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V(无人遥控潜水器)
搜索文档
我国完成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调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1 10:57
任务执行与成果 - “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7月15日从青岛起航,执行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任务,并于9月8日返回青岛 [3] - 在北极海域完成10余次“蛟龙”号载人深潜、ROV调查和CTD采水等作业 [3] - 成功实现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首次有人/无人双潜器极区水下协同作业 [4] 技术能力与装备 - “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正式进入极区作业,体现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4] - 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4] 科学研究发现 - 通过AI识别高清影像资料,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存在显著差异 [4] - 发现调查区存在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多个相近的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表明可能存在历史性的冷泉喷发 [4] - 载人潜水器精细调查将有效提升人类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的科学认知 [4]
“蛟龙”潜冰洋——创新开展北极深海生物调查
新华社· 2025-10-05 22:24
科考任务与成果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顺利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及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任务的主要内容 [2][4] - 探索形成了极地密集冰区“两船一潜器”、少冰区“一船两潜器”的作业模式,深海进入和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5] - 科考完成了首次极区载人潜水器与无人潜水器的水下协同作业 [12] 样品采集与发现 - “蛟龙”号采集了大量岩石、沉积物、海水样品以及海蛇尾、海葵、海鞘、海蜘蛛等高完整度的生物样品 [2][6] - 获取的高完整度生物样品丰富了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有利于后续形态鉴定和科学研究 [6] -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普遍呈现密度大、个体小、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特点,不同地质环境的生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 [10] 技术创新与应用 - 实践了基于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深海生物原位检测模式,突破传统调查局限,实现深海物种形态鉴别 [12] - 结合岸基的环境DNA分子验证,实现智能化和高效化地识别与鉴定底栖生物 [12] - 通过高清影像资料AI识别技术初步发现调查海域的底栖生物密度、种群组成等存在显著空间差异 [12]
创纪录!我国首次→
中国能源报· 2025-10-04 17:35
蛟龙号北极科考核心成就 - 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1][3] - 首次实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 [3] - 显示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3] 科考航段基本信息 - 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由深海一号船于2025年7月15日从青岛起航,9月8日返回青岛 [3] - 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破冰保障下进行作业 [3] - 作业内容包括蛟龙号载人深潜、ROV调查和CTD采水等 [3] 科学发现与认知 - 通过AI识别高清影像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多样性、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范围内差异显著,可能与海底地形地貌及水深有关 [5] - 发现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及多个相近的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表明调查区可能存在历史性冷泉喷发 [5] - 载人潜水器精细调查有效提升人类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的科学认知 [5]
“蛟龙”深潜北极冰区!专家解读:填补我国大洋航次高纬度海域综合调查空白
齐鲁晚报· 2025-10-04 11:27
蛟龙号北极冰区深潜表现 - 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在北极海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验证了锂电池、视像系统、捷联惯导等国产化设备在极区复杂环境中的作业能力 [2] - 本次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和首次有人/无人潜水器极区水下协同作业,显示深海进入和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2] - 潜水器针对极地环境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如加装多波束探测浮冰和二次抛载装置控制上浮速度,提升了在极区作业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2][3] 北极高纬度冰区下潜挑战 - 在北冰洋高纬度冰区下潜需应对风、浪、流、冰、雾、寒等多重复杂环境因素叠加,尤其是在海冰密集度高的区域作业 [3] - 下潜作业需综合考虑浮冰漂浮情况,选择合适的下潜点并定点上浮至水面,这与非极地海区深潜不同 [3] - 本次任务最北到达北纬77.5度,填补了我国大洋航次在高纬度海域精细综合调查的空白 [3] 双潜器协同作业突破 - 本航次连续两次实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ROV系统协同作业,成功完成有人和无人潜水器系统在极区海底的协同 [5] - 载人潜水器发挥决策灵活性优势,ROV提高定点取样能力,结合作业实现"1加1大于2"的效果 [5] - 探索的"一船两潜器"作业模式对今后多类型潜水器海底集群作业、承担复杂任务及提高作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6] 科学调查新发现与成果 - 通过载人深潜获取的生物样品质量更佳、完整度更高,优于传统的底栖拖网等被动采样方式 [8] -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和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 [8] - 发现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及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表明调查区可能存在历史性冷泉喷发,为甲烷运移通道研究提供关键信息 [8] - 精细调查有效提升了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和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的科学认知 [9]
“蛟龙”号在北极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人民网· 2025-10-03 23:10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记者10月3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在日前进行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 域成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8月12日,"蛟龙"号深潜归来。 记者10月3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在日前进行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 域成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8月11日,"蛟龙"号在北极冰区准备下潜(无人机照片)。 8月11日,"蛟龙"号深潜归来回收至母船"深海一号"(无人机照片)。 记者10月3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在日前进行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 域成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记者10月3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在日前进行的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 域成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 8月7日,科考队员将ROV(无人遥控潜水器)放入水中。 ...
填补我国大洋航次高纬度海域综合调查空白——访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领队许学伟
新华社· 2025-10-03 23:10
蛟龙号国产化升级与极区作业能力 - 蛟龙号完成国产化升级改造后首次进入极区作业,验证了锂电池、视像系统、捷联惯导等国产化设备在极区复杂环境中的作业能力 [2] - 本航次创新实现冰区双船(雪龙2号和深海一号)协同作业,提升了潜水器在极区作业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2] - 针对极地特殊环境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例如加装多波束探测浮冰、二次抛载装置控制上浮速度,提升了水下导航及定位精度 [3] 北极科考作业成果与挑战 - 蛟龙号在北极海域完成了10余次载人深潜,最北到达北纬77.5度,填补了我国大洋航次在高纬度海域精细综合调查空白 [2][3] - 在北极面临风、浪、流、冰、雾、寒等多重复杂环境因素叠加的挑战,下潜需综合考虑浮冰漂浮情况,定点上浮至水面 [2] - 载人潜水器能够在常规设备难以到达的极端复杂地理区域开展抵近观测和精准取样工作 [3] 潜水器协同作业模式创新 - 首次实现载人潜水器与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连续两个潜次成功完成 [3] - 载人潜水器发挥决策灵活性优势,ROV提高定点取样能力,结合作业实现“1加1大于2”的效果 [3] - 探索的“一船两潜器”作业模式对今后多类型潜水器海底集群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及拓展作业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3] 北极深海科学新发现 - 通过载人深潜获取的生物样品质量更佳、完整度更高,优于传统的底栖拖网等被动采样方式 [3] - AI识别高清影像资料初步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多样性、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 [4][5] - 发现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及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为研究历史性冷泉喷发及甲烷运移通道提供关键信息 [5]
创纪录!“蛟龙”号在北极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新华社· 2025-10-03 17:25
核心观点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并在北极海域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1][3] - 本次科考标志着“蛟龙”号正式进入极区作业,显示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3] 科考任务与执行 - 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由“深海一号”船于2025年7月15日从青岛起航,9月8日返回青岛 [3] - 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破冰保障下,本航段在北极海域进行了“蛟龙”号载人深潜、ROV调查和CTD采水等作业 [3] - 首次实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海域水下协同作业 [3] 科学发现与成果 - 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差异显著 [5] - 发现调查区可能存在历史性的冷泉喷发证据,包括疑似麻坑、溶蚀孔洞、碳酸盐岩及多个相近的大规模条带状贝类遗迹 [5] - 获得的数据和资料为绘制极区海域生物多样性图谱、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甲烷运移通道提供关键信息 [5] - 通过载人潜水器精细调查,有效提升人类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等方面的科学认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