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螺旋

搜索文档
动物精神被金融点燃
虎嗅· 2025-06-25 20:06
市场表现与基本面变化 - 市场表现积极,多个行业出现投资热度下降、产能增量回落、利润回升的迹象,对企业端形成直接利好 [1] 产业链结构与价格通缩 - 长期出清过程中,下游企业更受益,而依赖投资的中上游企业面临挑战,A股走势与PPI相关性较高 [2] - 价格通缩螺旋仍是当前主要问题之一,流动性并非症结,关键在于"动物精神"的丧失 [2] 金融刺激与市场想象空间 - 直接刺激"动物精神"最有效的方式是扩大金融想象空间,金融加速实体进程,压缩时间并放大价格杠杆 [3][5] - Circle的"编外招安"模式重塑金融体系想象空间,金融改造提效比实体增量更快 [5] - 华尔街传统金融人对加密资产(如Circle)的兴奋度超过币圈 [6] 国内金融政策与创新尝试 - 国内秉持实业兴国逻辑,对金融持谨慎态度,但国泰君安国际获批虚拟资产交易服务释放边缘到招安的增量信号 [7] - 共识链条和DeFi对传统金融(尤其是跨境支付)的改造具有实际落地潜力,叠加人民币国际化想象空间 [7] 技术落地梯队划分 - **第一梯队**:robotaxi、稳定币和RWA(技术和落地成熟) [8] - **第二梯队**:AI硬件(音频/吊坠形态)、AI操作系统、AI应用 [8] - **第三梯队**:固态电池、钙钛矿(0到1阶段,量产前夕) [8] - **第四梯队**:XRAI眼镜(依赖电池技术成熟,初期用户反馈一般) [8] - **第五梯队**:人形机器人/通用机器人(尚未成熟) [8] - **遥远梯队**:核聚变、脑机接口 [8]
通胀是因为钱印太多,那通缩是钱不够吗?
虎嗅· 2025-06-19 21:18
通胀与通缩的基本现象 - 通胀环境下消费越早花费越少,提前消费有利并推升通胀形成"通胀螺旋" [3] - 通缩环境下延迟消费有利,储蓄行为加剧通缩形成"通缩螺旋" [4] - 价格预期会自我实现,提前消费推升通胀或延迟消费加剧通缩 [5] - 物价与消费行为互为因果,高价刺激消费而低价抑制购买 [6] 借贷行为的经济效应 - 通胀中借款购房案例显示50万借款购100万房产,N年后升值至200万扣除利息仍多赚30万 [8][9] - 通缩中房产价值从348万跌至121万导致资不抵债,债务实际价值上升形成"越还越多"现象 [11][12] - 通胀促进举债扩大货币流通量,通缩促使还债减少货币流通量 [10][13] CPI统计的偏差分析 - 新房价格20年涨10倍但包含抗震等级提升/建材升级/精装修等品质改进,CPI未区分"好的涨价" [16] - 中国汽车均价从2019年15.1万元升至2024年18.2万元,但同配置车型实际价格下降超50% [17] - 通缩期企业降本导致品质下降,CPI对真实通缩程度反映不足 [19][20] 科技对价格的影响机制 - 摩尔定律使算力每18个月性能翻倍价格减半,驱动电子品持续通缩 [22][23][25] - 互联网平台经济压低传统行业利润,电商导致工业制成品实际降价 [26][27] - 中国制造通缩效应源于供应链效率/基建/规模经济/工程师红利等科技相关因素 [28][29][30] - 科技倒退引发隐性通胀,如二战德国工业崩溃及朝鲜农业系统失效导致的物资短缺 [31] - 稀土断供可能导致电子产品性能倒退但价格不降,形成隐性涨价 [32] 现代经济平衡机制 - 金融扩张制造通胀,科技创新创造通缩,两者动态平衡维持经济增长 [34][35]
日本面对美国贸易战的两大对策:提振内需和投资海外
搜狐财经· 2025-05-03 13:07
文章核心观点 日本经济经历三次重大转型,其转型路径对面临相似挑战的中国有借鉴意义,中国可借鉴日本经验把握平衡点,利用自身优势走出新发展范式 [1]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内需驱动的实验与局限 - 1960年池田勇人内阁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通过立法强制企业提高劳动者报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农村机械化释放劳动力,实现GDP年均9.8%的超高速增长 [3] - 东京奥运会和大阪世博会的基建投资使城市化率从58%跃升至76%,催生出全球最大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 [3] - 政府主导的增长模式暗藏结构性矛盾,到198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1975年的64%下滑至54%,贫富差距扩大为内需萎缩埋下伏笔 [3] - 收入分配改革必须与市场化改革同步,否则短期繁荣可能透支长期增长潜力 [4] 广场协议后的战略突围:构建“影子日本” - 日元兑美元汇率从240:1飙升至120:1,日本出口企业利润率被拦腰斩断,大藏省启动“黑字环流计划”推动产业资本大规模出海 [6] - 至2022年,日本海外净资产达411万亿日元(约2.8万亿美元),相当于本土GDP的75%,形成“在海外再造一个日本”的格局 [6] - “离岸生产+本土控制”模式具有产业链分层控制、金融暗河回流机制、地缘风险对冲等特征 [6][8] 日本建立海外日本的得与失 - 海外资产每年创造约20万亿日元的投资收益,相当于日本财政收入的40%,但本土经济陷入“产业空心化 - 通缩螺旋” [8] - 单极外扩战略存在技术迭代断层、人口危机加剧、债务货币化风险等隐患 [9] 借鉴:构建内外双循环的平衡之道 - 中国当前面临与日本相似的历史窗口,借鉴日本经验需把握产业升级与海外布局的时空衔接、资本输出与收益回流的机制设计、社会保障与银发经济的模式创新三个平衡点 [11][12] - 中国拥有数字技术优势、超大市场规模、新型举国体制,为破解“内需 - 外需”二元困境提供新工具 [11] - 推进“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通过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打破美元回流依赖,依托工业互联网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或走出新发展范式 [13]
关于牛市的一点思考:股指再次启动需要什么条件?
对冲研投· 2025-03-28 19:45
文章核心观点 - 股指走牛需长期国债利率降至中性利率以下,可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结构性改革、提高风险偏好等提升中性利率 历史上美股和日股多是宽松政策使长期国债先牛市,安全利率降至一定水平触发股指牛市,后续发展取决于宽松政策持续时间、私人杠杆稳健性和结构性改革效果 当前各国政府债务高位,倾向降息促增长化债,避免债务通缩螺旋 国内因美国重回通胀预期,宽松落地预期推后,实际利率有限制性,长期国债利率下行波折,股指暂时震荡 国内触发股指走牛的利率水平或介于美日之间,即十年期国债利率低于1.5%,需先见国债牛市再触发股指牛市 [3][24] - 强有力财政刺激、外部环境变好、国内结构性改革有效利于中性利率上升,降低牛市触发门槛,反之则提高门槛 [4][25] 分组1:股指触发条件是安全利率低于中性利率 - 中性利率指储蓄等于投资时的利率,此时实际产出等于潜在产出,经济增长无通胀 实际利率高于中性利率,投资消费受抑制,经济可能通缩;低于中性利率,投资消费或过热,经济可能通胀 安全利率是安全资产回报率,如长期国债,安全利率加风险溢价得风险利率,如股票预期回报率 安全利率低于中性利率促进股市投资,股市避险情绪升温,中性利率变低,需更低安全利率触发股市 [7] - 价格水平受工资增速与生产率增速匹配度、投资活动与消费品产量、政府赤字和贸易差额等因素影响 国内通缩主因是以地产为核心的私人投资萎缩、产能过剩,过去两年对冲通缩靠政府赤字和净出口扩大 今年美国关税冲击下净出口或有压力,赤字率已定,剩余变量在于激发私人信贷、减少产能、收入和社会保障改革 赤字提升、结构性改革推进和风险偏好提升能提升中性利率,宽松政策降低安全利率,安全利率降至中性利率之下触发股市走牛 [9] - 主要国家债务处于历史高位,各国倾向降息促进经济和股市增长化债,而非让经济自然调整,因会陷入债务通缩螺旋 用增长方式化债,实际利率 - 经济增速为负是关键,这是降息成政策最小阻力方向的原因 [10][11] - DDM模型中,股价分子端是企业盈利收益,分母端是股市预期回报率 持续财政和货币宽松使企业盈利回升会出现戴维斯双击,即使企业盈利未大幅上行,利率下降突破阈值后,分母端边际影响超分子盈利影响,甚至出现“水牛” [13] 分组2:美股日股历史案例 2001 - 2015美股的两段牛市 - 2001 - 2003年科网泡沫破灭使美联储降息,政策利率降至2%以下,十年期美债利率降至4%以下,美股和企业盈利同步复苏,开启2003 - 2007牛市,标普500从最低800点涨至2007年最高1500点以上,涨幅近90% 此轮牛市与企业盈利上升基本同步,美国依赖美元贬值和私人加杠杆促进经济回升,外国储备资金大量买入美债使国债收益率低于中性利率,助长投机泡沫,加息后引发金融危机 [14] - 2008 - 2015年牛市由更宽松降息周期开启,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QE救市,政策利率接近0,安全实际利率一度为负 企业盈利触底回升,股市走强,零负利率环境下股市和企业盈利背离,2012 - 2015年股市表现和美股盈利显著背离 本轮牛市从2009年最低700点附近涨至2015年2100点以上,涨幅达300% [15] 1995 - 2015日股的三段牛市 - 1991年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1997年财政整顿和亚洲金融危机使经济雪上加霜,央行激进降息,政策利率长期接近0,十年期国债利率每次触及1%以下触发牛市 1998年10月到2000年4月,日本股指牛市涨幅近60%,政府“景气优先”路线刺激总需求,推出占GDP比例4.5%的财政刺激计划,带来企业利润和股市短期提升,但通缩和去杠杆持续,早于美国科网泡沫破灭前股市转熊 [17] - 2001年后小泉上台开启结构性改革,2003年长债收益率触及1%以下,资产负债表衰退和通缩企稳,2003 - 2007年日本股市第二轮牛市涨幅达130% [18] - 08年金融危机后日本股市重创,安倍上台开启“三支箭”结构性改革解决公司治理问题 2012年长债利率触及1%以下后日股开启新一轮牛市,长债利率长期处零负利率区间,牛市持续时间长,股指最高上涨4倍,至今仍在进程中 [18] 分组3:对当前A股的启发 - 美股和日股牛市多在安全利率突破阈值时触发,美股十年期国债利率接近2%,日股接近1%,此时安全实际利率或接近0负利率区间,股市对分母端敏感性大增 牛市后续走势取决于宽松货币政策持续时间和企业盈利改善程度,后者取决于财政赤字、私人投资和结构性改革效果 安全利率低于中性利率是牛市必要条件 [22] - 国内当前利率水平相对企业ROIC偏高,居民倾向储蓄而非投资 政府推进扩大财政赤字、鼓励私人信贷、提高社会保障、供给侧改革、企业治理改革、唱响光明论等措施提高中性利率 择机宽松背景下安全利率下降受控制,股指在宽松预期推后后震荡 本轮触发牛市的利率水平或介于美日之间,即十年期国债利率降至1.5%以下,需先见国债牛市再触发股指牛市 [22]
海外研究|重建涨价涨薪正循环:日本的难题与解法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20 08:05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破解“重建涨价涨薪正循环”难题,关键在于物价环境、政策监管和劳动力前景改变使企业部门活化,提高企业持续涨价涨薪能力和必要性,即使面临老龄化,涨价涨薪正循环有望长期延续,实际薪资同比增速中枢或在0.7%左右,日本央行能实现通胀目标 [1] 日本泡沫破裂后物价和薪资情况 - 亚洲金融风暴后到新冠疫情前,日本核心CPI同比长时间围绕零值波动,名义薪资停滞,实际薪资阴跌,薪酬弹性部分降幅明显,小企业降薪幅度多于大企业 [2] - 经历疫情全球大通胀后,日本综合CPI同比连续34个月超2%,春斗结果连续三年满意,今年中小企业春斗平均涨薪幅度33年来重回5%以上 [2] 日本重建涨价涨薪正循环的难点 - 企业部门在泡沫破裂后内需不足,提价能力减弱但薪酬定价能力强,在日式雇佣体系中涨薪谨慎,提价能力下降代价由雇员工资折减承担,薪资增速停滞与劳动生产率增速无关 [9] - 居民部门在泡沫破裂后至疫情前就业结构转变和就业意愿提高,非正规雇员比例上升拖累平均薪资,老年人和工作年龄女性劳动参与率提升减轻就业市场紧俏程度,企业无需明显涨薪满足劳动力需求 [9] 近年日本情况变化 - 企业部门民间通缩观念消散、超低利率时代落幕、产业链价格转嫁传导路径顺畅,迫使企业重视价格因素、提高经营效率,增强内生增长与通胀动能可持续性,日企持续涨价能力恢复 [30] - 家庭部门就业结构近十年稳定,劳动力供给潜力接近耗尽,人手不足问题严峻,企业在利润率高位涨薪意愿和能力增强,涨薪改善家庭收支有助于维持民间乐观预期,消除通缩螺旋形成基础 [30] 日本未来趋势及投资建议 - 日本薪资增速将回归更可持续水平,预计未来实际月薪同比增速长期中枢约0.7%,通胀率长期中枢约2.1%,消费需求有望正增长,日本央行能实现通胀目标 [31][32] - 十年期日本国债在实际利率脱离负区间前需谨慎,日股中长期有望受益于内需改善,可留意与“涨薪”预期相关交易线索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