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大模型DeepSeek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经济网· 2025-09-05 15:30
AI与智能硬件发展 - 一切硬件皆有AI的时代正在到来 几乎所有硬件都在被AI重新定义[1] - 到2027年AI与六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 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 到2030年普及率超90%[2] - 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惊艳全球 截至2025年3月共有346款生成式AI服务完成备案[2] 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 需要加强以根原创为核心的AI生态建设 加大对底层技术研发的长期投入[3] - 2024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落地 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2] - 人形机器人产业展现巨大潜力 从春晚表演到半程马拉松赛 再到世界机器人大会[3] 重大技术突破与核心创新 - 实现多个重大创新突破 包括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 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 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4] - 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 增加约1900亿块[4] - 鸿蒙生态设备总量突破11.9亿台 为1200多类产品提供智能中枢[4] 数字技术应用与普及 - 全国5A级景区数字化改造完成率达100% 数字孪生和虚拟现实技术让千年文明触手可及[5] - 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 医保码用户超过12亿人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6]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6] 数字经济发展与融合 - 数字适老服务水平提升 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线[7] - 即时零售 智能网联汽车 微短剧等数字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7] - 截至2024年底软件收入规模较2020年增长80%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70% 建成1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80%制造业行业大类[7] 研发投入与人才储备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元 占GDP比重2.68% 规模3.6万亿元[8]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8] -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500万人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8] 国家创新战略与目标 - 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正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9] - 创新驱动的中国号航船正在向科技强国目标阔步前进[10]
捕捉技术迭代红利 广发成长启航近一年回报超65%
证券时报· 2025-06-19 02:33
行业趋势 - 受美国关税政策扰动影响弱化和全球流动性宽松推动,成长风格资产关注度回升[1] - 数字经济被视为全年投资主线,TMT风格基金平均业绩显著优于其他类型[1] - 成长风格基金收益重回前列,广发成长启航A近一年累计回报达65.74%,超额收益率52.10%[1] 基金策略 - 广发成长启航采用A股与港股双市场配置策略,2024年港股配置比例从6.4%提升至24%以上[2] - 组合持仓分为传统成长(如"新半军"赛道)和新兴成长(如AI、机器人、固态电池等)两类[2] - 2025年一季度前十大重仓股中5只为TMT个股,包括腾讯控股、中芯国际、美图公司等[3] 个股表现 - 美图公司作为第五大重仓股,年初至6月17日涨幅达166%[3] - 上海复旦作为第九大重仓股,同期涨幅超过93%[3] - 小商品城自2024年4月进入重仓后累计涨幅达141%[3] 科技产业展望 - AI产业被公募基金重点关注,中国企业在算法、算力、数据等环节协同创新能力增强[4] - 技术突破将推动产业链重心下移,投资机会从底层硬件向中上游应用转移[4] - 拥有原创模型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大厂更具投资潜力[4]
科技企业业绩亮眼引外资机构频频注目
证券时报· 2025-04-15 02:43
资本市场与新质生产力 - 资本市场具有分担创新风险、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能为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质科技企业带来源头活水[1] - 截至4月14日,A股有1474家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年报,其中1272家盈利,具有创新研发属性的硬科技企业业绩亮眼[1] - 外资机构纷纷看好科技企业后市,中国的创新投入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产生显著溢出效应,带来巨大投资机会[1] 科技行业业绩表现 - 电子行业(申万一级)已有24家公司披露2025年一季度业绩预告,其中23家公司预期业绩向好,预喜率高达96%[1] - 和林微纳预计一季度净利润达到270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受益于客户高毛利产品销售占比提升及销售规模扩大带来的成本优势[2] - 泰凌微预计一季度实现净利润350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销售额和净利润均创下一季度数据的历史新高[2] 产业发展环境与优势 - 科技产业发展具备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近期关税冲突级别提升的背景下,对冲政策储备足、空间大[2] - 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科技产业革命浪潮中处于领先水平,中国股市相对平稳,经济所处周期位置有利[2] - 科技和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动能,资金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中国资产成为资金新选择[2] 国际机构观点 - 德意志银行称2025年将成为全球投资界重新认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年[3] - 高盛预计若中国在基础技术自主创新及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取得进展,科技企业盈利有望提升[3] - 路博迈基金指出中国正处于科技转型期,新质生产力仍是政策重点,中长期看好中国科技股后市表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