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来的土鸡蛋

搜索文档
治理商标套路得下真功夫
经济日报· 2025-08-02 07:06
商标注册乱象 - 商家通过精心设计商标制造信息差,利用消费者对商品特性的心理预期进行误导,例如"潘婷三分钟奇迹""多半袋面""壹号土"猪肉等商标 [1] - 常见套路包括拆分词汇、夸大描述、模糊标注,如"山里来的土"鸡蛋让人联想到原生态散养,"树上熟"水果暗示新鲜成熟 [1] - 实际商品品质与商标描述存在显著差距,消费者购买后才发现是商标套路的噱头 [1] 法律与审查问题 - 我国商标法明确规定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质量或产地产生误认的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2] - 商标审查存在主观性和差异性,不同审查员对欺骗性和误导性的判断标准有偏差 [2] - 商家利用隐蔽手段规避审查,如将"壹号土猪"拆分为"壹号土"和"猪"分别申请注册 [2] 改进建议 - 需持续优化商标审查细则,制定明确判断指引与适用规范以减少主观理解差异 [2] - 审查环节需突破单一文字材料局限,将商标与商品结合后的市场呈现纳入评估范畴 [2] - 应要求申请人补充说明具体使用方式与宣传路径,对已注册商标实施动态抽检 [3] 监管措施 - 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禁止使用"零添加"等误导性表述 [3] - 市场对套路式营销容忍度降低,商标应是品质的真实承诺而非营销口号 [3]
玩商标文字游戏“多半”“翻车”
搜狐财经· 2025-06-07 06:57
商标文字游戏现象 - 多家公司通过商标断句技巧引发消费者误解,包括"壹号土猪肉"(商标为"壹号土")、"千禾0酱油"(商标为"千禾0")、"山里来的土"鸡蛋、"0添加西"梅、"120W"充电器以及白象"多半"袋/桶面系列[1] - 白象公司回应称"多半"系列产品确实在原70克面饼基础上增加了分量至110-120克,但媒体实测发现部分产品仅多出1/5到1/4而非一半[1] - 行业存在"土猪肉"等模糊概念缺乏统一定义,3月新国标已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1] 商标注册与使用问题 - 商标注册审查存在滞后性,多年前可能未预见"土"等概念会成为消费热点,且单个商标看似合法但与其他元素组合后易产生误导[2] - 法律层面显示注册合法不等于使用无约束,违反规定的注册商标可被宣告无效,不符合宣传内容可能面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处罚[2] - 中文的商标设计存在多种文字游戏手法,包括断句、谐音、形近字等,这种现象在行业内长期存在[2] 消费者信任危机 - 商标本应作为商品来源识别工具降低决策成本,但偏离消费者认知的设计反而会损害品牌信誉[3] - 当企业在法律底线问题上无法让消费者信服时,其商品质量可信度将受到连带质疑[3] - 行业存在类似"海参炒面"的误导案例,商标设计若过度玩弄文字游戏可能沦为市场笑话[3]
商标玩文字游戏当心弄巧成拙
广州日报· 2025-06-06 04:14
白象"多半"商标事件 - 公司因"多半"商标引发消费者误解而道歉 承诺调整产品包装避免误导[1] - 官方客服最初坚称"多半"是商标且产品无问题 后迫于舆论压力发布声明[1] - "多半"商标注册初衷是与常规分量产品区分 但包装设计存在暗示性标语如"大分量、倍满足"[2] 行业商标乱象 - 行业存在利用商标玩文字游戏的普遍现象 如"山里来的土鸡蛋"、"壹号土猪肉"、"0蔗糖"等案例[1] - 部分企业通过拆分词汇、组合注册等方式规避审查 如12W充电器注册"120W"商标[1] - 商标法虽规定欺骗性商标不得注册 但实际审核中形式审查为主 难以完全杜绝此类行为[2] 商标监管与消费者影响 - 相关部门需扩大禁词范围并加强监管 如已禁止"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3] - 消费者反感的是欺骗性商标而非创意 企业应提前明确说明避免误导[3] - 欺骗性商标可能导致严重商业后果 如某企业因"0添加"风波市值蒸发超10亿元[2]
【商道论衡】 对“心机商标”要强化注册审查
证券时报· 2025-04-25 05:20
商标乱象分析 - 市场上存在大量利用"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的商标,例如"山里来的土鸡蛋"、"0添加西梅"、"只有水盐和面粉,其他没了"调味品等,这些商标名称与实际商品特质无关[1] - 消费者容易被包装上的描述性文字吸引而购买,例如"'供港'食品"实际是商标而非产地标识,"'120W'充电器"实际功率仅12W[1] - 此类商标被网友称为"心机商标",其设计具有高度迷惑性,曝光案例显示其形式五花八门且创意超出常规认知[1] 商标设计特点 - 非常规商标采用冗长语句作为名称,如"山里来的土"、"只有水盐和面粉,其他没了",明显经过精心设计[2] - 这类商标具有"初见高迷惑性,识破后显荒诞"的双重特征,消费者因缺乏针对性甄别意识容易受骗[2] - 商标审查机制存在思维盲区,仅基于文字材料判断难以发现风险点,例如"山里来的土"单独审查时无法预见其用于鸡蛋类商品时的误导性[2][3] 行业监管漏洞 - 商品大类(如"食品")涵盖范围过广,同一商标在不同细分品类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误导效果,例如"山里来的土"用于膨化零食无害但用于鸡蛋则构成欺骗[3] - 改进方向包括要求申请人补充说明商标适用的具体商品类别,通过细化申报材料破除文字游戏的迷惑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