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高考志愿填报工具

搜索文档
高考社会认知调研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6-24 21:33
高考决策与社会认知变革 - 学科选择日趋理性,应届生以就业前景为首要考量(39.33%),交叉学科(如AI)吸引力提升 [1][4] - 高考后消费市场潜力大,旅游(77.82%)与电子产品(62.46%)为主要开支 [12] - 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学校老师(45.67%)与官方平台(45.33%)并重,短视频/直播平台(34.5%)崛起 [14] - 志愿填报服务付费意愿高,AI填报获28.17%支持但存信任痛点 [19][23] 学科选择趋势 - 应届生热门专业为工学(16.67%)、经济学(14%)和管理学(12%),往届生当年更倾向工学(30.67%)和管理学(16.33%) [4] - 90.33%往届生表示可能重新选择学科,交叉学科(15%)、经济学(13.33%)和医学(11.33%)为意向方向 [7] - 重新选择主因包括社会趋势变化(40.22%)和学科前景了解不足(36.9%),就业前景(42.8%)成关键考量 [8] 高考后消费行为 - 68%考生计划旅游,66.33%选择休息放松,66%准备学习驾驶等新技能 [12] - 消费预算集中在1001-3000元(40.33%)和3001-5000元(32.67%) [12] - 旅游、娱乐消费和电子产品为三大花费领域,占比分别为77.82%、63.82%和62.46% [12] 信息获取与志愿填报服务 - 55.5%受访者希望通过在校生/毕业生真实评价获取信息,52.5%认可大数据工具 [14] - 24.5%受访者"非常愿意"付费填报服务,56.17%"视情况而定",应届生付费意愿(38%)显著高于往届生(11%) [19] - 57.5%认为机构内容"有参考价值但不能全信",25%认为"有帮助" [14] AI填报工具应用 - 28.17%支持AI填报,58.67%持审慎态度,应届生接受度(40%)高于往届生(16%) [23] - 主要担忧包括"仅能作为参考"(58.67%)、"存在风险"(7.67%)和加剧焦虑(3%) [23] 高考社会认知 - 90.84%受访者认为高考"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86%认为"比较公平"或"非常公平" [27] - 备考支持主要来自学校老师(66.17%)和家长(49.33%),高考最大影响为培养抗压能力(43.5%)和决定职业方向(43%) [27] 行业机会与建议 - 教育机构需加强前沿学科(如AI)指导,对接社会需求 [11] - 旅游、电子产品及技能培训行业可针对考生推出定制化产品 [15] - 志愿填报服务机构需提升内容专业性与个性化,官方平台应增强互动性 [18][22] - AI填报技术需提升算法透明度,政策引导避免误导考生 [32]
高考AI填志愿“平替”张雪峰,靠谱吗?
36氪· 2025-06-24 08:50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现状 - 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335万,志愿填报需求庞大[1] - 互联网热梗如"新闻学已死""土木建筑是时代的眼泪"加剧选择焦虑[2] - 市场存在2000余所高校和1000多个专业的选择难题[4] AI志愿填报工具发展 - 百度数据显示2023年6月25日单日超1000万用户使用AI志愿助手[4] - 主流产品分为三类: - 互联网头部企业产品(夸克/百度/QQ浏览器/抖音),提供免费基础服务[7] - 数据服务企业开发的付费工具(价格98-980元)[7] - 教育部官方平台"阳光高考"免费开放[8] - 夸克案例显示系统可生成600所高校或4000个专业选项,支持8项偏好设置[6][7] 传统机构服务模式 - 张雪峰机构2023年定价11999/17999元服务2万名额售罄,3小时收入达2亿[10] - 2024年同款服务涨价1000元,20分钟内售罄[10] - 新东方提供6590-7500元套餐,含4-5次面谈服务[11] - 行业存在培训周期短(数月)、兼职人员多的乱象[11] 新高考改革影响 - "3+3""3+2+1"科目模式取代文理分科,增加专业限制条件(如物理化学必修)[14] - 志愿数量激增:辽宁达112个(原36个),贵州96个,多数省份超80个[16] - 报考指南超千页,山区家庭尤其依赖AI实现"技术平权"[20] AI工具优劣势分析 **优势** - 秒级生成冲/稳/保三档方案,降低信息不对称[7][23] - 可结合地域/职业倾向等8类偏好定制报告[6] **局限性** - 不同系统录取率差异悬殊(29% vs 99%),推荐结果量差3-4倍[24] - 依赖历史数据质量,无法捕捉非公开社会规则[26][27] 填报策略建议 - 采用排除法+打分法(设置权重)缩小选择范围[28][29] - 高分考生建议优先名校,普通分数需匹配地区就业资源[30] - 需结合多款AI工具交叉验证,人工咨询补充细节[26][27] 行业长期趋势 - 志愿填报不存在"永久正确"选择,需动态评估兴趣/就业/职业规划[32] - 终身学习能力比单一选择更重要,专业冷热存在周期变化[33]
7张热门专业变迁图,给今年的1335万高考生
吴晓波频道· 2025-06-08 00:45
高考专业趋势分析 考生规模与政策变化 - 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较2023年减少7万,为10年来首次下降[1][3] - 全国29个省份实施"3+1+2"新高考模式,投档规则从"院校优先"转向"专业组锁定"[4] 专业设置动态 - 教育部新增29个本科专业,包括低空技术与工程、人工智能教育、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5] - 双一流院校撤销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传统专业[5] - 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规模预计达10.9亿元,超90%考生愿使用付费服务[6] 热门专业演变特征 专业热度周期变化 - 2007-2023年热门专业呈现明显时代特征:2015年建筑学榜首,2023年电子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领先[10][11] - 法学和通信工程是唯二连续17年保持前10的"常胜将军"专业[23] - 理论学科(历史学/哲学/数学)排名稳步上升,数学从2007年第15名升至2023年第5名[23] 新兴技术领域专业 - 航空航天/网络工程/核工程专业排名较2015年上升超20位,涉及商业航天/云计算/核医学等细分领域[16] - 计算机相关绿牌专业从2019年7个缩减至2023年仅剩信息工程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2个[17] 高校扩招与交叉学科 名校扩招方向 - 北京大学2025年新增150个招生名额聚焦信息科技/工学/临床医学[15] - 上海交通大学扩招150人分布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15][3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点发展量子信息科学等交叉学科[31] 交叉学科发展 - 全国239所高校开设723个交叉学科,人工智能(27所)/储能科学与工程(8所)/碳中和科学与工程(6所)位列前三[30] - 新质生产力相关专业形成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六大方向,与人形机器人/锂电池/低空经济等技术交叉[34] 专业与就业市场关联 行业薪酬对比 - 电力设备/环保/有色金属行业2007-2023年从业人员与薪酬增速双高[40] - 计算机行业2022年薪酬增速带动2023年专业热度上升,但2023年增速已趋缓[44] 就业预警信号 - 土木工程专业热度与城镇化率走势高度相关,2017年后持续下行[19] - 商贸零售/建筑材料/家用电器等行业呈现从业人员收缩与薪资增速低于平均的双重压力[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