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con
搜索文档
大连写字楼及零售市场报告
戴德梁行· 2025-02-09 08:28
大连写字楼与零售市场概况 2017年第一季度 宏观经济概况 2 大连宏观经济概况 北中国区主要城市经济数据(2016年) | | 大连 | 天津 | 青岛 | 沈阳 | 西安 | | --- | --- | --- | --- | --- | --- | | 人口(万) | 595.6 | 1,547(2015年) | 920.4 | 829.2 | 871(2015年) | | 面积(市区) (平方千米) | 2,415(2015年底) | 183 | 1,471 | 3,495 | 10,108(2015年) |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8,150 | 17,885.4 | 10,011.3 | 6,712 | 6,257.2 | |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 3,162.2(2016 Q3) | 9,661.3 | 5,479.6 | 2,562.7(2016 Q3) | 3,827.4 | | 失业率 | 2.9% | 3.5% | 3.1% | 3.1% | 3.4%(2015年)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3,410.1 | 5,635.8 | 4,104.9 | 3,98 ...
消费新格局-中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
戴德梁行· 2025-02-09 08:2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内需成战略基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可促进全国消费增长和提质升级;随着科技、收入、人口结构和城市群发展,城市群中产阶层、�城青年、“银发上网族”成消费主力,需求等有新变化;品牌商和零售物业业主可借东风挖掘消费增长点,从多方面撬动中国城市消费潜力 [3][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解码中国消费者趋势 - 城市群中产阶层:是中国消费升级主要力量,“悦己消费”兴起,分为社交、即时、发展型;消费理念向新务实主义转变,看重产品品质等因素,获取商品信息和购买渠道多元化;传统文化回归,93%消费者愿为含中国元素商品付费 [66][75][80] - �城青年:数量达2.27亿,成消费升级新生力量,消费潜能大,对新消费品牌和创新娱乐活动需求增加;精神消费持续扩大,休闲娱乐消费需求吸引业态品牌和文旅IP下沉 [91][92][106] - “银发上网族”:50岁以上人口4.87亿,该群体成网络消费新生力量,网购商品范围扩大;有年轻消费心态,旅游休闲消费占比大,成为文旅市场重要消费群体 [113][128][129] 撬动中国城市消费潜力 - 城市商业“第三空间”:有温度的“第三空间”是生活、休闲、娱乐和体验文化空间,如北京亮马河;具有城市调性的“第三空间”需盘活存量资产,适应不同城市消费特色;智慧城市商业“第三空间”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多方面数字化升级,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和商店已公布 [134][143][148] - “首店经济”:首店引进和聚集带动消费增长、推动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转型;中国首店经济快速增长,上海、北京等城市积极引进;营商环境优化,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全球品牌商加大在华投资 [163][165][166]
香港人才住房报告 : 新的利基行业
戴德梁行· 2025-02-09 08:2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香港作为全球门户城市,为吸引和留住人才推出多项政策,促使人才住房成为新的细分市场。报告探讨了香港人才住房供需动态、市场概况及投资机会,指出学生住房、合居和多家庭资产等领域具有发展潜力[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政策 才能 - 香港特首李家超在2022年政策演讲中强调吸引人才重要性,因2022年劳动力减少2.4%至378万人,政府成立新人才服务单位并引入新策略政策[8] - 推出优秀人才通行证方案(TTPS),吸引有丰富经验或优秀学历人才,授予24个月逗留时间,有年收入≥HK$250万等三类精英人才可申请,每年配额10000个[9] - 暂停优质移民入学计划(QMAS)年度配额两年,改善审批流程[10] - 增强技术人才准入方案(TechTAS),提高科技公司雇佣额外本地员工要求以支持创新技术产业发展[11] - 延长非本地毕业生安排(IANG)逗留限制至两年,试点扩大范围至香港大学GBA校区毕业生[13] - 简化一般就业政策(GEP)和《大陆人才和专业人员入学计划》(ASMTP),对人才清单职位或年薪≥HK$200万职位空缺,无需雇主提供本地招聘困难证明[14] - 符合条件的传入人才购买首个住宅物业并成为永久居民后仍持有,可获退还已缴纳的额外印花税[19] 青春 - 政府扩大青年旅舍计划(YHS),支持非政府组织提供青年旅舍,确定合适土地销售地点鼓励开发商参与,要求试点预留公寓作青年旅舍[22] - YHS于2011/12年度提出,非政府组织在未利用土地建宿舍由政府资助,自筹资金管理,目前至少七个项目进行中,2025年起完成,涵盖超3400个青年宿舍[23] - 青年旅舍租金不超附近市场租金60%,申请人需接受收入和资产测试,无香港住宅单位,为18 - 30岁工作青年且为永久居民,首租期≥2年,总停留不超五年[24] - 政府资助非政府组织租用酒店和宾馆作青年旅舍,目标五年内提供额外3000个宿舍,已批准铜锣湾莫里森蝴蝶精品酒店、荃湾尼娜酒店等项目[26] 当前市场景观 - 疫情后香港人才流入反弹,2020 - 2022年外籍人士和大学生总数CAGR为9.6%,2013 - 2019年为6.3%,过去十年年均人才约67500人,但住房价格高,年轻外籍人士倾向租赁住房[32] - 过去十年教资会资助大学学生总数增长9%,非本地学生人数增长近50%,比例从15%提至20%,但学生与床比率显示现有宿舍容量不足,部分学生需校外住宿[37] - 香港高人口密度和有限生活空间使共享居住和多户住宅需求增长,年轻专业人士倾向灵活租赁解决方案,校园宿舍短缺推动校外学生住宿发展[43] 中国大陆 & 海外经验 比较人才政策 - 中国大陆人才公寓计划由政府驱动,吸引特定行业专业人士,提供租金补贴等激励;新加坡、英国私人主导的人才住房如学生住宿和合住公寓更常见[50] - 不同国家和城市有不同人才政策和住房示例,如上海、深圳、新加坡等针对不同人才群体有相应住房补贴和优惠政策[51] 海外人才房屋示例 - 前海龙湾国际人才公寓预计2024年建成,为前海高端人才租赁公寓,提供1036套65 - 155平方米公寓供符合条件企业员工租赁[55] - 虹桥人才公寓预计2023年第一阶段建成,涵盖27栋建筑、5300套公寓和1697个地下停车位,户型以20 - 30平方米一居室为主,提供约30000平方米配套服务设施[56] - 新加坡Coliwoo Orchard Co - living于2023年第一季度推出,将住宅物业翻新为22层合居场所,含135个单元、411个房间,步行5分钟到果园捷运,入住率98%[57] 才能住房作为一种新产品在香港(投资角度) 学生住房 - 香港学生住房与美欧相比处于发展阶段,但因国际学生增多,市场成为新利基行业,常通过酒店和住宅资产转换,具有稳定现金流、可签主租赁合同、维护成本低等优势[62] - 学生住房位置分布中东方占36%、南方占28%等,案例Y83项目2022年3月收购酒店转换为学生公寓,靠近大学,5个月完成转换,有388个房间可快速产生收入[64][65] 共同生活 / 多家庭 - 过去两年香港共同生活 / 多家庭住房部门增长,用户包括年轻专业人士、学生和商务旅客,多家庭指单一房东拥有多个住宅租赁公寓;与全球主要城市相比概念较新[69] - 2021 - 2022年有五大交易,如Q4 2022王安等收购新蒲岗Pentahotel花费20亿港元等;资产位置分布中沙田占32%、九龙占26%等;投资中单一买方占74%、合资占26%[70][71][73] - Weave是活跃的租赁住宿提供商,专注酒店或住宅建筑转换,在香港超九处物业,2022年收购总额达26亿港元,均为合资项目[77] 政府 - LED人才屋 - 香港传统上政府主导的人才住房少见,土地政策侧重公共和私人住房供应,但随着对创新技术重视,新田I&T NM开发预计提供超12万个工作岗位,政府提议发展6400套人才住房[79] - 目前仅有香港科学园的InnoCell一个政府主导项目,17层约500床,租金为市场价格60%左右,推动共享工作与居住概念等[80][82] 投资机会 人才屋 - 拼图的缺失部分 - 香港纯粹学生住房项目少,非本地学生数量预计增加且校园宿舍供应短缺,学生住房部门需求将稳步增长[84] - 年轻新晋外籍人士面临住房成本高和租赁公寓选择有限问题,共同生活和多户住房可提供其他选择[85] - 学生住房、共同生活、多户住房区别主要取决于目标租户,学生住房适合学生,合住适合个人和情侣,多户住房适合家庭[86] 投资者需要考虑的角色 - 业主 - 运营商模式中业主负责建筑各方面,具有适应运营政策灵活、有财务激励、品牌协同等优势,适合长期投资[89] - 纯投资者模式主要进行资本投资,与运营商合作管理资产日常运营,适合希望短期获得风险敞口的机构投资者[92] 从酒店和住宅转换 - 酒店转换时间框架短,保留重新转换回酒店用途灵活性,适合长期投资开发商和投资者;住宅转换可提供住宅部门风险敞口,保留分层销售退出灵活性,但合适住宅建筑可用性有挑战[94]
城市更新4.0 - 迈向卓越的办公空间
戴德梁行· 2025-02-09 08:28
城市 更新 迈向卓越的办公空间 大中华区租户研究 目录 2 CUSHMAN & WAKEFIELD 01 内容概要 02 什么是城市更新 4.0 ? 03 租户选择更新 / 改造后办公空间的驱动力 04 总结 05 附录 01 内容摘要 城市更新 4.0 将是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一 个极为重要的阶段。通过建造智慧、高效 以及可持续的卓越城市中心,城市更新 4.0 将推动中国城市经济更上一层楼,并在日 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为这些城市物业 资产的增值保值提供保障。 城市更新 4.0 对推动中国城市下一阶段的 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可持续的卓越城 市中心建设不断加快,政府、投资者 / 开 发商和终端用户 / 租户,包括写字楼租户, 需要了解更多与城市更新 4.0 相关的研究 主题,吸取国内外各种优秀案例的先进经 验,并将其付诸实践。 尤其对写字楼租户来说,城市更新 4.0 帮 助企业在空间成本、员工工作效率、员工 幸福指数以及人才吸引与留用方面取得了 重要突破。同时,这些也是中国写字楼租 户们在挑选潜在办公空间时重点考虑的四 个驱动力因素。 CUSHMAN & WAKEFIELD 1 02 什么是城市更新 4.0? ...
走向“城市里”的创新区——全球领先创新区启示录
戴德梁行· 2025-02-09 08:28
走向"城市里"的创新区——全球领先创新区启示录 / 1 2014年,布鲁金斯学会的布鲁斯·凯茨(Bruce Katz)首先提出了"创新城区"(Innovation District) 的概念,认为创新城区是一种刺激城市增长与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引入新的经济活动和创新生态,将衰 败城区、旧工业区、滨水旧码头等区域进行再次开发。换句话说,创新区是以创新型产业发展为驱动的 城市更新理念。不同于传统的通过商业发展来振兴城市,创新区通过产业与企业的发展,帮助所在的城 市或都市圈提高区域价值,提升全球竞争力,从而驱动城市的繁荣发展。 21世纪以来,全球进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成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核心动力。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 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图1)。伴随着城市更新、产业转型等发展需求,我国越来越多 的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开始重视通过发展产业以驱动城市的更新与升级,替代传统只关注物理空间 改造与更新的模式。北京回龙观和中关村西区、深圳华强北等我国一线城市的城市组团正大力开展创 新活动,从而激活城市存量空间,培 ...
坐班+远程 中国内地的混合办公模式
戴德梁行· 2025-02-09 08:2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混合办公模式提供更高工作灵活性,提升员工独立性与工作生活平衡,提高敬业度 [10][18][120] - 尚未考虑实施/未实施混合办公模式的企业与正在考虑实施/已经实施混合办公系统的企业数量大致平分,各占约50% [13][120] - 未来全球(包括中国)许多城市办公场所将融合远程与办公室办公,技术是保持员工沟通和维持生产力的关键 [15][31][12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摘要 - 混合办公指一段时间回办公室办公,一段时间远程办公,提供更高工作灵活性,提升员工独立性与工作生活平衡,提高敬业度 [10][18] - 混合办公相关技术发展多年,但企业此前对灵活办公制度谨慎,新冠疫情使各地组织机构迅速适应并采用混合办公模式 [10][28] - 混合办公有好处也有缺点,戴德梁行研究部上半年对中国内地房地产专业人士进行调查研究 [11] - 调研结果显示未实施与实施混合办公模式的企业数量大致平分,新冠疫情加快实施决定,模式由管理层推动,千禧一代和Z世代最喜欢,优势是员工可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挑战是员工间工作关系减弱,多数实施企业对办公空间重新设计 [13] 引言 - 报告将阐明混合办公定义、全球发展趋势,分析优缺点,提供企业采用前需考虑的要点 [18] 什么是混合办公 - 混合办公通过协同办公平台,允许员工在办公室或远程工作,部分员工定期在办公室,部分大部分时间远程工作 [20] - 典型混合办公空间预留会议、协作等空间,个人分配空间少,旨在提供工作生活平衡,与公司文化等联系起来 [20] 全球发展趋势 - 混合办公相关技术发展多年,但企业此前对灵活办公制度谨慎,新冠疫情使各地组织机构迅速适应并采用混合办公模式,多数员工居家办公 [28] - 疫情结束后,混合办公成为全球许多城市工作“常态”,未来办公场所将融合远程与办公室办公,技术是关键 [31] 混合办公的优势 - 员工能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可根据偏好制定计划、安排事项,实现工作生活平衡 [33] - 增加员工满足感和幸福感,提高忠诚度,降低流动率 [33] - 员工更高效利用时间,节省通勤时间,提高工作责任感和自主权,促进工作产出和质量,提高效率 [33] - 减少办公空间需求,降低租赁、管理和公用事业成本 [33] - 减少办公租赁和通勤成本,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有益于环境可持续发展 [35] 混合办公的劣势 - 团队参与度和归属感降低,员工与公司文化连接减少 [39] - 挤压休息时间,给员工带来工作压力,使其精疲力竭 [39] - 员工面对面学习、培训和指导机会少,获得工作资源和设备少 [39] - 管理层不看好远程工作,现有办公空间需改造,增加成本 [39] 中国内地的调研结果 - 超68%受访者所在企业总部位于中国内地 [44][45] - 受访者从事行业排名前三的是房地产、专业服务和金融 [47][48] - 50%受访者表示所在企业未采用混合办公模式,略高于采用的比例 [50][51] - 企业不采用混合办公模式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控制和工作效率,超33%受访者认为是员工的面对面互动等需求 [54] - 超86%采用并实施混合办公模式的企业受访者认为新冠疫情加快了决定 [56][57] - 超90%选择实施混合办公模式的企业受访者表示由管理层推动 [59][60] - 50%受访者所在企业为某些部门员工建立混合办公工作系统 [62][63] - 中国内地千禧一代和Z世代最赞成采用和实施混合办公模式,分别占超50%和36% [64][65] - 超63%受访者认为采用和实施混合办公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员工可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其次是更有效利用时间和更好的工作生活平衡 [67][68] - 选择实施混合办公模式的企业面临的三大挑战是员工间工作关系减弱、工作协作机会减少、工作流程中断 [71][72] - 选择混合办公模式的内地企业员工在办公室主要进行协作、与经理对接和使用工作资源 [74][75] - 混合办公模式下内地员工在远程办公时主要进行独立工作、与客户对接和接受培训 [79][80] - 内地员工喜欢混合办公模式的主要原因是灵活性可平衡其他职责,其次是无需通勤 [84][85] - 超31%员工选择“不知道”更喜欢的远程办公频率,占比第二和第三的是每周4天和3天,预计国内员工远程办公平均天数会减少到1到2天 [88][89] - 超36%受访者希望领导只对员工每周在办公室天数有要求,超31%希望领导协调排班表使员工每周至少一天在办公室 [92][93] - 超54%采用混合办公模式的企业对办公空间进行了重新设计,超31%的企业未重新设计 [97][98] - 未重新设计的企业中,超57%表示未来会考虑重新设计 [99][100] - 重新设计办公空间的主要方向是更灵活的空间、更多协作空间、更多舒适/社交/休闲和未分配的空间 [101] - 超83%受访者认为重新设计的办公空间需要进一步改进 [103] - 重新设计的办公空间最需要改进的是安静工作空间和协作空间 [104] 实现混合办公模式 – 需要考虑什么 - 政策方面,需制定混合办公工作指南,解决定义、期望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105] - 空间重配置方面,需考虑空间大小、设计等,灵活调整,体现公司品牌,鼓励协作,考虑客户使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107] - 技术和工具方面,需了解所需硬件和软件,包括远程办公、在线交流、团队合作和办公室管理员等系统和功能 [110] - 不存在适合所有人的混合办公解决方案,组织机构需考虑自身业务,找到定制解决方案 [114]
只租不卖 住宅市场新思潮 - 中国住房租赁市场小探
戴德梁行· 2025-02-09 08:28
TAN & AKEFIEND 只租不卖 住宅市场新思潮 中国住房 租赁市场小探 7017年81 从广州首提"粗响同权",引发全民大讨论,到九部委 联合发文并选取 12个城市开展住房租赁市场试点,武汉 郑州、杭州、济南等地火速出台租赁住宅市场建设或户 相关政策,期间上海首次成交2幅租赁住宅用 1个月内,住宅租赁相关政策及市场动作不断。 一时间令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进程大大提速,也让住房租 贯市场的未来成为了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现状与不足 住宅租赁市场远远落后 市场化的租赁体系亟待发展 自上世纪 90年代末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 后,在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不断深入推 进的背景下,我国市场化的房地产开发亦 迅猛发展,住宅开发投资额从2000年的 3,582 亿元上升到 2016年的 68,704亿 元,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发挥了 巨大作用。反观住房租赁市场,除有限的 由政府主导的以低收入者或特定人才为对 象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外,市场化的住房租 赁多年以来并未受到太多关注,参与各方 几乎"自由发展",缺乏相关制度规范, 也未培育出规模化的运营企业,社会问题 不断 -- 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 在以商品住宅买卖和保 ...
新市场 新机遇 - 企业如何搭上“一带一路”的快车
戴德梁行· 2025-02-09 08:28
企业如何搭上 新市场 新机遇 "一带一路"的快车 2017 年 8 月 大中华区租户研究 目录 01 02 03 04 05 摘要 什么是"一带一路"? 中国企业新商机 海外企业如何受益 总结 "一带一路" 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 和海外企业"走进来" 将产生何种影响? 摘要 "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经济合作倡 议,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旨在加强欧亚非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该战略突显了中 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决心,表明了与沿线各 国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宏大经济愿景。 目前中国企业已成为全球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 年 《财富》世界 500 强的中国上榜企业仅有 43 家;2016 年中国上榜企业数量则达到了 103 家,仅次于美国。大 中华区约有 900 家企业规模达到了十亿美元级别。 国内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至一定规 模后,都希望能借助"一带一路"平台"走出去",通 过自身发展或是兼并收购进一步扩大其全球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海外企业也将"一带一路"作为跳板,发掘 新的商业机会。海外企业必须透彻理解这一战略并将自 身优势与其相结合才能成功 ...
中国物流冷库
戴德梁行· 2025-02-09 08:2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鉴于行业驱动因素,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将积极影响中国冷库行业的市场规模和经营绩效 [132] - 未来几年,中国冷库市场预计迎来更多仓储空间供应,满足生鲜商品储存分销及易腐类医药储藏需求 [132] - 中国将通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先进集成技术、设计最佳运营空间推动冷库市场高质量发展 [132] - 可预见的未来,鉴于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中国冷库投资将持续升温 [13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摘要 - 中国居民收入提高,对食品多样化消费需求增加,冷链物流行业在旺盛消费需求驱动下高速发展 [7] - 2020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达4150亿元,同比增长22.38%,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8970亿元 [7] - 上海冷库存量最大,为902286平方米,预计可供租赁空间短缺会使一些市场租金上涨 [7] - 2021年中国工业物流投资交易宗数居首,占比37%,冷库物流仓储设施占工业物流交易的4% [8] - 影响中国冷库市场发展的潜在趋势包括消费者购买力提升、食品安全意识提高等 [8] 介绍 - 报告重点关注中国冷库市场,介绍冷链物流行业概况,详述行业驱动因素,研究冷库市场并分析行业趋势 [10] 冷链行业概况 -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4150亿元,同比增长22.38%,预计2025年达8970亿元 [13] - 近年中国冷链物流相关企业注册量呈上升趋势,2020年受疫情影响注册量升至6592家,2021年回落至5527家 [16] - 现存冷链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占比99.28% [19] - 2021年冷库100强企业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近半数企业(41家)集中在华东地区 [22] 行业驱动因素 - 消费者购买力提升,2022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同比增长4.7%,生鲜电商行业交易额增长 [27][31] - 食品安全受重视,冷链行业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确保食品冷冻新鲜 [36] - 中国注重食物保障,冷链行业可在生产高峰期储存农产品、歉收时期调拨食物并减少损耗 [57] - 冷链行业关键发展方向是增值服务,如食品加工包装和托盘定制 [62] - 中国需要冷链处理的药品种类和数量增加,2021年医药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4800亿元,同比增长23.3% [66] 冷库市场 - 国家和地方出台冷链行业相关政策,推动氨制冷淘汰和冷库建筑标准提升 [75] - 上海冷库面积最大,为902286平方米,其次是广州和北京 [79] - 上海空置率为5.5%,是七个城市中最低的,深圳租金最高,为4.3元/平/天 [80][82] - 未来一年七个城市将有近800000平方米优质冷链物流仓储空间入市,预计供应将被去化,租金会增加 [83][85] - 2020年中国内地工业物流投资交易宗数排名第三,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占2%;2021年工业物流投资交易宗数居首,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占4% [89][91] 行业趋势 - 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减少冷库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使用可再生能源,ESG理念将影响决策 [99][101] - 技术方面,物联网使冷库运行管理更智能,可减少能耗、提升运营效率,相关软硬件将广泛普及 [103][120] - 仓储设计方面,要考虑自动化系统和设施高度,自动化系统需技术调整,建造更高冷库可节省运营费用 [122][130] 要点总结 -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高速发展,将影响冷库行业市场规模和经营绩效 [132] - 未来冷库市场仓储空间供应增加,满足生鲜和医药储藏需求 [132] - 中国将推动冷库市场高质量发展,冷库投资将持续升温 [132] 附录 - 前太古冷链上海冷库集精细化温控与可持续发展于一体,提供多温区仓储管理服务,获LEED铂金级认证 [135][140]
《跨境消费复苏观察》报告
戴德梁行· 2025-02-09 08:28
跨境消費 復甦觀察 2023 年 8 月 序言 伴隨疫情陰霾逐漸散去,地區間的聯通重歸正常,跨境旅行和消費也逐步復甦。 年初,商務部將 2023 年定位為"消費提振年";年內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台政策措施, 旨在加速恢復和擴大消費。多措並舉之下,國內消費恢復態勢向好,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 總額同比增長8.2%。與此同時,跨境消費的復甦也逐漸成為消費市場的亮點而受到關注。 今年以來,香港居民北上內地度週末和"反向代購"成為熱門話題,無論在傳統媒 介還是社交媒體,聲浪越來越高。作為跨境消費最為活躍的區域,粵港澳邊界的 零售消費觀察可以一窺跨境消費的復甦進程,並為促進消費、提振需求的舉措 提供指引。隨著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上海進博會等國際盛事陸續召開, 越來越多國際旅客來到中國,跨境消費有望進一步活躍和發展。 國家移民局資料顯示,2023 年上半年,全國移民管理機構共查驗出入 境人員 1.68 億人次,為 2019 年同期的 48.8%。其中,港澳台居民 7,490.3 萬人次,恢復至 2019 年同期的 65.0%,港澳台居民成為 跨境消費主力軍和先行者。港澳居民日益活躍的北上消費,也將 令受到疫情干擾的粵港澳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