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S系统
搜索文档
理想MEGA起火,电池预警是否失灵成谜
第一财经· 2025-10-30 13:28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围绕一起理想MEGA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深入探讨了电池管理系统在电池安全预警中的关键作用、行业现状及技术挑战 [3][5][7] - 核心观点指出,电池热失控是新能源汽车起火的主因,占比高达90%,而BMS系统的预警机制、标准不统一及信息传递效率是当前行业关注的焦点 [3][7][11] 电池管理系统功能与行业现状 - BMS系统核心功能是实时监控电池组温度、单体电池电压等数据,并判断是否超出安全阈值,超出则发出预警或报警 [4][7] - 系统采集的数据会上传至云端平台,并可输出控制指令如开启冷却功能,以将电池参数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7] - BMS系统的设计主导方与电池包组装方密切相关,可由电池厂商或车企负责,预警信息会通知到相关方,车企必然知情 [8] - 行业现状是各家车企的BMS系统设计不一致,电池预警采取何种形式警示车主、何时告知车主均由各家自行制定,缺乏统一标准 [5][7] 电池预警与报警的差异及风险 - “电池预警”状态下电池故障较轻,车辆可继续行驶,车企会致电车主提醒维修,但许多车主未予重视;车辆在出现预警后继续长时间行驶6小时以上,有50%概率出现故障 [8] - “电池报警”状态下电池故障明显,已干扰正常驾驶,车辆可能限制功率或禁止驾驶,车企会要求车主立即停止驾驶并安排拖车 [9] - 预警与报警的差异导致风险传递效率不同,理想汽车在此次事件中未对是否收到及有效传达预警信号给予正面回应 [5] 行业标准与技术挑战 - 动力电池强制性国标不断修订完善,2020年国标要求电池系统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2024年新国标修订为“不起火不爆炸”,并新增底部撞击测试 [11] - 技术挑战在于BMS系统设定的故障条件不统一,例如电芯承受最高电压为400伏特,但系统预警上限设为410伏特,则电压在400至410伏特之间时系统不会报警,易导致电池过压和热失控 [12] - 电池热失控后电解液与正极材料高温反应引发起火,电解液安全温度通常低于80摄氏度,但电池热失控仍是概率问题,且不同类型电池起火温度不同,难以明文规范统一断电温度值 [12] 行业改进方向 - 行业改进方向包括电池厂商或车企需根据自身诊断能力,提早电池预警时间,越早发现问题就能越快解决 [13] - 通过优化提高BMS系统精度和监控能力,提升其模拟前端芯片和微控制器等技术能力,可强化电池预警能力 [13] - 改善电池结构设计,如采用新电池材料、优化电池包散热结构等,可进一步提升电池的本征安全 [13]
鼎通科技20250714
2025-07-15 09:58
纪要涉及的公司 锦通科技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业绩表现**:2025 年上半年收入 7.85 亿元,同比增长 7.37%,净利润 1.14 亿元,同比增长 130%,二季度净利率提升至 15.1%,得益于 AI 驱动毛利率增长和 112G 产品量产红利[2][4] - **通信业务** - **产品结构**:主要产品为 Kit 占 70%,含塑胶、导光、散热器等组件,还有精密结构件与之配套;K 级连接器占通讯业务 70%,其余 30%为其他结构件[5][15] - **产品市场表现**:112G 产品需求旺盛,二季度出货 130 - 150 万套,7 月约 140 万套,预计后续环比增长;224G 新产品逐渐起量,目前月需求 10 - 15 万套,预计三季度后达月需求 50 万套左右;56G 产品产量下滑,从以往月均 150 - 200 万件降至 100 - 120 万件[2][5][21] - **项目与合作**:涉及 56G、112G 和 224G 高速通信技术,与中航光电、安菲诺等合作,安菲诺 OVERPASS 系列一季度有交付,二季度因英伟达方案优化交付量减少,预计三季度改善[9] - **收入占比**:通信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扩大,过去通信与汽车收入比约 7:3,现达 8:2,2025 年上半年因汽车市场需求疲软、BMS 未量产,通信业务占比更高[2][14] - **汽车业务** - **面临挑战**:今年汽车行业成本和竞价压力大,上半年整体量无显著增长,利润下滑[10] - **重点项目**:BMS 项目是重点,两条自动化生产线 7 月完成验收,预计 2025 年底至 2026 年初量产,年产 30 - 40 万套,单价 1200 - 1500 元,供应亚洲和欧洲市场[2][10] - **应对措施**:优化内部管理提高效率,加大对 BMS 系统投入,与比亚迪、宝马等客户紧密合作,争取更有利价格条件[13] - **利润贡献**:目前汽车专用产线设备产能不饱和,利润贡献低,毛利和净利有限[14] - **液冷方案** - **进展情况**:已获客户认证并交付样品,预计未来两周投入硬模生产,即将进入量产阶段;开发多种规格型号,2×8 常见,最大 2×16;客户希望年底量产,公司正推进量产工作[2][6][8] - **重要性**:是应对 AI 速率提升和散热问题的重要战略,市场前景乐观[2][7] - **成本与盈利**:成本主要集中在散热器,CNC 方案下 2×8 规格散热器价格 2000 - 3000 元,虽未量产,但预期毛利率和净利润显著高于传统方案[2][19] - **产能扩充与工厂运营** - **产品线扩充**:扩充 112G 和 224G 产品线,提前准备 30%额外产能应对客户提速需求[3][25] - **马来西亚工厂**:亏损收窄,目前月亏损不到 100 万,预计 2025 年底盈亏平衡,月收入约六七百万,有时达 800 - 1000 万,2025 年目标收入 8000 万 - 1 亿[26][2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为满足全球供应需求,汽车 BMS 项目计划在波兰设立仓库确保安全库存[10][12] - 液冷项目最初为汽车领域投资,后转向 AI 市场,公司在机器设备、检测设备、空间和人力等方面大量投入[29] - 建议对液冷技术感兴趣的投资者实地考察,了解实物及组装线与现有产品线差异[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