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4G/3G/2G全系列射频前端芯片
搜索文档
聚焦射频芯片“硬科技” 昂瑞微IPO即将上会
上海证券报· 2025-10-14 18:38
IPO进展 - 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定于10月15日召开2025年第42次审议会议,审核昂瑞微科创板首发事项 [1] 行业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全球射频前端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92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25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3% [3] - 预计到2030年,全球射频前端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08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 [5] - 高集成度射频模组(如5G-L-PAMiD)技术壁垒高,长期被Skyworks、Qorvo、村田等国际厂商垄断,国产化率很低 [3] - 公司的高性能5G L-PAMiD模组于2023年率先实现对品牌客户大规模量产出货,打破国际厂商垄断,并已连续三代入围头部品牌客户项目 [3] - 公司已完全具备整套5G高集成度模组方案能力,反映出深厚的技术积淀和领先的设计开发能力 [4] 业务与产品布局 - 公司产品线包括射频前端芯片、射频SoC芯片和混合信号芯片,实现适度多元化布局 [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射频SoC芯片收入同比实现20%以上的增长,混合信号芯片也同比实现大幅增长,第二、第三增长曲线逐步形成 [6] - 公司最新一代低功耗蓝牙产品OM6629在多项关键技术指标上已优于国际厂商产品 [6] - 除智能手机外,公司产品在卫星通信、车载出行、低空经济等领域已实现规模出货或导入重要品牌客户 [5] 市场战略 - 公司践行“消费电子+专业市场+高端全球化”的多元化战略布局 [6] - 公司深挖小米、三星、荣耀等品牌厂商的一揽子需求,并重点拓展智能零售、智慧物流、医疗健康等专业应用场景 [6] - 公司加速出海进程,向日韩、欧美等全球化市场拓展 [6] - 公司积极牵引本土射频前端供应链建设,成为多家本土供应商的首批验证客户 [3] 政策环境 - 资本市场含“科”量提升,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 [7] - 证监会发布“科创板八条”及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 [8] - 昂瑞微系2025年以来科创板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优质科创企业上市进程正在加速 [8]
昂瑞微冲刺IPO,创始人神秘“退场”
搜狐财经· 2025-10-14 18:12
IPO进程与监管关注 - 公司将于10月15日上会,迎来冲A关键一步 [2] - 上交所两轮审核问询重点关注股东股权、持续经营能力、收入及毛利率、期间费用等问题 [2] - 公司是2025年以来科创板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 [2] 财务表现与经营状况 - 报告期内公司合计亏损超过8亿元,2022年至2024年及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亏损2.9亿元、4.5亿元、0.65亿元、0.4亿元 [2][11] -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金额高达12.79亿元 [11] - 报告期内营收大幅增长,分别为9.25亿元、16.95亿元、21.01亿元、8.44亿元,2022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达51%,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4% [10] - 报告期内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0.39亿元、-0.67亿元、-1.87亿元、0.75亿元 [11]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演变 - 公司创始人杨清华于2012年共同出资设立公司,初始持股75%,后通过多次股权转让于2022年2月彻底退出,合计套现约800万元 [5][6][7] - 公司实际控制人现为钱永学,IPO前持有公司21.95%股份,控制62.43%表决权 [7][8] - 钱永学曾于2020年12月向北京鑫科借款5000万元用于获得公司股份,北京鑫科现为公司第一大非控股股东,持股9.12% [8][9] 客户集中度与业务风险 - 2023年、2024年公司第一大客户均为科芯通讯,销售金额分别为6.24亿元、7.03亿元,但今年上半年大幅下降至1.68亿元 [10] - 科芯通讯的销售贡献率从37%下降到20%,主要原因为客户供应链调整 [10] - 射频前端芯片在公司主营收入中占比一直超过80%,其中5G PA及模组营收占比2023年超过51% [10] 募投项目与研发战略 - 公司本次IPO拟募资20.67亿元,全部用于研发投入和产业升级,无补充流动资金安排 [12] - 募资总额的66%(13.64亿元)将用于研发投入,具体投向5G射频前端芯片及模组、射频SoC、总部基地及研发中心三个项目 [12] - 公司报告期内研发费用率逐年下降,分别为29.25%、23.38%、14.94%、16.4%,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约28%的平均水平 [13] 行业政策环境 - 今年6月科创板发布深改"1+6"政策,设置科创板成长层并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纳入 [3] - 政策发布后已有三家未盈利的"硬科技"公司启动科创板上市发行程序 [3] - 公司有望成为首批进入科创板成长层的新上市公司之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