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奥国际(00009)
icon
搜索文档
金奥国际公布2024年中期业绩 净亏损约1.11亿港元 同比增长6.78%
智通财经· 2025-09-30 22:59
中期业绩表现 - 报告期内公司收益为零 [1] - 公司净亏损约为1.1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78% [1] - 公司每股亏损为3.12港仙 [1]
金奥国际(00009)公布2024年中期业绩 净亏损约1.11亿港元 同比增长6.78%
智通财经网· 2025-09-30 22:56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在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期间收益为零 [1] - 公司同期净亏损约为1.1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78% [1] - 公司同期每股亏损为3.12港仙 [1]
金奥国际(00009)发布年度业绩,股东应占亏损14.22亿港元 同比增加181.13%
智通财经网· 2025-09-30 22:56
业绩表现 - 公司年度收益为3876.8万港元,同比大幅增加125.58%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14.22亿港元,同比显著扩大181.13% [1] - 每股亏损为39.86港仙 [1] 收入构成 - 物业租金收入为总收益贡献约1760.3万港元,较上年的1718.6万港元略有增加 [1] - 物业销售业务在报告期内未产生任何收入,与上年情况相同 [1] - 租金收入贡献减少部分归因于新冠疫情期间的租金减免以及部分租户业务缩减 [1]
金奥国际(00009) - 2025 - 年度业绩
2025-09-30 22:51
根据您的要求,我已将提供的所有关键点按照单一主题进行了归类。归类结果如下: 收入和利润表现 - 收益大幅下降至45.5万港元,较2023年的3876.8万港元下降98.8%[3] - 年度净利润为6.145亿港元,相比2023年净亏损14.224亿港元实现扭亏为盈[4] - 每股基本盈利为17.22港仙,相比2023年每股亏损39.86港仙有显著改善[4] - 2024年公司年度溢利为6.145亿港元,相比2023年年度亏损14.224亿港元,实现扭亏为盈[29][30] - 2024年除税前溢利为6.144亿港元,而2023年除税前亏损为15.331亿港元[29][30] - 2024年总收益大幅下降至455千港元,较2023年的3.877万港元下降约98.8%[29][30] - 公司2024年每股基本盈利为17.22港仙,相比2023年每股亏损39.86港仙,实现扭亏为盈[38] - 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度溢利为6.145亿港元,相比2023年亏损14.224亿港元,业绩大幅改善[38]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6.15亿港元(2023年:亏损14.22亿港元)[73] - 每股基本亏损约为17.22港仙(2023年:亏损39.86港仙)[73] 成本和费用 - 融资成本净额为2.112亿港元,较2023年的3.049亿港元减少30.7%[4] - 2024年融资成本为2.112亿港元,较2023年的3.052亿港元减少约30.8%[29][30] - 融资成本净值为2.112亿港元,相比2023年的3.049亿港元,下降30.7%[34] - 其他借贷利息为1.863亿港元,相比2023年的2.485亿港元,下降25.0%[34] - 银行借贷利息为2887万港元,相比2023年的5165万港元,下降44.1%[34] - 2024年所得税抵免为9.3万港元,相比2023年的1.107亿港元抵免额大幅减少[36] - 员工成本从2023年的8,201,000港元降至2024年的3,794,000港元,降幅约53.7%[100] 各业务线表现 - 物业和酒店发展分部2024年业绩为盈利8.608亿港元,而2023年为亏损10.235亿港元[29][30] - 集中供热分部2024年业绩为亏损825千港元,较2023年亏损1.951亿港元大幅收窄[29][30] - 物业租金收入为45.5万港元,相比2023年的1760万港元,大幅下降97.4%[35] - 公司物业租金收入减少至约45.5万港元(2023年:1760.3万港元)[73][74] - 公司已取得十个物业管理项目,合约方均为独立第三方[96] 各地区表现 - 2024年来自中国内地的收益为455千港元,非流动资产为1.623亿港元[31] - 2023年来自中国内地的收益为3.877万港元,非流动资产为1.691亿港元,资本开支为7871千港元[31] - 2023年客户A的收益为1.178万港元,占集团总收益超过10%[32] 资产和债务状况 - 投资物业价值为1.623亿港元,较2023年的1.678亿港元略有下降[6]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9.5万港元,流动性极为紧张[6] - 总借贷额为8.929亿港元,较2023年的14.755亿港元减少39.5%[6] - 权益亏绌总额为17.293亿港元,财务状况仍为资不抵债[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亏损约43.97亿港元(2023年:50.11亿港元)[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18.08亿港元(2023年:23.95亿港元)[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负债净额约为16.93亿港元(2023年:22.73亿港元)[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借贷总额约8.93亿港元,其中即期借贷约8.80亿港元[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约9.5万港元(2023年:7.6万港元)[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逾期未付借贷本金约6.00亿港元,应付利息约6.97亿港元,总额约12.96亿港元[16] - 约8.63亿港元的借贷须于贷款人要求时立即偿还[16] - 总借贷额为8.928亿港元,相比2023年的14.758亿港元,下降39.5%[45] - 集团总借贷账面值从2023年的14.758亿港元下降至2024年的8.928亿港元,降幅约为39.5%[49] - 人民币计值借贷从2023年的7.517亿港元大幅减少至2024年的1.708亿港元,降幅约为77.3%[49] - 成都中发投资物业于2024年12月31日价值约1.62283亿港元[65] - 成都中发投资物业于2023年12月31日价值约1.67817亿港元[65] - 公司累计亏损约为43.97亿港元[68] - 公司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18.08亿港元[68] - 公司负债净额约为16.93亿港元[68] - 公司借贷总额约为8.93亿港元,其中即期借贷约为8.80亿港元[68]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9.5万港元[68] - 公司借贷违约本金额约为6.00亿港元[68] - 伟恒发展49%股权可收回金额降至0港元,占集团总资产约0%(2023年:202.2万港元,占0.9%)[75] - 集团总资产为1.628亿港元(2023年:2.324亿港元)[75] - 公司流動負債淨額約為18.08億港元,較2023年的23.95億港元有所改善[89] - 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值項目僅約9.5萬港元,流動資產約53.1萬港元遠低於流動負債約18.08億港元[89] - 公司資本虧絀總額約為16.93億港元[90] - 公司尚未償還借貸總額約為8.93億港元,其中即期借貸約為8.80億港元[91][93] - 逾期未付借貸本金約6.00億港元,應付利息約6.97億港元,總額約12.96億港元[93] - 資產負債比率(借貸/虧絀)為-0.53[92] 法律诉讼和清盘风险 - 公司面临一项涉及未偿还债务约394.7万港元的清盘呈请,聆讯定于2025年10月15日[18] - 公司正面临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就未偿还贷款本金、利息及违约利息提起的法律诉讼[18] - 公司接获涉及未偿还债务约3,947,000港元的清盘呈请[56] - 中国华融提起诉讼涉及公司结欠其附属公司的未偿还贷款本金、累计利息及违约利息[56] - 公司面临清盘呈请,涉及未偿还债务约394.7万港元[68] - 公司接獲清盤呈請,涉及未償還債務約394.7萬港元,聆訊定於2025年10月15日[85][93] - 公司被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提起民事訴訟,追討融資協議項下債務[86] 公司重组和资产处置 - 扭亏主要源于终止附属公司综合入账产生收益86.08亿港元,而2023年此项为亏损79.227亿港元[3] - 公司已采取裁员、节流、出售非核心资产及寻求新融资等措施改善流动性及推进债务重整[15][19][20] - 终止附属公司东方酒店综合入账产生净负债8.357亿港元,导致收益减少8.608亿港元[51] - 东方酒店终止综合入账时,其借贷金额为4.686亿港元[51] - 集团为潜在企业所得税扣缴义务作出拨备2820万港元,并扣留应付卖方款项6000万港元[52] - 卖方将应付款项60,000,000港元转让给第三方卖家[53] - 附属公司与第三方卖方同意将扣留的60,000,000港元现金款项结算期延长至2025年12月31日[53] - 南京法院命令将成都购物中心转让给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以偿付债务[54] - 南京法院出售公司董事的担保物业以偿付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贷款约98,656,000港元[54] - 工商银行向东方酒店提供的贷款本金总额为人民币250,000,000元、190,000,000元、68,000,000元、20,000,000元和60,000,000元[54] - 公司于2024年11月8日失去对东方酒店的控制权[54] - 公司同意以人民币1元的价格分别出售三家公司[56] - 东方酒店终止综合入账产生收益约8.60795亿港元[59] - 湖南九华国际终止综合入账产生亏损约7.92265亿港元[61] - 东方酒店在建工程全额减值2.169亿港元[76] - 终止将东方酒店综合入账录得收益8.608亿港元[77] - 法院出售公司董事擔保物業以償付銀行貸款約9,866萬港元[84] - 公司间接全資附屬公司湖南九華東方酒店有限公司被法院裁定受理破產程序[84] - 员工人数从2023年的10名减少至2024年的4名,降幅为60%[100] - 公司考虑出售非核心业务及金融资产以改善财务状况[94] 审计和内部控制问题 - 独立核数师对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综合财务报表不发表意见[57] - 审计师因无法获取东方酒店完整账目记录而无法发表意见[59][60] - 审计师因无法获取湖南九华国际完整账目记录而无法发表意见[61][62][63] - 审计师因无法获取成都中发特定记录而无法评估其财务状况[64] - 成都中发投资物业因贷款纠纷被法院扣押且财务影响无法评估[65] - 核数师因事项重大性未能获取充足审核凭证,未对综合财务报表发表意见[108]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少于规定,未遵守上市规则多项条款[105][106]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 - 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无法在正常业务过程中变现资产及履行债务[94] - 公司正寻求债务或股本融资等资金来源以改善资本结构及减少融资开支[99] 公司治理和股份交易 - 公司股份自2024年4月2日起暂停买卖,并于2025年9月19日提交复牌建议[13][14]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将于2027年1月1日生效,可能影响公司未来损益表的呈列及披露[25] - 应收租金预期信贷亏损拨备增至1832万港元,而2023年为730万港元,显示信贷风险增加[41][42] - 应付贸易款项降至0港元,相比2023年的1.103亿港元,全部结清[44] - 银行借贷须按要求偿还金额为1.635亿港元,年利率9.5%,罚息率14.5%,且未履行金融契约[47] - 其他借贷金额为2.935亿港元,年利率9%,罚息率9%,已逾期[47] - 来自金融机构的其他借贷金额为1.428亿港元,罚息率22.5%,已逾期[48] - 伟恒发展49%股权估值采用的税前贴现率从19.2%降至17.4%[81] - 伟恒发展估值基于管理层提供的截至2025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未来现金流预测[82] - 估值假设伟恒发展无或有资产及负债,且无表外项目[82] - 估值假设关键管理人员将全部留任以支持持续经营[82] - 估值假设业务运营所需的所有相关执照和批准将获授予并可续期[83] - 估值假设运营地的政治、法律及经济状况不会出现重大不利变动[83] - 公司已采取措施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及费用,目标实现盈利及正向现金流[94] - 董事局未就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派付任何末期股息[101] - 公司股份自2024年4月2日上午9时起于联交所暂停买卖[112] - 公司于2025年9月19日向联交所呈交复牌建议[111] - 公司董事局由四名董事组成,包括三名执行董事和一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13]
金奥国际(00009)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9-30 22:46
收入和利润表现 - 公司期内收益为0港元,相比2023年同期的1,347万港元下降100%[3] - 2024年上半年总收益为0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3,467千港元下降100%[2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录得收益为零港元,而2023年同期为13,467,000港元[6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物业租赁收益为零港元,而2023年同期为10,041,000港元,原因为法院命令强制终止租赁[64] - 集中供热业务收益约1306万港元,较上一报告期间增长约4.0%[66] - 公司期内产生毛损232.8万港元,而2023年同期为毛利867.3万港元[3] - 公司期内经营亏损为714.9万港元,相比2023年同期的135万港元亏损扩大429%[3] - 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亏损为1.113亿港元,相比2023年同期的1.043亿港元亏损扩大6.7%[4] - 2024年上半年期内亏损为111,331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04,265千港元亏损扩大6.8%[31] - 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亏损为111,331千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04,265千港元扩大6.8%[38]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134,287,000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11,331,000港元有所扩大[62] - 公司每股基本亏损为3.12港仙,相比2023年同期的2.92港仙增加6.8%[4] - 物业租务分部2024年上半年业绩为亏损2,328千港元,而2023年同期为盈利5,677千港元[31] - 2024年上半年未分配公司支出为12,439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4,742千港元增加162.3%[31] - 应缴税项的总支出为576千港元,而去年同期为724千港元的收益[36] 成本和费用 - 公司融资成本净额为1.042亿港元,相比2023年同期的1.018亿港元增加2.3%[4] - 2024年上半年融资成本净额为104,203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01,830千港元增加2.3%[33] - 其他借貸利息支出为104,017千港元,占2024年上半年总融资成本的99.6%[33] - 员工成本约为336.4万港元(2023年:820万港元),雇员人数为4名(2023年:10名)[79] 现金流状况 - 经营活动现金流转正为3238.5万港元,相比去年同期现金流出1.4177亿港元有显著改善[10] - 投资活动产生现金净额86.3万港元,主要来自联营公司投资的变动[10] - 融资活动现金净流出442万港元,用于支付租赁负债和借贷利息[10]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内净增加2882.8万港元,而去年同期为净减少5591.4万港元[10] - 累计亏损高达51.225亿港元,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24.796亿港元[17] - 累计亏损达51.225亿港元,六个月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3238.5万港元[76] 资产、债务及借款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9.6万港元,相比2023年底的7.6万港元增加26.3%[6]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借贷总额为14.585亿港元,相比2023年底的14.755亿港元下降1.2%[6][7]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负债净值为23.628亿港元,相比2023年底的22.726亿港元增加4.0%[7] - 集团负债净额约为23.161亿港元,借贷总额为14.584亿港元[17] - 2024年6月30日总资产为222,152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32,752千港元下降4.6%[32] - 于联营公司之投资由2023年底的2,022千港元减少至2024年6月30日的1,159千港元,下降42.7%[32] - 总借贷为1,458,415千港元,较2023年末的1,475,830千港元略有下降[44] - 投资物业账面净值约162,283千港元,已抵押用于担保集团借款[12] - 应占联营公司资产净值的非上市投资为7,011千港元,较2023年末的7,874千港元下降11.0%[41] - 应收贸易款项(0至90日)为10,865千港元,较2023年末的13,326千港元下降18.5%[42][43] - 应付贸易款项中,账龄超过一年的部分为131,655千港元,较2023年末的108,839千港元增长21.0%[44]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96,000港元,相比2023年12月31日的76,000港元略有增加[62] - 公司流动负债净额约为24.8亿港元,流动比率约为0.64[72] - 公司现金及等值项目约为9.6万港元[72] - 公司资本亏绌总额约为23.63亿港元[73] - 未偿还借贷总额约为14.584亿港元(2023年:14.657亿港元)[74] - 资产负债比率约为0.62(2023年:0.70)[75] - 借贷总额14.584亿港元中即期借贷为14.455亿港元,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9.6万港元[76] - 银行借贷约6228万港元以账面净值约1.623亿港元的投资物业作抵押[74] 其他财务数据 - 公司期内其他全面收入为2,910万港元,主要来自海外业务换算产生的2,941万港元汇兑差额[5][8] - 公司法定股本为100,000,000,000股,每股面值0.01港元,总值为100,000,000港元[49] - 已发行及缴足股本为3,568,790,629股,每股面值0.01港元,总值为3,568,791港元[49] - 授予董事的24,711,625份购股权公平值为每份0.211港元,授予雇员及合资格人士的123,558,125份购股权公平值为每份0.176港元及0.148港元[50] - 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为3,568,790,629股[87][88] - 根据购股权计划,公司可供发行的股份总数为98,846,500股,占已发行股本约2.77%[87] - 一项于2018年授予的购股权尚未行使,涉及24,711,625股,行使价为每股0.362港元[86] - 于2023年6月30日,上述未行使购股权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0.69%[86] 业务线表现 - 物业租务分部2024年上半年业绩为亏损2,328千港元,而2023年同期为盈利5,677千港元[31] - 公司透过约4.6公里管道为虎门镇约14名活跃客户供汽[66]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正采取裁员、出售非核心业务及寻求债务或股本融资等措施改善流动性[16][21] - 公司已采取严格成本控制、考虑出售非核心资产及寻求新融资来源等措施应对流动性挑战[80] - 公司于2025年9月19日向联交所呈交复牌建议正采取措施推动股份恢复买卖[95] 法律及监管事务 - 公司重要附属公司因破产重整不再为公司所拥有,导致业绩延迟发布[14] - 成都购物中心被法院命令转让以偿还债务[1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逾期银行借贷本金额为217,079千港元[45] - 其他借贷逾期金额为295,218,000港元(2023年:295,256,000港元),年利率及罚息率均为9%[46] - 其他借贷逾期金额为143,603,000港元(2023年:143,622,000港元),罚息利率为22.5%[46] - 已获延期的其他借贷总额为410,270,000港元(2023年:412,300,000港元),年利率为12%,到期日延长至2024年12月[46] - 来自关联人士的借贷按年利率5%计息,须于2026年6月、8月及11月分期偿还[47] - 终止综合入账的附属公司湖南九华国际净资产为782,280千港元,导致公司确认亏损792,265千港元[51] - 湖南九华国际终止综合入账导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流出3,206千港元[51] - 公司已扣留应付款项60,000,000港元并作出企业所得税拨备28,200,000港元,但尚未向中国税务机构汇报或缴税[54] - 成都中发需就贷款协议向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偿还本金人民币250,000,000元及利息[56] - 法院出售公司董事的担保物业以偿付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贷款约98,656,000港元[58] - 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东方酒店的破产程序申请已于2024年10月25日获法院受理[58] - 公司接获清盘呈请,涉及未偿还债务约3,947,000港元,聆讯定于2025年10月15日[59] - 公司知悉被中国华融提起诉讼,涉及结欠其附属公司的债务,包括尚未偿还贷款本金、累计利息及违约利息[60] - 涉及中国华融的三项法律诉讼申索金额分别不少于人民币2.03亿元、4.68亿元和2.70亿元[67] - 涉及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贷款债务原贷款本金额为人民币2.50亿元[67] - 涉及工商银行贷款债务原贷款本金额为人民币2.50亿元[68] - 法院出售董事担保物业以偿付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贷款约9865.6万港元[69] - 一名独立第三方提出清盘呈请,涉及未偿还债务约394.7万港元[69] - 未按还款计划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共计1.10272亿港元[76] - 公司自2024年10月起因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辞任而未遵守上市规则关于董事会至少有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的规定[92] - 公司自2024年10月起因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不足导致未遵守其必须占董事会成员至少三分之一的规定[92] - 公司自2024年10月起因独立非执行董事变动而未遵守审核委员会至少由三名成员组成且主席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的规定[92] - 公司自2024年10月起因独立非执行董事变动而未遵守薪酬委员会主席及大部分成员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的规定[92] - 公司自2024年10月起因独立非执行董事辞任而未遵守提名委员会的相关企业管治守则条文[93] - 公司股份自2024年4月2日上午9时起于联交所暂停买卖并将继续暂停直至另行通知[96] - 截至公布日期董事局由四名董事组成包括三名执行董事和一名独立非执行董事[98] 公司股权结构 - 董事张立先生实益拥有14,655,625股普通股,约占已发行股本0.41%[82] - 主要股东朱柏衡通过KEYNE HOLDINGS LTD持有2,073,549,197股,占已发行股本约58.10%[88] - 主要股东郑岳辉通过世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205,175,000股,占已发行股本约5.75%[88] - 一组关联方(包括陈慧慧等)共同持有2,317,466,860股,占已发行股本约64.94%[88] -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相关实体持有2,010,501,197股,占已发行股本约56.34%[88] 股息政策 - 公司期内及报告期末后均无派付或建议派付股息[37] - 公司未就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宣派任何中期股息(2023年:无)[81]
金奥国际(00009) - 2025 - 年度业绩
2025-09-30 22:41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收益大幅增长125.6%至38,768千港元,但销售成本激增660.6%至18,224千港元[3] - 公司年度总收益同比增长125.6%,从1720万港元增至3877万港元[35][32] - 物业销售收益为2117万港元,而2022年为零[35] - 公司2023年收益约为3876.8万港元,较2022年的1718.6万港元增长[71] - 公司2023年物业租金收入约为1760.3万港元,较2022年的1718.6万港元略有减少[71][74] - 年度亏损急剧扩大至1,422,368千港元,较上年的505,952千港元增长181.1%[4] - 2023年净亏损约14.22亿港元,较2022年的5.06亿港元增长181%[15] - 2023年累计亏损约50.11亿港元,较2022年的35.89亿港元增长40%[15] - 年度亏损大幅扩大至14.22亿港元,而2022年为5.06亿港元[38] - 公司年度净亏损为1,422,368千港元,除税前亏损为1,533,063千港元[29] - 公司2023年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14.22亿港元,较2022年亏损5.06亿港元扩大[71] - 2023年度公司净亏损约14.22368亿港元[6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亏损约50.11203亿港元[65] - 2023年12月31日累计亏损约为5,011,203,000港元,净负债约为2,272,608,000港元[91] - 2023年12月31日资本亏绌总额约为2,272,608,000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889,054,000港元大幅增加[88] - 每股基本亏损为39.86港仙,较上年的14.18港仙恶化181.1%[4] - 每股基本亏损从14.18港仙恶化至39.86港仙[38]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融资成本净额高达304,889千港元,进一步加剧亏损[4] - 融资成本净额增长23.6%,从2.47亿港元增至3.05亿港元[36] - 公司融资成本为305,159千港元,融资收入为270千港元[29] - 公司未分配公司支出为16,864千港元[29] - 2023年员工成本约为8,201,000港元,较2022年的10,805,000港元减少约24%[98]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年度总收益为38,768千港元,其中物业及酒店发展分部贡献21,165千港元,物业租务分部贡献17,603千港元[29] - 物业及酒店发展分部业绩亏损1,023,525千港元,集中供热分部业绩亏损195,148千港元[29] - 公司资本开支为7,871千港元,全部用于物业及酒店发展分部[30] - 客户A贡献收益1178万港元,占总收益超过10%[33] 资产和负债状况 - 总资产由3,338,245千港元大幅缩减至232,420千港元,下降93.0%[6] - 流动负债净额恶化至2,395,290千港元,资产负债状况显著恶化[6] - 公司权益由负889,054千港元进一步恶化至负2,272,608千港元[7] - 2023年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23.95亿港元,较2022年的13.28亿港元增长80%[15] - 2023年负债净额约22.73亿港元,较2022年的8.89亿港元增长156%[15] - 2023年借贷总额约14.76亿港元,其中即期借贷约14.63亿港元[15] - 2023年现金及现金等值项目仅约7.6万港元,较2022年的111.9万港元下降93%[15] - 公司总资产为230,398千港元,总负债为2,505,028千港元[30] - 中国内地非流动资产从6.19亿港元大幅减少至1.71亿港元,下降72.4%[32] - 应收租金总额增长31.9%,从1564万港元增至2063万港元[40] - 按金、预付款项及其他应收款项总额从2022年的3.678亿港元大幅下降至2023年的3366万港元,降幅达91%[41] - 应付贸易款项总额从2022年的3.033亿港元下降至2023年的1.103亿港元,降幅为64%[42] - 一年以上账龄的应付贸易款项从2022年的264万港元激增至2023年的1.088亿港元,增幅超过40倍[42] - 公司借贷总额从2022年的18.391亿港元下降至2023年的14.758亿港元,降幅为20%[43] - 流动借贷部分从2022年的18.082亿港元下降至2023年的14.63亿港元,降幅为19%[43][44] - 人民币计值的借贷从2022年的11.35亿港元减少至2023年的7.517亿港元,降幅为34%[47] - 港元计值的借贷从2022年的2.755亿港元微增至2023年的2.852亿港元,增幅为4%[47] - 美元计值的借贷从2022年的4.286亿港元微增至2023年的4.389亿港元,增幅为2%[47]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23.9529亿港元[65]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负债净额约22.72608亿港元[65]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借贷总额约14.7583亿港元,其中即期借贷约14.62965亿港元[65]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约7.6万港元,受限制银行存款约1.1万港元[65] - 2023年12月31日流动比率为0.02,相比2022年12月31日的0.67显著恶化[87] - 2023年12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76,000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119,000港元大幅减少[87] - 2023年12月31日尚未偿还借贷约为1,475,830,000港元,其中约1,182,539,000港元已违约[91] - 2023年12月31日流动负债净额约为2,395,290,000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328,299,000港元增加约80%[87][91] - 公司2023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7.6万港元,较2022年末的111.9万港元急剧减少[71] 减值及亏损项目 - 主要亏损源于终止一间附属公司综合入账,造成792,265千港元损失[3] - 对联营公司投资及在建工程分别计提减值亏损189,883千港元和216,931千港元[3] - 终止一间附属公司导致综合入账亏损792,265千港元[30] - 对联营公司投资的减值亏损为189,883千港元,在建工程减值亏损为216,931千港元[30] - 使用权资产减值亏损为20,848千港元,物业、厂房及设备减值亏损为333千港元[30] - 投资物业公平值亏损1070万港元,联营公司投资减值亏损5586万港元[31] - 公司对东方酒店在建工程金额2.17亿港元作出全额减值[76] - 公司对伟恒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录得减值亏损约1.9亿港元,其业务余下公平值约为202.2万港元[76] - 终止综合入账湖南九华国际产生亏损约7.92265亿港元[60] 债务及违约情况 - 截至2023年底逾期未付借贷本金约11.83亿港元,应付利息约6.27亿港元,总额约18.10亿港元[16] - 本金总额约14.46亿港元的借贷须于贷款人要求时立即偿还[16] - 公司面临清盘呈请,涉及未偿还债务约394.7万港元[16] - 逾期借贷金额显著,包括一笔6028万港元的银行借贷(年利率基于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44]和一笔2.951亿港元的其他借贷(年利率9%)[45] - 一笔要求即期偿还的银行借贷为2.711亿港元,年利率9.5%,罚息率14.5%[4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违约借贷本金额约11.82539亿港元[65] - 公司接获清盘呈请,涉及未偿还债务约394.7万港元[66] - 公司接获清盘呈请涉及未偿还债务约3,947,000港元[82] - 公司接获清盘呈请,涉及未偿还债务约3,947,000港元,聆讯定于2025年10月15日[91] 法律诉讼及监管事项 - 公司股份自2024年4月2日起暂停买卖,并已递交复牌建议[12][13] -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贷款本金为人民币2.5亿元,公司作为担保人承担共同及个别责任[52] - 南京法院于2024年9月2日出售公司董事担保物业,偿付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贷款约98,656,000港元[52][54] - 南京法院于2025年2月18日命令将成都购物中心转让给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以偿付债务[52][54] - 工商银行贷款涉及本金总额为人民币2.5亿元、1.9亿元、6800万元、2000万元及6000万元,公司相关方作为担保人[52] - 建筑承包商诉讼涉及逾期建筑成本人民币12,110,000元,公司已冻结等值在建工程[53] - 公司于2025年5月20日接获清盘呈请,涉及未偿还债务约3,947,000港元,聆讯定于2025年10月15日[54] - 公司于2025年7月至8月期间以象征性人民币1元价格出售三家子公司[54] - 公司于2025年9月16日知悉被中国华融提起诉讼,涉及融资协议项下未偿还贷款本金、累计利息及违约利息[55] - 集团分别于2023年8月18日及2024年11月8日失去对湖南九华国际及东方酒店的控制权[52][54] - 公司被中国华融提起法律诉讼,涉及附属公司耀田有限公司及鹏丰国际有限公司等未偿还债务[67] - 南京法院出售公司董事担保物业以偿付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贷款约98,656,000港元[82] - 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湖南九华东方酒店有限公司被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程序申请[83] -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向法院提起民事起诉状涉及公司结欠其附属公司的债务[84] - 资产抵押的银行借贷约为271,079,000港元,以账面净值约167,817,000港元的投资物业作抵押[89] - 公司股份自2024年4月2日上午9时起于联交所暂停买卖并将继续暂停[111] - 公司于2025年9月19日向联交所呈交复牌建议[109]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低于上市规则要求的三分之一[103][104] - 公司审核委员会成员人数少于三名且不具备规定专业资格[103] - 公司未遵守上市规则第3.10、3.10A、3.21、3.25及3.27A条的规定[103][104] - 公司未遵守企业管治守则守则条文第A.5.1条[105] - 核数师未对集团综合财务报表发表意见[106] - 截至2025年9月30日,董事局由三名执行董事及一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12]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正寻求出售非核心业务及拓展收益来源以改善财务状况[17] - 公司考虑出售非核心业务及金融资产,并寻求债务或股本融资以改善资本架构[68] - 公司就不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派付任何末期股息[99] 投资及资产处置 - 公司获得中国政府用于支持湘潭物业销售的保交楼专项贷款,年利率2.8%,以账面净值约1.41亿港元的发展中物业作抵押[48] - 公司来自关联人士的借贷中,部分按年利率5%计息,须于2026年偿还[48] - 公司终止附属公司湖南九华国际综合入账,其净资产为7.843亿港元,导致确认亏损7.923亿港元[49] - 湖南九华国际终止综合入账时,持有待售或发展中物业价值23.452亿港元[49] - 湖南九华国际终止综合入账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20.6万港元[49] - 公司因收购伟恒发展49%股权事宜,已扣留应付卖方款项6000万港元作为预扣企业所得税款额[50] - 公司为上述收购事宜进一步作出企业所得税拨备2820万港元[50] - 公司与卖方同意将扣留的6000万港元现金款项的结算期延长至2024年12月31日或之前[51] - 公司于2023年12月31日投资物业价值约1.67817亿港元,因贷款纠纷被法院扣押[63] - 伟恒发展有限公司49%股权于2023年末可收回金额约为202.2万港元,占集团总资产2324.2万港元的约0.9%[75] - 估值方法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法对伟恒发展49%股权进行估值[77] - 贴现率由2022年12月31日的14.85%升至2023年12月31日的19.24%[79] - 估值基于管理层提供的2024年至2028年财务预测[80] 审计意见 - 独立核数师对集团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综合财务报表无法表示意见[56][57] - 独立核数师对集团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综合财务报表无法表示意见[56][57]
金奥国际(00009) - 内幕消息(1)有关復牌进展的季度最新情况;(2)提交復牌建议;及(3)继...
2025-09-22 19:31
股票交易 - 公司股份自2024年4月2日起于联交所暂停买卖并继续停牌[4][12] - 公司于2025年9月19日向联交所提交复牌建议[11] 业绩审批 - 2025年9月30日举行董事会会议批准2023、2024年度及2024年中期业绩[6] - 批准2025年中期业绩的董事会会议延期至10月31日或之前[6] 公司运营 - 公司采取措施处理复牌条件并与相关方讨论推进复牌[8][10] - 集团与债权人谈判并继续业务营运[10] 董事会组成 - 截至公告日期,董事会由四名董事组成[13]
金奥国际(00009.HK)拟9月30日举行董事会会议以审批业绩 延迟刊发2025年中期业绩
格隆汇· 2025-09-18 19:04
董事会会议安排 - 公司董事局会议将于2025年9月30日在香港荃湾青山公路荃湾段459-469号华力工业中心11楼A-B室举行 [1] - 会议目的包括批准并公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全年业绩、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业绩及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全年业绩 [1] - 会议将考虑派发末期或中期股息(如有) [1] 业绩公告延迟 - 2025年中期业绩刊发延迟 因需要更多时间编制集团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财务资料 [1] - 批准2025年中期业绩的董事会会议将延迟至2025年10月31日或之前举行 [1] - 公司将依《上市规则》规定适时另行刊发公告 [1] 交易状态 - 公司继续暂停买卖 [1]
金奥国际(00009) - (1) 董事会会议日期;(2) 延迟刊发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之中...
2025-09-18 18:56
会议安排 - 公司董事会会议2025年9月30日10:00举行,将批准公布业绩并考虑派息[3] 业绩发布 - 2025年中期业绩刊发延迟至2025年10月31日或之前[3] 股份情况 - 公司股份自2024年4月2日起暂停买卖,继续暂停直至另行通知[4] 董事构成 - 董事局由四名董事组成,三名执行董事,一名独立非执行董事[5]
金奥国际:撤回清盘呈请
新浪财经· 2025-09-03 19:57
法律进展 - 高等法院批准撤回针对公司附属公司Mandarin Films Limited的清盘呈请 根据呈请人律师申请正式撤回第二呈请[1] - 呈请人与公司共同签署并向高等法院提交同意传票 于2025年9月3日完成第二呈请撤回程序[1] - 针对公司的清盘呈请聆讯进一步延期至2025年10月15日[1] 交易状态 - 公司股份自2024年4月2日起在联交所暂停买卖[1] - 股份将继续维持暂停交易状态直至另行通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