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

搜索文档
市场份额下滑+估值偏高 高盛下调Mobileye(MBLY.US)评级至“中性”
智通财经网· 2025-06-10 16:44
评级调整与目标价 - 高盛将Mobileye Global股票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维持12个月目标价17美元不变 [1] - 下调评级反映竞争格局变化及估值偏高问题 [1] 股价表现与市场环境 - 自2022年11月获"买入"评级后,Mobileye股价下跌38%,同期标普500指数上涨52% [1] - 股价疲软主因市场份额下滑、设计合约数量不及预期及汽车行业整体疲弱 [1] 技术优势与市场接受度 - Mobileye视觉识别与自动驾驶技术能力仍被认可 [1] - 采用其ADAS/AV技术的企业数量(尤其中国市场)低于预期 [1] 竞争格局 - 竞争对手包括车企自研项目及其他芯片/系统提供商 [2] - 部分车企考虑从特斯拉或Waymo获取L4技术授权 [2] - Mobileye预计仍是自动驾驶市场重要参与者(如大众汽车、优步/Lyft合作)但参与度趋缓 [2] ADAS市场地位 - Mobileye在ADAS市场占有率超50%,覆盖多数车企L1/L2项目 [3] - 高级别ADAS/自动驾驶项目中,部分车企转向自研或竞品技术(福特、通用、本田、日产) [3] 产品订单与商业化进展 - 2024年Q2财报透露年底前或获更多SuperVision/L3 Chauffeur设计合约 [4] - 当前最新中标仍为2024年1月与大众汽车合作,5家车企处于尽调阶段 [4] - 新订单时间或晚于预期,行业周期导致放量延迟至2028年 [4] 中国市场动态 - 中国地区营收占比从2023年31%降至2024年26% [4] - 下滑主因关税、库存调整及份额流失(如吉利极氪转向英伟达方案) [4] - 面临地平线等本土芯片商竞争 [4]
模拟芯片需求复苏的重磅信号! 亚德诺(ADI.US)营收大增22% 业绩展望超预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5-22 21:00
业绩表现 - 公司第三财季营收预计达27.5亿美元,上下浮动1亿美元,高于华尔街预期的26.2亿美元 [1] - 第三财季调整后每股收益预计1.92美元,上下浮动0.10美元,高于华尔街预期的1.82美元 [1] - 第二财季总营收26.4亿美元,同比增长22%,高于华尔街预期的25.1亿美元 [2] - 第二财季Non-GAAP每股收益1.85美元,比华尔街预期高出0.15美元 [2] 需求驱动因素 - 汽车和工业领域对模拟芯片需求趋于旺盛,释放行业复苏信号 [1] - 生成式AI与消费电子、电动汽车及工业应用融合推动需求增长 [1] - AI带动消费电子终端订单规模增加,行业全面回暖 [2] - 美国政府关税政策变化推动个人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提前 [2] 业务部门表现 - 工业部门第二财季营收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 [3] - 汽车部门第二财季营收8.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4% [3]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公司是模拟芯片行业风向标,专注于高性能模拟、混合信号技术 [3] - 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及消费电子领域 [3] - 在工业和电动汽车等长周期稳定市场布局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4] 市场观点 - 花旗将公司列为"首选芯片股",予"增持"评级及260美元目标价 [4] - 摩根士丹利认为行业复苏呈"U型",公司因高质量业务组合被视为最具防御性 [5] 行业趋势 - 模拟芯片行业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需求持续增长 [1] - 竞争对手德州仪器、安森美半导体等业绩也反映需求加速增长 [2] - 行业此前受需求萎靡困扰,现可能进入新一轮复苏周期 [4]
高盛给予特斯拉(TSLA.US)“中性”评级 FSD中国本土化面临激烈竞争
智通财经网· 2025-05-07 15:53
特斯拉评级与目标价 - 高盛给予特斯拉"中性"评级 目标价为235美元 [1] - 目标价基于2025年第四季度至2028年第四季度每股收益估计100倍市盈率 [2] - 悲观情境下股价可能降至150美元 乐观情境下有望达到345美元 [2] 中国市场表现 - 中国已成为特斯拉全球最大汽车市场 [1] - 中国BEV渗透率超过30% 特斯拉市场份额保持较高个位数 [1] - 特斯拉在美国BEV市场份额降至约45% 欧洲降至低两位数 [1] 自动驾驶竞争格局 - 特斯拉FSD在中国面临蔚来NAD 小鹏XNGP等本地竞争对手 [1] - 竞争对手在主流车型上将ADAS作为标准配置 [1] - FSD技术水平和成本改进程度将影响长期经济性 [1] 消费者调研数据 - 特斯拉在中国"净购买考虑"和"净热度"得分高于北美和欧洲 [2] - 中国市场消费者调研表现更为有利 [2] - 需关注北美和欧洲消费者调研得分是否改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