定增长[10] **投资策略与资产配置** * 资产端久期约8.5年 负债端有效久期约10年 超过40%的投资资产为10年以上长期资产[15] * 2025年上半年公开市场权益规模较年初增长1500亿元 洪湖基金总规模达1100亿元[13] * 固收类债券配置比例与去年末基本持平 市场参与者配置方向出现分化[14] * 对权益市场保持乐观 策略包括坚持长期主义、价值投资 优化配置关注板块轮动、新质生产力及高股息资产[12] **其他重要内容** * 内涵价值中的经调整净资产与财务报表净资产存在较大差异 主因折现率采用及计量基础不同(内涵价值用更长期折现率及全市值计量)[16] * 公司坚决执行监管长期资金入市要求 若股市上涨至4200点以上仍坚定看好并与管理人合作优化策略[17] * 折现率曲线从1年到40年 20年后采用均衡利率终极水平4.5%计算 久期长的业务CSM指标表现更好[2][4] * 若新单资产负债有效久期缺口稳定在1.5年左右 预计CSM将更稳定[11]
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多数不超3%
中国证券报· 2025-09-07 09:11
万能险结算利率现状 - 近300只万能险产品披露2025年8月结算利率 大部分产品利率处于2.5%-3%区间[1][3] - 仅24只产品年结算利率超过3% 最高达3.5%[3] - 约85%产品年结算利率不超过3%[4] 利率变动趋势 - 部分产品结算利率较7月下调 如北大方正人寿某产品从3.3%降至3.2%[4] - 结算利率呈长期下降趋势 2024年同期多数产品利率在3%及以上 2023年数百只产品利率高于4%[4] - 监管部门要求结算利率与实际投资收益匹配[4] 产品结构与监管要求 - 万能险提供最低收益保证且保证利率不得为负 通常搭配年金险或终身寿险销售[6] - 自9月1日起新备案万能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从1.5%下调至1.0%[6] - 金融监管总局禁止开发5年期以下万能险 要求合理确定结算利率并规范特别储备使用[7] 利率下行驱动因素 - 固收类资产收益率下降与权益类资产波动影响保险公司投资收益[4] - 监管部门为防范利差损风险压降结算利率上限[4] - 10年期国债利率、存款利率与LPR仍处于下行通道[7] 行业影响与展望 - 调降保证利率与结算利率有助于降低保险公司负债端成本[6] - 万能险结算利率仍存在下行空间[7] - 产品灵活性及保障功能维持其市场吸引力[7]
科技重塑金融模式 中国平安总经理谢永林详解保险巨头变化与定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9-05 06:06
产品转型策略 - 公司围绕"转分红、拓年金、强医疗"策略升级保险产品体系 2025年上半年分红险占个险新单比例提升至40% [1][2] - 预定利率调整后财富养老类产品全面转向分红型 保障类产品逐步增加分红型供给 并对分红险佣金实施资源倾斜 [2] - 低利率环境下分红险"保底+浮动"机制有助于优化负债成本并降低利差损风险 [2] 渠道发展布局 - 推动代理人渠道高质量转型 通过"做优-增优-育优"体系提升新人留存率和队伍质态 [3] - 银保渠道潜力巨大 计划扩充网点数量/优化产品/提高产能 目前国内银保渠道发展空间远未饱和 [3] - 公司强调渠道转型需与产品转型同步推进 执行"谁快谁得益 谁慢谁淘汰"机制 [2] AI战略实施 - AI关键词在2025年中期报告出现67次 较2024年同期的15次增长346% [4] - 自研垂直领域大模型达67个 2025年上半年新增14个 大模型调用次数达8.18亿次 应用场景超650个 [6] - 积累超3.2万亿文本语料/31万小时语音语料/75亿图片语料 支撑金融与医养领域大模型建设 [6] 综合金融生态 - 通过"一个客户/多个账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模式构建金融超市体系 [5] - 金融服务深度融入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场景 通过场景化服务获取客户行为数据 [5] - AI模型应用于信用评估/量化交易/保险定价/理赔反欺诈等核心业务环节 [6] 投资配置动向 - 股票及权益型基金配置比例从2024年底9.9%升至2025年上半年12.6% 增加2.7个百分点 [7] - 投资策略兼顾高分红价值股与新质生产力成长股 重点关注经营可靠/股息率高/分红可持续标的 [7][8] - 通过"资本+能力"模式布局新能源/AI/生物制药等领域 与头部投资机构合作管理资产 [8] 客户规模数据 - 个人客户数截至2025年6月末达2.47亿 [6] - 保险资金管理规模达6.2万亿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