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线光刻胶
icon
搜索文档
飞凯材料:i线光刻胶和Barc光刻配套材料已经在半导体客户端稳定供货
证券日报· 2025-08-19 20:11
公司业务进展 - i线光刻胶和Barc光刻配套材料已在半导体客户端实现稳定供货 [2] - 产品价格会根据市场需求和成本因素进行动态调整 [2] 行业动态 - 半导体行业客户需求持续存在 光刻胶材料供应体系保持稳定 [2]
飞凯材料(300398.SZ):公司的i线光刻胶和Barc光刻配套材料已经在半导体客户端稳定供货
格隆汇· 2025-08-19 15:10
半导体光刻胶业务 - i线光刻胶和Barc光刻配套材料已在半导体客户端实现稳定供货 价格随市场需求和成本动态调整 [1] - 当前产品产能充足 后续将根据客户订单量变化调配产能与稼动率 [1] PCB油墨业务 - PCB油墨已处于激烈市场竞争状态 公司将向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和应用方向导入 [1]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致力于为高科技制造提供优质材料 国产替代是重要实现路径 [1] - 四大业务板块核心产品均遵循国产替代逻辑进行开发与导入 [1] - 坚持自主研发与外延并购相结合策略 聚焦核心主业以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1]
聚焦半导体光刻胶国产替代,这家企业正式开业
势银芯链· 2025-06-23 15:25
公司动态 - 江苏欧名欣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于6月13日在苏州纳米城正式开业,专注于光刻胶及配套材料研发生产 [1][3] - 公司聚焦半导体光刻胶国产替代,以酚醛树脂-叠氮萘醌体系为核心,3个月内实现LED芯片光刻胶100%需求覆盖并形成订单 [3] - 公司产品已成功在京东方华灿、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兆驰广电等行业知名企业实现量产应用 [3] 产品与技术 - 核心产品包括高分辨率i线光刻胶、高耐热电镀厚膜光刻胶、负性lift off工艺光刻胶以及SU8光刻胶 [3] - i线光刻胶适用于0.5-0.35μm、0.25μm工艺线宽,分为普通I线、高分辨I线和厚膜光刻胶三类 [4] - 高耐热电镀厚膜光刻胶可耐受150℃以上高温,膜厚可达100-120um,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和高分辨率 [5][6][7] - 负性lift off工艺光刻胶具有耐化学性、热稳定性和抗刻蚀性,可形成倒梯形形貌 [9][10][11][12] - SU8光刻胶可用于微流控芯片、模具制造以及组织工程与器官芯片等领域 [14][15][16] 行业活动 - 2025势银(第五届)光刻产业大会将于7月9日-10日在安徽合肥举办,聚焦先进光刻技术、材料及设备 [18] 产业生态 - 欧名欣依托苏州工业园区优越的产业生态环境,采用自主设计核心原物料、委外加工的创新模式,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3]
光刻胶:半导体制造的“卡脖子”难题,国产替代之路在何方?
材料汇· 2025-06-02 22:33
光刻胶技术壁垒 - 光刻胶由光引发剂、树脂、单体、溶剂等组成,配方需精确配比且不同类型要求各异,如EUV光刻胶需在13.5纳米波长下工作,要求极高光敏感度和分辨率[4][6] - 纯度要求达ppb甚至ppt级别,例如ArF光刻胶金属离子含量须低于1ppb,否则影响芯片电学性能[7][8] - 生产设备依赖进口,需高洁净环境与精密控制,如特殊反应釜和混合设备,国内获取难度大[9] 原材料供应瓶颈 - 树脂占光刻胶重量10%-40%,高端KrF/ArF/EUV光刻胶树脂主要依赖进口,如ArF树脂需在193纳米波长下具备光学透明性[11][12] - 光引发剂由巴斯夫等国际巨头垄断,EUV级别产品合成难度极高[14] - 溶剂纯度需达99.99%以上,国内企业需提升质量控制水平[15] 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CR5企业(信越化学、JSR等)市占率超85%,JSR为ArF光刻胶全球第一且唯一量产EUV光刻胶厂商[16] - 客户认证周期长达2-3年,需通过多阶段测试,形成稳定合作后新进入者难突破[18]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47.4亿美元(约343亿元),预计2025年增长7%至50.6亿美元(约366亿元)[27] 国内产业现状 - 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121亿元占全球15%,但高端产品自给率极低:ArF光刻胶基本依赖进口,EUV处于早期研发[28] - 科华实现KrF量产,南大光电ArF胶获小批量订单,新阳计划2025年销售ArF产品[30][31] - 政策支持如"02专项"推动南大光电建成国内首条EUV胶中试线,预计2026年完成客户导入[21][33] 技术研发挑战 - 研发投入高昂,如EUV项目需数亿元资金用于设备采购和配方探索[21] - 验证流程复杂,需与光刻机厂商及芯片制造商合作测试,涉及曝光参数、生产线试产等环节[22] - 性能指标严苛,包括分辨率、对比度、粘度等7项核心参数,如电子束光刻胶需耐受离子轰击[23] 投资与替代机遇 - 国产替代空间大:g线/i线自给率约10%,KrF不足5%,政策扶持加速技术突破[28][33] - 2024-2029年中国市场CAGR约10%,预计2029年规模突破200亿元[28] - 科华、南大光电等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突破,如南大与北大联合研发EUV光刻胶[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