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斯利康(AZN)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新兴口服GLP-1管线前景的关键讨论-市场超过450亿美元
2025-10-27 20:06
行业与公司 * 报告聚焦于全球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市场及相关公司 该市场曾被认为将形成寡头格局 但近期临床数据显示新兴参与者仍有进入机会[1] * 涉及的中国上市公司包括恒瑞医药、翰森制药、华东医药、信达生物、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等 全球公司包括礼来、诺和诺德、阿斯利康、辉瑞等[3][20][51] 核心观点与论据 **市场前景与格局** * 全球口服GLP-1市场的峰值规模预计可达450亿至750亿美元 口服疗法有望在轻度肥胖患者、维持治疗及注射恐惧人群中实现增量渗透[8][14] * 近期领先候选药物的临床结果(如礼来orforglipron数据低于预期、辉瑞danuglipron因肝损伤终止)暗示市场可能走向碎片化竞争 为新兴管线创造机会[8][15] * 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正在开发超过20个口服GLP-1候选药物 其中多数仍保留全球权益 显示出未来广阔的授权/合作空间[8][18] **关键候选药物与临床进展** * 恒瑞/Kailera、华东医药和锐格医药在临床进度和数据成熟度方面相对领先 未来六个月将迎来密集的催化事件[8][26] * 礼来orforglipron的三期数据为小分子GLP-1药物设定了当前参考标准 其在无T2D肥胖患者中72周实现了11.5%的安慰剂调整体重减轻[22] * 中国与全球临床试验在患者基线(如平均BMI中国为32-33 vs 全球37-39)和剂量递增策略上存在差异 使得跨试验直接对比复杂化[8][23] * 新兴管线形态多样 包括翰森制药(两个候选产品)、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信达生物以及多家非上市企业[8][27] **影响市场采纳的其他关键因素** * 在糖胖症以外适应症(如OSA、MASH、心血管风险降低)的数据完整性将成为重要的差异化因素 有助于建立可防御的数据护城河[8][39] * 耐受性表现对口服制剂尤为关键 中国试验中不良事件相关停药率整体偏低 但部分候选药物高剂量组呕吐发生率较高[28] * 骨架类型(A或B)影响临床表现、递增便利性与成本 骨架B候选药物所需剂量更高但生产成本仅为骨架A的10-30% 若安全性得证则更具可扩展性优势[46][47] * 日益拥挤的赛道已形成专利雷区 自由运营权是潜在授权交易的重要考量 中国数据的可转化性虽因人群差异存在挑战 但安全性信号基本一致[48][49] 重要催化事件与个股影响 * 关键催化事件包括:锐格医药RGT-075美国二期b数据(2025年底)、华东医药HDM1002中国三期中期数据(2026年上半年)、恒瑞/Kailera HRS-7535中国三期数据(2026年上半年)等[35][37][38] * 在中国医疗板块中 恒瑞/Kailera与华东医药拥有最先进的口服GLP-1候选药物 并具备全面的代谢产品组合[54] * 药明康德作为CDMO 截至2025年9月在全球98个GLP-1项目中参与23个 成为参与该领域投资的一大标的[54] * 对于礼来 其模型预计orforglipron在2033年全球糖胖症销售额约为105亿美元(风险调整后)[55]
从授权合作迈向生态共建:阿斯利康持续加码,赋能中国生物医药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19:21
阿斯利康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启用 - 阿斯利康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于10月25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际医药创新园(BioPark)正式启用 [1] - 北京-剑桥-阿斯利康科学创新生态合作签约,一个与和铂医药合作的全新实验室同步启用 [1] - 此举标志着北京亦庄在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资源高地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强化从研发到平台到生态圈建设的全链条能力 [1] 中英医药创新合作模式(3C理念) - 合作理念为“3C”:连接(Connect),在北京与剑桥之间构建双向联系,双方代表团将于2024年底和2025年春季互访 [2] - 交流(Communicate),通过培训教育项目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在两个生态系统间推广最佳实践 [2] - 协作(Collaborate),搭建合作平台,就深入具体的研发方向展开探讨 [2] - 剑桥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指出,此类合作须具备攻克重点课题的能力,特别是需医药领域领军企业作出贡献的课题 [5] 中国医药行业转型与市场机遇 - 中国医药行业处于快速转型期,以创新为引擎 [4] - “健康中国2030”战略、医保谈判常态化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为创新疗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4] - 2024年中国企业在全球新临床试验启动数占比达到30%,较2023年有所增长,在肿瘤试验领域启动数量跃居全球首位 [4] 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的深度合作 - 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启动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研究合作,并启用全新创新实验室 [7] - 合作模式为“研发合作+股权投资+设立北京创新中心”,交易总额达1.75亿美元 [7] - 将利用和铂医药的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联合开发用于免疫学和肿瘤学的下一代多特异性抗体 [7] - 阿斯利康可利用跨国资源,为具有全球潜力的产品在海外同步开展临床试验,实现近乎全球同步上市 [8] 中国本土医药创新生态与BD趋势 - 中国药企在研发投入、管线数量、国际化程度和技术原创性方面有显著提升 [10] - 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和资源利用方面展现出高性价比,促进了本土生物科技企业发展 [11] - 2023年中国对外合作交易量达117宗,远超2022年的87宗,若当前节奏延续,2025年合作交易量有望超越2024年水平 [11] - 合作模式正从产品交付向共同创造转变,双方从研发起始阶段就共同参与创新 [12]
从授权合作迈向生态共建:阿斯利康持续加码,赋能中国生物医药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19:16
阿斯利康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启用 - 阿斯利康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BioPark正式启用其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 [1] - 该中心旨在搭建连接中英医药创新的桥梁 [1] - 同时启用的还有一个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用于开展研究合作的全新实验室 [1][8] 北京-剑桥科学创新生态合作 - 合作理念基于“3C”:连接(Connect)、交流(Communicate)、协作(Collaborate) [3] - 合作框架下,北京合作方将于2025年底首次访问剑桥,剑桥代表团预计于2026年春季访问北京 [3] - 合作由阿斯利康与北京市科委、北京经开区、剑桥大学四方共同参与 [5] - 目标是加强北京与剑桥大学之间的联系,共享教育、培训及人才交流以加速全球生物医药创新 [8] 中国医药创新市场环境 - “健康中国2030”战略强调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并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4] - 医保谈判常态化驱动原研创新药市场高速增长 [4] - 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领域创新疗法需求巨大 [4] - 2024年中国企业在全球新临床试验启动数占比达到30%,较2023年有所增长 [4] - 中国企业在肿瘤试验领域启动的试验数量跃居全球首位 [4] 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的合作深化 - 双方启动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研究合作,并启用全新创新实验室 [8][9] - 合作模式为“研发合作+股权投资+设立北京创新中心” [8] - 2022年,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就双抗药物HBM7022达成授权合作,成为中国首个双抗药物“出海”案例 [9] - 2024年双方通过子公司诺纳生物达成第二个合作项目 [9] - 2025年3月,阿斯利康宣布在北京投资25亿美元建立新研发中心,并与和铂医药建立战略联盟,交易总额达1.75亿美元 [9] 中国本土医药创新生态与BD趋势 - 中国药企在研发投入、管线数量、国际化程度和技术原创性方面有显著提升 [11][12] - 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和资源利用方面展现出高性价比,促进创新药高效推进 [12] - 2023年中国对外合作交易量达117宗,远超2022年的87宗,呈现上升趋势 [13] - 合作模式从单纯的产品交付转向从研发起始阶段就共同参与的“共同创造”模式 [14] - 中国正从“世界药房”向全球医药创新策源地转变,实现技术平台、研发体系和创新生态的全方位输出 [14]
BioPark打造全球医药健康创新合作新枢纽
新京报· 2025-10-27 19:05
园区定位与核心吸引力 - 北京亦庄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正加快打造全球医药健康合作新枢纽 [1] - 园区凭借政策优势、创新优势、开放优势,已成为跨国医药企业在华投资的首选地 [1] - 园区规划理念为创新、国际、共享,展现出拔节生长的态势 [2] 入驻企业与投资动态 - 已吸引阿斯利康、礼来、辉瑞、拜耳、美敦力等跨国巨头以及首药控股等本土创新企业入驻 [1] - 即将落地强生、飞利浦、百时美施贵宝等一批重点项目 [1] - 阿斯利康宣布投资25亿美元,在京新建全球第六个、中国第二个战略研发中心,并拓展生物科技创新合作和本土化生产 [1] 园区规划与功能布局 - 园区占地面积约5.5平方公里,包含总部聚集区、研发转化区、医工融合区、医药智造区四个功能片区 [1] - 四大功能区周围分布着大片绿地,占园区面积的一半以上,并通过慢行系统联动 [2] - 各功能片区分别满足企业从研发、中试到大规模生产各环节的空间需求 [1] 配套设施与产业生态 - 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人才租赁住房项目、周边市政道路等项目正加快建设,配套学校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2] - 为打造创新友好型产业生态,园区将配置产教医研全要素资源,包括承接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建设生命健康产教融合基地和国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 - 来自全球62家知名国际事务所和设计院报名参加了园区的规划方案征集 [3]
北京经开区强化从研发到平台到生态圈建设全链条能力
新京报· 2025-10-27 18:51
公司战略与投资 - 阿斯利康正式启用其位于北京亦庄的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是在中国建立的第二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 [1] - 公司于今年3月宣布将在北京投资25亿美元,用于建设该研发中心及高标准产业化项目 [1] -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已于6月底在北京经开区完成实体注册,此次中心启用标志着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1] - 公司积极构建剑桥与北京之间的创新合作桥梁,活动现场四方签约就北京-剑桥-阿斯利康科学创新生态建设达成合作 [1] 研发合作与平台建设 - 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启动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研究合作,一个用于开展研究合作的全新创新实验室于当日启用 [1] - 合作将依托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与和铂医药的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和AI干湿实验室,加速新一代抗体药物研发 [1] - 和铂医药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已于今年7月在北京经开区注册成立,体现了“签约即落地”的效率 [1] - 该中心将通过与全球研发上海战略中心的协同合作,引领新药发现及临床开发工作 [1] 区域产业生态 - 北京亦庄已聚集各类生物医药企业超5000家,包括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及本土优质企业,覆盖医药健康产业全领域 [1][2] - 区域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产值近900亿元,占北京市近一半 [2] - 区域内处于临床阶段的1类创新药品种有156个,占北京市近一半,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通道产品40款,全市占比达38% [2] - 2025年至今,已有2个创新药和3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2] - 北京亦庄通过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协同与技术外溢,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共进的发展格局 [1]
Cigna Will End Drug Rebates in Many Private Health Plans in 2027
MINT· 2025-10-27 18:28
公司核心战略调整 - Cigna集团计划于2027年在其许多商业健康计划中取消处方药回扣,并将在2028年把这种无回扣模式扩展到其药房福利管理业务的客户中[1] - 公司旨在通过前期折扣而非配药后从制药商处收取的回扣来降低患者在药房的自付费用[2] - 对于高免赔额计划的参保者,品牌药物的自付费用预计将平均获得30%的折扣[6] - 此项变更最初将适用于约200万名Cigna完全保险健康计划的成员,并在2028年成为Express Scripts客户的标准选项,但客户仍可选择基于回扣的模式[7] 行业背景与争议 - 药房福利管理商(PBM)与制药商和药房签订合同,为雇主、健康计划和政府项目管理处方药计划,该体系长期依赖回扣——即配药后制药商向PBM支付的款项[3] - 去年药品回扣和其他折扣的价值达到了3560亿美元[3] - 制药商支付回扣是为了在PBM的承保药物清单上获得有利位置,批评者将这种做法比作回扣[4] - PBM行业面临立法者和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审查,FTC去年起诉主要PBM公司,指控回扣推高了胰岛素成本[8] 市场动态与竞争举措 - 公司表示此举是对市场变化的回应,包括特朗普政府降低美国药价的努力[2] - 其他主要PBM也已采取行动,例如Optum Rx表示将把100%的回转给客户,CVS Caremark推广了一种在患者配药时向其提供回扣的模式[11] - 为用前期折扣取代回扣,Cigna需要与制药商、雇主和健康计划重新谈判合同[12] - 公司目标是三年内让一半的雇主和健康计划客户采用新模式,Express Scripts拥有约1亿名会员[13] 商业模式转型与财务影响 - 取消回扣可能需要重新谈判合同,公司预计未来能与制药商谈判获得更好的折扣[12][13] - 公司承认正在对新模式进行“投资”,但对长期利润率的持久性保持信心,认为影响是“完全可控的”[17] - 尽管推动变革,但回扣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存在,公司希望推动行业转向更简单、透明的方式[15] - 公司从制药商获得的其他补偿将不再与药品标价挂钩[16]
阿斯利康在华第二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在京启用
新京报· 2025-10-27 14:20
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10月25日,阿斯利康在京正式启用全新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这是阿斯利康全球第 六个、在华第二个战略研发中心。作为公司25亿美元(约合180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的核心项目,全球 研发北京战略中心拥有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中心,旨在加速药物早期研究成果向临床开发的转 化。 这一系列部署将使阿斯利康在京员工规模增至约1700人,进一步强化其在华研发布局,并巩固北京作为 全球生命科学关键枢纽的地位。 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将与全球研发上海战略中心协同合作,引领新药发现及临床开发工作,依托北京 世界领先的科学生态系统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加速推进新一代创新药物的研发。该中心将拓展与 本地临床试验机构、高校及生物科技企业的合作,加深对疾病的认知并孵化科学创新成果。 "我们在中国,尤其是在北京,看到巨大的合作机遇,这里不仅拥有全球最具开拓性与活力的医疗体系 之一,也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群体之一,通过加强合作,建立连接,更加有效地进行沟通与协作,从 而让全世界的患者获益。"剑桥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帕特里克.亨利.麦克斯韦教授说道。 此外,阿斯利康还与和铂医药启动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研究合作。一个用 ...
阿斯利康启用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
新浪财经· 2025-10-26 20:16
公司战略与投资 - 阿斯利康正式启用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 [1] - 该中心是阿斯利康全球第六个、在华第二个战略研发中心 [1] - 中心旨在加速药物早期研究成果向临床开发的转化 [1] 合作与伙伴关系 - 阿斯利康宣布与剑桥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作 [1] - 合作将聚合专家与专业能力,在北京和剑桥大学之间建立双向联系 [1] 市场定位与发展愿景 - 公司战略旨在实现“在中国,为中国”以及“在中国,为全球” [1] - 公司将中国视为真正的内部创新源泉 [1] - 公司同时在中国开展外部合作 [1]
世界级研发中心扎堆落户,中国医疗创新加速输出全球
第一财经· 2025-10-26 19:15
跨国医疗企业在华战略转型 - 跨国医疗企业正从单纯的技术输入者转变为中国医疗行业重要的生态共创者 [1] - 中国作为全球医疗创新策源中心的地位正在进一步加固 [1] 研发中心建设与创新重点 - 阿斯利康在北京启用全球战略研发中心 拥有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中心以加速药物早期研发向临床转化 [2] - 美敦力在北京落成数字化医疗创新基地 致力于研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疾病管理解决方案 [2] - 辉瑞在上海启动研发开放创新中心 为中国本土高校、创新生物技术企业及医院提供能力建设与资源支持 [2] - 赢创在上海开设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应用研发和委托定制加工技术中心 为整个亚洲地区提供服务 [4] 中国在全球药物研发市场的地位 - 中国凭借快速的研发流程 在过去十年中已占据全球药物开发市场30%的份额 [2] - 去年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几乎占所有大型制药公司药物许可交易的三分之一 [2] - 中国目前约有1200个创新药物管线 而十年前只有约60个 [3] - 中国生物制药公司招募临床试验患者的速度是美国公司的2至5倍 [3] 企业在华研发投入与项目进展 - 勃林格殷格翰计划未来5年在华研发投入超50亿元人民币 并加速实现创新药在中国与全球同步获批 [4] - 吉利德科学在中国开展的16项研发项目中 包括10项肿瘤领域项目和6项非肿瘤领域项目 [5] - 吉利德科学中国参与的肿瘤项目中90%实现了与全球同步研发 [5] 行业合作与生态共建 - 辉瑞CEO呼吁美国制药行业加强与中国制药行业的合作 [2] - 进博会为跨国企业在中国参与健康生态体系共建提供重要催化平台 [4] - 吉利德科学在进博会期间将与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签约"HIV快速启动治疗"等项目 [4]
阿斯利康在京启用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并深化本土合作,加速落地25亿美元在华投资计划
搜狐财经· 2025-10-26 11:24
公司战略与投资 - 公司在北京正式启用全新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这是其全球第六个、在华第二个战略研发中心 [1] - 该中心是公司25亿美元(约合180亿人民币)投资计划的核心项目 [1] - 这一系列部署将使公司在京员工规模增至约1700人 [3] 研发中心功能与定位 - 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拥有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中心,旨在加速药物早期研究成果向临床开发的转化 [1] - 该中心将与全球研发上海战略中心协同合作,引领新药发现及临床开发工作,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药物 [1] - 中心将拓展与本地临床试验机构、高校及生物科技企业的合作,加深对疾病的认知并孵化科学创新成果 [1] 合作与生态系统建设 - 公司宣布与剑桥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建立四方合作,以促进全球协作并加速新药研发 [3] - 合作将深化两大科学生态系统间的协作,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培训及人才交流,加强北京与剑桥大学之间的连接 [3] - 公司与和铂医药启动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研究合作,并启用毗邻北京战略研发中心的全新创新实验室 [3] 公司背景与在华业务 -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研发、生产及营销处方类药品的全球生物制药企业,重点关注肿瘤、罕见病及生物制药等领域 [4] - 公司自1993年进入中国,已将40多款创新药物带到中国,专注肿瘤、心血管、代谢、呼吸等治疗领域 [5] - 公司中国总部设于上海,并在上海和北京设立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同时在中国多地设立区域总部和生产供应基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