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can

搜索文档
再见!保时捷燃油718正式停售,纯电版马上就到
36氪· 2025-09-07 07:50
燃油版718停产 - 保时捷正式关闭燃油版718 Boxster和Cayman全球订单通道[2] - 欧盟UN R155网络安全法规迫使该车型在欧洲退场 最终延伸至全球市场[4][8] - 生产线将持续运作至2026年以完成积压订单 最后一批燃油718预计成为收藏品[4] 停产原因分析 - 车辆电子电气架构研发于十几年前 无法满足新网络安全法规要求[8][10] - 改造成本相当于开发新车预算的一半 公司决定将资源投入下一代车型[10] - 原计划更早停产 因外部变数延长一年生产周期[6] 纯电718开发进展 - 原定2024年发布 因电池供应商Northvolt资金困难及动力系统问题推迟至2025年发布 2026年上市[12] - 基于PPE平台打造 采用800V架构 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版本[18] - 测试车已进入全球验证阶段 包括中国市场的绿牌测试车[16][18] 产品技术特性 - 电池组集中安置在驾驶舱后方 模拟中置发动机重量分布[20] - 采用扭矩引导系统(PTV Plus)和主动悬挂管理系统(PASM)提升操控性[26] - 延续中置跑车经典轮廓 融入Taycan设计元素和电动化特征[13][16] 市场挑战与竞争环境 - 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下滑9% 德国市场下滑23% 中国市场下滑28%[29] - 在中国市场面临本土品牌竞争 对方提供高性能电动车但定价更低[31] - 需证明电动化后仍能保持品牌核心驾驶乐趣 承担更高品牌溢价[22][31] 战略意义 - 作为品牌最纯粹入门跑车 纯电版本无退路 必须在技术和商业层面成功[32] - 肩负超越销量KPI的使命 需定义电动化时代的保时捷驾驶体验[21][32] - 研发主管承诺提供"经过赛车运动打磨的制动和操控"[27]
再见,保时捷燃油 718 正式停售,纯电版马上就到
36氪· 2025-09-04 19:39
燃油版718停产 - 保时捷正式关闭燃油版718 Boxster和 Cayman全球订单通道[1] - 停产直接原因是欧盟UN R155网络安全法规强制实施 要求建立全生命周期网络安全管理体系[7] - 现有生产线将持续运作至2026年以完成积压订单[3] 产品迭代节奏调整 - 燃油版因法规限制提前退场 纯电版因供应链问题延迟上市 导致产品换代节奏被打乱[6] - 燃油版电子电气架构研发于十几年前 无法满足新规 改造费用相当于开发新车预算一半[9] - 纯电版本原定2024年发布 因电池供应商Northvolt资金困难及动力系统问题推迟至2025年发布 2026年上市[11] 纯电版718产品特性 - 基于PPE平台打造 采用800V架构 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版本[19] - 电池组集中安置在驾驶舱后方 模拟传统中置发动机重量分布和重心[21] - 采用扭矩引导系统(PTV Plus)和主动悬挂管理系统(PASM)提升操控性[25] 市场测试进展 - 伪装测试车频繁出现在纽伯格林赛道及中国等地 进入量产前全球验证阶段[12][13][17] - 中国市场出现上绿牌的测试车 显示本土化验证加速[17] 市场竞争挑战 - 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下滑近9% 德国和中国市场分别大幅下滑23%和28%[28] - 面临中国品牌高性能电动车竞争 对方具备出色性能及智能化体验但定价更低[30] - 作为品牌最纯粹入门跑车 需在驾驶乐趣和商业价值上同时证明自身[30]
新贵VS旧富:超豪华车客群正加速洗牌
36氪· 2025-09-03 18:19
这届成都车展,豪车迷们可能要失望了。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劳斯莱斯……这些往年最闪亮的明星,今年竟然 集体缺席! 难道这些顶级品牌也要扛不住了吗?准确的说法是,它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巨大挑战。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袭 来,就连最顶级的超豪华品牌也不能幸免。 图/智能化汽车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手工打造的温度无可替代,但变革已经不可避免,它们站在十字路口。 真正的奢华,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在新时代中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豪华。 1. 超豪华品牌最后的倔强:手工艺术的绝唱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世界汽车工业版图上,超豪华品牌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巨变。 回顾这些品牌的辉煌过去,尤其是在华销量,曾一度登峰造极。劳斯莱斯2021年在华销量同比增长近50%,中国连续 多年成为其全球最大市场;宾利2022年全球销量15174辆,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超过30%的份额。 图/劳斯莱斯销售门店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辉煌之下,暗流涌动,背后隐藏着残酷的现实:在汽车工业格局加速演进中,一些传奇豪华品牌早已悄然退出历史舞 台或被迫重组。 例如,迈巴赫被奔驰收购后,虽以子品牌的形式存在,却已失去了独立品牌原本的荣耀;悍马转型为电动 ...
通用硅谷招兵买马,保时捷暂停扩建电池生产线、澳拟推道路使用费|全球汽车十条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27 07:05
电动化 - 保时捷调整电池战略 聚焦电池单元与系统研发 停止扩建高性能电池生产线 因全球市场规模不足导致量产成本难以优化[6] - 保时捷在欧洲电动化率达57% 坚持混动 燃油和纯电并行策略 计划推出Taycan Macan Cayenne及718全电动车型[6] - 奔驰AMG GT XX概念车刷新电动车续航纪录 24小时行驶3405英里(约5480公里) 平均时速186英里(约299公里) 打破小鹏P7的2461英里(约3961公里)纪录[7][9] - GT XX搭载1341马力800V电驱系统和114kWh油浸式圆柱电池 支持850-900kW超快充 5分钟补充249英里(约401公里)续航[10] - 印度电子制造业产值从2015财年218亿美元增至2025财年1299亿美元 增长六倍 出口额从44亿美元增至376亿美元[13] - 印度PLI政策吸引14.9亿美元投资 创造13万直接就业岗位 推动汽车电子及电动车产能提升[13] 智能化 - Zoomcar与谷歌云合作整合生成式AI和机器学习 推出车主助手功能 将平均车辆入驻时长缩短30%[17] - 通用汽车在硅谷组建AI卓越中心 过去八个月从谷歌 Meta AWS引进近十位专家 研发工厂协作机器人和生成式AI工具[21] - 通用汽车二季度因关税导致运营利润减少11亿美元 AI技术旨在提升本土产能缓解成本压力[21] - Rivian宣布2026年底推出城市与高速点对点免手驾驶功能 计划进一步实现免眼驾驶[24] - 某知名车企联网车辆存在安全漏洞 黑客可远程控制车辆功能 追踪位置并查看车主个人及财务数据[27] 共享化 - BlueSG电动车由Tribecar接手 以Le Blu Frenchy品牌开展长期租赁 租期3个月至2年 取代短租服务[30] - Tribecar接收数百辆BlueSG电动车 两年期月租799新元(低于标准价89新元) 3个月月租958新元 低于新加坡市场普遍2000新元水平[30] 国际化 - Lyft与百度合作 2026年在欧洲启动Robotaxi服务 首批试点德国和英国 采用百度Apollo RT6电动车型[33] - Lyft以2亿美元收购FreeNow 获得覆盖9国180余城网络资源 百度提供自动驾驶车辆和技术方案[33] - 百度Apollo Go在全球15座城市运营超1000辆车 累计完成超1100万次出行订单[33] 新政策 - 澳大利亚拟推道路使用费替代燃油税 按行驶里程计费 年均费用300-400澳元 先以卡车试点再覆盖乘用车[37]
某车企暂停自研电池并裁员
鑫椤锂电· 2025-08-26 12:04
保时捷自研电池计划调整 - 保时捷宣布搁置自研高性能电动车电池计划 称该模式无经济可行性[2][3] - 取消自建高性能电池生产计划 主要原因是电动车市场增长低于预期及中美市场环境变化[3] - 缺乏规模经济及产量限制 电池制造需要巨额投入与高度规模化 对当前阶段的保时捷难以实现[3] 原计划与产能目标 - 电池部门Cellforce已完成部分电芯开发并启动试生产[3] - 原计划在德国南部工厂实现每年1吉瓦时产能 足以供应1万辆Taycan[3] - 后续还拟建第二工厂[3] 业务调整与人员影响 - Cellforce将缩减运营 并将研发成果用于支持大众集团及保时捷收购的V4Smart[4] - 可能裁员约200人 目前总员工数量约为300名[4] - 剩余人员或转至大众集团电池子公司PowerCo 相关研发设施也将交由PowerCo使用[4] 技术研发进展 - 2023年保时捷研发新型固态电池 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应用于电动汽车[4] - 目标将续航里程增加到1300公里[4] - 后续通过固态电池优化 续航里程再增加30%-50% 充电功率增加到500kW[5] 行业合作转向 - 经过2年努力后选择激流勇退 专业的事交给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巨头完成[5]
7月共计召回7300辆汽车,涉及保时捷、林肯等品牌
北京商报· 2025-08-20 19:48
汽车召回事件 - 市场监管总局召回中心公告显示,2025年7月共有8家汽车生产企业备案召回计划,总计召回7300辆汽车 [1] - 保时捷(中国)召回Panamera、Taycan系列汽车1248辆,原因是前减震支柱卡环未完全卡入凹槽可能导致空气减震器泄漏,影响操控性和增加碰撞风险 [1] - 福特汽车(中国)召回林肯领航员汽车2264辆,原因是右前制动管可能与空气滤清器出气管干涉磨损导致制动液泄漏,降低制动效能和增加碰撞风险 [1]
保时捷的中国困境
虎嗅APP· 2025-08-16 17:52
保时捷在华销量表现 - 2018年公司提出中国年销量突破10万辆将考虑本地生产,2019年调整为5万辆门槛[5][6] - 2021年在华销量达9.5万辆峰值,卡宴和Macan各售出3万辆左右[6] - 2024年销量下滑至5.6万辆,同比降幅28%,中国市场排名跌至第四[7][21] 产品战略与市场定位 - 采用"跑车塑品牌+SUV创利润"模式,卡宴8年生命周期销售27.6万辆远超预期2.5万辆/年[11] - 中国市场销售均价长期低于全球其他地区,体现定价策略倾斜[18] - 品牌定位介于奢华车(Luxury)与豪华车(Premium)之间,2024年单车利润仍达9万元[47][48] 电动化转型进程 - 首款纯电车型Taycan预售获3万订单,2021年销量超4万辆成为第三畅销车型[32] - 投入高压架构与CTB技术,规划2025年新能源车占比50%、2030年超80%[32] - 通过合资与投资布局电池/充电/智能化领域,累计投资超80亿欧元[31][40] 智能化转型挑战 - Macan EV采用PPE平台与E3 1.2电子架构,因大众软件延期导致量产推迟[35][37] - 大众E3架构开发受阻,软件子公司CARIAD累计亏损超80亿欧元[40] - 分布式电子架构限制Taycan智能化表现,OTA能力不足[35] 市场竞争环境变化 - 电动化使动力性能普惠化,削弱传统性能车优势[29] - 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227款车型参与价格战[43] - 经销商抗议Macan EV中美价差达15万元,反映定价体系冲突[42] 品牌价值困境 - 销售均价从106万元降至93万元未能提振销量,3年减少3.6万辆[51] - 中间定位面临"降价失品牌/不降失市场"双重压力[50][51] - 自主品牌份额超60%,在智能配置与数据应用形成代际差[51]
保时捷的中国困境
36氪· 2025-08-15 18:44
核心观点 -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经历从高速增长到销量大幅下滑的转折 核心原因在于其"便宜的奢侈品"定位在电动化转型中受到结构性冲击 同时母公司大众的软件研发延迟加剧了其困境 [8][12][25][50] - 公司电动化战略激进且技术投入超前 但智能化领域依赖大众导致关键车型延期 使其错失中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的窗口期 [35][37][39][51] - 品牌定位介于豪华与奢华之间的"中间地带" 面临价格体系维护与市场份额流失的双重压力 电动化带来的动力廉价化和配置越级趋势进一步削弱其溢价能力 [54][58][60][64] 中国市场表现 - 2018-2021年为中国贡献超三分之一销量 2021年销量达9.5万辆峰值 其中卡宴和Macan各售约3万辆 [7] - 2022年起销量急转直下 2024年销量降至5.6万辆 同比降幅达28% 2024年上半年中国跌至第四大市场 [8][25] - 自2015年起中国连续8年为最大单一市场 招股书中"China"出现246次 远超"North America"的68次 [18][21] - 2022年前在华销售均价始终低于海外市场 但2024年均价从106万元降至93万元 [22][64] 产品与盈利模式 - 通过"跑车立品牌+SUV创利润"模式成功突围 卡宴8年生命周期销售27.6万辆 远超预期年销2.5万辆目标 [13] - 与大众共享MLB平台降低成本 卡宴与奥迪Q8、大众途锐同平台 Urus亦采用相同平台 [13][17] - 2024年单车利润仍达9万元 超过奔驰、宝马、奥迪三者之和 [60] - 纯电车型Taycan采用800V高压架构与CTB技术 2021年全球销量4万辆超越911 [38] 电动化转型 - 2019年推出首款纯电车型Taycan 预售订单达3万份 计划2025年纯电+插混占比50% 2030年纯电超80% [38] - 通过投资布局全产业链:2021年成立电池合资公司Cellforce 2018年投资Rimac获取三电技术 2017年联合组建充电网络IONITY [37] - 智能化领域采取第三方合作策略:2016年成立Porsche Digital 投资激光雷达公司Aeva、软件公司Cetitec等 [37] 智能化困境 - 纯电Macan基于PPE平台开发 电子电气架构主导权交予大众 原计划2023年量产但因软件问题延期 [43][48][50] - 大众E3架构开发连续受阻:E3 1.2架构延期导致Macan EV及奥迪Q6 e-tron推迟上市 E3 2.0架构延期至2028年 [50] - 大众软件子公司CARIAD累计营业亏损超80亿欧元 [50] 市场竞争与定位 - 招股书将自身划归奢华车阵营(Luxury) 与宾利、法拉利同属一级 实际定位介于奢华与豪华(BBA)之间 [58] - 电动化导致动力成本大幅下降 新能源车普遍以"34C定价提供56E配置" 对其价格体系形成结构性冲击 [54] - 走量车型处于麦肯锡豪华车四级划分中最接近大众市场的层级 易受电动化冲击 [60] - 无法效仿BBA降价策略 价格下探可能导致品牌定位失守 [63][64]
保时捷的中国困境
虎嗅· 2025-08-14 22:02
保时捷国产化门槛变化 - 2018年提出单一车型在中国年销量突破10万辆可能考虑本地生产 [1] - 2019年将国产化门槛下调至单一车型5万辆 [2] 中国市场销量表现 - 中国长期贡献公司三分之一销量 2021年创下9.5万辆巅峰 [3] - 卡宴和Macan在2021年各卖出约3万辆 [3] - 2024年整体销量下滑到5.6万辆 同比降幅28% [5][26] - 2022年起失去蝉联8年的最大单一市场地位 2024年上半年跌成第四大市场 [5][26] 产品战略与商业模式 - 采用"便宜的奢侈品"定位 用跑车塑造品牌形象 用SUV创造超额利润 [10] - 卡宴和Macan两大SUV车型在华销量占比一直保持在60%左右 [19] - 1998年与大众合作开发SUV车型卡宴 第一代车型8年生命周期销售27.6万辆 远超每年2.5万辆预期 [12] - 采用平台共享策略 卡宴与奥迪Q8、大众途锐共享MLB平台 [13][18] 电动化转型进展 - 2019年推出首款纯电车型Taycan 预售阶段斩获订单3万份 [40] - 2021年Taycan全球销量突破4万辆 超越911成为第三畅销车型 [41] - 制定激进转型目标:2025年纯电和插混占销量50% 2030年纯电占比超80% [41] - 应用800V高压架构和CTB技术 [40] - 通过投资布局电气化产业链:2021年成立电池合资公司Cellforce 2022年投资负极材料制造商Group14 2018年投资跑车品牌Rimac [39] 智能化挑战 - 将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主导权交给母公司大众 [46] - 基于PPE平台和E3 1.2架构的Macan EV因软件问题延期上市 [53][57] - 大众软件子公司CARIAD自2021年独立以来累计营业亏损超过80亿欧元 [58] - E3 2.0架构延期至2028年 [58] 市场竞争与定价策略 - 在中国市场销售均价低于全球其他地区 [23] - 2024年纯电Macan中国起售价72.8万元 美国起售价80450美元(约57.7万元) [60] - 过去三年中国销售均价从106万元下滑到93万元 [75] - 2024年单车利润仍高达9万元 超过BBA三者之和 [70] - 公司定位奢华车(Luxury)类别 与宾利、法拉利同属一档 [67] 行业环境变化 - 电动化使动力变得廉价 马力不再值钱 [62] - 新能源车普遍主打越级配置 用"34C"定价提供"56E"配置 [62] - 2023年中国市场全年降价车型达227款 [61] - 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 自主品牌总体份额超过60% [75]
保时捷的中国困境
远川研究所· 2025-08-14 21:14
保时捷在华销量与国产化历程 - 2018年保时捷提出中国单一车型年销量突破10万辆将考虑本地生产,2019年将国产化门槛降至5万辆[5] - 2021年保时捷在华销量达9.5万辆巅峰,卡宴和Macan各售出约3万辆,中国贡献全球三分之一销量[6] - 2024年保时捷在华销量暴跌至5.6万辆,同比下滑28%,失去蝉联8年的最大单一市场地位[6] 保时捷商业模式与产品策略 - 采用"跑车塑品牌+SUV创利润"模式,1998年与大众合作开发的卡宴8年销售27.6万辆,远超预期2.5万辆/年[8] - 卡宴与Macan共享大众MLB平台,中国销量占比达60%,2022年IPO招股书提及"China"246次[11][14] - 法拉利Purosangue、兰博基尼Urus等竞品相继效仿该模式,Urus与卡宴同平台[11] 电动化转型布局 - 2019年首款纯电车型Taycan Turbo S性能对标特斯拉Model S,2021年销量超4万辆超越911[18][22] - 规划2025年纯电/插混占比50%、2030年纯电超80%,累计投资涵盖电池/充电网络/自动驾驶等领域[22][23] - 与奥迪共研PPE平台,Macan EV采用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但大众E3软件架构延期导致量产推迟[25][28][30] 中国市场困境与品牌定位挑战 - 2024年纯电Macan中国起售价72.8万元(美国约57.7万元),经销商不满定价策略[32] - 保时捷定位介于奢华车(Luxury)与豪华车(Premium)之间,2024年单车利润9万元超BBA之和[34] - 过去三年中国销售均价从106万元降至93万元,销量反降3.6万辆,面临新能源渗透率超60%的市场挤压[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