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文化(000802)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李俊阁:三车“碎木头”,八级木工复原天宫藻井
新京报· 2025-09-21 11:05
古建筑修复行业技术传承 - 中国古建筑修复依赖传统木工技艺 需要精通唐 宋 元 明 清历代建筑形制与榫卯结构 [7] - 行业面临技术传承挑战 顶尖匠人平均年龄较高且后继乏人 如91岁专家李俊阁仍寻求徒弟传承自制工具用法 [4][16] - 传统修复技艺要求极高 需通过老照片和残件复原无图纸文物 例如凭借4张黑白照片重组2万多个斗拱的藻井结构 [11] 文物修复重大项目案例 - 隆福寺天宫藻井修复工程历时超3年 动用20多位工匠 将三卡车零碎构件复原为六层榫卯结构国宝 [3][11][12] - 藻井修复采用明代工艺逻辑 新补构件涂桐油处理 与原有彩绘构件形成可辨识区分 [12] - 该藻井成为文化IP衍生品 其168元五层冰箱贴成为爆款文创产品 带动博物馆日接待量超千人 [8][9] 匠人职业发展路径 - 古建修复专家需复合技能 除木工技艺外还需掌握测绘与工程知识 李俊阁在部队期间通过夜校成为"十项全能"型匠人 [6] - 行业顶尖技术人才稀缺 20世纪60年代"八级木工"为最高技术等级 全国仅极少数人获得该资质 [3][6] - 匠人职业周期长达60年 从20多岁技术成熟到90岁仍保持工艺热情 但身体机能衰退会导致创作终止 [4][13] 古建筑文化传播效应 - 文物修复成果显著促进文化传播 隆福寺藻井通过社交媒体成为"顶流网红" 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传统建筑 [3][8] - 微缩模型制作成为技艺传承形式 李俊阁凭记忆制作40:1白塔寺模型及藻井微景观 各耗时3年完成 [7][13] -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成效显著 天宫藻井IP衍生品供不应求 有效提升文物公众认知度 [8][9]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张涛:为万宁桥测“心跳”,给雍和宫治“未病”
新京报· 2025-09-20 22:47
古建筑科技保护技术发展 - 微钻阻力仪通过直径1.5毫米、45厘米长探针定量检测木结构内部糟朽空鼓情况 实现精准病害评估[8][10] - 红外热成像仪可灵敏识别屋面漏雨区域 通过温度差异定位最低温蓝色渗水点[5] - 三维激光扫描仪通过激光反射测距生成建筑点云数据 精度达1-2厘米级 可监测砖石位移与凹陷[6] 古建筑监测体系创新 - 拾振器监测系统可捕获猫跑动级微小振动(0.1mm/s级) 通过长期心电图式数据对比评估结构稳定性[6] - 地质雷达与应力波技术结合 实现桥体内部空鼓检测与外形尺寸系统测量[6] - 北京2015年推出首部《古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 建立木结构安全性量化标准体系[10] 重大文物保护实践案例 - 万宁桥监测需在-18℃冰面稳定环境作业 仪器低温耐受性不足需反复暖电池维持运行[7] - 雍和宫西穿堂门柱底内部糟朽案例中 微钻阻力仪探针零阻力穿透表面完好木柱[11] - 北京二七车辆厂法式别墅检测发现振动速度超国标2倍 及时下发D级危险通知书避免坍塌[11] 行业人才与标准化建设 - 当前专业技术人员体系不足以满足全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需求[11] - 需建立针对不同树种/含水率的强度曲线数据库 南北地域差异需定制化检测标准[8] - 行业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型 需完善地方标准与精细化保护规范[11]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冯好:博物馆破界,离观众近些再近些
新京报· 2025-09-20 22:34
核心人物背景 - 冯好自2003年9月起任职于首都博物馆 现任藏品部主任及研究馆员 从事史学 博物馆学研究及展陈 藏品工作[3] - 主要参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展陈策划 以及两馆藏品征集与数字化保护工作[3]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设与展陈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于2023年底正式开放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之一[5] - 展陈策划于2019年启动 冯好2020年加入团队 主持展陈策划与筹备工作[5] - 因疫情干扰导致展陈进场设计制作周期压缩 工作环节复杂 协调单位多 时间紧迫[5] - 采用借展 文物征集等方式利用北京及大运河沿线博物馆资源 系统性展示大运河全流域[6] - 征集到石雕镇水兽 明代拓片等文物 填补首博大运河历史物证空白[6] - 石雕镇水兽为2022年北京市民捐赠 初步判断年代为元代晚期至明代早期 是北京地区运河文化及都城文化的重要物证[6][7] 可视库房创新项目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可视库房于今年6月开放 观众可透过玻璃观看超6000块《乾隆大藏经》木雕版及馆藏家具[4][9] - 项目通过充分调研国内外开放式库房展示形式 最终选用隔玻璃观看的"真人秀"式展示 以满足观众需求并保障文物安全[9] - 旨在打破博物馆库房神秘形象 让博物馆更贴近观众[9] 藏品管理与征集策略 - 首都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具有规范流程 国内领先 要求藏品工作人员两人以上互相监督 禁止单独工作[9] - 未来将加强北京建城史文物征集 从西周燕都遗址开始扩充馆藏 并重视近现代城市发展物证及革命文物征集[9] - 简化藏品提用程序 提高效率 加强文物利用 便于数字采集及研究观摩 充分发挥文物社会价值[9] 观众研究与展览设计 - 通过2015年问卷调查发现70%观众选择逆时针参观 颠覆行业传统顺时针设计认知[10] - 研究显示展览中仅10至15件文物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需思考如何最大化利用文物传播展览信息[10] - 吸收心理学 教育学 运动科学等跨学科成果 设计探索式展览 激发观众好奇心与求知欲[11][12] - 适量运动可刺激多巴胺分泌提升学习效率 但需避免长时间高负荷运动 展线设计需合理穿插休息[12]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舒勇:数字时代如何用好AI这支“新画笔”?
中国新闻网· 2025-09-20 17:45
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1] AI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AI技术为艺术创作开启无限可能 成为数字时代艺术创作者的新工具[3] - AI以极其大胆、多元的方式进行创作 能生成超出人类常规想象的作品 如输入"情绪森林"生成水晶构成的树林 输入"怀旧风的工业城"生成齿轮堆砌的倒转钟楼[6] - AI创作速度极快 大幅缩短创作进程 传统创作者需花费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构思作品 而AI能持续完整清晰地定格创作中的思想变化[6] - AI重新定义创作者角色 人们不再只是单向表达 而是在技术和创意之间摸索界线 AI也会以其独特个性影响创作者[6] AI艺术创作的风险与挑战 - 首要风险是原创性的消解与风格的同质化 AI基于既有数据训练 易再生产流行的"平均美" 使艺术失去个性与情感[7] - 训练数据中未经授权的作品及生成结果对特定艺术家风格的过度"借鉴"可能引发侵权争议[7] - 算法中固有的社会偏见被放大 技术可能被滥用于制造虚假信息等有害内容[8] - AI对传统艺术从业者的冲击引发关于艺术价值与人类创作者角色的哲学性焦虑[8] AI艺术创作所需素养与规范 - 创作者需具备复合型素养与能力 核心是成为技术驾驭者而非附庸[10] - 需要深厚传统艺术修养 对构图、色彩、光影和艺术史的深刻理解 以赋予超越算法的审美判断力[10] - 必须掌握精准的提示词工程能力 通过结构化、富有隐喻的文字引导AI实现创意构想 并了解不同模型特性与参数调节[10] - 需要强大概念与叙事能力 为创作注入独特思想、情感与灵魂 确保作品原创性和人文深度[10] - 必须践行负责任创作 主动规避侵权提示词 透明标注AI参与程度 坚决抵制生成有害内容[11] - 推动技术向善需通过社群努力 建立尊重原创、鼓励创新且富有伦理意识的创作规范[13] AI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挑战 - 运用AI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致力于在传统精神与当代表达之间建立对话[15] - 借助生成式模型语言 以精心构建的提示词引导技术捕捉难以言传的意境 如用"苍润的墨色""舒卷的云气"等描述生成承古见新的画面[15] - 面临"水土不服"问题 输入基础词汇如"女人""男人""建筑""风景"时 AI呈现结果倾向西方形象[15] - 问题核心在于数据根基 主流AI大模型训练数据池中大量西方文化数据构成其认知的"主体基座"[15] - 长期可能导致中国价值观难以精准传达 表达与传播被"带偏"[16] 未来计划与发展方向 - 全力推动建设由中国自主主导、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结构性数据库[16] - 联合重点高校成立"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创作实验室" 聚焦AI赋能文化创新[16] - 开展传统美学元素的智能转译、文化意象的生成式重建及跨媒介叙事的技术实现等前沿研究[16]
北京文化守护人|蔡志伟:让绒花开进生活,下个目标是巴黎时装周
新京报· 2025-09-20 10:48
核心观点 - 北京绒花(绒鸟)非遗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蔡志伟通过守正创新推动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 包括国际舞台亮相 设计创新和商业化探索 [2][3][18][19] - 绒花技艺拥有四百余年历史 起源于隋唐 兴盛于明清 是具备宫廷艺术背景的高超手工艺 [6][7] - 行业面临传承基数小和机械化替代局限性等挑战 但手工独特性与商业化结合构成可持续发展路径 [15][19][21] 传承人背景与成就 - 蔡志伟2002年师从第五代传人高振兴 2025年被评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学习过程强调"偷师"和自主琢磨 [10][13] - 作品《双孔雀》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艺杯"银奖 《国色天香》《争奇斗艳》获2019年"工美杯"铜奖 [2] - 为2022年冬奥会制作"唐花飞雪"颁奖礼帽饰 21天完成近200朵绒花 首次使非遗技艺登上国际舞台 [8][9] 工艺特性与技术要求 - 核心工序包含拴拍子(做绒条) 刹活儿(修剪造型) 攒活儿(组合成型)共20道复杂流程 [14][15] - 手工染色需使用矿物染料 冬奥会调色要求"霞光红"需达到红而不艳的层次效果 [8][9] - 绒条工艺极限长度达30厘米 需保持粗细均匀和光滑饱满 突破传统小型化限制 [3][18] 历史渊源与文化地位 - 技艺起源于隋唐妃子饰花传说 明代形成产业 清代供宫廷使用 北京花市大街因绒花集散得名 [6] - 官方称谓"宫花"证实其宫廷艺术地位 区别于民间艺术认知 曾引领古代时尚风潮 [7] - 传统用途包括婚嫁凤冠 头饰等 现代应用扩展至时装 日常配饰等多元化场景 [18][19] 创新与商业化发展 - 设计创新包括开发耳环 胸针等现代配饰 与西装 卫衣 晚礼服等服饰搭配 [19] - 建立"教学-创作-销售"生态 通过新媒体平台招收50余名学员 实现手艺变现 [19] - 目标包括建立北京展示空间 全国布点体验 推动非遗商业化同时保持手工本色 [20][21] 国际推广与行业挑战 - 计划以四季花卉主题作品参加巴黎时装周 平衡中国元素与国际审美 [19] - 机械化生产存在精细度不足缺陷 手工独一无二性构成核心价值 [15] - 当前国际接受度有限 需通过文化符号转化提升全球认可度 [19]
北京文化:关于股东减持计划期限届满暨未实施减持的公告
证券日报· 2025-09-19 23:44
减持计划执行情况 - 股东青岛海发控股原计划减持不超过21477007股 占公司总股本3% [2] - 减持方式包括集中竞价交易或大宗交易 原定减持期间为公告披露后十五个交易日起三个月内 [2] - 截至公告披露日 减持计划期限已届满 该股东未实施任何股份减持行为 [2] 股东持股结构 - 青岛海发控股为持股5%以上重要股东 其持股动向受市场关注 [2] - 公司通过正式公告形式披露股东减持进展 符合信息披露规范要求 [2]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杨宇辰:让京剧盔头进校园,打造孩子喜欢的非遗
新京报· 2025-09-19 22:40
核心观点 - 杨宇辰作为曹氏面人 彩塑京剧脸谱和京剧盔头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文化传播 并尝试将传统工艺与潮流元素结合以吸引年轻群体[2][3][9] 个人背景与传承 - 1993年出生 艺术家庭成长 曹氏面人第三代传承人 彩塑京剧脸谱和京剧盔头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 2025年6月获评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 - 曾赴俄罗斯红场参加艺术展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并参与海淀区非遗进校园活动[2] - 本科计算机专业 后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学习视觉传达 瑞典林奈大学钻研艺术设计 2018年回国后重新学习传统技艺[5] 非遗传播与教育 - 通过非遗进校园项目在多所中小学及校外传承基地教授面塑和脸谱课程 课程从每周一节课发展到每周五节甚至一天两节 课时费从300元逐渐涨至500元 800元甚至1000元[8] - 组建课程开发团队 帮助其他非遗传承人设计适合中小学的教学内容 例如将报纸油漆材料调整为拼接式材料包 用丙烯代替油漆 使孩子一小时能组成青铜剑[9] - 教授100个孩子中有一个未来愿意从事非遗行业即视为成功 强调用年轻人熟悉的方式传播文化[8][9] 创新实践与商业发展 - 创办文化公司 开发融合传统与潮流元素的文创产品如熊猫盔头系列 运营视频号黄小侠和公益公众号拾遗听69以吸引年轻人关注非遗[9] - 在盔头制作中引入现代工艺如激光雕刻贴金步骤 使用现成材料如纱网金珠 提高效率同时保留核心技艺[11] - 工作室发展为融合教学研发文创和传播的小型文化基地 夫妻合作模式中妻子负责课程设计与推广[8][11]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吴彬:点评爱徒李连杰和吴京,盼着武术进奥运
新京报· 2025-09-19 22:40
吴彬个人背景与成就 - 1937年出生于浙江湖州 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 中国武术最高段位九段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3][6] - 师从武术泰斗张文广教授 参与创建北京武术队 长期担任总教练 [2][7] - 培养李连杰 吴京等武打影星 被评为"世界十大武术教练" [2][3][12] 北京武术队创立与成绩 - 1974年11月正式成立北京武术队 [13][14] - 创造全国锦标赛团体十连冠纪录 累计收获200余枚金牌 培养10位世界冠军 [2][13][14] - 1975年全运会获男女团体冠军 12岁李连杰获男子全能冠军 [13][14] 武术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 - 招生原则侧重低年级学生 确保3-4年训练周期 注重基本功训练 [10] - 1973年参与拍摄《花儿朵朵向阳开》纪录片 传递国家恢复武术运动信号 [10] - 强调武术与文化课并重 李连杰文化课成绩优异 [12] 武术国际化推广进程 - 1986年调入中国武术研究院 主导举办首届国际武术培训班 覆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17] - 1990年北京亚运会武术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采用规定套路赛制 [17] - 国际武术联合会现有140多个成员单位 2026年达喀尔青奥会首次成为奥运正式项目 [18] 行业影响与社会贡献 - 推动武术与表演结合 中央戏剧学院2024年开设表演动作本科班 吴京任指导老师 [12] - 太极拳2020年申遗成功 全民习武健体风气形成 [13][18] - 主导统一武术规则 为武术进入亚运会和奥运会奠定基础 [3][17]
北京文化:本次减持计划期限已届满,青岛海发控股未减持公司股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20:15
公司股东减持 - 青岛海发控股减持计划期限届满且未减持公司股份 [1] 公司业务构成 - 2025年1至6月份营业收入全部来自影视及经纪业务 占比100% [1] 公司市值 - 截至发稿时北京文化市值为34亿元 [1]
北京文化(000802) - 关于股东减持计划期限届满暨未实施减持的公告
2025-09-19 20:03
减持计划 - 青岛海发控股原计划2025年5月29日后三个月内减持不超21,477,007股,不超总股本3%[1] - 减持计划期限届满未减持股份[1] 股权情况 - 减持前后青岛海发控股持股49,059,319股,占总股本6.85%[2] - 公司有限售条件股份为0股,占比0.00%[3] 合规信息 - 本次减持无违规情形[4] - 未实施减持无违反承诺情形[5] 信息披露 - 公司指定媒体为《证券时报》和巨潮资讯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