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
icon
搜索文档
跨国药企2025年Q1财报:专利悬崖下的创新突围与全球扩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18:07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 - 受益于密集政策支持,中国创新药研发十年间突飞猛进,吸引大量人才和资本 [1] - 当前面临药价下行、融资不畅、地缘政治风险等挑战,药企正调整战略并探索国际化业务 [1] - 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提升,但需寻找新增长点以应对"黄金十年"后的转型压力 [1] 跨国药企2025年Q1业绩分化 - 默沙东、阿斯利康、诺华凭借创新药和新兴市场维持韧性,BMS、罗氏因成熟产品收入下滑面临挑战 [1] - BMS总收入112亿美元同比下降6%,成熟产品收入下降20%,Eliquis收入35.7亿美元(降4%),Revlimid收入9.4亿美元(降44%) [4] - 罗氏总营收154.4亿瑞士法郎(+6%),制药业务收入119.49亿瑞士法郎,但诊断业务中国区销售额下滑23% [5][6] 专利悬崖与创新转型 - 2025年为"专利悬崖大年",BMS风险敞口达64%,行业平均超20% [5] - 药企通过专利丛林、剂型革新(如Keytruda皮下制剂)、生物类似药反制(安进)应对专利到期 [14] - 强生Carvykti销售额3.69亿美元(+135%),赛诺菲度普利尤单抗持续放量,艾伯维Skyrizi收入34.3亿美元(+71%) [8][9][10] 明星产品与新兴技术 - Keytruda收入72.05亿美元(+4%),占默沙东总营收46% [10] - 诺华核药Pluvicto收入3.71亿美元(+21%),siRNA药物Leqvio收入2.57亿美元(+72%) [11] - 全球细胞与基因治疗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305.4亿美元,CAR-T疗法引领增长 [8] 本土化与战略调整 - 罗氏启动裁员(Spark Therapeutics裁337人),优化成本应对政策冲击 [7] - 跨国药企加速本土合作(默沙东与恒瑞、赛诺菲RNAi疗法在华审批),采用合资模式抢占基层市场 [15] - 诺华强调合作需考察数据质量、科研价值及商业潜力,聚焦早期创新资产 [16] 全球药品市场趋势 - 2023年全球药品支出1.6万亿美元,预计2028年达2.2万亿美元(CAGR 6.6%) [12] - 新兴市场仿制药占比46%(发达市场仅19%),原研药在发达市场占72% [12] - 药企通过法律和解(强生Stelara)、适应症扩展(诺华Entresto)延长市场独占权 [13]
年赚295亿美元“K药神话”,正被一位中国女性改写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4-13 15:33
公司核心业务与创新 - 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伊沃赛单抗(ivonescimab)在三期临床试验中疗效优于默沙东的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后者年销售额达295亿美元 [1][8] - 伊沃赛单抗同时靶向两种蛋白质(激活免疫系统与抑制肿瘤血液供给),而Keytruda仅针对一种蛋白质 [21][22] - 该药物在中国肺癌患者中展现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是Keytruda治疗组的近两倍 [22] 国际化合作与商业化 - 公司将伊沃赛单抗的美国试验授权给峰会治疗公司(Summit Therapeutics),首付款5亿美元,潜在总交易额达50亿美元 [2][27][28] - 合作保留联合品牌权,为公司未来全球市场扩展铺路 [26] - 药物已在中国获批用于特定肺癌治疗,计划1-2年内争取FDA批准 [29] 公司发展历程与行业地位 - 2012年由夏瑜等四人创立,初始资金不足300万美元,创始团队曾任职于辉瑞、拜耳等跨国药企 [5][13][15] - 2015年与默沙东达成抗体药物授权协议,2020年香港上市募资3.3亿美元 [16] - 目前市值约95亿美元,拥有4款上市药物及多个在研管线,员工超3000人 [18][30]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背景 - 中国从仿制药为主转向创新药研发,康方生物被视为行业"成年礼"代表 [17] - 近年多款中国原研药获美国批准或授权给罗氏、诺和诺德等国际巨头 [7] - 行业具备基础要素:风险资本、临床试验体系、政府科研投入及老龄化市场潜力 [13] 药物研发技术特点 - 双特异性抗体设计突破传统单靶点药物局限 [21] - 临床数据需进一步验证全球患者疗效普适性及生存期延长效果 [22] - 公司同步研发癌症、免疫疾病及高胆固醇等多领域药物 [30]
创新药支付困局转机已现
Wind万得· 2025-03-21 06:36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凸显对创新药多元支付发展的重视,创新药目录的制定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有助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升创新药可及性,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在支持创新药支付方面虽有成效但仍面临挑战,创新药在资本市场虽受多重因素影响但出海趋势强劲且赛道积极因素不断涌现 [1][2][11] 创新药目录 - 创新药目录是支持推广创新价值药品的“重点名单”,如医保目录可降低患者用药负担、助药企回收成本 [2] - 2025年国家医保局将发布第一版医保丙类目录,聚焦高创新、高价值但暂无法纳入基本医保的药品,会引导商保纳入 [2] - 药品目录对医保和商业保险意义重大,能保障参保人员用药需求、规范商保产品、促进产业融合 [2][3] 商业健康保险 - 2019 - 2023年医保基金对创新药支出从60亿元提高到约900亿元,2024年我国创新药销售市场规模达1620亿元,医保支付占44%,个人支付占49%,商保仅占7.7% [4] - 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对减轻医保和患者负担、支持创新药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政策层面多次提及 [5][6] - 欧美国家商业健康保险是创新药主要支付力量之一,公共医保也采取措施加大创新药覆盖 [6] - 商业健康保险可填补公共医保空白,加速创新药市场准入,为患者提供支付方案,激励药企研发 [7] 我国商业保险现状 - 我国商业保险不断创新,惠民保发展成绩卓越,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地级行政区和约1.5亿人次 [8] - 商业保险已为高价值创新药提供多元支付支持,如多个国产CAR - T产品被纳入商保和惠民保项目 [8] -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支持创新药支付仍面临销售效率低、保障供给不足等挑战 [9] - 提升商业健康险支付能力需从增强认知、扩充供给、优化管理、提升便捷性、加强产业融合等方面入手 [10] 资本市场动态 - 2024年我国创新药领域融资案例159起,融资金额206.29亿元,医保改革影响创新药上市价格和融资环境 [11] - 创新药虽发展承压但仍是一级市场热门领域,国内玩家调整方向出海且取得显著进展 [11] - 提升商业保险支付占比可吸引资本流入,鼓励险资投资创新药领域,国家和地方出台全链条支持政策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