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TX 3060
icon
搜索文档
摩尔线程上市临近“中国版英伟达”之争硝烟渐浓
经济观察报· 2025-11-22 13:13
公司上市概况 - 摩尔线程于11月21日举行科创板上市网上投资者交流会,发行价为114.28元/股,发行后总市值约为537亿元 [2] - 此次IPO是2025年以来科创板融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从受理到过会仅用88天,募资80亿元主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技术迭代 [3][5] 财务表现与资金状况 - 营收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收入4000多万元,2024年达4.38亿元,2025年上半年实现7.02亿元 [6] - 过去三年半累计亏损54.86亿元,累计研发投入38.1亿元,远超同期营业收入 [3][7] - 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1.64亿元,短期借款从2022年末的0元上升至2025年6月末的12.17亿元 [8] - 应付账款下降85.83%,因支付上期末欠付供应商费用 [9] - 公司预计最早于2027年实现盈利,前提是营收需达到59.83亿元且毛利率达61%,但盈利中包含约3.07亿元政府补助 [14][15] 业务模式与客户结构 - 主要收入来自销售包含板卡、服务器在内的集群产品,而非单张显卡 [7] - 2025年上半年前两大客户(客户R和公司B)贡献收入分别为3.97亿元和2.17亿元,合计占营收八成以上 [7] - 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高达98.29%,客户集中度显著 [12] 技术路线与产品定位 - 采用"全功能GPU"技术路线,自主研发MUSA架构,强调计算通用性、技术演进能力和生态兼容性 [18] - 消费级显卡MTT S80在单精度浮点算力上与英伟达RTX 3060性能接近 [21] - 竞争重点从单卡性能转向集群能力,公司已构建大规模GPU智算中心全栈技术体系 [24] 市场前景与战略规划 - 预计到2029年中国GPU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3635.78亿元 [28] - 公司未来六大发展方向:软硬件全栈整合、端云智能算力融合、消费与政企市场双轮驱动、前沿技术布局、国际市场拓展、可持续发展 [30] - IPO募资80亿元将投向新一代AI训推一体芯片、图形芯片及AI SoC芯片研发 [32] 行业竞争格局 - 国产GPU行业呈现群雄逐鹿态势,沐曦、壁仞等玩家排队等待上市 [33] - 公司发行价对应2024年摊薄后静态市销率为122.51倍,市场给予高溢价 [32]
摩尔线程上市临近 “中国版英伟达”之争硝烟渐浓
经济观察网· 2025-11-21 23:11
经济观察报记者 郑晨烨 11月21日下午两点,摩尔线程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建中带着高管团队,出现在了上证路演中心的直播间里,摩尔线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 市网上投资者交流会准时开始了。 就在前一天晚间,这家公司敲定了科创板的发行价,114.28元/股,按此计算,其发行后总市值约为537亿元。 在上市路演长达三个小时的问答里,投资者的问题淹没了交流平台,大家抛出的问题都很直白:公司什么时候能盈利?"全功能GPU"路线,到底成色几何? 光速过会 摩尔线程这次上市,确实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从6月30日受理到9月26日过会,中间只隔了88天,这个速度,放在过去两年的A股市场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背后当然有"科创板八条"的政策推力,也 有监管层对未盈利硬科技企业重新打开大门的信号。 从招股书上看,摩尔线程最显眼的变化在于营收规模的跃迁。 这是2025年以来科创板融资规模最大的IPO项目,从受理到过会,摩尔线程只用了88天。 2022年,摩尔线程还是个年入4000多万元的"小"公司;到了2024年,营收已经干到了4.38亿元;再到今年上半年,仅仅6个月,它就入账了7.02亿元。 这种成倍的增长,说明摩尔线程 ...
CPU主频,越高越好吗?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1 09:12
时钟速度的演变 - 时钟速度曾是衡量组件性能的核心指标,但如今在多核处理器和并行计算架构下重要性显著降低 [2] - 5GHz CPU每秒可执行50亿条指令,但现代应用程序设计更依赖多线程优化而非单纯主频提升 [2][3] - 硬件架构创新(如指令流水线)和软件多线程适配使时钟速度与性能的线性关系被打破 [3] CPU关键规格 - 核心数量成为基础选择标准,但缓存容量(如AMD 3D V-Cache技术)对性能影响显著,锐龙7 5800X3D已验证其价值 [4] - AMD Zen 5架构通过运算缓存优化指令队列,减少解码依赖,提升复杂指令处理效率(如开放世界游戏场景) [5] - 功耗和散热限制仍是缓存扩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部分应用对缓存敏感度较低 [5] GPU核心指标 - 显存容量(如RTX 5060的8GB限制)与缓存协同作用更关键,RTX 4060 Ti通过32MB二级缓存缓解8GB显存压力 [6] - GPU并行架构(数千核心)使时钟速度指标失效,显存带宽和内存接口设计对性能影响更大 [5][6] 内存系统特性 - DDR内存实际速度以MT/s衡量(如DDR4-3200为3,200MT/s),需结合CAS延迟计算真实延迟(CL30 DDR5-6000延迟10纳秒) [7] - 内存延迟与CPU架构强相关,不同芯片对高速内存响应差异显著,需针对性匹配 [8] 性能评估方法论 - 规格参数无法替代实际测试,因硬件交互和软件适配差异(如游戏对8核以上CPU利用率有限,视频编辑则受益于多核扩展) [9] - 应用场景决定关键指标权重,需结合工作负载类型(顺序/并行)选择硬件配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