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an EV

搜索文档
Ferrari's Purosangue SUV Emerges as a Core Growth Driver in Q2
ZACKS· 2025-08-19 22:10
法拉利Purosangue车型表现 - 公司Purosangue SUV在2025年第二季度成为核心出货驱动车型 与296 GTS和Roma Spider共同推动交付量[1][4][11] - 该车型作为品牌首款四门SUV 完美融合性能与舒适性 被定位为品牌最具多功能性的车型[2][11] - 公司通过严格控制Purosangue产量来保持品牌排他性 同时强化交付能力和定价权[3][11] 季度交付与订单情况 - 2025年第二季度总交付量稳定在3,494辆[1] - 全产品线订单储备强劲 支撑后续季度持续交付预期[4] 同业SUV战略对比 - 保时捷依靠Cayenne和Macan系列SUV作为销售支柱 新Macan EV瞄准豪华电动SUV市场主导地位[5] - 阿斯顿马丁自2020年推出DBX SUV试图推动增长 但销售表现未达初期预期[6] 股价与估值表现 - 公司股价今年迄今上涨9%[9] - 基于未来12个月前瞻市盈率指标 公司估值较行业平均水平存在显著溢价[10]
大众CEO,该放弃大众集团还是保时捷?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4 00:40
核心观点 - 大众集团CEO奥博穆同时担任保时捷CEO的双职身份引发持续争议,投资者和保时捷-皮耶希家族内部对其治理结构提出质疑 [3][9][36] - 保时捷业绩下滑加剧争议:2025年一季度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8%,中国市场暴跌42%,股价较IPO发行价腰斩 [27][28][30] - 奥博穆坚持双职位的战略协同价值,强调资源整合与决策效率,但承诺该模式"非永久性" [56][60][61] 治理争议 - 投资者Deka投资公开指责双职结构损害公司声誉并造成财务损失,形成股东大会对抗态势 [9][48] - 大众集团历史上所有CEO在升任集团职位后均卸任原品牌职务,奥博穆为首例例外 [10][11][13] - 保时捷-皮耶希家族内部对双职结构存在分歧:部分成员担忧品牌独立性,另一些支持其稳定集团过渡期 [36][40][53] 业绩表现 - 保时捷2023年全球交付量32万辆(+3.3%),但中国市场下滑15%至7.93万辆 [25] - 2024年业绩恶化:全球交付量降至31万辆(-3%),中国市场暴跌28%,营业利润率从18%跌至14.1% [27] - 2025年一季度营收88.6亿欧元(-2%),营业利润7.6亿欧元(-41%),美国取代中国成为最大单一市场 [28][29] 战略举措 - 奥博穆主导保时捷电动化转型:推出Taycan、Macan EV等车型,确立高端电动路线 [42][43][45] - 中国市场战略调整:计划2027年将经销商网点从150家缩减至100家,聚焦高需求区域 [69] - 大众集团计划未来两年在中国推出30款新车,测试本地化研发与放权策略成效 [63][64] 资本市场反应 - 保时捷2022年IPO市值达750亿欧元,接近大众集团市值,但当前股价较发行价82.5欧元跌至43.46欧元 [22][23][30] - 投资机构认为双职结构违反现代企业治理准则,导致问责机制弱化 [48][49] - 部分分析师指出管理层更换可能是"危机信号"而非能力问题,保时捷尚未证明对集团利润的显著贡献 [32][33]
保时捷辟谣在华停售电动车:系误读
观察者网· 2025-04-29 11:59
保时捷在华电动车销售策略 - 网传保时捷可能因销量"相对较低"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停止在中国市场销售电动汽车 [1] - 公司澄清称停售电动车消息纯属误读 重申将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电动化进程 [1] - 下一款纯电动车型为全新纯电动Cayenne 目前在华销售Taycan和Macan EV两款纯电车型及混动版Panamera和Cayenne [3] 市场竞争与产品定位 - 公司认为小米汽车的低价策略无法与保时捷的驾驶能力相提并论 [1] 财务与运营调整 - 下调2025年销售收入预期至370亿-380亿欧元 较此前390亿-400亿欧元预测值下调 [5] - 不再扩大Cellforce子公司高性能电池生产计划 [5] 区域市场表现 - 2024年全球新车交付量31.07万辆同比下降3% 中国市场交付量5.69万辆同比下滑28% [5] - 2024年欧洲(不含德国)、德国本土、北美及其他新兴市场销量均创历史新高 [5] - 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交付量7.15万辆同比下降8% 中国市场交付量9471辆同比骤降42% [5] 外部环境挑战 - 关税在4月和5月对业务造成压力 调整后预期未考虑关税未来影响 [5] - 提及中国电动豪华汽车需求下降对业务的影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