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文化(000802)
icon
搜索文档
2025北京文化论坛发布系列重要成果
新浪财经· 2025-09-25 16:43
文化成果发布 - 发布《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等重要文化成果 [1]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与12个国家主流媒体达成新闻服务合作 [1] - 促成一批重要项目签约以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1]
北京文化论坛专访陈坤:从导演到产品人 用AI工具推动影视行业变革
北京青年报· 2025-09-25 13:29
行业技术转型 - 导演陈坤从传统影视人向AI领域开拓者转型 代表AI影视发展方向 [1] - AI技术将深刻重塑影视创作未来 为行业带来全新可能 [1] 公司产品布局 - 主导开发AI视频生成工具aipai.ai 从创作者转型为产品人 [1] - 强调并非放弃导演身份 而是换方式更深入推动行业进步 [1] 市场表现数据 - AI创作《山海奇镜》全网播放量破5800万 [1] - 与周星驰合作AI动画短片《无名特攻队》广受关注 [1] 转型时间节点 - 2023年底与ChatGPT初次接触 [1] - 短短一年半内成为AI影视代表人物 [1]
产业投融资回暖提速 四大趋势驱动文化产业成支柱
中国经济网· 2025-09-25 12:53
行业发展趋势 - 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规模持续增长 高质量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在产业利好政策频出 技术创新持续赋能 文商旅体深度融合 文化出海不断升级的推动下[1] - 文化产业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包括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体制机制改革与要素市场建设联动发力 文旅赋能城市更新和文商旅体融合协同 文化出海战略持续深化[1][2] 投融资市场表现 - 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加速回暖 债券融资市场持续活跃 私募股权市场与并购市场快速回升[1] - 投融资市场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 IP经济等新兴赛道的布局 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1] 当前市场挑战 - A股上市文化企业综合经营表现未能有效反映文化科技融合 文化旅游融合等新业态的良好发展态势 影响市场价值评估效率[2] - 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机制存在政策与金融支持衔接不足 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2] - 多元退出机制有待落地 包括S基金细则未完善 REITs首单未破冰 需要更清晰的制度指引[2] 政策建议 - 应完善从促进投资到畅通退出的政策支撑体系 完善多层次综合投融资体系 提升资本要素保障能力与配给效率[2]
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从北京文化论坛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新进展
新华社· 2025-09-25 08:33
文化论坛与政策导向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 吸引5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嘉宾参与[1] - 北京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实施《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6][8] - 发布《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 推动遗产点恢复历史格局[8] 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发现 - 房山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出土青铜器铭文为北京最早建城史文献[4][6] - 北京中轴线申遗带动10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 先农坛神仓等古建筑群对外开放[8] - 实施"微改造"替代大拆大建 恢复胡同肌理与三里河水街景观[6] 文化科技融合与新业态发展 - 文化新业态企业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 同比增长15.9%[13] -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展示 如圆明园"武陵春色"数字复原及AI活化抗战纪念馆展陈[11][13] - 实时游客监测系统在天坛应用 实现可持续旅游与遗产保护平衡[13] 文化消费与产业创新 - 文创产品融合传统与科技设计 如天宫藻井冰箱贴、颐和园盲盒等受市场欢迎[9] - 正乙祠戏楼等历史场馆通过"小而美"演出焕发新生 非遗主题线路采用打卡集章模式增强体验[8] - 首钢园工业遗存转型数字化展陈空间 体现文化与科技双向融合[11] 国际文化交流与输出 - 举办世界古典学大会、国际音乐节等活动 吸引30多国专家学者及全球院团参与[18] - 京产网络文学、游戏、微短剧出海势头强劲 泡泡玛特等企业推动中国IP走向国际[18] - 中外诗人交流活动在北海公园举行 促进跨文化对话与传播[16] 城市建设与文化定位 -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与870多年建都史 形成开放包容城市品格[6] - 构建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 加强农业与工业遗存保护[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北京技术创新与文化保护结合的标准[13]
北京日报《千年永定》系列报道亮相北京文化论坛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5 07:55
文化资源挖掘与传承活动 - 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聚焦区域文化资源挖掘与传承 由北京市政府参事室承办 涵盖主旨演讲 主题推介和圆桌讨论环节[2] - 沙龙在国子监彝伦堂举办 邀请国内外嘉宾分享对区域文化资源主题的理解[2] 永定河文化价值与推广 - 永定河被定位为北京营城基因 孕育北京湾并滋养北京城 是华北地区仅次于黄河的第二长河 见证东方人类起源和华夏文明诞生[2] - 北京日报推出《千年永定》系列报道 系统梳理永定河自然地理 历史文化及生态治理 包含20篇图文 2部纪录片和24条短视频等多媒体内容[3] - 系列报道自9月23日通过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平台发布 涵盖时空维度回溯河城千年之缘[3] 生态治理与区域发展 - 永定河通过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成为京津冀生态廊道 为城市绿色发展注入动能[3] - 2025年实施"两园一河"协同联动发展方案 涵盖首钢园 园博园和永定河 推动"山水京西 活力永定"发展蓝图[3] - 报道组在北京市网信办等单位支持下跨越五省区市 从多篇章角度呈现永定河人文精神[3]
二〇二五北京文化论坛亮点纷呈、成果丰硕——共绘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图景
人民日报· 2025-09-25 07:00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行 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主题 吸引58个国家和地区800多位嘉宾参与 [1]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 数字技术成为文化遗产保护新手段 三维影像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长城数字化保护与展示 无人机实现常态化监测 [2] - 北京中轴线数字化保护通过"云上中轴"小程序吸引109.5万名公众参与 累计提交8.9万余条巡检记录和近17万张图片 [2] - 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整合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 非遗记录工程为2290名代表性传承人留存技艺记忆 故宫博物院采集超100万件文物数据 [3] 文化与科技双向融合 - 北京推动5G 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 打造8K剧院新型数字视听场景和数字影棚等重点项目 [4] - 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传播方式创新 沉浸式交互和云端共享突破地理时间限制 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4] - 科学技术成为驱动文化创新的核心引擎 深刻影响文艺创作格局 人工智能研究与人文研究形成双向促进关系 [6] 文明交流与国际合作 - 发布《中国关键词:全球文明倡议篇》多语种系列图书 系统介绍全球文明倡议内容及中外文明交流案例 [7] - 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中非文明对话大会等机制 推动国际人文交流 形成机制引领多元融合的发展格局 [7] - 北京持续举办国际性品牌活动 搭建中国故事全球传播平台 加强全球文化交流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 [7]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 专家这样热议文化中的含“科”量
新华网· 2025-09-25 04:03
文化数字化应用案例 - 全景故宫平台实现四季流转漫游红墙黄瓦的沉浸式体验[1] - 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提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录和珍贵图像的跨时空对话功能[1]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破译古文密码并架设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1] 敦煌研究院数字化成果 - 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2] - 全球78个国家访问资源库且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2] - 数字藏经洞云游戏通过场景再现展示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全过程[2] 文物保护技术应用 - 博物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AI预测模型实现文物风险预警和自适应调控的预防性保护[2] - AI技术改变观众角色从信息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接收者[2] - 虚拟与现实融合技术增强博物馆与观众的连接和互动体验[2] 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 -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新深度融合重塑艺术领域边界并呈现技术突破与伦理挑战并行的复杂图景[4] - 人工智能打开平行宇宙般的创作维度并推动人类与机器共同编织新的美学语言[4] - 人工智能重构艺术叙事新体系而非充当艺术的终结者[4] 数字化文化传播变革 - 数字化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走向互动共生模式[4] - 技术突破使文化传播从地域局限走向全球共享格局[4] - 数字文化发展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并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4]
2025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 2025-09-24 22:28
大会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于9月24日在北京举办 [1] - 大会主题为"金融润文化沃土 科技育产业新篇" [1] - 活动形式包括嘉宾演讲、成果发布、现场签约和路演推介等环节 [1] 大会焦点 - 聚焦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 [1] - 集中展示多项前沿研究成果、重磅产业合作项目与创新实践案例 [1] - 发布《文化产业投融资研究报告》 [1] 大会目标 - 深化文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1] - 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傅萌:科技如何为文物插上“翅膀”?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22:06
核心观点 -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与传播 通过多学科融合和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 优化传统修复技艺 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实现中华文明的长久传承与广泛传播[3][6][9] 文物保护技术应用 - 展厅环境监控针对青铜器等无机质文物 重点监测湿度与空气质量 通过展柜设备调控湿度 采样检测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物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4] - 有机质文物如纸张纺织品需更严格环境控制 除温湿度和空气质量外 还需防范紫外线光照和生物病害如霉菌产生的酸性物质侵蚀[4] - 传统修复与科技结合 传统修复组识别文物病害需求 科研人员通过仪器检测分析文物形貌成分 超声技术激光技术解决清洗难题 3D打印为陶瓷金属文物补配提供新方法[6] 公众教育与文化传播 - 可视化文物保护中心通过修复室开放展示、多媒体播放和专业讲解 提升公众对文保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回应观众对展厅温湿度及光照等规则的疑问[4] - 防震科普展通过地面玻璃窗口展示博物馆防震措施 源于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文物防震研究课题 让观众直观了解博物馆保障工作[8] - 数字技术应用包括数字展柜、低反射玻璃、数字人讲解、语音导览、云展览和数字文物传播 线上线下双渠道提升观展体验和文化传播效果[9] 行业发展趋势 - 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 注重观众认同与博物馆数量种类并重 通过科技感科普工作促进中华文明传承[11] -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新可能 科技助力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 使文物背后的古老文明以多样化方式呈现并世代传承[9]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举办: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新浪财经· 2025-09-24 21:59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行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1] - 论坛设置1场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6场专业沙龙及多项配套活动 聚焦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影响、数字文化产品供给等前沿议题 [1] 主论坛内容 - 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胡和平指出人工智能为文化繁荣发展带来创作生产、内容传播和产业生态的重大机遇 [3] -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强调中法通过"中法文化年"等活动深化人文合作 并转达法国文化部长加强双边文化关系的意愿 [3] - 中国文联副主席高世名提出数智时代需发展新大众文艺 打破专业界限以形成文艺创作繁荣态势 [4] - 人民日报社社长于绍良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重新定义媒体传播方式 主流媒体需主动变革拥抱创新 [4] 平行论坛与沙龙 - 6场平行论坛涵盖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视听产业融合等热门议题 [5] - "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举办考古遗产价值阐释沙龙 展出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 包含80年来最全考古成果 [6][8] - 国内外专家围绕考古遗产价值挖掘、公众参与及可持续利用进行跨文化思想碰撞 借鉴斋浦尔、良渚等案例 [8] 重要成果发布 - 首次集中发布《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9][10]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运用数智化技术革新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播方式 [9] - 《人工智能服务未成年人伦理规范共识》、央视与12国主流媒体新闻合作通过机制创新解决行业发展瓶颈 [9] - 北京市2024年举办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 推进长城与中轴线申遗 琉璃河遗址考古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新证据 [10] - 北京通过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带动国际旅游 文博文创受年轻人追捧 超高清视听计划拓展文化传播新场景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