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 NOR Flash

搜索文档
中国半导体行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榜单发布
是说芯语· 2025-06-29 21:14
中国半导体行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榜单 核心观点 - 中国IC独角兽联盟发布半导体行业创新成果榜单 涵盖领军人物 领军企业 优秀解决方案/产品三大类别 全面展现国内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创新实力 [1] - 榜单聚焦设计 制造 封装 测试 材料 装备等关键环节 旨在通过标杆示范推动行业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 [1] 领军人物 - 评选十位在技术研发 企业管理与产业协同中表现突出的领军人物 包括海世高半导体曹龙吉 北京苹芯科技杨越 全芯智造倪捷等 其前瞻性战略布局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2][4] - 其他入选人物包括上海朕芯微电子屠士英 河北凯诺中星孙凤霞 深圳奥维领芯许理等 覆盖半导体产业链各环节 [4] 领军企业 - 表彰十家细分领域领先企业 包括海世高半导体 北京安声科技 全芯智造等 技术创新与市场表现为行业树立典范 [3][4] - 其他入选企业涵盖博流智能 珠海杰理科技 苏州明皜传感等 涉及设计 制造 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环节 [4] 优秀解决方案/产品 - 十大创新产品覆盖AI芯片 存储技术 汽车电子等领域 包括北京安声科技的智能耳机全链路解决方案 江苏神州半导体的产线电源解决方案等 [5][6] - 技术突破产品包括芯来智融的NA系列处理器内核 江苏中德的高端蚀刻液 黑芝麻智能的华山®A2000芯片等 体现技术产业化深度融合 [5][6] - 存储领域创新产品包括珠海博雅科技的SPI NOR Flash芯片 康盈半导体的eMMC嵌入式存储芯片等 [5][6] 中国IC独角兽联盟背景 - 联盟成立于2021年 由赛迪顾问 华大九天 京微齐力等90多家单位发起 旨在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7] - 现有成员超1000家 覆盖设计 制造 封装测试 材料设备等全产业链环节 实行民主管理机制 [8]
兆易创新:国际总部落户新加坡 构建全球业务协同新枢纽
证券时报网· 2025-06-04 15:24
公司全球化战略 - 兆易创新国际总部在新加坡正式成立 标志着公司向全球化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1] - 新加坡总部将深化客户合作 构建高韧性与高灵活性的供应链 强化生态体系和品牌国际影响力 [1] - 新加坡公司将承担统筹国际运营 推进本地化产品创新 强化客户与供应链协同等关键职能 [4] 市场地位与产品布局 - 公司SPI NOR Flash产品以20 4%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二 32-bit通用MCU领域跻身全球第七 [3] - 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 汽车 消费电子和物联网等领域 凭借技术创新与稳定性能赢得客户认可 [3] - 自2005年成立以来持续拓展产品组合与解决方案 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完整布局 [3] 行业趋势与机遇 - 智能互联技术在工业自动化 汽车电子和边缘智能等领域加速渗透 全球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3] - 公司正加快产品创新 供应链协同与生态布局 积极把握新兴市场机遇 [3] 新加坡总部战略意义 - 选择新加坡因其战略区位优势 成熟科技生态与支持企业全球化发展的理念 [3] - 新加坡总部是跨学科 跨地域人才汇聚的创新平台 推动打造更智能系统与未来技术能力 [3] - 新加坡先进基础设施 良好创新环境和高素质人才资源为国际业务拓展提供坚实支撑 [3]
深耕存储创新,兆易创新解锁多领域增长密码
半导体芯闻· 2025-04-27 18:46
近年来,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下,各行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 数字能源领域,光储充一体化加速发展,AI驱动服务器电源迈向更高标准;具身智能重塑生产模 式,推动工业自动化升级;汽车行业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变革,车规芯片需求井喷;消费电子与物 联网领域,智能化成为产品升级核心方向,AI应用不断拓展新场景。这些行业趋势的演进和变 革,对存储、MCU、传感器等电子器件带来增量空间的同时,也对其性能、功耗、成本等提出了 严苛要求。 在此背景和趋势下,兆易创新携一众产品与解决方案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全面展示了其 在存储器、微控制器、传感器、模拟芯片等多领域的技术成果。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从助力数字能源智能化的电源管理方案,到推动工业具身智能发展的MCU应用,再到满足汽车智 能出行需求的车规级芯片,以及适配消费电子和物联网场景的创新产品,兆易创新产品方案深度覆 盖多个重点行业,彰显了其在电子领域的广泛布局与深厚技术积淀,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创新的解决 方案,驱动行业智能化升级。 在兆易创新丰富的产品线中,存储产品是其一大主营业务。在如今数据存储需求爆炸式增长的时 代,尤其是SPI NOR F ...
AI引领变革浪潮,芯片重塑未来——“2025 AI技术创新论坛”精彩回顾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24 08:55
人工智能产业趋势 - 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变革与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从智能生活渗透到传统产业深度赋能[1] - 2025年AI技术创新论坛汇聚概伦电子、兆易创新、英飞凌等12家行业前沿企业,围绕AI芯片、电源、存储等关键技术展开讨论[1][3][6][12][15] 芯片设计领域突破 - 概伦电子通过AI重构EDA工作流,从设计场景、工艺协同、效能提升三维度推动半导体产业向数据驱动转型,技术具备国际竞争力[3] - 速显微电子自主研发"天元"GPU架构,兼容开源生态并实现训练推理一体化,其DeepSeek技术使Token计算量减少94%、KV缓存需求降低93%[9] - 阿里巴巴达摩院玄铁C930处理器专为服务器级AI推理设计,RISC-V架构年增长率超40%,十年走完Arm三十年发展历程[18] 存储与算力需求 - 兆易创新SPI NOR Flash全球市占率第二,累计出货270亿颗,AI服务器单机Flash价值达100美元,2028年AI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2330亿美元[6] - 得一微推出端侧AI训推一体机方案,搭载自研AI-MemoryX卡可节省95%GPU成本,支持110B至671B参数大模型全量微调[15] 电源管理创新 - 英飞凌集成式电源模块采用背面供电架构,将功率损耗从10%降至2%,构建电网到Vcore芯片的一体化供电方案[12] - 万国半导体αSGT系列MOSFET管优化Rds(on)和开关损耗,满足AI服务器高频高效LLC电源模块需求[20] 端侧AI发展 - 光羽芯辰指出端侧大模型生态崛起带来商业机会,其近存计算方案解决实时性、隐私保护等需求,推动消费电子/汽车/医疗智能化[22] - Imagination D系列GPU在AIPC场景表现突出,边缘AI需兼顾算力、存储及隐私安全,NPU+GPU架构成为趋势[24] 材料与检测技术 - 百图股份氧化铝/氮化铝导热材料满足2-15W/m·K需求,氮化硼在通讯电路板等高要求场景展现优势[28] - 德州仪器边缘AI故障检测方案采用集成NPU架构,支持CNN/DNN/RNN模型,在电机/电弧检测中响应速度优于云端方案[29] 产业协同方向 - 高峰对话指出AI芯片需求向多样化、模块化转变,需打造具备"场景感知力"的架构设计,强化端边协同[33] - 产业链协同推动AI从工具跃升为引擎,芯片成为技术落地的硬核支点[33]
中国产业叙事:兆易创新
新财富· 2025-04-10 15:30
中国半导体产业早期困境 - 21世纪之初中国半导体产业"大而不强",2007年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储器等高附加值芯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1] - 2007年国内生产的集成电路仅满足22%市场需求,78%依赖进口,进口额1287亿美元占全球50%,净进口缺口高达1048亿美元 [1] - 分立器件呈现"大进大出"格局,进出口量分别为2677亿只和2412亿只,进出口额分别为117亿美元和88亿美元 [1] 兆易创新创立与技术突破 - 兆易创新创立于中国半导体产业困境时期,瞄准存储芯片战略领域,2008年推出首款180nm工艺SPI NOR Flash芯片实现零突破 [2] - NOR Flash作为嵌入式系统启动代码载体,此前完全依赖进口,该突破填补国内空白 [2] - 采用"架构降维"策略,将SPI协议引入NOR Flash使芯片引脚数从40+减至8个,客户改造成本降低90% [5] -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NOR Flash出货量逆势增长300%,2010年销量突破1亿颗 [5] 存储芯片市场格局与技术演进 - 21世纪初存储芯片市场呈金字塔结构,中国长期停留在SRAM领域且90%产能集中在台资企业 [4] - 美国《出口管理条例》封锁130nm以下制程设备,迫使公司通过接口协议层架构创新突破限制 [4] - 持续迭代工艺从180nm向55nm进阶,产品线覆盖512KB至2GB全容量,2023年SPI NOR Flash全球市场份额跃居第二 [6] - 累计出货量超过230亿颗,车规级芯片验证十五年数据保留周期和十万次擦写寿命 [6] 多元化战略布局 - 2013年推出全球首款SPI NAND Flash和基于ARM Cortex-M3的32位MCU GD32系列,构建"存储+MCU"生态闭环 [8] - SPI NAND Flash使引脚数量从传统NAND的数十个锐减至8个,封装体积缩小70% [8] - GD32系列MCU性能较同类提升50%,功耗降低20%-30%,填补国产高端MCU空白 [9][10] - 截至2023年MCU累计出货量突破13亿颗,工艺从110nm迭代至22nm,跻身全球前十大MCU品牌 [10] 资本运作与技术升级 - 2016年上市募集5.8亿元用于研发,研发投入从2016年1.2亿元飙升至2020年7.6亿元 [13] - 2017年量产38nm SLC NAND,与中芯国际建立战略同盟(持股1.02%,签订12亿片/年采购协议) [14] - 2019年推出全球首款RISC-V内核MCU,计划2025年累计出货量超1亿颗 [15] - 与阿里平头哥合作推进RISC-V生态,在AIoT、汽车电子等领域协同发展 [15] DRAM领域突破 - 2017年与合肥产投共同投资180亿元开展19nm DRAM研发,合肥长鑫目标建成中国首个自主DRAM工厂 [18] - 2021年首款4GB DDR4 DRAM量产,实现设计、流片到封测全链条国产化 [19] - 2023年推出国内首款LPDDR5芯片,速率6400Mbps,容量12GB,将代际差距缩短至2-4年 [20] - 2024年国产DRAM产能达20万片/月占全球10%,产品覆盖DDR3L、DDR4及LPDDR4X [20] 市场策略与财务表现 - 采用"边缘突破"理论,在NOR Flash、MCU、DRAM领域均选择差异化竞争路径 [26] - 产品组合覆盖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汽车电子三大市场,形成需求对冲策略 [27] - 2023年NOR Flash出货量25.33亿颗同比增长16.15%,抵消消费电子下行周期影响 [27] - 毛利率从2023年34.42%提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39.46%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