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端钢结构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华电科工20250826
2025-08-26 23:02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公司主营业务结构** - 高端钢结构工程、热能工程和物料输送系统三大传统主业占比相对平均 维持在主营业务收入的20%-30%左右[2] - 高端钢结构工程在2020年至2024年间占比多数年份超过30% 是公司稳定的收入来源[2] - 热能工程在2020年至2024年间占比约为15% 但在2024年提升至24%[3] - 物料输送系统在2022年占比32%[3] **财务数据与预测** - 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为1.92亿元 同比增长66.8%[3] -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为2.18亿元 同比增长13.6%[3] - 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为2.38亿元 同比增长9.3%[3] - 截至今年二季度累计新签订单71亿元 同比下降2.7%[2][6] - 去年新签订单142.72亿元 同比增长54.2% 创历史新高[2][6] - 目前每年的营收体量约75亿元人民币[7] 海上风电业务 **发展现状与挑战** - 海上风电是重点发展板块 但营收占比从2021年的54.3%大幅下降至2022年的14%[2][4] - 下降主要受军事核准影响 江苏沿海地区推进进度明显放缓[4] - 公司每年需计提安装船成本 使得该板块难以形成盈利[4] **未来展望与布局** - 预计2025年项目审批和推进加速 将提升营业收入和利润率[2][4] - 公司累计承接120亿海上风电订单[2][10] - 累计承接12个项目 施工总承包项目280万千瓦 EPC总承包20万千瓦[10] - 完成600多套装机施工及640多台风机安装 以及1,000公里以上的辐射电缆铺设[10] - 业务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10] 氢能业务 **营收表现与技术优势** - 氢能工程自2023年开始形成营收 当年达到5亿元 占公司总营收7.2%[2][5] - 2024年下降至7,900万元[2][5] - 公司氢能技术全球领先 已实现3,300标方的碱性电解槽和500标方的PEM电解槽下线[3][13] - 启用了2.5兆瓦光伏电解槽实证平台[3][13] **项目进展与盈利能力** - 2023年氢能业务营业收入达5.14亿元 毛利6,700万元 毛利率13%[11] - 2024年贡献7,900万元营业收入及2,800万元毛利 毛利率36%[11] - 达茂旗20万千瓦项目实现工业锅炉绿氢掺烧 每日产氢21.6万吨[11] - 铁岭25兆瓦离网项目全容量投产[11] 热能工程业务 **增长驱动与政策受益** - 受益于国家政策变化 通过灵活性改造及新增火电机组 为新能源提供调峰作用[3][15] - 2021年营业收入为7.8亿元 占公司总收入不到10%[15] - 2022年提升至12亿元[15] - 2024年达18.2亿元[3][15] - 随着新能源装机量不断增加 预计热能工程业务未来仍会维持一定体量[3][15] 其他业务板块 **高端钢结构业务** - 历史营业收入稳定维持在20亿元左右 2022年达到30多亿 2024年接近30亿[16] - 毛利率较高 为12.86% 与公司整体毛利率匹配[16] - 为物料输送系统、热能工程及海洋工程提供空间结构体系 支持海上风电和光伏业务发展[16] **智慧港机与创新产品** - 积极拓展智慧港机业务 包括高端智能制造板块 如穿越式双小车岸桥[12] - 自主创新产品获得世界记录[12] - 在港口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起重机及物料输送设备生产销售方面有显著进展[12] 行业与政策环境 **风电行业动态** - 2025年5月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出现显著提升 主要由于抢装效应[9] - 海上风电在2021年的新增装机容量最多 但之后几年有所下降 主要因为国家补贴退坡影响[9] - 国务院发布的2024至2025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和自然资源部的相关通知都强调合理有序开展海上风电 并推动深远海布局[9] - 十四五期间各沿海省份规划并网规模超过65GW 开工规模超过85GW[9] - 到2024年底中国新增海上风电并网容量达404万千瓦 总并网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9] - 目前全国核准待招标项目超过25GW[9] **氢能政策支持** - 氢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在2019年 此后多项政策支持氢能发展[11] - 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和零碳园区建设等[11] 商业模式与投资评级 **盈利模式** - 通过EPC业务以及直接投资来实现盈利[14] - 在EPC业务中不仅提供安装工程 还提供相应设备[14] - 在一些项目投资中生产绿氢 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14] - 热能工程和高端钢结构业务对公司的利润贡献也非常重要[14] **投资评级** - 基于公司当前业绩增长潜力、新兴业务拓展以及传统主业竞争优势 给予增持评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