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文化(000802)
icon
搜索文档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丨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真正动人的故事,无关国界,只关人心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22:55
电影行业国际合作 - 中法合拍电影《狼图腾》团队规模为法方9人与中方600人及众多蒙古族群演 体现大规模跨国制作能力[4] - 导演强调合拍需融合两国最优质资源 选择团队和演员应基于影片契合度而非单纯市场考量[6] - 中国电影银幕数量达8.6万块全球最多 法国作为电影诞生地 双方合作具备产业基础[10] 电影技术发展 - 导演四十年持续使用"预编辑"技术调整演员表演及场景 体现技术应用历史[8] - AI技术可使特效制作更简单便宜 但存在制造虚假图像风险 可能导致观众产生不信任感[8] - 1995年执导影史首部3D-IMAX电影《勇气之翼》 展现行业技术探索历程[13] 电影文化传播 - 中国电影在西方市场面临文化折扣 观众因演员妆容相似和声音特点不明确易产生理解障碍[9] - 法国观众认为中国电影多集中于古装题材 虽认可专业性但认为故事类似度较高[9]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电影因视觉易理解在国际市场获得成功 证明跨文化传播需降低理解门槛[9] 电影艺术本质 - 电影被定义为视觉艺术和心与心的交流 情感共鸣是跨越文化壁垒的核心要素[3][6] - 导演主张艺术创作应跟随感觉而非刻意强调身份 每个场景需基于个人感受和经验[6] - 电影本质是分享与连接 能使观众对角色所在国家产生好感并促进文化交流[12] 电影市场现状 - 中国电影进入西方市场竞争激烈 需解决内容易理解性问题以扩大国际影响力[9] - 法国电影曾因受资助的艺术片特性在中国市场更受欢迎 体现不同市场偏好差异[8] - 论坛活动促进电影人认识中国市场机会 当前是加强中法电影合作的有利时机[12]
2025北京文化论坛圆满落幕,用中国经验回答时代之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5 19:52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办 吸引近800名中外嘉宾 设置6大平行论坛及20余场专业沙龙 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年度主题 [1] 文化科技融合机遇 - 人工智能被视为全球文化领域深刻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法国前总理指出AI将重塑文化创新与增长模式 [3] - 数字技术推动文明存续与跨国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肯定中国在数字创新领域的引领作用 包括三维数字扫描和5G网络应用 [5]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为智能时代提供和合共生范式 北京大学学者认为古老文明为AI时代贡献中国智慧 [5] 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 - 故宫博物院采用AI知识图谱技术 使"故宫名画记"扫描精度达10亿至60亿像素 超越实物观看体验 [6] - 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图像全球共享 覆盖78个国家 访问量超2000万次 [6] - 国家图书馆建成中华古籍智慧化平台 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数字化古籍 [6] - 北京中轴线"云上中轴"项目吸引109万名公众参与数字化保护 [6] 文化产业化表现 - 文创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 国博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破百万件 古建博物馆藻井冰箱贴带动文创销售3500万元 [8] - 《黑神话:悟空》游戏总销售额破百亿元 直接拉动山西文物景点2024年国庆接待188.54万人次游客 [8] - 《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首 周边销售额超3亿元 淘宝平台200万人下单购买相关产品 [8] 技术应用与产业升级 - AI技术显著提升影视制作效率 中影研究院案例显示原需一周的镜头制作现仅需单人半天完成 [10] - 导演群体认为AI技术降低创作成本50%以上 提供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自由度 [10] - 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发布多项科技成果与产业合作项目 推动金融与科技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10] 版权治理与创新生态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指出AI生成内容版权治理需关注四大方向:训练数据规范、创作追溯、平台责任及跨境规则协调 [12] - 北京正在构建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质生产力走廊——世界第四大"全球创新圈" 形成人工智能文化新高地 [12] - 学者提出人类与机器正在共同重构文化叙事体系 AI并非艺术终结者而是新美学语言创造者 [12]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丨章嘉禾:当代戏剧传播关键在“移情”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9:14
核心观点 - 戏剧艺术在数字化时代的核心价值在于情感表达和跨文化沟通 强调现场性和移情作用的重要性 [8][9][14] - 东西方戏剧存在哲学基础和表现形式的显著差异 东方注重整体和谐与写意表达 西方强调个体冲突与社会批判 [5] - 中韩戏剧教育存在方法论差异 中国系统传承传统戏曲 韩国注重隐性融合传统元素 [6] - 数字化技术为戏剧发展带来新机遇 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真人情感表达 但可丰富艺术创作形式 [14] 东西方戏剧比较 - 东方戏剧偏重静态诗意营造与氛围叙事 西方戏剧更具动态张力且叙事方式直白多样 [5] - 东方表演倾向于"半遮面"式含蓄表达 西方表演更倾向于全情投入与情感外放 [5] - 提出面向东亚演员的"面具理论"训练方法 强调东方艺术表现的特有方式 [5] 中韩戏剧异同 - 两国拥有深厚共同文化根基 中国戏剧传递民族团结和无畏抗争精神 韩国戏剧侧重表达"恨/憾/悔"文化情绪 [6] - 教学方法上 中国系统化纳入京剧越剧等程式化表演 韩国以工作坊形式融入面具舞盘索里等传统元素 [6] - 共通之处在于都高度重视即兴互动与观众参与 强调"移情"核心观念 [6] 戏剧教育合作 - 建议加强高校间文化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戏剧节活动 [11] - 中国戏剧理论著作在韩国译著相对有限 需通过专著互译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拓展研究深度 [11] - 应构建系统化和常态化的学术交流机制 推动双边戏剧文化深度融合与长期发展 [11] 数字化影响 - 手机等数字屏幕占据大量时间 但学生反而更向往戏剧表演 将其视为情感交流方式 [13] - 戏剧具备独特疗愈功能 通过表演训练帮助参与者认识自我表达自我 [13] -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戏剧真人情感表达 但可带来技术创新和新艺术呈现方式 [14] 跨文化实践 - 戏剧的现场性创造不可复制的体验 演出消逝后情感能长久留存 [8] - 以《梁祝》题材创作当代形体戏剧作品 探讨中韩版本结局差异及当代婚恋观念变化 [8] - 作品受邀参加韩国艺术节并获得好评 证明戏剧能搭建跨文化对话桥梁 [8][9]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
北京晚报· 2025-09-25 18:31
行业趋势分析 - 当前文艺格局正从印刷文化主导转向网络与电子文化主导 呈现多元互动新特征 [3] - 数字技术正重塑文艺的"大众性"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 [4] 细分领域动态 - 网络文学题材日益多元化 已成为文化IP的重要源头 [3] - 传统艺术领域通过科技助力复兴 但需坚守以人为核心的艺术本质 [3] - 数字化平台赋能基层大众创作 实践案例包括助力乡村振兴 [3] 国际传播与模式创新 -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形成新模式 法国出版机构参与内容推广 [3] - 中外嘉宾联合参与文化研讨 结合历史展览推动文化传承 [4] 行业活动与平台价值 - 专业沙龙串联大众文艺历史脉络与未来方向 为文化中心建设注入动力 [6] -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作为核心文化活动阵地 提供文化沉思与创新启航空间 [6]
舒勇受邀参加2025北京文化论坛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7:11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行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年度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永久主题为"传承·创新·互鉴" [1] - 论坛汇聚全球57个国家180多位国际嘉宾及800多位全球嘉宾 涵盖影视 绘画 音乐 数字出版 人工智能等领域 [9] 科技与艺术融合实践 - 艺术家舒勇通过800多天AI创作实践 采用双轨并行模式 既用AI工具探索艺术表达新可能 又以传统绘画方式对比 [3] - AI工具重新定义创作者角色 突破思维边界 例如输入"情绪森林"生成"水晶构成的无叶树林" 带来对符号和时空的新理解 [5] - AI极大提升创作效率 过去需数月构思的作品如今可快速落地 被形容为"思想的照相机"能定格每次思想变化 [5] AI技术应用风险 - AI存在原创性消解与风格同质化风险 基于既有数据训练易生成"平均美" 削弱艺术个性与情感 [6] - 训练数据中存在未经授权作品及对艺术家风格的过度借鉴 可能引发侵权争议和法律纠纷 [6] - 算法偏见放大和技术滥用可能导致伦理失范 例如制造虚假信息冲击艺术创作价值底线 [6] 文化数字化战略 - 存在AI模型"西方化"认知偏差 输入基础词汇时优先呈现西方形象 因主流模型训练数据中西方文化占比过高 [6] - 将推动建设中国自主主导且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结构性数据库 [6] - 联合重点高校成立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创作实验室 聚焦AI活化传统文化工具化 [6] 行业发展建议 - 需构建兼具艺术审美与技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体系 使创作者既能扎根传统文化又能驾驭新技术 [7] - 建议成立科技艺术双年展 博览会及科技艺术融合行业协会 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引导技术向善 [7] - 需搭建行业交流协作平台 避免无序竞争或技术滥用 最终服务于人的精神需求与文化表达 [7] 论坛战略意义 - 推动各方重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顶层设计 为行业形成共识提供平台 [9] - 实现科技为文化赋形赋能赋力 文化为科技赋魂赋智赋美的共生共融目标 [9] - 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北京智慧与中国方案 [10]
2025北京文化论坛发布系列重要成果
新浪财经· 2025-09-25 16:43
文化成果发布 - 发布《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等重要文化成果 [1]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与12个国家主流媒体达成新闻服务合作 [1] - 促成一批重要项目签约以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1]
北京文化论坛专访陈坤:从导演到产品人 用AI工具推动影视行业变革
北京青年报· 2025-09-25 13:29
行业技术转型 - 导演陈坤从传统影视人向AI领域开拓者转型 代表AI影视发展方向 [1] - AI技术将深刻重塑影视创作未来 为行业带来全新可能 [1] 公司产品布局 - 主导开发AI视频生成工具aipai.ai 从创作者转型为产品人 [1] - 强调并非放弃导演身份 而是换方式更深入推动行业进步 [1] 市场表现数据 - AI创作《山海奇镜》全网播放量破5800万 [1] - 与周星驰合作AI动画短片《无名特攻队》广受关注 [1] 转型时间节点 - 2023年底与ChatGPT初次接触 [1] - 短短一年半内成为AI影视代表人物 [1]
产业投融资回暖提速 四大趋势驱动文化产业成支柱
中国经济网· 2025-09-25 12:53
行业发展趋势 - 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规模持续增长 高质量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在产业利好政策频出 技术创新持续赋能 文商旅体深度融合 文化出海不断升级的推动下[1] - 文化产业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包括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体制机制改革与要素市场建设联动发力 文旅赋能城市更新和文商旅体融合协同 文化出海战略持续深化[1][2] 投融资市场表现 - 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加速回暖 债券融资市场持续活跃 私募股权市场与并购市场快速回升[1] - 投融资市场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 IP经济等新兴赛道的布局 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1] 当前市场挑战 - A股上市文化企业综合经营表现未能有效反映文化科技融合 文化旅游融合等新业态的良好发展态势 影响市场价值评估效率[2] - 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机制存在政策与金融支持衔接不足 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2] - 多元退出机制有待落地 包括S基金细则未完善 REITs首单未破冰 需要更清晰的制度指引[2] 政策建议 - 应完善从促进投资到畅通退出的政策支撑体系 完善多层次综合投融资体系 提升资本要素保障能力与配给效率[2]
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从北京文化论坛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新进展
新华社· 2025-09-25 08:33
文化论坛与政策导向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 吸引5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嘉宾参与[1] - 北京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实施《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6][8] - 发布《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 推动遗产点恢复历史格局[8] 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发现 - 房山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出土青铜器铭文为北京最早建城史文献[4][6] - 北京中轴线申遗带动10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 先农坛神仓等古建筑群对外开放[8] - 实施"微改造"替代大拆大建 恢复胡同肌理与三里河水街景观[6] 文化科技融合与新业态发展 - 文化新业态企业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 同比增长15.9%[13] -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展示 如圆明园"武陵春色"数字复原及AI活化抗战纪念馆展陈[11][13] - 实时游客监测系统在天坛应用 实现可持续旅游与遗产保护平衡[13] 文化消费与产业创新 - 文创产品融合传统与科技设计 如天宫藻井冰箱贴、颐和园盲盒等受市场欢迎[9] - 正乙祠戏楼等历史场馆通过"小而美"演出焕发新生 非遗主题线路采用打卡集章模式增强体验[8] - 首钢园工业遗存转型数字化展陈空间 体现文化与科技双向融合[11] 国际文化交流与输出 - 举办世界古典学大会、国际音乐节等活动 吸引30多国专家学者及全球院团参与[18] - 京产网络文学、游戏、微短剧出海势头强劲 泡泡玛特等企业推动中国IP走向国际[18] - 中外诗人交流活动在北海公园举行 促进跨文化对话与传播[16] 城市建设与文化定位 -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与870多年建都史 形成开放包容城市品格[6] - 构建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 加强农业与工业遗存保护[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北京技术创新与文化保护结合的标准[13]
北京日报《千年永定》系列报道亮相北京文化论坛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5 07:55
文化资源挖掘与传承活动 - 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聚焦区域文化资源挖掘与传承 由北京市政府参事室承办 涵盖主旨演讲 主题推介和圆桌讨论环节[2] - 沙龙在国子监彝伦堂举办 邀请国内外嘉宾分享对区域文化资源主题的理解[2] 永定河文化价值与推广 - 永定河被定位为北京营城基因 孕育北京湾并滋养北京城 是华北地区仅次于黄河的第二长河 见证东方人类起源和华夏文明诞生[2] - 北京日报推出《千年永定》系列报道 系统梳理永定河自然地理 历史文化及生态治理 包含20篇图文 2部纪录片和24条短视频等多媒体内容[3] - 系列报道自9月23日通过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平台发布 涵盖时空维度回溯河城千年之缘[3] 生态治理与区域发展 - 永定河通过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成为京津冀生态廊道 为城市绿色发展注入动能[3] - 2025年实施"两园一河"协同联动发展方案 涵盖首钢园 园博园和永定河 推动"山水京西 活力永定"发展蓝图[3] - 报道组在北京市网信办等单位支持下跨越五省区市 从多篇章角度呈现永定河人文精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