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AZN)
搜索文档
和铂医药-阿斯利康北京创新实验室揭牌
新华财经· 2025-10-26 09:52
合作模式与战略意义 - 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的创新实验室正式揭牌,标志着双方“研发合作+股权投资+建立北京创新中心”的多元化合作模式正式形成 [2] - 该合作模式突破了以往中外药企合作的传统路径,是双方战略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2] - 合作将聚焦于肿瘤与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共同开拓包括多特异性抗体在内的新一代创新疗法 [2] 合作分工与技术融合 - 合作将形成前端发现与后端开发的高效接力:和铂医药凭借其抗体技术引擎负责分子的早期研发,阿斯利康则主导后续的全球开发与商业化 [2] - 创新实验室是将和铂医药全人源抗体技术与阿斯利康在疾病生物学、临床开发、AI药物设计等领域深厚积淀相融合的战略枢纽 [2] 北京创新中心与生态升级 - 和铂医药北京创新中心同步揭牌,公司将充分利用北京的创新资源,更紧密地对接全球合作伙伴 [3] - 此举旨在将Harbour Mice抗体技术平台与全球前沿研发需求深度融合,完成从“技术出海”向“生态共建”的升级 [3] 合作历史与平台价值 - 和铂医药的抗体技术平台已与阿斯利康、辉瑞、大塚、艾伯维、莫德纳等多家跨国药企达成合作,累计总金额超百亿美元 [3] - 双方合作自2022年持续深化:2022年就HBM7022达成首次授权合作,实现中国首个双抗药物“出海”;2024年通过子公司诺纳生物达成第二个合作项目;2025年获得阿斯利康溢价入股并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3]
阿斯利康中国“双中心”助力全球研发,25亿美元投资加码AI和前沿转化
第一财经· 2025-10-25 22:25
公司战略与投资 - 公司正式启用全球第六个、在华第二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是其25亿美元(约180亿人民币)投资计划的核心项目[1] - 该中心拥有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中心,旨在加速药物早期研究成果向临床开发的转化[1] - 公司持续扩大在华研发、生产、运营布局,累计投资超50亿美元,目前全球六大战略研发中心有两个落户中国[6] - 2023年以来,公司投资超17亿美元加码中国制造,持续构建本土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全球生产供应网络[6] 研发布局与能力 - 北京战略中心将与上海战略中心协同合作,引领新药发现及临床开发工作[4] - 公司中国与全球研发管线的研发同步率达100%,中国研发团队主导了近20项全球临床试验[7] - 公司计划到2030年底推出20款全球创新药,中国研发管线内有超过200个项目,每年新增10-15个项目[7] - 今年以来,公司已有13个新药新适应症在华获批[7] 合作与生态构建 - 公司宣布与剑桥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建立四方合作,深化科学生态系统协作[5] - 公司与和铂医药启动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研究合作,并启用全新创新实验室[5] - 自2023年以来,公司与14家中国本土创新药企达成15次授权合作,覆盖抗体偶联药物、细胞疗法等前沿领域[14] - 公司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已投资28家中国创新企业,支持其全球化发展,在管资金规模约5.5亿美元[14] 临床研究与医疗合作 - 公司在全国与近500家医院开展160多个临床项目,早期研发项目占比高达23%[8] - 过去三年里,公司与北京的30多家医院合作,开展了逾180项临床试验[8] - 公司与北京肿瘤医院共同建立了胃癌卓越中心,是其在亚洲的首个卓越中心[8] - 公司分别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建“胃癌卓越中心”、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共建“肺癌卓越中心”[8] 本土市场深耕与产品引入 - 公司自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将40多款创新药物带到中国[6] - 公司通过无锡、泰州、青岛、北京四大全球生产供应基地,向70多个国际市场输送优质创新药[6] - 公司专注中国患者需求迫切的治疗领域,包括肿瘤、心血管、肾脏、代谢、呼吸等[6] - 未来两年内公司正加速引入多款新药至中国,覆盖慢性病、肿瘤、罕见病等广泛治疗领域[16] 疾病管理与健康生态 - 公司支持打造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已落地全国1700多家医院,惠及超过320万名患者[15] - 公司打造的乳腺专病中心已惠及300多家医院、20余万就诊人次,目标三年内覆盖超过10万患者[15] - 公司支持开展的县域医生远程培训项目已覆盖11个省的18个县,培训超过4800人次的县级医疗机构人员[16] - 该项目有来自北京市22家三甲医院的64名专家参与,助力提升基层诊疗水平[16] 行业政策与市场环境 - 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的策源地,约三分之一的全球创新药授权交易是与中国生物制药企业达成的[7] - 北京市发布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推进设立国家生物技术学院,启动建设北京临床研究中心[7] - 北京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为全球医药企业创造更加广阔发展空间[3] - 国家鼓励外资企业在华扩大投资,引导本土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拓展“在中国、为世界”格局[6]
和铂医药-阿斯利康北京创新实验室揭牌 新一代抗体药物研发步入“加速通道”
证券时报网· 2025-10-25 21:33
合作里程碑与模式创新 - 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的创新实验室于10月25日在北京正式揭牌,标志着双方“研发合作+股权投资+建立北京创新中心”的多元化合作模式形成 [1] - 该创新实验室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将和铂医药全人源抗体技术与阿斯利康在疾病生物学、临床开发、AI药物设计等领域积淀融合的战略枢纽,是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5] - 这一合作模式突破了以往中外药企合作的传统路径,双方合作从2022年的单一授权逐步扩展至2025年的生态共建 [7] 技术平台与研发能力 - 和铂医药拥有全球稀缺的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平台及其2.0版本HCAb PLUSTM技术平台体系,突破了传统模型免疫原性高、效率低的瓶颈 [6] - 公司已搭建抗体药物创新开发平台与AI干湿实验室平台,即将正式投入使用,助力多领域新一代治疗性抗体研发 [3] - 2.0版本技术平台将应用拓展至双特异性抗体、多特异性抗体、ADC、CAR-T、RNA疗法及AI等前沿领域,重塑研发范式 [6] - 诺纳生物推出AI辅助药物发现引擎Hu-mAtrIxTM,并与Harbour Mice平台无缝集成,大幅提升研发效率 [7] 全球化合作与商业拓展 - 和铂医药的抗体技术平台已与阿斯利康、辉瑞、大塚制药、艾伯维、莫德纳等多家跨国药企达成合作,累计总金额超百亿美元 [6] - 公司获得阿斯利康溢价入股以及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增持股份至7.05% [6] - 公司未来将通过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打造新药创新策源地,持续推进平台的开放式商业化,拓展更多治疗领域和更前沿的药物分子形式 [5] - 公司实现了从技术授权到产品合作,再到平台赋能的跨越,走出“平台化、全球化、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8] 管线进展与战略规划 - 和铂医药自研管线已从早期的5款产品扩展至20余款,涵盖肿瘤、炎症及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前沿治疗领域 [8] - 2025年,公司全面迈入3.0阶段,致力于构建三大增长引擎:依托子公司诺纳生物的抗体技术平台、携手跨国药企的战略合作、以及实现中后期管线全球价值最大化 [6] - 新成立的lancéTherapeutics聚焦开发针对肥胖症的新一代疗法,通过改进诺纳生物的Hu-mAtrIxTM AI平台支持其双特异性抗体发现 [7]
投资25亿美元!阿斯利康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落地北京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5 21:01
阿斯利康研发中心启用与投资 - 公司正式启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BioPark的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这也是其在中国建立的第二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 [1][3] - 公司计划在北京投资25亿美元,用于建设该研发中心及高标准产业化项目 [5] - 公司全球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已于6月底在北京经开区完成实体注册,标志着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6] 研发中心战略定位与合作 - 新研发中心将依托北京的科学生态系统和人工智能优势,加速推进新一代创新药物的研发 [3] - 中心将通过与中国上海的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协同合作,引领新药发现及临床开发工作 [3] - 公司将积极拓展与本地临床试验机构、高校及生物科技企业的合作,加深对疾病的认知并孵化创新成果 [3]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生态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已吸引阿斯利康、礼来、辉瑞、拜耳、美敦力等跨国巨头及首药控股等本土创新企业入驻 [8] - 北京亦庄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产值近900亿元,接近北京市总产值的50% [8] - 该区域有156个处于临床阶段的1类创新药品种,占北京市近50%,并有40款产品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通道,占全市38% [8] 国际创新合作 - 公司正积极构建英国剑桥与北京之间的创新合作桥梁 [6] - 剑桥大学、北京市科委、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与公司四方就北京-剑桥-阿斯利康科学创新生态建设达成合作 [6] - 合作各方将加强北京与剑桥大学的联系,通过共享教育、培训及人才交流等,共同加速全球生物医药创新 [8]
启用全球战略研发中心 阿斯利康加速落地25亿美元在华投资计划
证券时报网· 2025-10-25 19:44
公司战略投资 - 阿斯利康在北京正式启用全新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这是其全球第六个、在华第二个战略研发中心 [1] - 该中心是公司25亿美元(约合180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的核心项目 [1] - 一系列部署将使阿斯利康在京员工规模增至约1700人 [2] 研发中心定位与功能 - 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拥有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中心,旨在加速药物早期研究成果向临床开发的转化 [1] - 中心将拓展与本地临床试验机构、高校及生物科技企业的合作,加深对疾病的认知并孵化科学创新成果 [1] - 与全球研发上海战略中心协同合作,引领新药发现及临床开发工作,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1] 合作与生态构建 - 公司宣布与剑桥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建立合作 [1] - 与和铂医药启动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研究合作,并启用一个毗邻研发中心的全新创新实验室 [1] - 合作旨在全面深化世界领先的科学生态系统之间的协作,共同加速创新 [1] 战略意义与影响 - 依托北京科学生态系统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加速推进新一代创新药物的研发 [1] - 进一步强化公司在华研发布局,并巩固北京作为全球生命科学关键枢纽的地位 [2] - 通过与中国科研与生物科技界合作,融合前沿技术与科学实力,为中国乃至全球患者带来诊疗变革 [1]
AstraZeneca found in breach of industry code over Symbicort marketing, industry body says
Reuters· 2025-10-24 16:51
违规事件裁定 - 阿斯利康被裁定违反了英国制药行业的行为准则 [1] - 违规行为涉及对哮喘药物信必可的误导性宣传 [1] - 误导性宣传暗示该药物适用于所有12岁及以上的新诊断患者 [1] - 裁定由行业自律机构于周五公布 [1]
【跨国公司在中国】“稳外资”政策加持 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未来”
经济观察报· 2025-10-24 14:30
政策导向与外资环境 -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拓展国际循环 [1] - 中国通过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推出《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20条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1] - “十四五”期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7087.3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014家,同比增长11.7% [1] 航空制造业 - 空客在天津启用第二条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预计2026年初全面运营 [2] - 预计未来20年中国市场对飞机需求达9500架,约占全球需求的20% [2] - 空客在中国直接采购的工作包超90%由中航工业制造,中航工业是其全球第一大非发动机供应商 [7] - 空客天津总装线自2008年累计交付780余架A320系列飞机,2024年有25%交付到中国以外市场 [7] 饮料食品行业 - 可口可乐2025年三季度无糖可口可乐全球销量增长14%,亚太市场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3] - 太古可口可乐郑州新工厂投产,年产能突破100万吨,是其120亿在华投资承诺的首个世界级工厂 [3] - 太古可口可乐计划在海南、苏州、广东等地新建或投产生产基地 [3] - 太古可口可乐郑州工厂采用全球首创“智能机器人拣配”方案,实现全流程智能调度 [6] 酒店与旅游业 - 希尔顿集团在华运营酒店数量突破888家,上海成为全球第三座拥有两家华尔道夫酒店的城市 [5] - 希尔顿过去十二年客房数量增长近十倍,近年平均每年新开超100家酒店,2025年达到每两天新开一家的速度 [5] - 希尔顿计划实现在华酒店数量翻倍,并加码奢华与生活方式酒店布局,预计规模突破100家 [5] - 国庆中秋假日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增加1081.89亿元 [4] 消费品与制造业 - 欧莱雅集团2025年前三季度在中国大陆实现低个位数增长,第三季度提速至中个位数增长 [4] - 2024年制造业利用外资中高技术领域占比提高到43.7%,外资企业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占比接近50% [2][6] - 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企业超123.9万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0.6万亿元人民币 [2][6] 医疗与高科技产业 - 波士顿科学中国区首个生产制造基地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业,实现在华“自主生产” [8] - 2025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278.7亿元人民币,医疗器械、化学药品制造业等领域增速显著 [7] -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预计明年投入运营,业务涵盖细胞技术、基因诊断等 [7] 相关ETF产品表现 - 食品饮料ETF(515170)近五日涨跌-1.52%,市盈率20.48倍,最新份额118.6亿份 [10]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涨跌-1.29%,市盈率42.12倍,最新份额76.1亿份 [10]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涨跌-2.80%,最新份额27.5亿份 [10]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涨跌2.11%,市盈率119.33倍,最新份额3.5亿份 [11]
“减肥药巨头”诺和诺德裁 9000 人,跨国药企裁员风暴来袭,中国市场凭创新成“破局密钥”
华夏时报· 2025-10-24 10:32
全球制药行业裁员潮概况 -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生物制药领域发生62起裁员事件,前三个季度累计达190起,已逼近2024年全年192起的总量[2] - 裁员潮由行业巨头主导,仅下半年头部企业裁员规模已超2万人,涉及默沙东、诺和诺德、辉凌、Moderna等[2] - 裁员呈现“规模空前、精准聚焦”的特征,波及从行政岗到核心研发、销售团队的各个层级[2][3] 主要跨国药企裁员举措 - 默沙东启动6000人裁员计划,覆盖行政、销售及研发部门,作为“2027年前年省30亿美元”战略的核心,预计每年直接降本17亿美元[3] - 诺和诺德宣布全球裁员9000人,占总人数11%,超半数岗位来自丹麦总部,目标在2026年底实现年节省12.6亿美元[3] - 中小型药企同样承压,辉凌全球裁员500人(占比7%),为连续第三年优化人员;莫德纳(Moderna)裁员10%,员工总数缩至5000人左右[3] 中国市场调整策略 - 中国市场成为“特殊战场”,部分企业如吉利德、住友制药通过裁员调整在华资源配置[2][4] - 裁员凸显“靶向调整”属性,例如梯瓦(Teva)中国区重点缩减传统仿制药销售团队,转向肿瘤药管线[4] - 与裁员形成对比,阿斯利康逆势加码,2025年在华追加25亿美元研发投入[2][8] 细分领域与裁员动因 - 细胞与基因疗法成为全球裁员重灾区,诺和诺德裁员主要波及细胞治疗部门[5] - 萨雷普塔治疗公司(Sarepta Therapeutics)7月激进裁员500人,占比36%,年省成本4亿美元,背后是其基因疗法Elevidys因安全问题被加黑盒警告[5] - 裁员潮的底层逻辑源于专利悬崖、研发低效与市场竞争的三重压力,例如默沙东的K药贡献其制药业务55%收入(2024年销售额达295亿美元),但专利保护期临近且缺乏替代产品[7] 中国市场的新机遇与行业重构 - 中国市场显现韧性,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金额达600亿美元,30%涉及细胞疗法,“中国研发 + 全球商业化”模式成为跨国药企控本新选择[6] - 中国III期临床受试者成本仅为美国1/3,推动阿斯利康等企业将40%早期研发项目转移至中国[7] - 人才从跨国药企向本土药企流动,推动国产管线向“first-in-class”突破;中国CDMO行业借势崛起,承接大量外包订单[8] - 数字化与AI融合成为降本关键,2025年全球药企AI投入达180亿美元,阿斯利康利用百度飞桨平台处理50万例慢阻肺患者数据,默沙东通过阿里健康网络将临床入组时间从12个月压缩至6个月[9]
AstraZeneca PLC (AZN): A Bull Case Theory
Yahoo Finance· 2025-10-23 02:31
公司估值与市场表现 - 阿斯利康股价在10月3日报收于85.31美元 [1] - 公司市盈率方面,滚动市盈率为31.51,远期市盈率为16.31 [1] 核心产品与商业成就 - 旗舰抗体药物偶联物Enhertu在2024年产生约25亿美元的全球收入 [3] - Enhertu采用“智能炸弹”机制,能将化疗药物精准递送至HER2阳性癌细胞,最大限度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害 [2][3] - 该药物已获批用于治疗乳腺癌、胃癌和肺癌,并持续获得监管批准,扩展至更多实体瘤适应症 [2][4] 研发管线与战略定位 - 公司在抗体药物偶联物和靶向癌症治疗领域是领先者,拥有强大的已上市和开发阶段治疗药物组合 [2] - 除Enhertu外,公司拥有多个处于早中期研发阶段的其他抗体药物偶联物和靶向疗法,例如CFTX-1554和MEDI2228 [4] - 公司专注于高效力、精准肿瘤治疗,其战略定位在于快速演变的市场,拥有多个近期和长期的增长催化剂 [5] 投资前景总结 - 公司结合了已验证的商业成功与强大的研发管线,为投资者提供了当前收入生成和未来潜在上行空间的双重暴露 [5] - 看涨观点强调公司在抗体药物偶联物和靶向癌症疗法领域的领导地位 [6]
外企持续加大在华投入 彰显中国市场“磁吸力”
证券日报· 2025-10-23 00:40
外资企业表态与高层互动 - 空客公司首席执行官傅里表示公司愿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促进中法、中欧经贸合作[1] - 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表示公司将继续坚定扎根中国、深耕中国,积极参与中国高质量发展[1] - 商务部副部长凌激主持召开外资企业圆桌会,与会外资企业期待“十五五”规划提供更大发展空间,愿继续加大在华投入[1] 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实例 - 德国模德机床中国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落户四川成都[2] -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在北京经开区完成工商注册,预计将于明年正式投入运营[2] - 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第二基地全价值链超级工厂项目在江苏南京开工[2] - 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在天津开诊[2] 中国市场吸引力与政策支持 - 外资企业认可中国政府持续扩大开放,在稳外资、促发展方面展现出坚定决心与务实举措[1][2] - 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动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潜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高效配套对外资具有强劲吸引力[1] - 山东对标国家《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出5方面23条务实措施,完善跨国公司恳谈会等常态化沟通机制[2] 外资企业关注焦点与建议 - 市场准入、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是外资企业的关注焦点[3] - 建议继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特别是在高科技和服务业领域,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3] - 建议构建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