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W充电器

搜索文档
玩商标文字游戏“多半”“翻车”
搜狐财经· 2025-06-07 06:57
商标文字游戏现象 - 多家公司通过商标断句技巧引发消费者误解,包括"壹号土猪肉"(商标为"壹号土")、"千禾0酱油"(商标为"千禾0")、"山里来的土"鸡蛋、"0添加西"梅、"120W"充电器以及白象"多半"袋/桶面系列[1] - 白象公司回应称"多半"系列产品确实在原70克面饼基础上增加了分量至110-120克,但媒体实测发现部分产品仅多出1/5到1/4而非一半[1] - 行业存在"土猪肉"等模糊概念缺乏统一定义,3月新国标已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1] 商标注册与使用问题 - 商标注册审查存在滞后性,多年前可能未预见"土"等概念会成为消费热点,且单个商标看似合法但与其他元素组合后易产生误导[2] - 法律层面显示注册合法不等于使用无约束,违反规定的注册商标可被宣告无效,不符合宣传内容可能面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处罚[2] - 中文的商标设计存在多种文字游戏手法,包括断句、谐音、形近字等,这种现象在行业内长期存在[2] 消费者信任危机 - 商标本应作为商品来源识别工具降低决策成本,但偏离消费者认知的设计反而会损害品牌信誉[3] - 当企业在法律底线问题上无法让消费者信服时,其商品质量可信度将受到连带质疑[3] - 行业存在类似"海参炒面"的误导案例,商标设计若过度玩弄文字游戏可能沦为市场笑话[3]
莫以商标耍心机
经济日报· 2025-05-30 06:16
商标误导行为分析 - 商家将"一品牛""120W"等描述性词汇注册商标并与商品品类名称组合 混淆商标与商品质量功能特性 误导消费者[1] - "一品牛肉干"实际使用猪肉 "120W充电器"实际功率仅12W 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1] - 此类行为虽可能符合商标注册形式要件 但违反商标法关于"带有欺骗性"条款 已注册商标可能被宣告无效[1] 企业品牌建设 - 商标不仅是企业形象象征 更与品牌价值和社会评价紧密关联 误导行为将严重损害企业信用[1] - 消费者受骗后会产生持续不信任感 即使广告合法合规 企业声誉仍将受损[1] - 企业应专注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配套 通过真实价值而非文字游戏建立品牌[2] 监管体系完善 - 商标审查存在局限性 审查员无法预判所有使用场景 需更新细化审查规则和不予核准范围[1] - 监管部门需加强事后查处 对问题商标及时处理 并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 - 应推进知识产权执法体系现代化建设 完善综合管理体制 保障消费环境安全[2]
调查|“一品牛”肉干竟是猪肉做的?商标文字游戏套路大起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4 10:20
商标滥用现象 - 近期出现多起商家将商标作为广告噱头的案例,如"0添加""0蔗糖""安踏断码"等,通过包装设计误导消费者[1] - 典型案例包括"一品牛"肉干实际使用猪肉原料、"树上熟"水果未成熟、"供港"牛奶与香港无关等[1][3][4] - 消费者反映购买120W充电器实际功率仅12W、"安踏断码"运动鞋中"断码"仅为商标等误导性营销[6] 商标法规现状 - 中国《商标法》明确规定带有欺骗性、易产生误认或缺乏显著特征的名称无法通过注册[6] - 实际审查中"0添加""0蔗糖"等词汇虽申请众多但均未获批准,"安踏断码""断码阿迪"等商标被判定无效[7] - 最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标注[7] 监管执行难点 - 在缺乏统一标准的领域(如"土"产品定义)存在监管难度,企业利用"XX土"商标暗示产品品质[8] - 审查存在主观差异,难以预判商标后续应用场景,如"裕湘手擀"商标引发机器制面是否构成误导的争议[8][9] - 司法判决尺度不一,部分法院支持消费者诉求,部分则驳回,反映法律适用标准待统一[8][9] 行业改进方向 - 建立事后处置机制比复杂前置审查更可行,包括商标无效宣告申请等消费者维权渠道[11] - 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并优化审查细则,企业需在商标策略中坚守诚信原则[12] - 现有法律体系(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已构建多维规制框架,需加强执行[11]
【商道论衡】 对“心机商标”要强化注册审查
证券时报· 2025-04-25 05:20
商标乱象分析 - 市场上存在大量利用"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的商标,例如"山里来的土鸡蛋"、"0添加西梅"、"只有水盐和面粉,其他没了"调味品等,这些商标名称与实际商品特质无关[1] - 消费者容易被包装上的描述性文字吸引而购买,例如"'供港'食品"实际是商标而非产地标识,"'120W'充电器"实际功率仅12W[1] - 此类商标被网友称为"心机商标",其设计具有高度迷惑性,曝光案例显示其形式五花八门且创意超出常规认知[1] 商标设计特点 - 非常规商标采用冗长语句作为名称,如"山里来的土"、"只有水盐和面粉,其他没了",明显经过精心设计[2] - 这类商标具有"初见高迷惑性,识破后显荒诞"的双重特征,消费者因缺乏针对性甄别意识容易受骗[2] - 商标审查机制存在思维盲区,仅基于文字材料判断难以发现风险点,例如"山里来的土"单独审查时无法预见其用于鸡蛋类商品时的误导性[2][3] 行业监管漏洞 - 商品大类(如"食品")涵盖范围过广,同一商标在不同细分品类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误导效果,例如"山里来的土"用于膨化零食无害但用于鸡蛋则构成欺骗[3] - 改进方向包括要求申请人补充说明商标适用的具体商品类别,通过细化申报材料破除文字游戏的迷惑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