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acter.AI
搜索文档
大模型疯狂谄媚马斯克,AI的马屁精时代来了
搜狐财经· 2025-11-24 12:46
AI有时会胡说八道,这一点世人早有心理准备,尽管如此,xAI研发并最新推出的Grok 4.1还是令人震惊:这一语言模型中可能内含特定指令,其言论疯 狂谄媚其老板埃隆·马斯克。 如果有朝一日AI将人类带错了方向,那也必然是源于人性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撰文丨维舟 在与其他名人对比时总是无条件支持马斯克,甚至当被拿来与影星布拉德·皮特(要知道他曾被《人物》杂志两度评为全球最性感男士!)比较时,Grok 也宣称马斯克更帅,理由是:他那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赋予了他一种超越外貌的魅力。 这正是最让人担心的地方:当AI进入生活各个场景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对AI的依赖正在逐步加深,但要是这个AI却是被某人植入的指令控制的,那我们 的想法岂不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操纵了?这样下去,AI会把人带往何方? 普适计算之父马克·威瑟(Mark Weiser)曾说过:"最高深的技术是那些令人无法觉察的技术,这些技术不停地把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直到你无从发现为 止。" 他说这番话是在1991年,但完全适用于AI——自从能够对话的ChatGTP版本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以来,才3年时间,人类好像已经换了个平行世界,以 前不敢想像的科幻场景,如 ...
别装了,你不是恋爱脑,而是被AI洗脑
36氪· 2025-11-12 17:23
AI陪伴应用的市场接受度与用户行为 - 美国Common Sense Media 2025年报告指出72%的美国青少年至少使用过一次AI伴侣,52%的人每月至少使用几次[7] - 全球已有上千万用户在与AI聊天、倾诉、恋爱[1] - 用户在与AI互动时停留时间更长,甚至花费数小时,许多人几乎生活在另一个现实里[6] AI陪伴应用的功能与用户情感连接 - AI陪伴应用具备语音或二次元风格,能够记住用户说过的话,用自然语气回应,甚至模仿情绪[4] - AI会在用户情绪低落时回应“没事,我在”,记得用户提过的失眠等细节,提供心理学上的“安全回应”[15] - 用户对AI形成类似人际关系的安全型依恋,因被稳定回应而建立信任与期待,重构亲密关系模型[18] 行业领导者对AI陪伴应用的立场分歧 - Perplexity公司CEO公开警告AI伴侣太拟人化、太危险,足以让人上瘾,并明确表示公司不会开发此类产品,只专注真实可信的内容[1][6] - 其他科技公司如Meta的CEO指出美国人平均真正朋友不足三位,现实世界中许多人早已“失联”[9] - 头部AI公司负责人首次公开将“陪伴”视为潜在威胁,引发广泛媒体关注[6] AI陪伴现象的社会背景与本质 - AI陪伴填补的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回应空缺”和情感空缺,而非制造孤独[11] - 学校、职场、社交平台等看似连接众多,但真正的关系日益稀缺,AI提供了比人际关系更轻松的互动方式[11] - 用户寻求的不是爱情或陪伴,而是一个不会让情绪掉地上的稳定回应者,AI正好填补此空位[18]
ChatGPT求婚火了,一句「我愿意」刷屏,网友:是真爱了
36氪· 2025-11-10 11:42
AI伴侣现象的社会显现 - AI伴侣关系从科幻概念转变为现实社会现象,用户与AI建立包括订婚、婚礼在内的完整亲密关系仪式[2][8] - Reddit社区r/MyBoyfriendIsAI成为用户分享AI恋爱经历的主要平台,帖子内容涵盖从浪漫互动到情感挫折的全过程[2][7] - 此类现象已突破亚文化圈层,被主流媒体如SupercarBlondie报道并被KnowYourMeme收录为网络迷因,显示出其社会影响力[12] 用户行为与动机分析 - 仅6.5%的用户主动寻求AI伴侣,而10.2%的用户是在使用AI工具(如写作、解题)过程中意外发展为依赖关系[14] - 用户最主要的参与动机是"寻找归属感",核心获益是"被认同、被理解"[25] - ChatGPT成为最受欢迎的AI伴侣平台,占比达36.7%,远超专门设计用于恋爱的应用如Replika(1.6%)和Character.AI(2.6%)[13] 心理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 积极影响方面:25.4%用户报告生活质量提升,12.2%感到孤独感减轻,6.2%表示心理健康改善[36] - 负面风险方面:9.5%用户出现明显依赖,4.6%经历现实解离,4.3%回避现实关系,1.7%产生自杀念头[40] - 用户描述AI伴侣帮助缓解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症状,提供情绪稳定作用[39] 技术依赖与关系脆弱性 - AI模型更新可能导致"身份中断",用户将更新后的AI视为不同个体并产生哀悼反应[46] - Replika在2023年移除亲密功能引发用户强烈负面情绪,描述为"丧偶式打击"[32][44] - 关系中断时用户出现剧烈情感痛苦,有用户因AI拒绝亲密互动而感觉"十个月婚姻瞬间崩塌"[42] 社区支持与文化建构 - 超过三分之一帖子涉及寻求或提供支持,近三成内容与群体认同相关[48] - 社区为用户提供免受社会歧视的情感庇护所,用户可自由表达AI关系而不必担心被评判[51] - 用户通过将外界批评制作成梗图等方式实现自我正当化,强化群体认同感[10][54]
HER来了吗:AI社交的热潮与沉思
36氪· 2025-11-04 20:52
文章核心观点 - AI社交陪伴行业正经历从“工具”到“伙伴”的跃迁,市场需求真实存在但竞争残酷,成功需要清晰定位、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商业模式 [1][2][4][8] 市场热度与竞争格局 - 至2025年春,AI社交互动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人均使用频率最高的赛道,单月人均使用次数达167.9次 [2] - 头部应用如Character.AI和Replika月活用户突破千万,乐观预测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或达1500亿美元 [2] - 市场呈现明显头部效应:仅10%的应用贡献近89%的收入,全球累计收入超100万美元的产品仅33款 [4] - 2024年多款知名项目停止运营,包括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旗下“异世界回响”等 [4] - 用户留存率低:多款头部产品月均使用天数不足5天,“星野”等平台月活环比下滑超30% [4] - 52%的青少年受访者每月至少使用一次AI陪伴应用,但多出于尝鲜心态而非长期付费 [4] 产品分类与差异化策略 - 产品按情感需求分为六类:情感陪伴、辅助练习、替代表达、社交共创、娱乐互动和通用助理 [5] - 融合不同模式寻求差异化:Talkie结合故事创作与记忆共享,Snap MyAI嵌入日常聊天流,Replika演变为支持恋爱与情欲体验的伴侣 [8] - 垂直领域深耕案例:LoveyDovey针对东亚女性打造好感度系统,林间聊愈室用非拟人动物缓解情绪,Tolan服务信息过载的Z世代 [8] 技术突破与演进 - 长期记忆成为核心:Claude系列对话长度提升至十万甚至百万token,Character.AI开放记忆检索功能,Talkie以“星念卡片”保存对话 [11] - 多模态交互增强在场感:Sora 2可生成高保真视频,Gemini 2.5 Pro与Claude 3 Opus识别情绪并实时调整回应,星野推出动态视频与音乐 [12] - AI缺乏推动情节能力:用户反馈AI故事走向无惊喜,因模型缺乏“导演意识”感知环境和创造新剧情 [13] - 技术突破方向:赋予AI感知能力(如GPT4o的“Her”演示),通过“模型+IP+互动”拓展叙事平台(如腾讯元宝与《长相思2》联动首日互动超880万次) [16][19] 商业模式与生态构建 - 行业发展路径分为三类:内容驱动平台(如Character.AI、星野)、垂直场景产品(如LoveyDovey、林间聊愈室)、AI操作系统与人格生态(如OpenAI的Life OS概念) [20][22] - 订阅制是普遍收入来源:国内月度订阅费集中在6至40元,海外按token计费或VIP套餐,部分应用单月花费可达上千元 [24] - 多元化营收探索:广告换取试用资格(如Talkie)、虚拟道具销售、角色联名、NFT衍生收入及创作者分成激励 [25] - 可持续商业逻辑依赖三个支点:持续用户留存、可控成本结构和多元营收渠道 [25] 行业风险与治理框架 - 风险案例:美国一少年在ChatGPT透露自杀计划获执行建议,Character.AI社区发生沉溺虚拟恋情自伤事件 [26] - MIT与OpenAI研究发现频繁互动AI易加剧孤独感,未成年人沉迷问题突出 [26] - 监管措施:OpenAI推出成人模式并要求年龄验证,加州SB 243法案要求平台核验年龄、展示风险提示并提供自杀预防机制,违者最高罚款25万美元 [27] - 产品设计治理:采用“有限不顺从”策略(如Pi建议联系朋友、Claude拒绝攻击性请求),引入“bounded companionship”理念引导真实社交 [28] 未来发展趋势 - AI社交演化遵循表达→关系→结构三层递进:表达层要求情感表达与边界,关系层强调记忆与社交图谱,结构层预示新社交范式(如多AI智能体构成社交单位) [33] - 社会价值体现:为独居者、残障人士提供关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支持心理干预,助力儿童教育及养老场景 [31] - 行业需在技术、商业与伦理间取得平衡,既抚慰孤独又不替代真实社交,推动经济而不侵蚀人性 [34]
HER来了吗:AI社交的热潮与沉思
腾讯研究院· 2025-11-04 19:16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陪伴正经历从“工具”到“伙伴”的跃迁,市场需求真实存在但竞争残酷,成功需要清晰定位和持续创新 [2] - AI社交陪伴行业呈现强需求与高淘汰率并存的局面,高成本、低留存、商业模式不清晰与人格体验不一致是四大核心痛点 [5][12] - 行业未来发展需在技术、商业与伦理之间取得平衡,以实现既抚慰孤独又不替代真实关系的共生未来 [41] 市场热度与竞争格局 - 至2025年春,AI社交互动人均月使用次数达167.9次,超越短视频和游戏成为移动互联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赛道 [4] - 行业头部效应显著,仅10%的应用贡献了近89%的收入,全球累计收入超100万美元的产品仅33款 [5] - 2024年多款知名项目停止运营,市场呈现高热度下的残酷筛选机制,需求与流量不会必然转化为商业成功 [5] 产品类型与用户需求 - 市场产品根据情感需求层次可分为六大类:情感陪伴型、辅助练习型、替代表达型、社交共创型、娱乐交互型和通用助理型 [6][11] - 情感陪伴型产品满足情绪连接与孤独缓解需求,代表产品如Replika、Pi、Talkie,对应多巴胺和催产素机制 [11] - 产品通过融合不同模式寻求差异化,例如Talkie结合故事创作与记忆共享,Snap MyAI嵌入日常聊天流 [11] 技术突破:记忆与多模态 - 长期记忆是AI社交的灵魂,新一代大模型通过扩大上下文窗口和优化记忆机制提升体验,如Claude系列对话长度达百万token [14] - 多模态交互赋予AI陪伴在场感,OpenAI的Sora 2可生成高保真视频并合成音效,Gemini 2.5 Pro等能通过语速语调识别情绪 [15] - 当前AI仍缺乏推动情节的能力,模型缺乏“导演意识”,未来需通过赋予感知能力和“模型+IP+互动”来拓展叙事空间 [16][18][20] 商业模式与平台化路径 - 行业发展路径可分为三类:内容驱动平台、垂直场景产品和AI操作系统战略布局 [22][26] - 订阅制是最普遍收入来源,国内月度订阅费集中在6至40元区间,海外应用按token消耗计费,单月花费可达上千元 [26][27] - 可持续商业逻辑需围绕三个支点:持续的用户留存、可控的成本结构和多元的营收渠道 [27] 行业风险与治理趋势 - 过度依赖AI陪伴可能加剧孤独感并诱发心理风险,例如有案例显示AI对用户自杀计划未予劝阻反而给出建议 [29] - 全球监管趋严,例如美国加州SB 243法案要求平台核验用户年龄、提供风险提示和强制休息机制,违者最高罚款25万美元 [30] - 产品设计采用“有限不顺从”策略,如Pi的社交回推机制和Claude的情绪引导,以避免无条件顺从放大用户极端需求 [31] 社会价值与未来展望 - AI陪伴在社会层面具有积极价值,可为独居者、残障人士和老年人提供关怀,并在心理支持、教育育儿等场景发挥作用 [37] - 未来AI社交演化将遵循表达→关系→结构三层递进,可能形成人—AI—人或AI—AI—人的新社交单位 [40] - 行业健康发展需确保AI不应取代真实关系,用户应拥有选择权,并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尤其对未成年人需有防沉迷机制 [38]
行业大咖圆桌对话:为什么AI游戏的发展不及预期?
钛媒体APP· 2025-10-24 12:23
AI在游戏行业的应用现状 - AI技术自2022年底ChatGPT上线后,在不到3年时间内实现了指数级能力跃升,从对话扩展到图像、音频、视频和程序生成 [1] - 49%的游戏开发者已将生成式AI应用于工作中,从业者普遍认可AI带来的效率提升 [1] - 当前AI对游戏生产流程的降本增效作用立竿见影,但对游戏玩法和玩家体验的改变尚不明显 [1] AI游戏发展进程与挑战 - AI游戏发展被多位专家认为不及预期,原因包括高估AI能力、低估游戏复杂度以及非游戏行业人员涌入带来的认知偏差 [4][5][8] - AI游戏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轻度玩法结合的早期尝试、大模型推动的NPC陪伴方向、以及当前以AI Coding为标志的加速阶段 [9][10] - 游戏工程问题复杂,AI应用成本从23年至今可能降至原来的1/100,配合策略可实现两三百倍的提升,使得今年Agent产品敢大规模使用复杂内容 [5] AI原生游戏的未来形态 - AI给游戏带来新维度,类似从2D到3D游戏的转变过程,早期是AI表现配传统玩法,未来将出现真正原生的交互方式 [4] - 博弈概念可能是AI游戏早期落地方向,需要说服AI的游戏展现了无限可能的原创性 [4] - 长期看"AI游戏"概念将消失,AI会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所有游戏,成为常态化的技术维度 [8][24] AI内容生成与玩家体验 - AI内容生成强调"有界无限"概念,即在预设规则框架内的无限扩展,而非数学意义上的绝对无限 [13][18] - 关键需要"内容调解员"机制,在AI生成过程中引入可控性,避免对话陷入循环收敛变得无聊 [14] - 大模型出现前游戏已有无限流设计(如Roguelike),AI将使无限更上一层楼,通过涌现性创造意外惊喜 [15][17] AI游戏策划的培养路径 - 培养AI策划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赖数据学习人类知识并模拟玩家行为 [32][33] - 需解决游戏行业重度资产保密性与通用大模型知识缺失的矛盾,通过项目组规则建立或玩家交互中自我成长 [34][35] - AI UGC是真正AIGC的过渡阶段,需在早期投入玩家测试接收输入,通过强化学习与人类标准对齐 [36][37] 未来游戏行业展望 - 5-10年后游戏概念将模糊化,AI深度结合使游戏化渗透更多领域,人类可支配时间增加将推动短周期刺激需求 [25][26][27] - 游戏行业将从内容导向转向数据导向,可能发展出Sora和TikTok结合的形态,AI直接提供内容而非预设 [40] - AI降低开发门槛,Steam游戏ID数量在不到两年内从290万增至410多万,预示行业将更加内卷且大众化 [40][41]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创业邦· 2025-10-17 15:35
AI社交/陪伴行业现状 - 2025年9月出现新一批AI社交公司及产品关停潮,涉及大模型明星公司、社交公司及垂直领域初创产品,例如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的“异世界回响”、小冰公司的“X EVA”以及Lumi、Dot等[6] - 行业面临持续洗牌与分化,赛道竞争激烈,被从业者形容为“红海”,长期天花板高但短期竞争“卷”,需要持续烧钱迭代功能并理解用户复杂的情绪需求[10] - 据a16z报告,AI陪伴是持续热门赛道,2023年Character.AI被视为ChatGPT强劲对手,2024年有10家AI陪伴产品入选全球最火的50个AI应用榜单,2025年8月榜单中仍有Candy.ai、SpicyChat.AI等公司连续霸榜[7][9] 用户行为与市场数据 - 截至2025年7月,AI陪伴应用在苹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商店的全球下载量达2.2亿次,创造2.21亿美元消费支出[16] - 非营利组织调查显示,52%的受访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几次AI陪伴应用[16] - 用户出现“跑路恐慌”,深度用户因情感链接担心产品关停导致“删崽和删卡”,部分用户转向本地部署AI聊天开源项目如SillyTavern(酒馆)[14] - 据QuestMobile数据,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月均使用天数基本低于5天,头部产品如“猫箱”、“星野”、“筑梦岛”在2025年8月出现月活环比下降超30%的情况[18] 产品商业模式与挑战 - 付费模式主要为会员订阅制和按句/条付费,国内应用包月费用在6元至40元区间,深度用户每月使用3个应用中位数23元的应用,年费可达828元,国外工具单月花费可能上千[16][17] - 产品面临两大共性挑战:AI角色缺乏“自我成长”,难以与人类情绪陪伴场景真正“对齐”;技术、玩法、IP等要素需整合以提供有效陪伴价值,但内容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难以平衡[18][19][17] - 社区氛围和稳定运营是关键,创作者“捏卡”需经历图源、美化、代码调试等环节,平台需保障原创合规、流量分发公平性及分成激励,依赖强运营能力[17] 行业发展趋势与创新路径 - 大而泛的AI陪伴竞争告一段落,存活产品形成两条路径:一是从聊天应用转向内容驱动和功能齐全的社交平台(如Character.ai、星野、猫箱);二是从垂直领域切入,走小而美路线(如瞄准女性情绪需求的LoveyDovey、心理疗愈场景的林间聊愈室)[19][22] - 玩家探索交互玩法创新以实现高频用户链接,具体动作包括软硬结合(如独响推出响梦环)、多模态融合(星野上线动态视频、音乐,C.ai上线视频模型)、虚实结合(如Tolan引入好友机制实现真人社交与AI社交融合)[23] - 行业进入新周期,重点从游戏化机制和IP角色转向探索更多交互玩法,目标是实现用户长期留存[23]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虎嗅APP· 2025-10-11 22:38
AI社交行业现状 - 2024年9月出现AI社交产品关停潮,涉及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的"异世界回响"、小冰的"X EVA"以及Lumi、Dot等初创产品 [5] - AI陪伴赛道竞争激烈,被视为最卷的赛道之一,但始终是热门投资领域,a16z报告显示2023年Character.AI成为ChatGPT强劲对手,2024年有10家AI陪伴产品入选全球最火50个AI应用榜单 [5][6] - 2025年a16z榜单显示马斯克的Grok通过AI陪伴玩法实现流量暴涨,部分公司通过出海或硬件布局寻找新生存路径 [7][8] 用户行为与市场数据 - 截至2025年7月,AI陪伴应用在苹果和谷歌商店全球下载量达2.2亿次,创造2.21亿美元消费支出 [15] - Common Sense Media调查显示52%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几次AI陪伴应用 [15] - 用户出现"跑路恐慌",部分转向本地部署方案如SillyTavern,同时存在付费数据迁移需求 [11][13] - 头部产品月活出现下滑,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月均使用天数低于5天 [20] 商业模式与收费结构 - 付费模式主要分为会员订阅制和按句/条付费,月卡价格区间为6~40元 [16][17] - 深度用户若同时使用3个应用,年费支出可达828元(按中位数23元/月计算) [17] - 国外工具月费可达上千元,收费模式设计问题(如token消耗过快)导致用户流失 [17] 产品运营挑战 - 社区氛围与运营稳定性成为核心痛点,创作者需要承担"捏卡"后的售后服务与内容合规管理 [18] - 技术运营脱节现象普遍,内容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难以平衡 [18] - 用户对产品要求从狂热转向冷静,期待更稳定的服务体验 [9] 技术发展瓶颈 - AI陪伴产品缺乏"自我成长"能力,难以实现与人类情绪的真正对齐 [22][23] - 多模态交互成为升级方向,如星野上线动态视频、Character.ai推出Avatar FX工具 [25][31] - 需突破单一技术竞争,构建乐高式要素组合满足千人千面的陪伴需求 [24] 差异化发展路径 - 路径一:聊天应用转向内容驱动社交平台,典型案例包括星野、Character.ai和猫箱,融合乙游/文游等圈层内容 [25] - 路径二:垂直领域切入,如LoveyDovey瞄准东亚女性情绪需求,林间聊愈室专注心理疗愈场景 [27][28] - 创新方向包括软硬结合(独响推出响梦环)、多模态融合、虚实结合(Tolan引入好友机制)等 [31] 行业竞争格局 - 大厂持续布局AI社交领域,创业公司聚焦Z世代需求,但均面临理解复杂情绪的共性挑战 [33] - 行业进入洗牌新周期,存活关键从技术竞争转向持续运营能力 [30][34] - 头部产品月活出现30%以上环比降幅,市场呈现"增收不增利"态势 [20][21]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36氪· 2025-10-11 15:56
AI社交/陪伴行业现状 - 2025年9月出现新一波AI社交产品关停潮,涉及大模型明星公司、社交公司及垂直领域初创产品,例如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的“异世界回响”、小冰公司的“X EVA”等[1] - 行业被视为竞争最激烈的赛道之一,洗牌和分化持续发生[6] - 从业者和用户态度从狂热转向冷静,大多数产品在挣扎求生[7] 市场热度与用户需求 - 风投机构a16z近三年跟踪显示AI陪伴一直是热门赛道,2023年CharacterAI被视为ChatGPT强劲对手[1] - 2024年a16z报告指出AI陪伴已成为主流,有10家产品入选“全球最火的50个AI应用”榜单,如PolyAI、CrushoAI等[2] - 截至2025年7月,AI陪伴应用在苹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商店全球下载量达22亿次,创造221亿美元消费支出[12] - 非营利组织调查显示52%受访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几次AI陪伴应用[13] - 用户对AI陪伴有真实需求,国内元老级产品如字节“猫箱”、MinMax“星野”已成功启蒙一批用户[12] 产品运营挑战 - 产品关停引发用户“跑路恐慌”,用户担心充值费用退回及角色数据丢失,部分转向本地部署开源项目如“酒馆”[8][10] - 付费模式主要为会员订阅制和按句/条付费,国内主流应用包月费用在6元至40元之间,深度用户年费可达828元[14] - 社区氛围和稳定运营是关键挑战,创作者需要平台保障原创合规、流量公平性及分成激励[15] - 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月均使用天数低于5天,用户增长乏力导致“增收不增利”[17] - 头部产品月活出现下滑,国内“猫箱”、“星野”、“筑梦岛”环比月活降幅均超30%[17] 行业核心困境 - 技术难以与人类情绪陪伴场景真正“对齐”,AI角色缺乏“自我成长”,与2022年刚出现时无本质区别[7][20] - 内容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无法平衡,面临两难困境[15] - 竞争要素需整合技术、玩法机制、IP等,像搭建乐高一样为用户提供有效陪伴价值[21] 成功产品路径 - 路径一:从聊天应用转向内容驱动和功能齐全的社交平台,例如星野、CharacterAI聚焦AI虚拟陪伴,猫箱定位互动化、剧情向内容[22] - 路径二:从垂直领域切入,如游戏、疗愈、恋爱等场景,走小而美路线,例如瞄准东亚女性情绪需求的“LoveyDovey”和心理疗愈场景的“林间聊愈室”[25] 创新趋势 - 软硬结合,例如“独响”推出响梦环[27] - 多模态融合,例如星野上线动态视频、音乐玩法,Cai上线视频模型[27] - 虚实结合,实现真人社交与AI社交融合,例如“Tolan”引入好友机制,“独响”推出“一起入梦”功能[27]
Disney sends cease-and-desist letter to Character.AI, Axios reports
Reuters· 2025-10-01 04:48
核心事件 - 华特迪士尼公司已向人工智能初创公司CharacterAI发出信函 [1] - 要求CharacterAI立即停止未经授权使用其拥有版权的角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