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芯片电感
icon
搜索文档
龙磁科技(300835) - 300835龙磁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827
2025-08-27 17:58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收5.91亿元,同比增长6.36%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母公司的净利润8,525万元,同比增长31.82% [1] - 整体毛利率进一步提升 [1] 海外业务 - 越南永磁工厂产能达到1.2万吨 [1][2] - 越南基地产品供不应求,成为业绩增长重要支撑点 [2] 软磁业务 - 软磁业务出货量增加,亏损较去年同期大幅收窄 [1] - 全年目标是实现自我造血、自给自足,减亏效应明显 [3] 芯片电感业务 - 目前处于小批量交付和测试认证阶段 [1][2] - 芯片电感在AI电源模块中价值占比平均20%,预计未来提升至30% [4] - TLVR电感单颗价值量是传统NON-TLVR电感的2-3倍 [6] - 已有多款TLVR样品送交客户测试 [6] - 垂直供电方案使电源效率提升5%以上 [7] 技术优势 - 采用自主开发的金属类材料和冷压成型工艺,具有较高性价比 [8] - 决策流程短,服务意识和配合度强,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8] 未来展望 - 电感业务预计明年对公司营收贡献逐步显现 [2] - AI芯片电感和车载电感明年有望保持增长 [5]
龙磁科技20250825
2025-08-25 22:36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龙磁科技[1] 以及AI芯片电感与电容行业[3] 核心观点和论据 行业需求与趋势 * AI服务器对电子元器件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电感 电容等需求量远超传统服务器 且对小型化 高容量 高频率等性能要求极高[2] * 智驾汽车所需电子元器件数量是非智驾汽车的10倍以上 AI服务器所需电感 电容数量比非AI服务器高出12倍以上[3] * 高端AI电感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将达40-50亿美元[3] * 全球AI用电脱量将在三年内从当前占全球总用电脱量1.5%增长至4.5%[10] * 垂直供电技术是未来发展趋势 谷歌已应用该技术并进入第二代产品 英飞凌测试数据显示其供电效率提高了5%[42] 技术发展与创新 * 服务器供电经历AC-DC DC-DC多次转换 其中12V降至1V的芯片供电环节对稳定性和性能要求最为严苛[5] * 英飞凌垂直供电方案效率提升5% 显著影响数据中心运营成本[2] * GPU供电方式分为横向和垂直供电 垂直供电通过MRC电容连接 显著减少距离 提高效率 预计未来两年内将逐步普及[2][6][8] * TRVR(TLVR)新型芯片电感稳压能力更强 体积更小 价值量是上一代的2-3倍 可替代部分MRC电容 目前仅少数企业具备生产能力[2][9] * 新一代TRVR电感相较于上一代芯片电感价值量提升了三倍[35] 公司业绩与运营 * 龙磁科技2025上半年业绩创新高 海外基地规模效应释放 越南子公司营收从2024年同期约6900万元增长至9000万元 净利润从2100万元增长至2900多万元 总体毛利率提升至33.87%[14] * 公司二季度营收比一季度增加约8000万元 一季度为2.56亿元 二季度超过3.3亿元[15] * 越南基地对公司盈利贡献较高 一季度贡献约40% 二季度环比增长近50%[23] * 泰国新建软瓷产业链基地一期3000吨计划在年底投产[29] 市场竞争与优势 * 高端电感赛道具有较高壁垒 全球可能只有两到三家供应商 毛利率非常高[3] * 龙磁科技在电感业务上拥有自主研发材料和强大研发能力[3][16] * 公司通过与客户合作调整设计方案降低成本并获得认可[3][17] * 龙磁科技在全球车载电源领域占据60%到70%的份额[19] * 与TDK和Murata等竞争对手相比 龙磁科技在成本和服务方面具有优势[39] 产品与市场进展 * 龙磁科技AI电感处于客户接洽和小批量交付阶段 预计2026年放量[3][19][20] * 2025年1月份中标的2000多万订单属于认证阶段 预计10月或11月开始逐渐放量[21] * 高性能钐铁永磁材料15材已经走出实验室 在小型电动车和叉车方面有小批量订单 日系车企正在测试[22] * 在英飞凌的电源模块中 电感通常占整个模块价值量的20%左右 单个电感价格约为3元人民币[27] * 随着功率提升 电感在电源模块中的价值量占比可能从低功率情况下的10%增加到高功率情况下的30%[28] 挑战与应对 * 高功率材料研发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材料的仿真和加工工艺[13] * 进入电感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原材料的供应问题 特别是一些优质的海外原材料[34] 其他重要内容 * 公司未来战略中心倾向于优先发展AI芯片电感[32] * 龙磁科技早在2022年就规划了中长期目标 将总产能提升至6万吨 目前越南基地已达到5万吨[33] * 公司作为从材料延伸到器件领域的公司 发展潜力巨大 可参考TDK的发展路径[40] * 垂直供电方案由于将高发热元件放置于板下 对散热要求更高 市场主流降温方式包括风冷和液冷[37]
龙磁科技20250807
2025-08-07 23:03
**龙磁科技关键要点总结** **1 公司及行业概述** - 龙磁科技是全球唯一能量产高性能15材无稀土永磁材料的企业,已应用于驱动电机,替代稀土永磁材料,降低成本并提升全球市场份额[2][7] - 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供不应求,净利润率超40%,价格持续上涨[2][7] - AI芯片电感市场快速增长,公司已获主流终端客户认证并小批量供货,车载电感进入供应商名录并开始大规模放量生产[2][5][6] - 全球电感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66亿美元(约500亿人民币),2030年增至8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5%[12] **2 核心业务与技术优势** - **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 - 供不应求,净利润率超40%,价格持续上涨[2][7] - 越南基地产能从2024年6,000吨扩至2025年1万吨以上,推动业绩增长[11][33] - 15材无稀土永磁量产,价格显著高于12材(12材约4万元/吨),优化产品结构并提升利润[32] - **AI芯片电感** - 单片芯片电感数量预计2027年达80颗,总需求近15亿颗,市场规模几十亿人民币[3][22] - 单颗价格从3元涨至近10元,毛利率超60%[8][9] - 公司自研材料,技术壁垒高,已中标2,300万元订单并交付三批[24] - **车载电感** - 特斯拉纯电动车单车用量600-1,000颗(高端产品100-200颗,单价1.5-2元),混动车用量为纯电动车60%,燃油车仅10%[25] - 高端车载电感市场空间近百亿元,公司熟悉车规认证流程,拓展优势明显[25][27] **3 产能与盈利预测** - **越南基地** - 2024年净利润4,600万人民币(净利润率30%),2025年毛利率预计接近40%[33] - 产能从2024年7,000吨提升至2025年1.2万吨,推动利润增速远超产量增速[33][34] - **盈利预测** - 2025年盈利预测2.1亿(保守),2026年3.5亿,2028年或更乐观[39] - 二季度业绩大幅增长因越南基地量价齐升,三季度将更完整体现高利润水平[34] **4 行业趋势与竞争壁垒** - **电感技术趋势** - 垂直供电模式(vs传统板侧供电)可缩短路径、降低PDN损耗、节省PCB面积20%-30%,未来将成为主流[17][18][19] - 芯片电感核心指标:小型化、高效率、高热可靠性,但小型化接近极限,需探索新方案[16] - **竞争壁垒** - 材料自研自产能力(如软质粉新材料),成本与性能优势显著[13][24] - 全产业链布局(磁粉→磁粉芯→电感),高端芯片电感突破依赖材料性能[37] **5 其他重要信息** - **传统主业(钛氧体永磁)** - 应用于汽车微特电机(新能源车单车用量达100+个)及家电(空调、变频冰箱等),需求持续增长[29][30] - 钕铁硼永磁替代稀土永磁趋势明确,15材量产加速市场扩容[31][32] - **软磁业务** - 规划产能2.5万吨,满负荷生产后规模相当于扩建2.5万吨永磁业务[38] - 金属软磁粉芯应用于光伏逆变器、新能源车等高功率场景,需求增速快[37] **6 风险与估值** - 当前市值六七十亿,对应2025年PE约30倍,芯片电感估值尚未完全体现,安全边际高且弹性大[39] - 主业(永磁)估值便宜,叠加新兴业务(电感)放量,业绩弹性空间显著[28][36] --- **注**:数据与观点均引用自原文,未添加主观解读。关键数字(如价格、产能、市场规模)已标注单位及原文ID。
龙磁科技(300835):高端铁氧体永磁龙头 AI芯片电感和车载电感新星
新浪财经· 2025-07-23 10:39
核心观点 - 公司将成为AI芯片电感和车载电感新星,迎来快速成长期 [1] - 公司是稀缺的高性能铁氧体永磁和软磁材料生产商,产能规模将从4.5万吨扩张至6万吨,超越日本TDK [1] - 高性能铁氧体复合材料替代稀土永磁是全球产业趋势,公司海外高性能铁氧体供不应求,量价齐升 [1] - 公司软磁业务加速布局,在泰国和安徽新建软磁产线,完成后产能规模有望超过2.5万吨/年 [1] - AI推动高端电感需求大幅增加,材料电感一体化的公司有望崭露头角 [1] - 公司芯片电感实现重大突破,已进入国际知名半导体企业并开始出货 [1] - 智能驾驶带来电感需求大增,公司业务有望由车载马达进一步拓展至车载电感 [1] 高性能铁氧体永磁业务 - 2024年末公司高性能铁氧体永磁产能达到4.5万吨/年,产量4.1万吨,规划逐步扩至6万吨/年,规模将超过日本TDK [2] - 产品结构优化,9材以上高性能产品比例不断提高,实验室已完成15材产品,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2] - 铁氧体产能国内占比85%左右,公司是极少数在海外布局铁氧体永磁生产基地的企业 [2] - 受益海外稀土磁材紧缺及降本需求,全球产业部分实现高性能铁氧体复合材料替代稀土永磁 [2] - 公司永磁材料量价齐升,快速增长 [2] 软磁业务布局 - 公司全力打造软磁产业链,软磁粉料、磁粉芯、电感三位一体全面发展 [3] - 在安徽布局金属软磁、铁氧体软磁产品产线,已进入国内外头部新能源车企供应链 [3] - 在泰国投建8000吨/年软磁基地,发挥地域优势为海外客户配套 [3] - 在国内安徽建设1万吨/年软磁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软磁总产能有望超过2.5万吨/年 [3] AI芯片电感及车载电感业务 - 公司芯片电感实现突破,进入国际知名半导体商供应链并开始出货,完成AI芯片电感0到1的进化 [4] - AI算力高速发展推动小型化、高功率芯片电感需求快速增长,公司芯片电感业务1到N指日可待 [4] - 公司车载电感发力,进入海外企业供应链,电感业务加速成长 [4] - 公司软磁粉-软磁粉芯-(芯片/车载)电感全产业链布局成型,产业链协同优势突出 [4] 财务预测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16.4/21.9/29.7亿元,归母净利润2.1/3.5/5.1亿元 [4] - 对应PE为28/17/12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