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

搜索文档
警力荒,日本一地启动“我的孙辈是警察”计划
环球时报· 2025-07-02 06:46
面对"新鲜血液"难补充的困局,各地警察局纷纷出奇招。日本雅虎新闻网6月30日报道称,位于冈山县 东部的一个警局启动了一项名为"我的孙辈是警察"计划,另辟蹊径挖掘招募潜在人选。警局负责人称, 由于当地不少年轻人选择在外地上大学或就业,因此接触的年轻群体有限,很难有机会向他们直接宣 传。负责人希望辖区内的老年人发挥自己在家庭中的影响力,说服孙辈将警察作为就职或换工作的首 选。 据报道,该项目从今年春天开始启动。为推进计划的顺利进行,警察在日常巡逻中会向老年人分发宣传 单,同时在警局内设置专门的咨询窗口。此外,警局还会举办"开放警察"业务说明会和警校开放日活 动,以吸引更多年轻人。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潘小多】近日,日本全国超30个都道府县的警察局正深陷招募困境,实际 录用人数仅达原定计划的85%。即便有警局发出超过原录用计划人数的通知,但30%的高拒绝入职率仍 导致最终入职人数严重不足。有警察局负责人坦言,警力减少将直接影响社会治安,并表示该行业正在 面临危机。为缓解警力荒,有的地方还想出"隔代动员令"的点子。 据时事通讯社对2021-2023年各都道府县警察局录用考试结果的调查,警力不足现象正持续蔓延,报 ...
财经观察:力求全面自产,印度稀土能“卖全球”吗?
环球时报· 2025-07-02 06:46
印度稀土增产计划 - 印度政府计划投入350亿至500亿卢比(约合29.4亿至42亿元人民币)启动本土稀土增产计划,以减少对华依赖 [1] - 印度稀土储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国内产业链不发达,目前中国生产全球约90%的稀土磁铁 [2] - 印度国有企业主要开采用于原子能和国防的稀土材料,其他用途稀土仍依赖中国进口 [2] 国家关键矿产使命计划 - 印度政府2023年1月启动"国家关键矿产使命"计划,旨在加强国内稀土供应 [2] - 计划为本土公司提供激励措施建立稀土加工和磁铁生产设施 [2] - 印度地质调查局将在2025-2031财年开展1200个勘探项目 [12] 企业动态 - 印度最大稀土磁铁进口商Sona Comstar计划本土生产关键稀土原料磁铁,上一财年从中国进口120吨磁铁 [3] - 公司原计划2023年进口200吨磁铁满足电动车客户需求,美国市场占其收入40% [3] - 印度锌业公司CEO指出印度缺乏冶炼技术,关键技术由中国和日本掌握 [8] 国际合作与布局 - 印度与非洲、拉美多国签订矿产协议,加大对"全球南方"国家矿业投资 [6] - 2024年与马拉维启动联合勘探项目,目标2028年形成5000吨/年稀土氧化物产能 [13] - 2025年与智利签署锂资源开发备忘录,获得阿塔卡马盐湖勘探权 [13] 技术瓶颈与挑战 - 印度已探明690万吨稀土储量,但勘探量不足20%,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海滩 [8][9] - 缺乏先进分离精炼技术,产品质量不稳定,提取过程复杂导致成本高昂 [9] - 新矿山开发需400-800亿卢比投资和十年准备期,中国政策支持力度远超印度 [8][9] 产业链现状 - 印度最大汽车制造商玛鲁蒂铃木因稀土部件短缺削减电动车产量目标 [8] - 汽车生产可能延迟2-6个月,电动车价格可能上涨5%-8%(16万卢比车型涨8000-1.3万卢比) [8] - 印度电子废弃物稀土回收率目标从12%提升至35%,取消12种关键矿物废料进口关税 [11] 国际战略环境 - G7计划与印度等盟友合作实现关键矿产供应多元化,降低对中国依赖 [5] -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认为印度可在提供新稀土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 - 印度在美国主导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框架下与日澳加强合作 [6]
国际投资者选择“脱美入欧”?英媒:对美政策担忧,投资者正涌向欧洲
环球时报· 2025-07-02 06:46
资本流动趋势 - 今年以来超千亿美元流入欧洲股票基金 较去年同期增长3倍 同期美国股票基金净流出规模翻番至870亿美元 [1] - 德国前4个月外商直接投资流量激增逾一倍至460亿欧元 达2022年以来最高水平 德国企业同期有3个月从美国撤资 [1] - 基金经理尼尔·加拉格尔正将约35亿欧元投资于欧洲股票 指出资金流动具有周期性特征 [2] 市场吸引力对比 - 欧洲市场因框架条件稳定且可预测 吸引包括美国投资者在内的资金流入 氢能企业高管强调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加剧风险 [1] - 欧洲央行下调利率 德国等欧盟国家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 国防开支迅猛增加 形成结构性吸引力 [2] - 标普500指数Q2上升10% 超过欧洲斯托克600指数 美国股市反弹缩小与欧洲股市差距 [3] 投资逻辑分歧 - 投资者质疑美国股市高估值及对少数科技公司的依赖 欧洲投资主题更具投机性 如依赖德国基础设施计划落实 [2][3] - 高盛认为美国股票估值过高 即使考虑更高股本回报率 分析师称"多元化时代"将持续 [3] - 百达资产指出长期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与欧洲财政推动将缩小跨大西洋股市差距 [3] 政策与执行风险 - 欧洲面临完善监管及兑现支出承诺压力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CEO称当前投资热潮伴随风险 [2] - 分析人士警告欧洲市场人气可能稍纵即逝 需加快行动兑现承诺 [2] - 贸易冲突持续及华尔街动荡可能卷土重来 影响资金流向判断 [3]
新版“侏罗纪”上映,斯嘉丽·约翰逊:中国是必须要来的地方
环球时报· 2025-07-02 06:46
电影上映与首映礼 - 《侏罗纪世界:重生》于7月2日在中美同步上映 [1] - 6月29日在上海影城举行中国首映礼,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主演斯嘉丽·约翰逊等主创人员出席 [1][3] - 斯嘉丽·约翰逊身着"中国红"礼服亮相首映礼,积极与中国媒体和影迷互动 [3] 电影制作与评价 - 该片制作成本约为1.8亿美元 [4] - 烂番茄网站媒体和专家给出57%的新鲜度评价 [4] - 《综艺》评价该片回归了侏罗纪系列的起源,更接近1993年的经典之作 [4] - 《好莱坞报道者》称赞影片实体道具和数字特效的无缝融合 [4] - 影评人托尼·梅德利称赞影片特效令人难以置信 [4] - 影评人托德·吉尔克里斯特认为影片采用了更经典的制作模式 [4] - 泰莎·史密斯批评影片故事乏味 [4] 票房预期与历史表现 - 预计开画票房可达1.15亿至1.35亿美元 [4] - 侏罗纪系列前3部在中国分别收获14.1亿元、16.9亿元和10.5亿元人民币票房 [4] - 目前2023年好莱坞在华最卖座电影是《碟中谍8》,票房4.55亿元人民币 [4] 主创团队与制作背景 - 斯嘉丽·约翰逊表示参演侏罗纪系列是她从小的梦想 [3] - 导演爱德华斯坦言侏罗纪系列是每个导演的梦想和"梦魇" [3] - 斯皮尔伯格作为监制全程指导了该片的拍摄 [3]
佩通坦被暂停行使泰国总理职权,将在半个月内做辩护,副总理暂代其职
环球时报· 2025-07-02 06:40
在完整录音中,佩通坦叫洪森"叔叔",并请求洪森体谅泰国当局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佩通坦还将泰军的一名司令称为"疯子"和"政府的敌人"。此 事被曝光后,泰国舆论一片哗然,许多民众称佩通坦的发言是"出卖国家"。尽管佩通坦坚称她在通话中的说法是一种"谈判策略",但显然泰柬两 国的矛盾非但没能被化解,佩通坦本人也陷入了政治危机。路透社援引一份在6月中下旬进行的民调数据称,目前佩通坦的支持率已经从3月的 30.9%下滑到9.2%。 佩通坦7月1日在总理府就当天被宪法法院暂停职务一事发表讲话,表示接受宪法法院的决定,将在宪法法院规定时间内准备好辩护材料。佩通坦 表示,关于通话录音一事,自己的初衷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为了保护士兵生命,也为了国家的和平。这一点自己问心无愧, 但采取的方式可能不为一些人所接受。她将努力证明,自己没有一点私心,所做一切只是为了避免混乱与冲突。佩通坦称,将在宪法法院规定的 15天内准备好辩护材料。她再次道歉,表示在停职期间将继续为国家工作。 1日下午,不少民众在佩通坦的社交媒体平台留言。"这真是个好消息""很高兴宪法法院仍是人民的地方"……一些民众对宪法法院的决定表示认 同,也有民众留 ...
因“大而美”法案起分歧,马斯克与特朗普争吵升级
环球时报· 2025-07-02 06:40
特朗普与马斯克关于"大而美"法案的争执 - 特朗普指责马斯克旗下公司获得巨额政府补贴,建议政府效率部门审查以节省资金 [1][3] - 马斯克回应称愿意取消所有补贴,并批评"大而美"法案 [3] - 特朗普暗示马斯克不满是因为失去了电动汽车政策支持,并发出警告 [3] 马斯克对"大而美"法案的立场 - 马斯克称该法案"完全疯狂且具有破坏性",批评支持该法案的议员 [4] - 马斯克威胁要让支持该法案的议员在初选中落败 [4] - 马斯克呼吁成立新政党,认为现有政党不关心民众 [4] 双方争执的影响 - 马斯克与特朗普关系出现裂痕,此前马斯克为特朗普连任投入近3亿美元 [4] - 争执导致特斯拉股价波动,市值一度蒸发约1500亿美元 [4] - 共和党担心争执可能影响2026年中期选举的多数席位 [4] "大而美"法案进展 - 美国参议院开始讨论法案修正案并进行开放式投票 [5] - 白宫发布特朗普动画直播推广该法案 [5] - 参议院会议接近尾声,预计将进行最终投票 [5]
抱怨日本“不购买美国米”,警告多国“坐下来真诚谈”,美提高调门施压贸易伙伴
环球时报· 2025-07-02 06:27
美日贸易谈判僵局 - 特朗普对美日贸易谈判表示失望,指责日本不购买美国大米且汽车贸易不公平 [1][3] -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和首席贸易谈判代表明确表示不会牺牲农业利益达成协议 [1][3] - 日本2023年从美国进口大米价值2.98亿美元,2024年1-4月进口1.14亿美元 [3] - 日本对超过77万吨限额的进口大米征收关税,农业领域是自民党重要票仓 [4] 汽车贸易争端 - 特朗普威胁对日本汽车征收25%关税,称日本不接受美国汽车但向美出口137万辆汽车 [4][5] - 日本要求美国取消对其汽车及零部件关税,但短期内获得豁免可能性低 [5] - 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担忧订单减少,部分公司转向生产生活用品 [5] 美国关税政策动态 - 美国计划7月9日结束关税暂停期,可能将税率从10%恢复至11%-50% [6] - 美国财长警告即使谈判进行中,各国仍可能面临大幅提高的关税 [1][6] - 白宫将关税视为获取外交让步的工具,但低估贸易伙伴国内政治影响 [8] 欧美贸易谈判进展 - 欧盟提议对美国大部分出口商品征收10%关税,但关键领域寻求较低税率 [6] - 欧盟推动降低汽车及零部件25%关税和钢铁铝50%关税 [6] - 美欧谈判可能四种结果:达成协议、欧盟接受不利方案、延期谈判或美国加征关税 [7] 其他贸易协议动态 - 印度或与美国达成临时协议,保护农产品市场并增加美国天然气进口 [8] - 印度财政部长强调农业和乳制品是谈判红线 [8] - 美国与印度实质性双边贸易协议可能还需至少一年时间 [8] 制造业回流效果 - 近2/3美国企业表示建立新国内供应链将使成本翻倍 [9] - 61%公司认为迁往关税较低国家更具成本效益 [9]
美国《纽约时报》:“大而美法案”就像反派版罗宾汉“劫贫济富”
环球时报· 2025-07-01 07:00
美国《纽约时报》 6 月 27 日文章,原题:美国国债问题比人们意识到的更为严峻 过去20年里,美国联邦债务增加多次敲响警钟,有声音认为美国 即将面临财政清算,届时政府将无法再从"不义之财"的涌泉恣意豪饮。 每年将增 550 亿美元利息 对未来危机的担忧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不少人可能忽视了政府依赖债务已造成不少内忧外患。美国联邦债务的利息支出如今已超过军队支出, 大致相当于联邦医疗保险的年度开销。这笔钱比政府除社保之外的任何支出都要多。"大而美法案"将加剧这种无度的挥霍。2017年美总统曾签署 此前30年来该国最大规模的减税法案,而"大而美法案"将重蹈其覆辙。共和党人又一次提议减税,迫使政府增加借款来支付账单。联邦政府的利 息支出将不断利滚利,而拿来支付利息的钱也无法用于其他用途。 美国政府今年预计将向贷款机构支付超过1万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称,"大而美法案"的众议院版本已获众议院批准,该版本将在未来10年 内平均每年增加550亿美元的债务利息支出。仅此一项,就相当于修复美国所有桥梁所需的花费。参议院仍在审议该法案,但初步迹象表明,实际 支出可能比众议院版本更高。 2034 年,美国债 /GDP=124 ...
《速度与激情11》要再次“复活”保罗·沃克?
环球时报· 2025-07-01 07:00
电影制作与IP发展 - 《速度与激情11》计划于2027年4月上映,作为该系列的大结局,主演范·迪塞尔提出三个条件:将IP带回洛杉矶、回归汽车文化和街头赛车、让多米尼克·托雷托和布莱恩·奥康纳重聚 [3] - 保罗·沃克有望在《速度与激情11》中"回归",此前在《速度与激情7》中通过350个特效镜头和替身演员实现了银幕"复活" [1][3] - 《速度与激情》系列从2001年首部到2013年的《速度与激情6》,从小众赛车片发展为好莱坞大制作,范·迪塞尔和保罗·沃克是核心推动者 [3] 票房表现与系列发展 - 《速度与激情7》2015年上映后全球票房超15亿美元,中国票房达24.4亿元人民币 [4] - 系列后续拍摄了4部作品(包括2019年外传),《速度与激情10》2023年上映,预算3.4亿美元,全球票房约7亿美元,表现不及预期 [4] - 《速度与激情11》剧情将延续《速度与激情10》,为系列画上句号 [4]
是否“彻底摧毁”伊朗关键核设施?涉伊核机密情报再泄露,白宫急了
环球时报· 2025-07-01 07:00
美伊核设施袭击争议 - 美国媒体引述机密情报称伊朗官员认为美方袭击对核设施的破坏力低于预期[1][3] - 截获通信显示伊朗高官质疑袭击未达预期破坏范围和强度[3] - 白宫与五角大楼强烈驳斥相关报道 称其"断章取义"和"抹黑"[1][3] 袭击效果评估 - 五角大楼泄露报告显示三处伊朗核设施核心部分未被摧毁 铀浓缩离心机仍完整[3] - 特朗普宣称袭击使核设施"遭前所未有的摧毁" 现场仅剩"几千吨石头"[4] - 两次情报泄露显示美方实际打击效果与宣称的"彻底摧毁"存在差距[3][4] 伊朗谈判立场 - 伊朗要求美方保证谈判期间不再发动袭击作为重启谈判前提[5] - 伊朗强调铀浓缩是其"不可剥夺的权利" 拒绝在武力威胁下谈判[5] - 伊朗外交部称未离开谈判桌 但需重建对西方谈判可信度的信任[5] 伊朗国内反应 - 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对停火持续性表示怀疑 称已做好反击侵略准备[6] - 国内舆论强硬 认为美以未实现战争目标 伊朗展示了对以反击能力[6] 国际媒体评价 - 半岛电视台分析指出美以伊三方均未达成战争核心目标[6] - 《卫报》认为停火脆弱且战争未产生积极成果 反而加剧不安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