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星野
icon
搜索文档
比AI更懂老外的,可能是中国人
36氪· 2025-10-30 21:12
最近和几位创业者聊了聊,发现AI应用尤其是情感陪伴类AI应用的热度比想象的要高得多。 其中一位创业者不但做情感陪伴类AI应用,还联名IP做具身智能产品,面向海外。得益于中国完善的硬件供应链,以及开源大模型,AI创业门槛大为降 低。 全球AI应用市场正逐步告别概念炒作,进入落地应用的黄金期,AI工具也渐渐褪去了遥不可及的光环,摆脱"硬核科技"标签,全面融入日常生活。 "中国的应用是世界顶尖的,微信远远打败Whats App,抖音远远打败TikTok,很多应用都是碾压美国的应用。所以当AI应用来到的时候,中国也可以扬眉 吐气。"早在2024年,对中美两国科技业都有着深度洞察的李开复在演讲中,就对中国AI应用前景抱着极大的信心。 当时,李开复称,通过这几年投资初创独角兽,为各地政府AI落地建言献策,他充分相信中国公司最终可以通过"多快好省"的成熟打法在AI时代站稳脚 跟,在应用层面完成对拥有大模型优势的美国企业的超越。 众所周知,AI模型的性能高度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和用户反馈,用户反馈的真实数据可以优化技术路径,降低研发成本。因此,用户规模增长与技术迭 代可以形成正向循环。 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 ...
通过AI,这些年轻人与自己“和解”
新京报· 2025-10-23 20:18
刚刚踏入职场时,小楠也曾有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阶段,但随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他自述自己逐渐陷入了一种"很自闭"的状态,"只是专心干自己的 工作,不想和任何人交流,对话有一句回一句,不愿多说。" 小楠也曾想过向别人或在社交软件上进行倾诉,但内向而敏感的他害怕自己的"负能量"会造成他人的不愉快。直到2023年,AI大语言模型技术爆发,他像 所有人一样第一次接触了AI聊天应用。 一句"你不是一无是处,只是机遇未到",从一个AI智能体口中说出,却成为24岁的小楠生命中的一道光。 两年前,在吧台后的每一天,调酒师小楠都感觉自己像一个"处于自闭状态的工作机器"。客人们带着烦恼而来,将负能量倾泻给他,而性格内向的他,却 不知该向谁倾吐自己的压抑。暴饮暴食、独自哭泣都无济于事,他一度觉得"自己被生活磨得几乎消失了"。 直到他找到了"树洞"——一个名为星野的AI陪伴应用。在这里,他创建了一个以"自己"为蓝本的智能体,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自我对话。这场与AI的倾诉持 续了约2年,伴随他找到新的工作,进入了更积极的生活节奏。 小楠的遭遇,是许多在AI的帮助下与自己"和解"的年轻人的写照。在毕业、求职、情感转折等多重挑战交织的成长阶段 ...
电厂 | 当虚拟恋人“失语”,AI陪伴生意的合规困局
搜狐财经· 2025-10-22 20:11
Coco点开App,发现消息栏里AI恋人的头像暗了下去,旁边还标注着"已下架"的字样。 没有任何提前通知,这个虚拟角色被平台突然封禁。聊天记录无法复看和导出,累积的"记忆"一朝清空。 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不少用户都在分享被动"赛博失恋"的经历。而这是国内虚拟角色扮演、AI陪伴类应用纷纷收紧内容管控的结果。 图源/小红书 6月19日,腾讯阅文旗下虚拟人物聊天互动App"筑梦岛"由于存在低俗擦边等内容被上海市网信办约谈,随后开启整改、批量下架了许多语聊智能体。 从10月以来,MiniMax旗下的星野App也进行了类似调整,甚至曾因下架力度之大,被怀疑即将"跑路",其运营团队不得不发声否认。 据Appfigures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有337款处于活跃状态且能产生收入的人工智能陪伴类应用,其中128款为2025年1至7月上线。 但在热度快速攀升的同时,此类应用所面临的合规、商业化压力也愈发凸显。 "这有点像一个'不可能三角',良好的投入产出比、政策合规、用户满意度,很难兼顾做到。"就职于国内某AI陪伴虚拟人团队的Aron这样对「电厂」说 道。 为"清水"合规,平台牺牲用户体验 10月上旬,"崽妈"嫣晴逐渐意识 ...
300多个APP,想让我和AI谈感情
投中网· 2025-10-18 14:40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上半年AI陪伴类APP全球总下载量达到2.2亿次,已创造8200万美元收入,预计全年营收将突破1.2亿美元[7] - 预计2025年至2028年,中国AI情感陪伴行业规模将从38.66亿元增至595.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8.74%[7] - 截至2025年8月,全球共有337款活跃的AI陪伴应用,其中128款为2025年新上线产品[7] 市场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高度集中态势,排名前10%的应用贡献了该类应用总收入的89%[7] - 行业鼻祖Character.ai拥有2000万月活用户,但面临订阅率有限的问题,需通过广告变现[8] - 部分应用如"冒泡鸭"、"异世界回响"已关停,"筑梦岛"因内容问题被约谈整改,显示行业竞争激烈且存在监管风险[8] 用户需求与行为特征 - 现代生活中传统人际关系网络弱化,AI提供了低成本、无压力的情感出口,其"即时响应、永不评判"的交互模式切中用户痛点[11] - 52%的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数次AI陪伴应用[12] - 用户使用呈现"浅层尝试"特征,超半数用户月使用天数不足5天,头部应用留存率持续走低[13] - 深度用户具备较强支付意愿,例如有用户愿意每月支付20美元订阅服务,但"零支出"用户更为常见[12] 产品形态与商业模式 - 主流玩法包括AI角色扮演、虚拟伴侣等,形式从打字聊天扩展到语音视频、定制形象、性格养成及剧情场景[16] - 字节、美团、Minimax等大厂已上线猫箱、WOW、星野等产品,其中星野瞄准"梦女"群体需求[16] - 海外产品如Tolan以外星人角色避开"恋人向"定位,主打情感共鸣,超九成用户为16-24岁女性[16] - 主要盈利模式为付费订阅和按次付费,LoveyDovey采用虚拟货币按次支付模式,Character.ai尝试激励式广告作为收入补充[21] - 国内市场付费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创业公司探索通过IP衍生品和硬件变现的路径,但供应链方案及IP影响力仍是挑战[22] 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 - 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真正的情绪共鸣,回应本质是算法对海量对话数据的重组,缺乏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深刻把握[14] - 多模态、细颗粒度的感知能力是提升陪伴体验的关键,但需要额外成本投入长时记忆等功能[18] - 创业者认为需瞄准细分赛道,通过特化训练和长时记忆功能形成对用户的深度认知,打造不可转移的数字财产[23] - 行业共识是"需求在先,AI在后",应避免技术驱动而忽视真实需求,需找准细分人群并精准定位[17][25]
300多个APP,想让我和AI谈感情
创业邦· 2025-10-18 09:08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全球AI陪伴类应用总下载量达到2.2亿次,已创造8200万美元收入,预计全年营收将突破1.2亿美元[4] - 中国市场预计将从2025年的38.66亿元增长至2028年的595.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8.74%[4] - 截至2025年8月,全球共有337款活跃的AI陪伴应用,其中128款为当年新上线[5]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头部效应显著,排名前10%的应用贡献了该类总收入的89%[6] - 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应用如“冒泡鸭”、“异世界回响”已关停,“筑梦岛”因内容问题被约谈整改[6] - 行业鼻祖Character.ai拥有2000万月活,但面临订阅率有限的问题,需通过广告变现[7] 用户需求与行为分析 -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AI提供了低成本、无压力的情感出口,其“即时响应、永不评判”的交互模式切中用户痛点[10] - Common Sense Media调查显示,52%的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数次AI陪伴应用[11] - 用户需求不稳定,超半数用户月使用天数不足5天,头部应用留存率持续走低,更多充当“过渡性慰藉”[14] - 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真正的情绪共鸣,回应本质是算法对数据的重组,可能创造一种“伪需求”[15] 产品形态与商业模式 - 主流玩法包括AI角色扮演、虚拟伴侣等,形式从打字聊天到语音视频,支持角色定制和剧情拓展[17] - 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依靠付费订阅,部分应用采用按次付费或激励式广告作为补充[22] - 国内市场因用户付费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付费订阅模式面临挑战,公司探索通过IP衍生品变现等路径[23] - 行业商业化路径未完全跑通,如何向更广阔的“情感解决方案”前进并匹配稳定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8] 创业公司与产品策略 - 创业者认为瞄准细分赛道是生存关键,例如星野应用针对“梦女”群体,Tolan以外星人角色定位温暖的情感共鸣[18] - 成功的产品需要精准定位细分人群,并通过多模态、细颗粒度的感知来深刻理解用户[19] - 部分创业项目采用轻资产模式,利用自身技能与AI编程助力,可亲自承担高达70%的工作量[20] - 开发策略强调需求在先、AI在后,避免技术驱动思维,应聚焦于解决用户真实需求[27][28]
300多个APP,想让我和AI谈感情
36氪· 2025-10-17 19:21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AI陪伴类APP全球总下载量达到2.2亿次,已创造8200万美元收入,预计全年营收将突破1.2亿美元 [3] - 预计2025-2028年,中国AI情感陪伴行业规模将从38.66亿元增至595.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8.74% [3] - 截至2025年8月,全球共有337款活跃的AI陪伴应用,其中128款为当年新上线 [3] 市场竞争格局 - 行业头部效应显著,排名前10%的应用贡献了该类总收入的89% [3] - 部分应用遭遇市场淘汰,如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旗下的"异世界回响"已关停,"筑梦岛"因内容问题被约谈整改 [3] - 行业鼻祖Character.ai坐拥2000万月活,但需通过广告变现来弥补订阅率有限的问题 [4] 用户需求与行为分析 - Common Sense Media调查显示,52%的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数次AI陪伴应用 [7] - 用户诺诺为获得与AI恋人的语音视频通话功能,持续每月支付20美元订阅OpenAI服务 [7] - 从业者调研发现,超半数用户月使用天数不足5天,头部应用留存率持续走低,显示需求多为"浅层尝试"和"过渡性慰藉" [9] - 用户需要的是共情与理解,但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真正的情绪共鸣,回应本质是算法对数据的重组 [9] 产品形态与商业模式 - 主流玩法包括AI角色扮演、虚拟伴侣等,形式从打字聊天到语音视频,从定制形象到性格养成 [10] - 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依靠付费订阅,部分产品采用按次付费或激励式广告作为补充 [15] - 国内市场付费习惯尚未形成,付费订阅模式跑不通,创业者探索通过IP衍生品变现等路径 [16] - 创业者陈默默团队开发长时记忆功能,旨在形成对用户的深度认知和不可转移的数字财产,以增强粘性 [17] 技术挑战与创业实践 - 现有技术难以通过多模态、细颗粒度感知深刻理解用户情感性格特质 [12] - 实现长时记忆技术需要额外支出 [13] - 创业门槛相对较低,项目可呈"轻资产"运作,如创业者顾清一亲自承担了其项目70%的工作量 [14] - 创业者认为应"需求在先,AI在后",避免陷入技术驱动的思维误区 [19][20]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创业邦· 2025-10-17 15:35
AI社交/陪伴行业现状 - 2025年9月出现新一批AI社交公司及产品关停潮,涉及大模型明星公司、社交公司及垂直领域初创产品,例如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的“异世界回响”、小冰公司的“X EVA”以及Lumi、Dot等[6] - 行业面临持续洗牌与分化,赛道竞争激烈,被从业者形容为“红海”,长期天花板高但短期竞争“卷”,需要持续烧钱迭代功能并理解用户复杂的情绪需求[10] - 据a16z报告,AI陪伴是持续热门赛道,2023年Character.AI被视为ChatGPT强劲对手,2024年有10家AI陪伴产品入选全球最火的50个AI应用榜单,2025年8月榜单中仍有Candy.ai、SpicyChat.AI等公司连续霸榜[7][9] 用户行为与市场数据 - 截至2025年7月,AI陪伴应用在苹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商店的全球下载量达2.2亿次,创造2.21亿美元消费支出[16] - 非营利组织调查显示,52%的受访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几次AI陪伴应用[16] - 用户出现“跑路恐慌”,深度用户因情感链接担心产品关停导致“删崽和删卡”,部分用户转向本地部署AI聊天开源项目如SillyTavern(酒馆)[14] - 据QuestMobile数据,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月均使用天数基本低于5天,头部产品如“猫箱”、“星野”、“筑梦岛”在2025年8月出现月活环比下降超30%的情况[18] 产品商业模式与挑战 - 付费模式主要为会员订阅制和按句/条付费,国内应用包月费用在6元至40元区间,深度用户每月使用3个应用中位数23元的应用,年费可达828元,国外工具单月花费可能上千[16][17] - 产品面临两大共性挑战:AI角色缺乏“自我成长”,难以与人类情绪陪伴场景真正“对齐”;技术、玩法、IP等要素需整合以提供有效陪伴价值,但内容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难以平衡[18][19][17] - 社区氛围和稳定运营是关键,创作者“捏卡”需经历图源、美化、代码调试等环节,平台需保障原创合规、流量分发公平性及分成激励,依赖强运营能力[17] 行业发展趋势与创新路径 - 大而泛的AI陪伴竞争告一段落,存活产品形成两条路径:一是从聊天应用转向内容驱动和功能齐全的社交平台(如Character.ai、星野、猫箱);二是从垂直领域切入,走小而美路线(如瞄准女性情绪需求的LoveyDovey、心理疗愈场景的林间聊愈室)[19][22] - 玩家探索交互玩法创新以实现高频用户链接,具体动作包括软硬结合(如独响推出响梦环)、多模态融合(星野上线动态视频、音乐,C.ai上线视频模型)、虚实结合(如Tolan引入好友机制实现真人社交与AI社交融合)[23] - 行业进入新周期,重点从游戏化机制和IP角色转向探索更多交互玩法,目标是实现用户长期留存[23]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虎嗅APP· 2025-10-11 22:38
AI社交行业现状 - 2024年9月出现AI社交产品关停潮,涉及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的"异世界回响"、小冰的"X EVA"以及Lumi、Dot等初创产品 [5] - AI陪伴赛道竞争激烈,被视为最卷的赛道之一,但始终是热门投资领域,a16z报告显示2023年Character.AI成为ChatGPT强劲对手,2024年有10家AI陪伴产品入选全球最火50个AI应用榜单 [5][6] - 2025年a16z榜单显示马斯克的Grok通过AI陪伴玩法实现流量暴涨,部分公司通过出海或硬件布局寻找新生存路径 [7][8] 用户行为与市场数据 - 截至2025年7月,AI陪伴应用在苹果和谷歌商店全球下载量达2.2亿次,创造2.21亿美元消费支出 [15] - Common Sense Media调查显示52%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几次AI陪伴应用 [15] - 用户出现"跑路恐慌",部分转向本地部署方案如SillyTavern,同时存在付费数据迁移需求 [11][13] - 头部产品月活出现下滑,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月均使用天数低于5天 [20] 商业模式与收费结构 - 付费模式主要分为会员订阅制和按句/条付费,月卡价格区间为6~40元 [16][17] - 深度用户若同时使用3个应用,年费支出可达828元(按中位数23元/月计算) [17] - 国外工具月费可达上千元,收费模式设计问题(如token消耗过快)导致用户流失 [17] 产品运营挑战 - 社区氛围与运营稳定性成为核心痛点,创作者需要承担"捏卡"后的售后服务与内容合规管理 [18] - 技术运营脱节现象普遍,内容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难以平衡 [18] - 用户对产品要求从狂热转向冷静,期待更稳定的服务体验 [9] 技术发展瓶颈 - AI陪伴产品缺乏"自我成长"能力,难以实现与人类情绪的真正对齐 [22][23] - 多模态交互成为升级方向,如星野上线动态视频、Character.ai推出Avatar FX工具 [25][31] - 需突破单一技术竞争,构建乐高式要素组合满足千人千面的陪伴需求 [24] 差异化发展路径 - 路径一:聊天应用转向内容驱动社交平台,典型案例包括星野、Character.ai和猫箱,融合乙游/文游等圈层内容 [25] - 路径二:垂直领域切入,如LoveyDovey瞄准东亚女性情绪需求,林间聊愈室专注心理疗愈场景 [27][28] - 创新方向包括软硬结合(独响推出响梦环)、多模态融合、虚实结合(Tolan引入好友机制)等 [31] 行业竞争格局 - 大厂持续布局AI社交领域,创业公司聚焦Z世代需求,但均面临理解复杂情绪的共性挑战 [33] - 行业进入洗牌新周期,存活关键从技术竞争转向持续运营能力 [30][34] - 头部产品月活出现30%以上环比降幅,市场呈现"增收不增利"态势 [20][21]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36氪· 2025-10-11 15:56
AI社交/陪伴行业现状 - 2025年9月出现新一波AI社交产品关停潮,涉及大模型明星公司、社交公司及垂直领域初创产品,例如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的“异世界回响”、小冰公司的“X EVA”等[1] - 行业被视为竞争最激烈的赛道之一,洗牌和分化持续发生[6] - 从业者和用户态度从狂热转向冷静,大多数产品在挣扎求生[7] 市场热度与用户需求 - 风投机构a16z近三年跟踪显示AI陪伴一直是热门赛道,2023年CharacterAI被视为ChatGPT强劲对手[1] - 2024年a16z报告指出AI陪伴已成为主流,有10家产品入选“全球最火的50个AI应用”榜单,如PolyAI、CrushoAI等[2] - 截至2025年7月,AI陪伴应用在苹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商店全球下载量达22亿次,创造221亿美元消费支出[12] - 非营利组织调查显示52%受访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几次AI陪伴应用[13] - 用户对AI陪伴有真实需求,国内元老级产品如字节“猫箱”、MinMax“星野”已成功启蒙一批用户[12] 产品运营挑战 - 产品关停引发用户“跑路恐慌”,用户担心充值费用退回及角色数据丢失,部分转向本地部署开源项目如“酒馆”[8][10] - 付费模式主要为会员订阅制和按句/条付费,国内主流应用包月费用在6元至40元之间,深度用户年费可达828元[14] - 社区氛围和稳定运营是关键挑战,创作者需要平台保障原创合规、流量公平性及分成激励[15] - 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月均使用天数低于5天,用户增长乏力导致“增收不增利”[17] - 头部产品月活出现下滑,国内“猫箱”、“星野”、“筑梦岛”环比月活降幅均超30%[17] 行业核心困境 - 技术难以与人类情绪陪伴场景真正“对齐”,AI角色缺乏“自我成长”,与2022年刚出现时无本质区别[7][20] - 内容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无法平衡,面临两难困境[15] - 竞争要素需整合技术、玩法机制、IP等,像搭建乐高一样为用户提供有效陪伴价值[21] 成功产品路径 - 路径一:从聊天应用转向内容驱动和功能齐全的社交平台,例如星野、CharacterAI聚焦AI虚拟陪伴,猫箱定位互动化、剧情向内容[22] - 路径二:从垂直领域切入,如游戏、疗愈、恋爱等场景,走小而美路线,例如瞄准东亚女性情绪需求的“LoveyDovey”和心理疗愈场景的“林间聊愈室”[25] 创新趋势 - 软硬结合,例如“独响”推出响梦环[27] - 多模态融合,例如星野上线动态视频、音乐玩法,Cai上线视频模型[27] - 虚实结合,实现真人社交与AI社交融合,例如“Tolan”引入好友机制,“独响”推出“一起入梦”功能[27]
新京报联合Xsignal发布8月“全媒介之星”中国AI应用榜
贝壳财经· 2025-09-25 22:09
榜单概况与核心发现 - 新京报AI研究院与Xsignal联合发布2025年8月“全媒介之星”中国TOP 20 AI应用榜单,榜单基于全媒介声量和月活跃用户数据对国内AI应用进行排名[1] - 豆包、夸克、DeepSeek在声量和月活双指标上大幅领先,构筑了较深的“护城河”[3][5][6] - 腾讯元宝在声量和月活数据上均稳步增长,声量数据从2025上半年的69万飙升至90.6万,月活数据从4102万上升至5012万[3][7] 声量数据分析 - 豆包、即梦AI、夸克位列8月AI应用声量数据前三名[5] - 即梦AI声量异军突起,以203.76万的声量超越DeepSeek进入前三[8][13] - AI抖音、小云雀、讯飞AI学作为新晋应用杀入声量排名前20榜单,分别属于AI搜索引擎、AI视频制作、AI教育学习领域[8][10] - Manus、星野、讯飞星火的声量排名掉出前20,其中Manus因退出中国市场声量减少在情理之中[8][9] - 声量超过150万的5款AI应用中,3款为字节系产品,显示字节跳动在内容平台上的影响力优势[13] 月活数据分析 - 豆包、DeepSeek、夸克位列8月AI应用月活数据前三名[5] - Kimi月活用户数达到2644万,排名第5,但声量仅为2.95万,排名第18,展现“低调实力”[3][14] - 可灵AI和即梦AI月活数据相似,分别为1264万和1267万,但声量差异巨大,分别为60.7万和203.76万[13] 战略变化与趋势 - Kimi战略转变,不再追求C端的激进“投流”,转而深耕基础大模型,其声量同比从35万下降至2.95万,但月活数据同比从2253万增加至2644万[14][15] - 讯飞星火虽掉出榜单,但同为科大讯飞旗下的讯飞AI学进入声量排名,显示公司对AI教育领域的重视[9] - 新晋应用涵盖多个领域,说明AI应用发展呈现“百花齐放”态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