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Pro系列

搜索文档
国产手机18年的逆袭密码,藏在一块背屏里
凤凰网财经· 2025-09-28 22:40
文章核心观点 - 小米通过小米17 Pro系列的"妙享背屏"创新 首次在高端市场与iPhone Pro系列全面对标 标志着中国手机品牌从技术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并体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创新定义权上的突破[3][5][6] - 公司通过五年超1000亿元的研发投入 在屏幕 电池 影像三大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并构建了芯片 操作系统 AI的底层技术能力 支撑其高端化转型和生态扩张[9][10][13][16] - 小米已形成"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布局 横跨手机 汽车 家电三大领域 通过全球最大消费级物联网平台(近10亿台设备连接)构建竞争壁垒[17][19] 从仰视到平视 一块屏的战争 - 2007年iPhone以电容触控屏颠覆行业 而2025年小米通过"妙享背屏"解决用户核心痛点:减少频繁解锁繁琐 改善自拍构图和多人合影体验[6] - 双屏交互重构手机使用逻辑 打破西方企业对智能手机交互的垄断 背后有屏幕 电池 影像三大国产技术支撑[8] - 屏幕采用国产M10发光技术(发光效率82.1cd/A) 同等亮度下功耗降低30% 电池采用L形异形叠片设计(空间利用率提升15%)和金沙江电池(能量密度894Wh/L)实现两天续航 影像搭载第三代LOFIC技术(动态范围16EV)提升逆光拍摄能力[9][10] 五年千亿的蛰伏 小米硬核实力养成记 - 2020年公司营收突破2000亿元后决定转型"硬核科技公司" 五年投入1000亿元研发费用 研发投入从2020年93亿元增至2024年241亿元 2025年预计超300亿元 累计投入超1020亿元 研发人员翻倍至2.26万人[13] - 自研3nm旗舰芯片"玄戒O1"由全资子公司玄戒科技设计 投入超2500人和135亿元资金 使公司成为中国大陆首家 全球第四家具备3nm设计能力的企业[14] - 澎湃OS取代MIUI成为"人车家全生态"统一系统底座 自研大模型构建AI技术矩阵 智能工厂实现装备自研率96.8%和软件100%自研 年产能千万台[16] 从手机到生态 全球独一份的"人车家全生态" - 手机在4000-6000元高端市场与iPhone Pro系列对标 汽车领域SU7系列成为20万元以上最畅销轿车 YU7 SUV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台 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 空调业务跻身全渠道前三[19] - 全球最大消费级物联网平台连接设备近10亿台 实现手机 汽车 家居无缝联动 形成独特竞争壁垒[17][19] 逆转 不是终点 是一个新起点 - 小米的蜕变反映中国科技产业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型 核心技术的突破形成集群效应 创新主动权向东方转移[21][23] - 公司通过长期研发投入和技术突破 实现从跟随到定义的转变 创新主动权属于敢于长期投入的企业[23]
立讯精密单日成交363亿登顶A股 被传牵手OpenAI市值冲至4765亿
长江商报· 2025-09-24 07:19
股价与市值表现 - 9月23日公司股价达67.05元/股创历史新高 收盘价65.70元/股 单日涨幅7.79% [1][3] - 当日成交额363.50亿元 居A股榜首 较第二名中际旭创(232.80亿元)高130.70亿元 [1][3][4] - 市值达4765亿元 股价自2025年4月23日31.53元/股低位上涨超一倍 [3] OpenAI合作传闻 - 据报与OpenAI签署协议 共同开发消费级AI设备 包括无屏智能音箱、眼镜及可穿戴胸针等产品 [2][5] - 合作可能与苹果前设计总监Jony Ive相关 OpenAI从苹果挖角超20名硬件工程师 [6][7] - 首批设备计划于2026年末或2027年初发布 [5]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 2023-2024年研发投入均超80亿元(81.89亿元/85.56亿元)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46.35亿元 同比增长8.86% [2][8] - 研发费用30%投入底层材料、工艺及制程等前沿技术 目标未来20年30%产品进入全球行业无人区 [9] - 截至2025年6月底拥有发明专利7164件 [10] 财务业绩增长 -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连续两位数增长(91.63亿元/109.53亿元/133.66亿元 同比增29.60%/19.53%/22.03%) [2][10]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66.44亿元 同比增长23.13% 营业收入1245.03亿元 同比增长20.18% [2][10] - 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08.90亿–113.44亿元 同比增长20%–25% [10] 核心竞争优势 - 消费电子精密制造领域经验丰富 覆盖机光声电全领域 具备可穿戴设备组装与大规模量产能力 [6] - 苹果核心供应商 参与iPhone Pro系列等高端机型生产 并通过收购拓展至汽车电子与通信设备领域 [8] - 供应链管理及工程实现能力受巨头认可 与奇瑞合作布局汽车电子 收购汇聚科技进入通信设备 [8]
苹果(AAPL.US)逆势跌超2% 小摩称iPhone Air性价比不足可能抑制销量
智通财经· 2025-09-10 22:40
周三,苹果(AAPL.US)逆势跌超2%,股价走出四连阴,报228.32美元。消息面上,摩根大通称,苹果 iPhone Air采用全新设计理念,但功能配置相对于999美元的定价显得性价比不足,可能抑制销量。相比 之下,Pro系列功能升级全面、定价更具吸引力,将成为主要增长驱动。iPhone 17基础版维持799美元但 存储提升至256GB,符合中国补贴政策,有望助力在华复苏。该行维持苹果股票"增持"评级。 ...
美股异动 | 苹果(AAPL.US)逆势跌超2% 小摩称iPhone Air性价比不足可能抑制销量
智通财经网· 2025-09-10 22:33
智通财经APP获悉,周三,苹果(AAPL.US)逆势跌超2%,股价走出四连阴,报228.32美元。消息面上, 摩根大通称,苹果iPhone Air采用全新设计理念,但功能配置相对于999美元的定价显得性价比不足,可 能抑制销量。相比之下,Pro系列功能升级全面、定价更具吸引力,将成为主要增长驱动。iPhone 17基 础版维持799美元但存储提升至256GB,符合中国补贴政策,有望助力在华复苏。该行维持苹果股票"增 持"评级。 ...
中美若达成贸易协议,印度不高兴
搜狐财经· 2025-05-19 21:01
中美贸易政策调整对印度制造业的影响 -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从145%降至10% 而对印度关税维持在27% 削弱了印度凭借关税差异吸引制造业投资的优势 [1] - 德里智库GTRI专家指出 原本流向印度的制造业投资可能出现停滞或回流 高附加值产业增长面临威胁 [1] - 苹果公司此前宣布将大部分销往美国的iPhone生产从中国转移至印度 但近期政策变动与这一乐观氛围形成反差 [1] 印度半导体与电子制造业发展 - 富士康与印度HCL集团合资的4 35亿美元半导体工厂获批 预计2027年投产 初期专注芯片封装测试 未来扩展至显示面板制造 月产能达2万片晶圆和3600万颗显示驱动芯片 [2] - 苹果CEO表示深化印度布局是应对中美贸易不确定性的关键策略 苹果战略调整被视为印度制造业重要机遇 [2] - 印度对美出口的40%商品与中国重叠 具备短期替代潜力 电子 纺织等领域已显现供应链转移迹象 新出口订单飙升至14年高点 [2] 印度制造业的结构性短板 - 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15% 高端制造能力不足 iPhone生产仅承担低端机型组装 核心零部件65%依赖进口 其中近三分之二来自中国 [3] - 苹果每部iPhone在美国市场赚取450美元利润 而印度仅获不到25美元 整机组装计入印度出口额但实际附加值极低 [3] - 印度商业环境令外国投资者沮丧 物流效率低下 法规不确定性等问题阻碍制造业增长 电子产业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短期内难以打破 [3] 印度政府政策与制造业挑战 - 印度政府推出的PLI计划截至2024年10月仅完成目标产值的37% 补贴发放不足原计划的8% [4] - 苹果供应链近期出现回流中国迹象 因印度工厂良率仅五成 卫生管理问题频发 部分iPhone 16订单转回中国 比亚迪 立讯精密等成为新代工伙伴 [4] - 印度试图通过吸引中国投资弥补自身不足 但专家警告这可能进一步削弱印度本土技术积累能力 学者指出印度需融入全球供应链离不开与中国合作 [4]
苹果或调整iPhone发布节奏:2026年起推行“春秋双轨制”
环球网· 2025-05-06 13:01
产品发布策略调整 - 苹果计划自2026年起将iPhone产品线发布模式从"一年一更"调整为"高端旗舰先行、基础款错季补位"的春秋交替模式 [1] - 秋季将优先发布价格定位更高的Pro系列机型,强化其作为技术标杆的市场定位 [3] - 基础款iPhone的发布周期将大幅延后,例如原计划2026年秋季发布的iPhone 18可能推迟至2027年春季 [4] 高端产品布局 - Pro系列将成为唯一以"年度旗舰"身份迭代的产品线,率先搭载最新芯片、影像模组及AI功能 [3] - 折叠屏iPhone可能纳入秋季档期,与Pro系列形成"双旗舰"组合拳,对标三星Galaxy Z Fold系列 [3] - 折叠屏iPhone的入局将推动超高端市场扩容,Pro系列的常规迭代则能维持技术连贯性 [3] 基础款产品策略 - 基础款iPhone将采用"秋季Pro系列+春季基础款"的错季发布格局 [4] - 调整基础款发布周期可延长销售周期、减少库存周转压力,并为折叠屏产品腾出市场培育空间 [4] - 错季发布可降低供应链集中备货风险,提升产能调配灵活性 [4] 市场影响 - 错季发布模式可能带来双重收益:高端机型提前收割换机需求,基础款机型借春季促销季清库存 [4] - 若折叠屏iPhone未能如期落地,2026年秋季可能面临"单旗舰"独木难支的风险 [5] - 基础款机型延后发布或导致中端市场被安卓阵营蚕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