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Phone 4S
icon
搜索文档
超越iPhone 4,iPhone 17有望打破尘封15年的纪录
创业邦· 2025-08-29 08:08
iPhone发布策略调整 - iPhone 17预计2025年9月发布 将作为旗舰机型销售约550天(18个月) 打破iPhone 4保持15年的477天(15.7个月)纪录 [4][6][8] - 苹果考虑错开基础款和Pro系列发布时间 iPhone 18预计推迟至2027年春季发布 [8] 历史旗舰机型销售周期对比 - iPhone 4销售周期最长(477天) 因发布周期从夏季调整至秋季 [4][6] - iPhone 11 Pro销售周期13个月(399天) 因疫情导致iPhone 12推迟发布 [5][6] - 初代iPhone销售周期378天(12.4个月) [6] 最短销售周期机型 - iPhone 12至iPhone 13周期仅11个月 因疫情导致发布延迟后节奏调整 [9] - iPhone X主力销售地位仅维持10个月 因2017年11月才正式开售 2018年9月即被iPhone XS取代 [10] 产品线战略演变 - Pro系列和可折叠iPhone将填补旗舰机升级空窗期 避免重现iPhone 4到4S过渡时的消费者等待困境 [8] - 可折叠机型将是iPhone历史上最彻底的硬件变革 但iPhone 17仍保持标准旗舰机型定位 [8]
超越iPhone 4,iPhone 17有望打破尘封15年的纪录
36氪· 2025-08-28 14:50
iPhone 17销售周期预测 - iPhone 17预计销售周期约550天或18个月 将打破iPhone 4保持15年的477天(约15.7个月)旗舰机型销售纪录 [2][3] - 苹果计划将iPhone 18推迟至2027年春季发布 通过错开基础款与Pro系列发布时间实现延长销售周期 [3] 历史iPhone销售周期对比 - iPhone 4销售周期为477天(约15.7个月) 因发布周期从夏季调整至秋季而创下原纪录 [2][3] - iPhone 11 Pro销售周期为399天(约13.1个月) 因疫情导致iPhone 12推迟发布而成为第二长销售周期 [2][3] - 初代iPhone销售周期为378天(约12.4个月) 属于早期产品迭代周期 [3] 产品策略演变 - Pro系列与可折叠iPhone将在此期间发布 避免出现类似iPhone 4到4S升级时的硬件更新"干旱期" [4] - iPhone SE系列迭代周期超四年 属于非旗舰机型的刻意产品安排 [2] 最短销售周期机型 - iPhone X主力销售地位仅维持10个月 因2017年11月才正式开售且次年9月被iPhone XS取代 [6] - iPhone 12到13周期仅11个月 因疫情导致发布延迟后节奏调整 [5]
中国产业叙事:韦尔股份
新财富· 2025-03-27 15:38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 - 2007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达1287亿美元占全球市场50% 自主IC设计业仅占全球5.8% [1] - 国内半导体产业链超50%依赖进口 封测环节占全球产能40%但集中于低附加值环节 [1] - 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出台 大基金一期138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 [2] - 行业从"政策引导+人力成本驱动"转向"资本驱动+产业链整合"的2.0时代 [2] 豪威科技兴衰案例 - 2010年豪威为iPhone4供应传感器 净利润超1.2亿美元创历史最高 [4] - 豪威1997年实现单芯片彩色CMOS商业化 曾终结CCD传感器垄断 [4] - 2010年豪威占全球图像传感器50%市场份额 [4] - 2011年后因技术路线失误和代工模式瓶颈 市场份额萎缩至12% [5] - 2016年被韦尔股份收购 反映半导体产业垂直整合与持续研发的重要性 [5] 韦尔股份战略转型 - 2019年以160亿元并购豪威 填补国内高端图像传感器市场空白 [7] - 2017-2023年设计业务营收从19.3亿元飙升至223.4亿元 占比从30%升至86% [7] - 图像传感器全球市场份额从3.8%攀升至17% 仅次于索尼42%和三星21% [7] - 推出5000万像素OV50系列 打破索尼三星垄断 被华为小米等旗舰机型采用 [8] - 构建"像素技术+算法+供应链"垂直整合战略 实现消费电子到车载工业跨越 [8] 车载图像传感器突破 - 2020-2023年车载图像传感器营收从12.4亿元增至45亿元 占总营收29% [12] - 全球车载图像传感器市场份额达33% 成为比亚迪等主流车企供应商 [12] - 开发HALE组合算法 动态范围提升至140dB 解决LED频闪问题 [9] - 挑战安森美市场地位 推动国产传感器向L3+级自动驾驶渗透 [9] - 计划2025年量产1200万像素OX12A10传感器 抢占L3+级智驾硬件制高点 [13]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新能源车电子成本占比达30%-50% 远超传统燃油车15% [12] - 2023年自主品牌市占率达56.4% 推动本土供应链发展 [13] - 智驾摄像头单车搭载量从L2级11颗向L3+级20颗演进 [13] - 国产替代从消费电子向汽车工业等高可靠性领域渗透 [12] - 形成"替代-创新"双循环模式 技术自主与市场红利深度融合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