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系统

搜索文档
华尔街开始下调评级 受益于AI热潮的“电力大牛股”GE Vernova(GEV.US)难逃杀估值?
智通财经网· 2025-07-29 15:04
公司表现与市场反应 - GE Vernova股价周一收盘小幅上涨0.48%,仍接近历史最高位[1] - 上周股价飙升12%,周五收于644.59美元创纪录高位,盘中触及651美元历史高点[1] - 2024年累计涨幅达200%,今年以来涨幅接近100%[1] - 尽管Guggenheim和瑞穗下调评级,市场看涨情绪仍持续[1] 业务结构与战略定位 - 公司为GE 2024年4月分拆上市的能源科技企业,主营Power/Wind/Electrification三大板块[2] - 业务聚焦燃气/核电系统、陆上/海上风电、电网数字化解决方案等清洁能源领域[2] - 战略目标为平衡能源三难困境(可靠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2] 行业驱动因素 - AI数据中心扩张推动电力需求激增:美国夏季峰值负荷预计2035年达220吉瓦,较当前装机容量高20%[2] - 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2030年预计达945太瓦时(相当于日本当前总用电量)[3] - AI相关数据中心电力需求2030年将翻四倍以上[3] 分析师观点分歧 - Guggenheim下调评级至"中性",认为2028年前估值倍数过高(19x 2028年EBITDA/35x明年EBITDA)[4] - 瑞穗目标价从412美元上调至670美元,但指出当前估值过高(2028年EBITDA预测100亿美元vs同业90亿美元)[5] - 按乐观预测,2028年预期市盈率16.7x接近AI/工业同行中位数16.2x[5]
数据中心耗电猛增点燃电力股! GE Vernova(GEV.US)被瑞银冠以“最强盈利增长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7-08 15:16
公司概况 - GE Vernova为通用电气2024年4月分拆上市的能源科技公司 主营电力系统(燃气/核电/水电/蒸汽)、风电(陆上/海上)及电网数字化解决方案三大板块 致力于清洁能源与电力供给[1] - 公司由CEO斯科特·斯特拉齐克领导 战略聚焦通过可调度燃气/核电与零碳风电系统 结合数字化电网方案 平衡能源可靠性、可负担性与可持续性[2] 股价表现与市场评级 - 获瑞银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及614美元目标价 刺激股价单日上涨3%至530 28美元[1] - 2024年股价累计涨幅达185% 年内涨幅60% 与英伟达涨幅相当[3] 核心增长驱动因素 - 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激增推动结构性上升周期 公司凭借燃气/核电系统与风电设备制造能力显著受益[1] - 瑞银预测未来五年复合盈利增速达70% 为全球覆盖企业中最高 2030年营业利润有望翻三倍[4] - 在手订单达年营收3倍 长期服务业务占比45% 定价能力提升与精益成本结构支撑利润率扩张[4] 行业趋势与数据支撑 - 美国夏季峰值电力负荷预计2035年达220吉瓦 较2006年历史峰值增长32% 当前装机容量仅183吉瓦[5] - 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2030年将达945太瓦时(超日本总用电量) 其中AI相关需求占比将翻四倍[6] - 美国数据中心耗电量预计从2022年126太瓦时增至2030年390太瓦时 增长两倍[7] - PJM电力市场因AI数据中心能耗激增导致总电力成本飙升180%[6]
通胀是因为钱印太多,那通缩是钱不够吗?
虎嗅· 2025-06-19 21:18
通胀与通缩的基本现象 - 通胀环境下消费越早花费越少,提前消费有利并推升通胀形成"通胀螺旋" [3] - 通缩环境下延迟消费有利,储蓄行为加剧通缩形成"通缩螺旋" [4] - 价格预期会自我实现,提前消费推升通胀或延迟消费加剧通缩 [5] - 物价与消费行为互为因果,高价刺激消费而低价抑制购买 [6] 借贷行为的经济效应 - 通胀中借款购房案例显示50万借款购100万房产,N年后升值至200万扣除利息仍多赚30万 [8][9] - 通缩中房产价值从348万跌至121万导致资不抵债,债务实际价值上升形成"越还越多"现象 [11][12] - 通胀促进举债扩大货币流通量,通缩促使还债减少货币流通量 [10][13] CPI统计的偏差分析 - 新房价格20年涨10倍但包含抗震等级提升/建材升级/精装修等品质改进,CPI未区分"好的涨价" [16] - 中国汽车均价从2019年15.1万元升至2024年18.2万元,但同配置车型实际价格下降超50% [17] - 通缩期企业降本导致品质下降,CPI对真实通缩程度反映不足 [19][20] 科技对价格的影响机制 - 摩尔定律使算力每18个月性能翻倍价格减半,驱动电子品持续通缩 [22][23][25] - 互联网平台经济压低传统行业利润,电商导致工业制成品实际降价 [26][27] - 中国制造通缩效应源于供应链效率/基建/规模经济/工程师红利等科技相关因素 [28][29][30] - 科技倒退引发隐性通胀,如二战德国工业崩溃及朝鲜农业系统失效导致的物资短缺 [31] - 稀土断供可能导致电子产品性能倒退但价格不降,形成隐性涨价 [32] 现代经济平衡机制 - 金融扩张制造通胀,科技创新创造通缩,两者动态平衡维持经济增长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