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J3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理想智驾的2020年:封闭强势的Mobileye,左右为难的易航智能
雷峰网· 2025-10-22 18:57
文章核心观点 - 智能汽车行业的早期发展高度依赖供应链协同,供应商在技术转移和市场教育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31][32] - 车企自研路线与芯片供应商的“黑盒”模式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这成为车企更换供应商的核心驱动力 [15][17][31] - 理想汽车与易航智能的合作是行业早期供应链协同的典范,双方互相成就,但最终因技术路线分歧而分道扬镳 [4][8][31] 理想汽车与易航智能的合作历程 - 理想汽车在易航智能仅有4名员工时便选定其作为合作伙伴,体现了前瞻性眼光 [6] - 易航智能选择从L2+级别量产起步的渐进式路线,区别于当时主流L4公司 [6] - 理想汽车通过明势资本参与了易航智能的天使轮投资,估值4800万人民币,易航看中的是能接到理想项目的合作机会 [7] - 易航智能在2017年A轮融资后估值达6亿人民币,B轮融资后估值猛涨至20亿人民币,融资速度极快 [7] - 2017年至2018年间,易航智能深度嵌入理想汽车运营,员工使用理想工牌、参与考评,创始人陈禹行兼任理想智驾负责人 [8] - 易航智能为理想ONE项目完成了两项关键任务:临危受命接手被供应商放弃的硬件和底层软件,以及在9个月内奇迹般完成ADAS智驾摄像头开发 [9][10] - 在理想汽车前高管沈亚楠的帮助下,易航智能得以与当时处于巅峰的Mobileye达成合作,跻身国内头部Tier 1厂商 [12] 理想汽车与Mobileye的冲突及转向地平线 - 理想汽车希望为2021款理想ONE升级NOA功能并提前交付,但涉及硬件改动会触碰Mobileye关于数据不能外流的合同条款,存在断供风险 [15][16][17] - Mobileye的商业模式要求软硬件绑定,感知数据掌握在其手中,限制了理想汽车自建数据闭环和感知能力 [17][19] - 理想汽车学习特斯拉建立数据闭环体系,遭到Mobileye的反对甚至威胁,促使理想启动备用方案 [19] - 理想汽车最终选择地平线J3芯片,地平线派出300人团队(占其总兵力四分之一)驻场支持,用8个月时间完成项目,确保了理想2021年港股上市时有爆款车型支撑 [20][21][22] 理想汽车与易航智能的后续发展 - 理想汽车启动多项自研计划(如伊利亚特计划、奥德赛计划、达摩克里斯计划),逐步走向智驾第一梯队,并率先全量推送端到端功能 [24] - 易航智能在结束与理想的深度合作后,陆续与威马、比亚迪、广汽、北汽、上汽大通等车企接触或合作 [25][26][27][28][29] - 与主机厂合作面临挑战,例如广汽项目要求易航交出所有代码但开发费仅100万,且车型为选配,导致收益基本为0 [28] - 理想汽车目前仍是易航智能的重要股东,表明双方关系并非外界认为的决裂,分手核心在于技术路线选择 [31] 行业模式演变 - 早期车企依赖供应商方案快速搭建智能化能力,供应商同时承担了技术转移和市场教育的角色 [31] - 主机厂普遍倾向于对外宣称“全栈自研”,除非供应商品牌力(如华为、百度、大疆)足够强,才愿意公开合作关系 [25] - 供应链协同是智能汽车革命得以发生的重要历史基础 [32]
地平线机器人-W:HSD量产在即,三点更新逻辑看好公司长期发展——地平线深度报告-20250525
浙商证券· 2025-05-25 15:3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3][13][5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看好地平线的三点更新逻辑:短期受益于智驾功能升级,J3/J5市占率上升;中长期HSD手握前装定点订单,获高阶智驾入场券;迎“国产化”和“智驾监管收严”双重利好 [1][25][27] - 市场对公司认知的两大分歧点:公司与英伟达、华为等厂商相比有产品竞争力;主机厂自研智驾方案对公司影响不大 [2][38] -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分别为37.11、57.21、83.4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11.09、 - 6.58、6.01亿元,2027年有望扭亏为盈;给予2025年30x PS,目标市值1113亿元(1212亿港元),目标价9.18港元 [3][11][4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看好地平线的三点更新逻辑 - 短期直接受益于智驾功能由L2向L2+的升级,J3/J5市占率开启加速向上:2025年L2向L2+升级趋势明显,公司J3/J5/J6E/J6M主要面向L2+市场,已获多家头部车企定点,预计征程家族出货量2025年突破1000万 [27][28][30] - 中长期看高阶智驾,公司HSD手握多家车企&多款车型前装定点订单:以L2++为代表的高阶智驾是竞争重点,公司HSD系统有三个版本方案,已与奇瑞、大众等达成合作,获国内第三张高阶智驾入场券 [34][35] - 多因素扰动下,迎“国产化”和“智驾监管收严”双重利好:中美贸易扰动加速国产智驾芯片替换,监管收严利好有成熟量产经验的供应商 [37] 市场核心两大分歧点 - 公司相较于英伟达、华为等厂商的产品竞争力:产品矩阵上,J6P量产使公司芯片支撑能力与华为和英伟达对齐,开发工具链更开放;生态战略上,公司属开放生态,BPU IP授权模式提升合作自由度 [39][40][43] - 主机厂自研智驾方案对公司的影响:监管趋严使自研试错成本提升,仅头部车厂自研有成本规模效应,公司BPU IP授权模式使主机厂仍可能与公司合作 [45][46]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分别为37.11、57.21、83.4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5.71%、54.15%、45.8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11.09、 - 6.58、6.01亿元,2027年有望扭亏为盈 [47] - 估值:采用PS估值法,参考可比公司,给予2025年30x PS,对应目标市值1113亿元(1212亿港元),目标价9.18港元 [50]
地平线机器人-W(09660):深度报告:HSD量产在即,三点更新逻辑看好公司长期发展
浙商证券· 2025-05-25 15:1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3][5][13][5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看好地平线的三点更新逻辑:短期受益于智驾功能由 L2 向 L2+升级,J3/J5 市占率加速上升;中长期看高阶智驾,HSD 手握多家车企及多款车型前装定点订单;多因素扰动下,迎“国产化”和“智驾监管收严”双重利好 [1][25][27] - 市场对公司认知的两大分歧点:公司相较于英伟达、华为等厂商的产品竞争力,从产品矩阵和生态战略维度有优势;主机厂自研智驾方案对公司影响不大 [2][38] -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 2025 - 2027 年营收分别为 37.11、57.21、83.45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1.09、-6.58、6.01 亿元,2027 年有望扭亏为盈;采用 PS 估值法,给予 2025 年 30x PS,对应目标市值 1113 亿元(1212 亿港元),目标价 9.18 港元 [3][11][4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看好地平线的三点更新逻辑 - 短期直接受益于智驾功能由 L2 向 L2+的升级,J3/J5 市占率呈现上升趋势:2025 年 L2 向 L2+升级放量,公司 J3/J5/J6E/J6M 主要面向 L2+市场,已获多家头部车企定点,预计征程家族出货量 2025 年突破 1000 万 [28][30] - 中长期看高阶智驾,公司 HSD 手握多家车企&多款车型前装定点订单:以 L2++为代表的高阶智驾是竞争重点,公司 HSD 与奇瑞、大众等合作,提供多版本方案,已获国内第三张高阶智驾入场券 [34][35] - 多因素扰动下,迎“国产化”和“智驾监管收严”双重利好:中美贸易扰动加速国产智驾芯片替换,监管收严利好有成熟量产经验的供应商 [37] 市场核心两大分歧点 - 公司相较于英伟达、华为等厂商的产品竞争力:产品矩阵上,J6P 量产使芯片对智能驾驶全场景支撑能力与华为和英伟达对齐,开发工具链更开放;生态战略上,公司属开放生态,BPU IP 授权模式提升与下游合作自由度 [39][40][43] - 主机厂自研智驾方案对公司的影响:监管趋严使自研试错成本提升,仅头部车厂自研有成本规模效应,公司 BPU IP 授权模式使主机厂自研仍可能与公司合作 [45][46]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盈利预测:预计 2025 - 2027 年营收分别为 37.11、57.21、83.45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55.71%、54.15%、45.8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1.09、-6.58、6.01 亿元,2027 年有望扭亏为盈;汽车业务营收增速分别为 57%、55%、46%,非汽车业务营收增速分别为 10%、15%、15% [47][48] - 估值:采用 PS 估值法,参考可比公司,给予 2025 年 30x PS,对应目标市值 1113 亿元(1212 亿港元),目标价 9.18 港元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