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文化(000802)
icon
搜索文档
“苏超成果”将亮相北京文化论坛
新华日报· 2025-09-23 07:20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由中央宣传部与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1] - 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本年度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1] - 设置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及多项配套活动 [1] 参与规模 - 约800名中外嘉宾参会 包括中央及各地宣传文化单位负责人 国内外专家学者 世界知名文化机构代表 头部文化企业代表及行业领军人物 [1] 核心议题 - 聚焦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 视听产业融合破圈 [1] - 探讨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网络文化创新发展 尊重文明多样性等议题 [1] 成果发布 - 首次设立重要成果发布专场 集中发布《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1] - 江苏省"'苏超'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力量"项目与南京大学"'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作为重要成果亮相 [1]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今日开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07:06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球文明倡议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 - 论坛包括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及多项配套活动 约800名中外嘉宾参与 涵盖中央和各地宣传文化单位负责人、国内外专家学者、文化机构代表、头部文化企业代表及行业领军人物[1] 论坛日程安排 - 9月23日上午举行主论坛 中外重磅嘉宾致辞演讲[1][2] - 9月23日下午举行6场平行论坛 主题包括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视听产业融合破圈、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尊重文明多样性 通过演讲和圆桌对谈等形式探讨文化和科技融合议题[1][2] - 9月13日至24日举办20余场专业沙龙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传播、文化遗产价值阐释、大模型助力主流媒体变革等前沿话题[2][3] - 9月23日晚举办重要成果专场发布活动 9月24日举行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2][5] 配套文化活动 - 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于9月22日至24日举行 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和中法建交61周年 让-雅克·阿诺、朱丽叶·比诺什等法国电影人与刘烨、乌尔善等中国电影人共同参与[4] - 重要成果专场发布活动揭晓《中外文化交流报告2024》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并进行多个项目签约[5] - 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组织优质项目推介 引导金融资源注入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5] 常态化文化项目 - 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于9月22日在地坛公园落幕 为期11天 主展场总面积2万平方米 累计接待读者55万人次 举办阅读文化活动100余场 构建多元沉浸式文化场域[6] - 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于10月11日至11月26日举行 在4个剧场空间呈现50余场戏剧活动 包括14部剧目42场演出及配套活动 通过票根经济和全场景优惠推动王府井戏剧谷品牌建设[7]
北京文化要素如何聚合发展?
北京青年报· 2025-09-23 02:18
文化资源聚合发展 - 北京将深入做好首都文化大文章并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作为2025年全市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2] -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 文化资源深厚多元 需聚合融通各类文化资源以支撑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2] - 北京规划"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 明确繁荣兴盛古都文化 红色文化 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四大基本格局 [5] 文化创新实践案例 - 2025年8月长安大剧院上演新编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 采用老中青三结合创作队伍 融合传统与时代元素 [7] - 2025年1月湖广会馆推出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 通过创新形式吸引年轻观众并实现文物活化利用 [7] - 文化创新遵循守正原则 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创出新思路 新形式和新机制 [8]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北京通过国际图书博览会 国际电影节和服贸会等大型活动吸引80个国家1700多家展商参展 [9] - 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展示22万种中外图书 举办1000多场文化活动 吸引110个国家30万人次参观 [9] - 北京出版集团在马来西亚发布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马来文版 推动3部茅奖作品海外版权合作 [10] 文化空间建设 -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配备15组巨型书架 南中轴博物馆群正打造国家级文化会客厅 [3] - 路县故城遗址将通州建城史前推至西汉 元大都遗址规整出中轴线与胡同的城市秩序 [3][5] - 东四胡同百年门墩和密云千年银杏树等细节体现文化传承 展现古都文化与京味文化融合 [5]
关注2025北京文化论坛
北京青年报· 2025-09-23 02:18
论坛概况 - 约800名中外嘉宾出席论坛共议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主题 [1] 科技应用 - 北京城市图书馆应用AI技术实现"AI鲁迅"交互体验 [1] - 通过元宇宙空间探索未来阅读方式创新 [1] 内容策划 - 推出《京彩文化"四问"》系列聚焦文化聚合发展与科技助力主题 [1]
北京文化如何插上科技翅膀?
北京青年报· 2025-09-23 01:56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战略 - 北京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上半年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达8808.8亿元 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比重72.1% [1] -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相关企业约2400家 大模型产品备案105款 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2] - 发布《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2027年突破文化科技融合关键技术 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 技术应用与创新场景 - 元宇宙体验馆运用数字孪生、AI、VR、AR技术 构建沉浸式阅读场景 支持个性化虚拟角色创建 [3] - 老字号品牌通过科技挖掘文化底蕴 如三元食品新茶饮店采用机器人3D打印咖啡 提供现打鲜奶体验 [5] - 文旅场景应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技术 推出虚拟数字人演唱会、沉浸式影院等新业态 [6] 文化遗产数字化再生 - 首钢园通过工业遗存改造打造数字博物馆群 《重返·圆明园》展览采用高精度三维建模与AI复原技术 [7] - "数字圆明园"项目结合5G+8K高清影像与AI+AR技术 重现海晏堂遗址盛景 [7] - 三高炉数字博物馆运用全域沉浸投影技术 将工业设施转化为叙事现场 [7] 产业集群与生态建设 - 北京市布局文化科技融合重点实验室与产业园区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8] - 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先行先试政策 持续策划文化科技融合活动 [8] - 通过制度建设释放创新潜能 形成孕育创新人才的文化生态 [8]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中外学者讨论如何让考古遗产“活”起来
新京报· 2025-09-22 22:53
论坛活动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于9月22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 聚焦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议题 [1] - 约200名国内外考古学者 专家及世界遗产地代表参与深度对话 探讨考古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路径 [1] 学术研讨内容 - 6位国内外专家围绕考古遗产价值挖掘 阐释方式 公众参与及可持续活化利用分享见解 [1] - 案例研究涵盖印度斋浦尔 中国良渚与琉璃河遗址 提供多元化发展视角 [1] -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从地缘政治角度揭示召公封燕历史动因 [1]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通过周原与琉璃河遗址论证西周都邑体系等级与结构差异 [1] -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代表阐述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在联系 [2] 行业合作进展 - 五家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签署协议 成立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联盟 [2] - 联盟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顶尖学术力量 [2] - 联盟旨在系统性推进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与价值阐释工作 [2]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罗伯特·沃克:跨文化理解为什么是修复世界的黏合剂?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20:13
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 跨文化理解是修复世界的黏合剂 对弥合差异和增进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3] - 必须摆脱"我的文化才是正确的"观念 尊重带来理解并形成良性循环 [6] - 西方二元思维预设给跨文化理解带来挑战 而中国提倡承认差异并在差异中寻求和谐 [6]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 - 中国社会尊重教育和教师职业 每年庆祝教师节 这在西方文化环境中不常见 [5] - 中国有尊敬长辈的传统 例如开门礼仪中长者被谦让 这与西方女士优先的礼仪形成差异 [5] - 中文与英语存在显著差异 汉语需要整体性结合上下文理解 英语则不太强调语境重要性 [9][10] 实现跨文化理解的挑战 - 首要问题是缺乏对其他文化的了解 需要通过询问倾听共情来增进理解 [9] - 全球范围内"以竞争视角看待世界"的观念是症结 西方将世界分为"我们"与"他者"阻碍问题解决 [10] - 因不了解而孤立"异己"会导致凭借想象构建叙事 通过"正邪对立"方式制造分裂 [10] 个人经历与认知转变 - 罗伯特·沃克2006年首次来华 通过国际研究项目逐渐了解中国 2018年从牛津荣休后长居中国 [4] - 在中国过着依赖同事朋友学生的生活 认为慷慨是中国人共有的特质 [4] - 来华前通过西方媒体形成的中国认知与现实截然不同 促使他重新思考世界运行方式 [6][7] 跨文化理解的实践意义 - 各国政府有责任培养专家和普通公民的人文素养 促进理解他国运行方式 [9] - 需要思考表达内容在另一种语言中的理解方式 努力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述 [10] - 跨文化理解让人类能够作为整体 共同为让所有人生活更加美好而努力 [10]
北京文化论坛精品文创展区亮相,文创“顶流”一站式体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2 19:42
行业活动概览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办 年度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首次设立精品文创展示区 [3] - 展示区汇聚80家企事业单位的600余件文创精品 覆盖博物馆、公园、剧院、非遗、影视等十余领域 [3] - 展区分为三大主题板块:"北京文创之光 绽放时代新韵"、"传承文脉 创新未来"、"千年古韵 万象新程" [3][4] 文创产品表现 - 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 带动凤冠IP全系列销售额跨越亿元 创近二十年销售纪录 [5] - 展区集齐国家博物馆、明十三陵博物馆及定陵博物馆开发的十余款凤冠主题文创产品 [5] - 国子监文创多款产品如金榜题名创意减压签字笔、翻页冰箱贴等已成为热销款 部分产品网上售罄 [6] 产品类型与特色 - 展品涵盖天宫藻井冰箱贴、燕京八绝非遗精品、鲁迅IP衍生品、《红楼梦》典藏卡牌及潮流盲盒玩具 [6] - 中轴有礼、故宫拍拍灯·千里江山图、手绘二十四节气杯等产品通过设计提炼文化元素 [7] - 产品展现从传统非遗到现代科技融合的多元形态 包括景泰蓝、雕漆等传统工艺与IP潮玩设计 [6][7] 科技融合应用 - 展区选品体现科技转化成果 包括银河通用"Galbot g1"机器人和清华团队"Booster T1"跳舞机器人 [9] - AI拍照打卡机、凯叔讲故事智能伙伴"AI鸡飞飞"等人工智能产品在文化科技体验区提供互动 [9] - 现场设置复刻凸版印刷机、AI虚拟人导览等科技装置 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 [11] 文化体验活动 - 论坛期间开展彩塑京剧脸谱、漆扇制作、内画技艺等非遗体验活动 由非遗大师现场指导 [11] - 展示区集展示、体验、消费于一体 提供一站式文创体验 [3]
北京文化守护人|马未都:留住鸽哨蝉鸣,生活场景也是文化传承
新京报· 2025-09-22 17:51
文化传承理念与实践 - 文化传承需遵循发展规律 保留传统商业元素和自然声响如蝉鸣鸽哨以维持城市生活氛围 [4][6] - 倡导文化遗产保护中"舍"与"得"的平衡 当前中轴线遗产点保护过度侧重物质修缮而缺乏生活化气息 [5][13] - 提出通过发放执照等制度化方式允许游商和小贩在特定区域经营 以注入生活活力 [6][13] 观复博物馆运营成果 - 1997年创办中国首家非国有法人博物馆 现拥有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门窗馆等多展馆及数千件藏品 [3][9] - 观众参观偏好从关注藏品经济价值转向探究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 反映公众文化认知深度提升 [9][10] - 博物馆成为文化传播平台 通过藏品解读持续输出传统文化知识 如朝服柜历史背景和工艺技术细节 [10][16] 文化传播方式创新 - 采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进行文化科普 如4分钟讲解景泰蓝非遗工艺 单条视频获显著知识传播效果 [14] - 传播策略强调"物以知为贵"理念 通过生活化语言和亲身经历降低文化理解门槛 [14][16] - 坚持内容真实性与表达真诚性 以对抗信息碎片化环境中的文化失真风险 [16] 城市文化生态建设 - 指出北京文化资产保存完整(如故宫形制)且具包容性格局 但微观生活元素(如游商叫卖声)消退导致城市特色流失 [6][13] - 建议在钟鼓楼等中轴线景点引入生活化场景 复现1980年代古玩集市或小吃摊位以增强文化体验 [13] - 强调文化需自发形成生态 非仅靠资金投入 需通过制度创新保留人文关联性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