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螺旋

搜索文档
为什么老百姓希望物价下跌,经济学家却希望上涨?
36氪· 2025-08-15 10:48
通胀与通缩的宏观微观差异 - 物价适度上涨(年率2%)被视为理想状态 可鼓励消费和投资 避免因预期价格下跌而推迟购买[1] - 通胀环境受政府和企业的偏好 政府可稀释债务 企业可通过工资刚性实现盈利[1] - 普通民众对通胀的抵触源于行为经济学因素:频率效应(工资低频上涨 vs 物价高频上涨)、控制感缺失、归因偏差及损失厌恶(损失痛苦是收益快乐的2-2.5倍)[3] 美国经济结构分化现象 - GDP增长低迷(年增1-2%)与股市强劲表现脱节 因股市仅反映上市公司盈利[4] - 美国经济分层明显:科技巨头及富人受益 中小企业及普通民众面临工资停滞 政府承受债务压力(联邦债务达GDP的123-124% 利息支出超1万亿美元)[4][6] - 二季度美股73%公司每股收益超预期(历史平均59%) 实际盈利同比增长近11% 为全球除印度外最高[5] 青年就业与满意度悖论 - 2025年6月中国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14.5%(曾超20%)但该群体满意度高于整体水平[7] - 全球出现"总体失业率下降 青年失业率上升"趋势 部分源于年轻人"宁缺勿滥"的择业心态及家庭财富支持[11][14] - 青年失业反映个人选择多样化 导致"年轻人失业与企业招不到人"并存 引发劳动参与率不足问题[16] 房价变动的经济效应 - 房价上涨产生宏观"财富效应"(提升消费欲望)而非微观"挤压效应"(仅初期显著)[17][18] - "涨价去库存"策略通过库存重新分布(如棚改转移房产从开发商至居民)刺激房价上涨 支撑经济增长[19][20] - 通缩环境下物价下跌反而抑制消费 形成"通缩螺旋" 宏观逻辑与微观感受存在根本冲突[19][21] 消费行为的非理性特征 - 消费决策受情绪驱动而非完全理性 幸福感直接促进消费意愿[18] - 不同代际和收入群体消费预期分化 如Z世代(18-25岁)满意度达83% 高于千禧世代(70%)和X世代(76%)[8] - 当前CPI/PPI持续下降未有效激发需求 印证消费对价格信号的响应存在宏观微观背离[21]
为什么老百姓想物价下跌,经济学家却希望上涨?
虎嗅· 2025-08-14 22:09
通胀与通缩的宏观微观视角差异 - 物价适度上涨2%左右是最理想状态 可鼓励消费和投资 避免因预期价格下跌而推迟购买[2] - 通胀能稀释政府债务 而通缩让债务负担更沉重 企业老板认为员工工资刚性 通胀时期更容易赚钱[3] - 资产价格总是先于物价上涨且涨幅更高 通胀加重贫富分化 部分人收入增长滞后于物价上涨[4]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通胀感知 - 工资低频增长(一年一次)抵不过物价高频上涨(每天数次) 次数在情绪权重上压过金额[5] - 人们将涨工资归因自身努力 将涨物价归咎外部环境 损失带来的痛苦比同等收益的快乐强烈2-2.5倍[5] - 控制感差异: 工资提升被认为可通过努力实现 物价变化只能被动接受[5] 美国经济整体与局部表现背离 - 美股73%公司每股收益超预期(历史平均59%) Q2盈利实际增长11% 超预期4%的增长[9] - 上涨动力集中于少数科技巨头 尤其是AI相关公司[10] - 失业率从去年5月以来持续攀升至4%以上 衰退压力由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承担[11] - 联邦债务达GDP的123%-124% 年利息支出超1万亿美元 高于国防支出[13] 青年就业率与满意度现象 - 16-24岁城镇劳动力失业率达14.5% 此前曾突破20%[15] - Z世代(18-25岁)对现状满意度达83% 高于其他年龄段[16] - 全球出现"总体失业率下降 青年失业率上升"的背离现象(2008-2018)[21] - 青年超额失业率与人均国家财富呈正相关 父母家庭财富支持"宁缺勿滥"心态[24] 房价的财富效应与挤压效应 - 财富效应: 房价上涨使居民感觉财富增加 提升消费欲望 效应具有持续性[28] - 挤压效应: 仅出现在购房初两年 之后边际递减 整体不显著[28] - 涨价去库存实质是库存重新分布: 房子从开发商转移至居民 土地从政府转移至开发商[31] 通缩螺旋与消费心理 - 物价下跌导致"通缩螺旋": 人们更倾向存钱而非消费投资[30] - CPI/PPI持续下降并未激发消费需求 消费非完全理性行为[32] - 微观层面商品越便宜购买意愿越强 宏观层面通缩抑制整体消费[29][30]
通胀是因为钱印太多,那通缩是钱不够吗?
虎嗅· 2025-06-19 21:18
通胀与通缩的基本现象 - 通胀环境下消费越早花费越少,提前消费有利并推升通胀形成"通胀螺旋" [3] - 通缩环境下延迟消费有利,储蓄行为加剧通缩形成"通缩螺旋" [4] - 价格预期会自我实现,提前消费推升通胀或延迟消费加剧通缩 [5] - 物价与消费行为互为因果,高价刺激消费而低价抑制购买 [6] 借贷行为的经济效应 - 通胀中借款购房案例显示50万借款购100万房产,N年后升值至200万扣除利息仍多赚30万 [8][9] - 通缩中房产价值从348万跌至121万导致资不抵债,债务实际价值上升形成"越还越多"现象 [11][12] - 通胀促进举债扩大货币流通量,通缩促使还债减少货币流通量 [10][13] CPI统计的偏差分析 - 新房价格20年涨10倍但包含抗震等级提升/建材升级/精装修等品质改进,CPI未区分"好的涨价" [16] - 中国汽车均价从2019年15.1万元升至2024年18.2万元,但同配置车型实际价格下降超50% [17] - 通缩期企业降本导致品质下降,CPI对真实通缩程度反映不足 [19][20] 科技对价格的影响机制 - 摩尔定律使算力每18个月性能翻倍价格减半,驱动电子品持续通缩 [22][23][25] - 互联网平台经济压低传统行业利润,电商导致工业制成品实际降价 [26][27] - 中国制造通缩效应源于供应链效率/基建/规模经济/工程师红利等科技相关因素 [28][29][30] - 科技倒退引发隐性通胀,如二战德国工业崩溃及朝鲜农业系统失效导致的物资短缺 [31] - 稀土断供可能导致电子产品性能倒退但价格不降,形成隐性涨价 [32] 现代经济平衡机制 - 金融扩张制造通胀,科技创新创造通缩,两者动态平衡维持经济增长 [34][35]
海外研究|重建涨价涨薪正循环:日本的难题与解法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20 08:05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破解“重建涨价涨薪正循环”难题,关键在于物价环境、政策监管和劳动力前景改变使企业部门活化,提高企业持续涨价涨薪能力和必要性,即使面临老龄化,涨价涨薪正循环有望长期延续,实际薪资同比增速中枢或在0.7%左右,日本央行能实现通胀目标 [1] 日本泡沫破裂后物价和薪资情况 - 亚洲金融风暴后到新冠疫情前,日本核心CPI同比长时间围绕零值波动,名义薪资停滞,实际薪资阴跌,薪酬弹性部分降幅明显,小企业降薪幅度多于大企业 [2] - 经历疫情全球大通胀后,日本综合CPI同比连续34个月超2%,春斗结果连续三年满意,今年中小企业春斗平均涨薪幅度33年来重回5%以上 [2] 日本重建涨价涨薪正循环的难点 - 企业部门在泡沫破裂后内需不足,提价能力减弱但薪酬定价能力强,在日式雇佣体系中涨薪谨慎,提价能力下降代价由雇员工资折减承担,薪资增速停滞与劳动生产率增速无关 [9] - 居民部门在泡沫破裂后至疫情前就业结构转变和就业意愿提高,非正规雇员比例上升拖累平均薪资,老年人和工作年龄女性劳动参与率提升减轻就业市场紧俏程度,企业无需明显涨薪满足劳动力需求 [9] 近年日本情况变化 - 企业部门民间通缩观念消散、超低利率时代落幕、产业链价格转嫁传导路径顺畅,迫使企业重视价格因素、提高经营效率,增强内生增长与通胀动能可持续性,日企持续涨价能力恢复 [30] - 家庭部门就业结构近十年稳定,劳动力供给潜力接近耗尽,人手不足问题严峻,企业在利润率高位涨薪意愿和能力增强,涨薪改善家庭收支有助于维持民间乐观预期,消除通缩螺旋形成基础 [30] 日本未来趋势及投资建议 - 日本薪资增速将回归更可持续水平,预计未来实际月薪同比增速长期中枢约0.7%,通胀率长期中枢约2.1%,消费需求有望正增长,日本央行能实现通胀目标 [31][32] - 十年期日本国债在实际利率脱离负区间前需谨慎,日股中长期有望受益于内需改善,可留意与“涨薪”预期相关交易线索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