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000802)

搜索文档
北京文化在坚定的守望里历久弥新
新京报· 2025-09-23 11:35
核心观点 - 北京文化守护人通过专业行动和科技创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强化城市文化底蕴 [1][2][3] 文化守护者行动 - 吕舟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项目主持人 推动中轴线价值教育融入中小学教材并借助数字技术活化文化遗产 [2] - 马未都于2024年8月7日受邀成为天坛文化大使 肩负传播天坛文化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2] - 张涛所属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遗产预防保护部 运用高科技手段为万宁桥做心电图检测并化解雍和宫安全隐患 [2] - 高巍持续从事二十四节气推广工作 以北京为基地宣传节气文化 [2] - 李俊阁以八级木工身份重组碎块藻井 实现国家级文物重生 [2] - 张鹏飞在颐和园管理处深耕十年 致力于让古籍中的颐和园重新说话 [3] 文化传承形式 - 通过媒体专题报道传播守护人故事 新京报《北京文化守护人》专题已进行至第三季 [1] - 文化守护融入技术手段(如古建体检)、教育体系(教材编写)及日常生活(节气歌谣)形成多维度保护网络 [2][3] - 守护行动涵盖古建筑修复、文物预防性保护、传统文化推广及数字技术应用等领域 [2][3] 文化价值体现 - 北京中轴线于2024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文化领域重大事件 [1][2] - 文化守护强调细节坚持(如养云轩窗户痕迹保护)而非运动式行动 通过微小努力汇聚成文脉保护力量 [3] - 守护者通过案头执笔、短视频传播、街巷行走及技艺专注等方式实现文化印记留存 [3]
专访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希望早日建成三星堆遗址公园
新京报· 2025-09-23 11:09
三星堆文化历史价值 - 三星堆文化位于中国夏商文化圈西南边缘 融合长江黄河流域文明精华并具有自身特色 其宗教祭祀器物埋藏坑出土了三千多年前神庙内的神像和人像等非寻常物品[2] - 文化贡献包括整合古老神话形成十日宇宙体系 比战国文献记载早数百年 形成类似后世"投龙"的天人关系思想 以及贡献"法天"都城规划思想 其中都城以天河象征进行规划[2][3][4] 三星堆文物特征 - 最重要文物包括铜木复合神像 铜头木身人像和组合铜器 其中凸目尖耳青铜神面像代表"三神体系" 与佛教道教造像结构类似 另有上百个人头像展现独特祭祀主体塑造[5] - 组合铜器高度达2.6米 两棵近5米高铜神树象征东方扶桑和西方若木 树上鸟的展翅与收翅状态暗示太阳值班与休息的循环[5][6] 考古研究重点方向 - 三星堆城址新发现包括一座大城和三座小城 北城区可能为行政区 南城区为宗教区 目前大城城门尚未完全确认 仅发现两个水门和一个小城城门[6] - 文物来源与处理方式存在未解之谜 如印度洋海贝的传入路径可能通过北方或南方丝绸之路 祭祀器物被打坏后整齐埋葬的原因反映特定时代背景 需更多证据证实[7] 遗址保护与申遗进展 - 三星堆—金沙遗址确定为2028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申遗主要目的是加强遗址保护利用而非获取称号 当前遗址尚未开放 需完成遗迹标识 旅游线路设定和环境整治等工作[8] - 遗址公园建设需让观众亲临现场获得临场感 同时需加强文物资料整理研究和发布 目前多数报告尚未公布影响公众全面了解[9] 数字化展示应用 - 数字化应重点复原文物残缺部分如碳化木头 并重建文物在祭祀场所中的相互关系 而非孤立展示 技术次要性强调内容优先 需避免粗制滥造作品[10] - 观众在参观前需阅读大量背景资料 文化水平提高有助于更好欣赏文物本身而非展示形式[9][10]
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举行,探寻数智时代文化新生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0:59
论坛主题与背景 - 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以"数智时代的文化新生态"为主题 聚焦"网络文化IP孵化和传播"及"数字技术驱动文化传播"两大方向 [1] 网络文化IP发展现状 - 网络文化IP成为文化资源核心载体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关键角色 [3] - 外国博主跨文化传播趋势增强 推动中国故事全球化展示 外国网友对中国IP认知从传统符号扩展至《三体》、游戏、短剧等多元领域 [5] - 中国互联网普及为IP孵化提供优质土壤 民间"草根跨文化使者"数量增加 有效降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5] 文化传播实践案例 - 视觉设计师转向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运用科技与AI工具降低叙事门槛 助力北京故事传播 [7] - 2025北京文化论坛设定"传承·创新·互鉴"永久主题 年度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包含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及20余场专业沙龙 [7]
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中外嘉宾共商“文化与科技融合”大计
新京报· 2025-09-23 10:30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行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1] - 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包含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及多项配套活动 [1] - 主论坛于9月23日上午举行 中外重磅嘉宾致辞演讲 旨在为文化繁荣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汇聚智慧力量 [1]
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环球网· 2025-09-23 09:31
论坛基本信息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 [3] - 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4] - 年度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4] 论坛组织架构 - 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4] - 包括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及20余场专业沙龙 [4] - 包含多项配套活动 [4] 内容产出方 - 新华社国内部与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出品该报道 [4] - 记者为王子铭和杨淑君 [4] - 海报制作由贾稀荃负责 [4]
“苏超成果”将亮相北京文化论坛
新华日报· 2025-09-23 07:20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由中央宣传部与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1] - 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本年度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1] - 设置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及多项配套活动 [1] 参与规模 - 约800名中外嘉宾参会 包括中央及各地宣传文化单位负责人 国内外专家学者 世界知名文化机构代表 头部文化企业代表及行业领军人物 [1] 核心议题 - 聚焦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 视听产业融合破圈 [1] - 探讨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网络文化创新发展 尊重文明多样性等议题 [1] 成果发布 - 首次设立重要成果发布专场 集中发布《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1] - 江苏省"'苏超'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力量"项目与南京大学"'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作为重要成果亮相 [1]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今日开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07:06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球文明倡议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 - 论坛包括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及多项配套活动 约800名中外嘉宾参与 涵盖中央和各地宣传文化单位负责人、国内外专家学者、文化机构代表、头部文化企业代表及行业领军人物[1] 论坛日程安排 - 9月23日上午举行主论坛 中外重磅嘉宾致辞演讲[1][2] - 9月23日下午举行6场平行论坛 主题包括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视听产业融合破圈、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尊重文明多样性 通过演讲和圆桌对谈等形式探讨文化和科技融合议题[1][2] - 9月13日至24日举办20余场专业沙龙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传播、文化遗产价值阐释、大模型助力主流媒体变革等前沿话题[2][3] - 9月23日晚举办重要成果专场发布活动 9月24日举行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2][5] 配套文化活动 - 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于9月22日至24日举行 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和中法建交61周年 让-雅克·阿诺、朱丽叶·比诺什等法国电影人与刘烨、乌尔善等中国电影人共同参与[4] - 重要成果专场发布活动揭晓《中外文化交流报告2024》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并进行多个项目签约[5] - 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组织优质项目推介 引导金融资源注入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5] 常态化文化项目 - 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于9月22日在地坛公园落幕 为期11天 主展场总面积2万平方米 累计接待读者55万人次 举办阅读文化活动100余场 构建多元沉浸式文化场域[6] - 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于10月11日至11月26日举行 在4个剧场空间呈现50余场戏剧活动 包括14部剧目42场演出及配套活动 通过票根经济和全场景优惠推动王府井戏剧谷品牌建设[7]
北京文化要素如何聚合发展?
北京青年报· 2025-09-23 02:18
文化资源聚合发展 - 北京将深入做好首都文化大文章并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作为2025年全市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2] -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 文化资源深厚多元 需聚合融通各类文化资源以支撑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2] - 北京规划"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 明确繁荣兴盛古都文化 红色文化 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四大基本格局 [5] 文化创新实践案例 - 2025年8月长安大剧院上演新编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 采用老中青三结合创作队伍 融合传统与时代元素 [7] - 2025年1月湖广会馆推出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 通过创新形式吸引年轻观众并实现文物活化利用 [7] - 文化创新遵循守正原则 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创出新思路 新形式和新机制 [8]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北京通过国际图书博览会 国际电影节和服贸会等大型活动吸引80个国家1700多家展商参展 [9] - 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展示22万种中外图书 举办1000多场文化活动 吸引110个国家30万人次参观 [9] - 北京出版集团在马来西亚发布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马来文版 推动3部茅奖作品海外版权合作 [10] 文化空间建设 -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配备15组巨型书架 南中轴博物馆群正打造国家级文化会客厅 [3] - 路县故城遗址将通州建城史前推至西汉 元大都遗址规整出中轴线与胡同的城市秩序 [3][5] - 东四胡同百年门墩和密云千年银杏树等细节体现文化传承 展现古都文化与京味文化融合 [5]
关注2025北京文化论坛
北京青年报· 2025-09-23 02:18
论坛概况 - 约800名中外嘉宾出席论坛共议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主题 [1] 科技应用 - 北京城市图书馆应用AI技术实现"AI鲁迅"交互体验 [1] - 通过元宇宙空间探索未来阅读方式创新 [1] 内容策划 - 推出《京彩文化"四问"》系列聚焦文化聚合发展与科技助力主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