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文化(000802)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文化如何插上科技翅膀?
北京青年报· 2025-09-23 01:56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战略 - 北京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上半年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达8808.8亿元 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比重72.1% [1] -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相关企业约2400家 大模型产品备案105款 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2] - 发布《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2027年突破文化科技融合关键技术 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 技术应用与创新场景 - 元宇宙体验馆运用数字孪生、AI、VR、AR技术 构建沉浸式阅读场景 支持个性化虚拟角色创建 [3] - 老字号品牌通过科技挖掘文化底蕴 如三元食品新茶饮店采用机器人3D打印咖啡 提供现打鲜奶体验 [5] - 文旅场景应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技术 推出虚拟数字人演唱会、沉浸式影院等新业态 [6] 文化遗产数字化再生 - 首钢园通过工业遗存改造打造数字博物馆群 《重返·圆明园》展览采用高精度三维建模与AI复原技术 [7] - "数字圆明园"项目结合5G+8K高清影像与AI+AR技术 重现海晏堂遗址盛景 [7] - 三高炉数字博物馆运用全域沉浸投影技术 将工业设施转化为叙事现场 [7] 产业集群与生态建设 - 北京市布局文化科技融合重点实验室与产业园区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8] - 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先行先试政策 持续策划文化科技融合活动 [8] - 通过制度建设释放创新潜能 形成孕育创新人才的文化生态 [8]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中外学者讨论如何让考古遗产“活”起来
新京报· 2025-09-22 22:53
论坛活动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于9月22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 聚焦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议题 [1] - 约200名国内外考古学者 专家及世界遗产地代表参与深度对话 探讨考古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路径 [1] 学术研讨内容 - 6位国内外专家围绕考古遗产价值挖掘 阐释方式 公众参与及可持续活化利用分享见解 [1] - 案例研究涵盖印度斋浦尔 中国良渚与琉璃河遗址 提供多元化发展视角 [1] -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从地缘政治角度揭示召公封燕历史动因 [1]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通过周原与琉璃河遗址论证西周都邑体系等级与结构差异 [1] -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代表阐述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在联系 [2] 行业合作进展 - 五家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签署协议 成立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联盟 [2] - 联盟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顶尖学术力量 [2] - 联盟旨在系统性推进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与价值阐释工作 [2]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罗伯特·沃克:跨文化理解为什么是修复世界的黏合剂?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20:13
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 跨文化理解是修复世界的黏合剂 对弥合差异和增进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3] - 必须摆脱"我的文化才是正确的"观念 尊重带来理解并形成良性循环 [6] - 西方二元思维预设给跨文化理解带来挑战 而中国提倡承认差异并在差异中寻求和谐 [6]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 - 中国社会尊重教育和教师职业 每年庆祝教师节 这在西方文化环境中不常见 [5] - 中国有尊敬长辈的传统 例如开门礼仪中长者被谦让 这与西方女士优先的礼仪形成差异 [5] - 中文与英语存在显著差异 汉语需要整体性结合上下文理解 英语则不太强调语境重要性 [9][10] 实现跨文化理解的挑战 - 首要问题是缺乏对其他文化的了解 需要通过询问倾听共情来增进理解 [9] - 全球范围内"以竞争视角看待世界"的观念是症结 西方将世界分为"我们"与"他者"阻碍问题解决 [10] - 因不了解而孤立"异己"会导致凭借想象构建叙事 通过"正邪对立"方式制造分裂 [10] 个人经历与认知转变 - 罗伯特·沃克2006年首次来华 通过国际研究项目逐渐了解中国 2018年从牛津荣休后长居中国 [4] - 在中国过着依赖同事朋友学生的生活 认为慷慨是中国人共有的特质 [4] - 来华前通过西方媒体形成的中国认知与现实截然不同 促使他重新思考世界运行方式 [6][7] 跨文化理解的实践意义 - 各国政府有责任培养专家和普通公民的人文素养 促进理解他国运行方式 [9] - 需要思考表达内容在另一种语言中的理解方式 努力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述 [10] - 跨文化理解让人类能够作为整体 共同为让所有人生活更加美好而努力 [10]
北京文化论坛精品文创展区亮相,文创“顶流”一站式体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2 19:42
行业活动概览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办 年度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首次设立精品文创展示区 [3] - 展示区汇聚80家企事业单位的600余件文创精品 覆盖博物馆、公园、剧院、非遗、影视等十余领域 [3] - 展区分为三大主题板块:"北京文创之光 绽放时代新韵"、"传承文脉 创新未来"、"千年古韵 万象新程" [3][4] 文创产品表现 - 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 带动凤冠IP全系列销售额跨越亿元 创近二十年销售纪录 [5] - 展区集齐国家博物馆、明十三陵博物馆及定陵博物馆开发的十余款凤冠主题文创产品 [5] - 国子监文创多款产品如金榜题名创意减压签字笔、翻页冰箱贴等已成为热销款 部分产品网上售罄 [6] 产品类型与特色 - 展品涵盖天宫藻井冰箱贴、燕京八绝非遗精品、鲁迅IP衍生品、《红楼梦》典藏卡牌及潮流盲盒玩具 [6] - 中轴有礼、故宫拍拍灯·千里江山图、手绘二十四节气杯等产品通过设计提炼文化元素 [7] - 产品展现从传统非遗到现代科技融合的多元形态 包括景泰蓝、雕漆等传统工艺与IP潮玩设计 [6][7] 科技融合应用 - 展区选品体现科技转化成果 包括银河通用"Galbot g1"机器人和清华团队"Booster T1"跳舞机器人 [9] - AI拍照打卡机、凯叔讲故事智能伙伴"AI鸡飞飞"等人工智能产品在文化科技体验区提供互动 [9] - 现场设置复刻凸版印刷机、AI虚拟人导览等科技装置 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 [11] 文化体验活动 - 论坛期间开展彩塑京剧脸谱、漆扇制作、内画技艺等非遗体验活动 由非遗大师现场指导 [11] - 展示区集展示、体验、消费于一体 提供一站式文创体验 [3]
北京文化守护人|马未都:留住鸽哨蝉鸣,生活场景也是文化传承
新京报· 2025-09-22 17:51
文化传承理念与实践 - 文化传承需遵循发展规律 保留传统商业元素和自然声响如蝉鸣鸽哨以维持城市生活氛围 [4][6] - 倡导文化遗产保护中"舍"与"得"的平衡 当前中轴线遗产点保护过度侧重物质修缮而缺乏生活化气息 [5][13] - 提出通过发放执照等制度化方式允许游商和小贩在特定区域经营 以注入生活活力 [6][13] 观复博物馆运营成果 - 1997年创办中国首家非国有法人博物馆 现拥有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门窗馆等多展馆及数千件藏品 [3][9] - 观众参观偏好从关注藏品经济价值转向探究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 反映公众文化认知深度提升 [9][10] - 博物馆成为文化传播平台 通过藏品解读持续输出传统文化知识 如朝服柜历史背景和工艺技术细节 [10][16] 文化传播方式创新 - 采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进行文化科普 如4分钟讲解景泰蓝非遗工艺 单条视频获显著知识传播效果 [14] - 传播策略强调"物以知为贵"理念 通过生活化语言和亲身经历降低文化理解门槛 [14][16] - 坚持内容真实性与表达真诚性 以对抗信息碎片化环境中的文化失真风险 [16] 城市文化生态建设 - 指出北京文化资产保存完整(如故宫形制)且具包容性格局 但微观生活元素(如游商叫卖声)消退导致城市特色流失 [6][13] - 建议在钟鼓楼等中轴线景点引入生活化场景 复现1980年代古玩集市或小吃摊位以增强文化体验 [13] - 强调文化需自发形成生态 非仅靠资金投入 需通过制度创新保留人文关联性 [6][13]
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虚实无界:视听产业融合破圈”即将举办,推动全球视听文化交流合作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2 17:34
论坛概况 - 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组成部分 平行论坛将于9月23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紫金厅举行[1] - 平行论坛下设五场专业沙龙于9月19日至24日在北京多个文化地标举行[1] 论坛定位与目标 -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北京市电影局联合多家单位承办[3] - 旨在打造贯通产学研 链接中外的视听产业高端对话平台 推动全球视听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3] - 吸引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20余位国际嘉宾参会 包括阿拉伯广播联盟秘书长 沙特东桥投资基金CEO等国际代表[3] 核心议题方向 - 聚焦视听产业全球合作和跨界融合 中国视听产业转型升级与全球化发展[3] - 探讨微短剧健康发展与长短剧融合孵化 数智技术赋能影视产业发展[3] - 关注生成式AI的智能创作与技术应用 通过主旨演讲 对话交流 创作分享等活动推动影视文化创新发展[3] 内容创作与作品推介 - 集中推介"北京大视听"精品力作 包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电视剧《归队》 北京题材电视剧《冬去春来》等[4] - 中关村题材电视剧《流金》将在论坛上举行启动仪式[4] - 邀请《生万物》《以法之名》《山花烂漫时》等多部爆款剧集幕后创作者分享实战经验[6] 技术应用与创新 - 视听科技专业沙龙探讨超高清 XR/VR AI等技术创新如何赋能文化传播[4] - 影视创作与人工智能应用沙龙聚焦生成式AI在剧本创作 虚拟制片 智能分发等环节的应用前景[5] - 百度副总裁李小婉将发布星河计划 推动AI+短剧创作精品化 规范化发展[5] 产业生态建设 - 网络视听节目专业创作沙龙探讨科技与创意结合打造优质内容[5] - 影视动画专业沙龙邀请国际动画协会 哔哩哔哩 央视动漫等机构探讨中国动画以东方美学突围全球市场[5] - 剧集精品创作沙龙汇聚播出平台及顶尖创作人才 探索剧集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6] 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 - 阿拉伯广播联盟秘书长与沙特东桥投资基金CEO就"中阿视听共融发展"展开对话[3] - 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主席分享全球影视合拍新范式[3] - 通过国内外演讲对话助力中国视听产业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探索文化出海新路径[3]
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可喜之处:既有学术科研人才,又有一线实践者参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2 10:25
论坛参与结构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吸引学术科研人才与一线实践者共同参与 [1] 行业交流模式 - 论坛通过"双向赋能: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平行论坛促进跨界专业交流 [1] - 活动于石景山首钢园三高炉A馆报告厅举办实体行业聚会 [1] 学术机构参与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喻国明教授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出席活动 [1]
北京文化论坛|智媒时代,腾讯ima AI将适配知识管理的3个核心变化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1 21:14
行业趋势 - 智媒时代推动知识管理核心变化 [1] - 网络文化创新发展成为行业焦点 [1] - 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成为行业新方向 [1] 公司战略 - 腾讯ima AI智能工作平台将适配三点核心变化 [1] - 公司通过高级运营专家公开阐述未来发展方向 [1] - 平台定位为智能工作解决方案提供者 [1] 技术应用 - AI技术应用于知识管理领域 [1] - 智能工作平台聚焦智媒时代变革与重塑 [1] - 技术适配文化创新发展趋势 [1]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埃及汉学家:话剧《茶馆》何以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社会镜像”?
中国新闻网· 2025-09-21 19:38
核心观点 - 话剧《茶馆》作为文明交流媒介 展现跨文化社会共通性 促进中埃文化互鉴与对话 [3][6][8] 文化价值分析 - 作品通过茶馆场景呈现社会缩影 涵盖清末至抗战后历史变迁中众生百态 [3][4] - 人物塑造突出人类共通性:王利发等小人物命运与埃及咖啡馆老板存在高度相似性 [6] - 艺术价值超越历史叙事 升华为对人性尊严与时代关系的普世思考 [6] 跨文化传播策略 - 翻译需兼顾语言转换与文化背景解释 确保文化内涵准确传递 [7] - 通过声效(倒茶声/吆喝声)与嗅觉元素(咖啡香/水烟味)还原本土文化氛围 [8] - 聚焦人类共通情感(爱/希望/恐惧)与个性化人物故事增强跨文化共鸣 [8] 实际应用成效 - 成都老茶馆体验验证空间功能:兼具饮茶休闲与社会交流双重属性 [10] - 埃及戏剧存在同类社会题材作品 但表现手法差异明显(中国侧重群像刻画 埃及善用象征寓言) [10] - 文化论坛推动"一带一路"与埃及"2030愿景"对接 实现经济合作与情感联结双成效 [11] 专家背景 - 受访者哈桑·拉杰卜任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语言学院院长 获中国教育部汉语教育杰出贡献奖 [13]
北京文化论坛“双向赋能: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平行论坛专业沙龙举办
中国新闻网· 2025-09-21 17:16
大模型技术对主流媒体变革的驱动作用 - 大模型技术为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提供强大动力 需以创新为驱动 以合作促发展 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径[2] - 主流媒体需突破身份主流天花板 通过制度轨与技术轨双向突破 实现从工具逻辑到结构逻辑的认知升级 从端口存在到平台级嵌入机制重构 从单向输出到系统协同接口开放[2] - 大模型对广电系统及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具有深刻意义 技术赋能对重技术重资产重装备的广电媒体形态至关重要[5] 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的具体应用价值 - 人工智能对广电系统的价值体现在对外作为窗口助力4K/8K高清大屏探索 对内作为核心驱动力实现全业务流程重塑[5] - AI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必须始终与人的核心价值紧密结合 人类拥有的怜悯之心 共情能力 仁爱精神以及内心热爱专注的事物都是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3] - 通过比较中国与英国大模型发展速度和应用场景 为主流媒体变革提供国际化视野[3] 媒体行业人才培养与产学研融合 - 新闻传播学科将持续双向发力 一方面赋能主流媒体系统化变革助力转型进入智能传播时代 另一方面围绕智能传播与大模型领域开展产品开发成果发布等教学实践活动[5] - 需要培养适配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打通产学研链条 推动新闻传播教育与大模型技术的深度融合[5] - 学界与业界专家就AI大模型在媒体行业应用 人工智能赋能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借势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