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企业退市
icon
搜索文档
昔日地产大佬黄其森因涉嫌违法被留置
搜狐财经· 2025-08-22 21:36
【大河财立方消息】8月22日,泰禾集团公告,董事会近日获悉,董事长兼总经理黄其森因涉嫌违法,被辽 宁省新民市监察委员会实施留置措施。 泰禾集团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存在资产被冻结、查封的情况,会对公司运营产生一定影响。除此之外, 公司按原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在正常运转,各项经营活动仍然正常进行。 同日,福建证监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泰禾集团因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诉讼、年报存在重大遗漏,被 罚600万元;同时,时任泰禾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黄其森在内8名董监高合计被罚1140万元。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公开资料显示,黄其森出生于1965年,并在1996年创立泰禾集团,主打包括泰禾院子在内的高端产品。 2013年到2017年,泰禾集团仅用5年便实现了销售额百亿到千亿的突破。 2015年,凭借泰禾集团暴涨的股价,黄其森成为福建地产首富。此后,黄其森更是成为富豪榜上的常客, 身家超过200亿元。2020年,黄其森再度以200亿元财富,排在《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001位。 不过,随着泰禾集团爆发资金危机,黄其森的财富也迎来大幅缩水。 早在2020年,泰禾集团便出现违约行为,此后虽然筹划了诸多自救 ...
恒大退市迎来“终裁”!
证券时报· 2025-08-20 20:49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2023年,中国恒大发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预计未来三年将需要新增2500亿元至3000亿元融资。然而, 债务重组方案迟迟未能落实。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退市不代表清盘,也不代表企 业破产。相反,退市后中国恒大依然要解决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当前公司债务风险处置缓慢。此外, 中国恒大退市也说明企业治理不达标,经营缺乏透明度。中国恒大在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诸多 问题,退市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而且,中国恒大业务板块较多,包括物业和汽车等业务或受到 拖累。 另据天眼查司法案件,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因追偿权纠纷等案件,于8月18日新增8则被执行人信息, 执行标的合计超过50.1亿元,执行法院包括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人民法 院等,部分案件被执行人还包括广州晨熙宇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鑫源投资有限公司等。目前,恒 大地产集团现存580余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648亿元,还涉及多条限制消费令、失信被执行 人及终本案件信息。 股市慢牛已成"共识 ...
恒大退市迎来“终裁”!
证券时报· 2025-08-20 20:44
中国恒大集团终于迎来了香港联交所的"最终裁决"。 8月20日,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由2025年8月25日上午9时起,中国恒大集团(简称"中国恒大")的上市地位将根据《上市规则》第6.01A(1)条予以取消。 8月12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因未能满足香港联交所复牌指引要求,且未能在2025年7月28日前恢复股份交易,联交所依据《上市规则》决定取消其上市地 位。目前,中国恒大的股价为0.163港元/股,其总市值由历史高峰期的逾3700亿港元降至停牌时的21.5亿港元。公告还明确,公司股份的最后上市日期为8月22 日,上市地位将于8月25日上午9时正式撤销。 中国恒大在公告中坦言,无意就上市委员会作出取消上市地位的决定申请复核。 有分析人士表示,中国恒大退市表明联交所《上市规则》第6.01A条的执行不再留情面,长期停牌将"高概率退市"的市场预期已经形成。市场数据显示,2018年至 2025年6月底,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中强制除牌的数量累计达167家,将一些不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及时清理出市场,有利于港股市场的健康发展。 2023年,中国恒大发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预计未来三年将需要新增2500亿元至3000亿元融资。然 ...
中国恒大将于25日退市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14 05:50
退市安排 - 中国恒大将于2025年8月25日上午9时正式从港交所摘牌 最后交易日为2025年8月22日 [1] - 公司明确表示不申请复核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的决定 [1] - 停牌前最终股价定格在0.163港元 总市值21.5亿港元 [1] 财务造假与监管处罚 - 2019年虚增收入2139.89亿元 2020年虚增收入3501.57亿元 [2] - 证监会于2024年5月对恒大地产处以41.75亿元罚款 [2] - 公司股票自2024年1月29日起停牌 截至2024年7月28日已连续停牌18个月 [2] 历史发展与转折 - 2009年11月成为港交所最大内地民营房企上市公司 [1] - 2017年10月市值达峰值4144亿港元 推动创始人成为中国首富 [1] - 高负债扩张及多元化布局引发市场疑虑 2021年流动性危机全面爆发 [1]
恒大退市倒计时10天,许家印夫妇400亿分红追讨悬顶
搜狐财经· 2025-08-13 09:36
朋友们,我是帮主郑重。二十年看企业浮沉,恒大这场大戏演到终章,还是让人心头一震。8月22日,这艘曾经的地产巨轮将在港交所正式沉没——不是 破产清算,却比破产更刺眼:上市地位直接被取消。而许家印、丁玉梅夫妇身后,还悬着两把刀:香港法院追讨的418亿违规分红,和境内超500亿资产 冻结令。 一纸公告背后的三个"彻底" 8月12日恒大的公告,冷冰冰三句话藏着致命信号: 彻底放弃挣扎:直言"不申请复核",认了退市命数。要知道当年停牌时它还列了7大复牌条件,如今一条未达; 彻底斩断融资血脉:港股大门焊死,境内债重组即便通过(目前仅占总债务24%),也失了资本市场输血通道; 彻底切割历史光环:从2009年上市风光无两,到如今成港交所除名最大房企,一个时代草草收场。 400亿分红追讨:救命钱还是"提款机"? 2. 2万亿境内债重组生死线:当前通过率不足三成,若失败,或触发更大规模诉讼潮; 3. 刑事问责深水区:许家印案未结,财务造假、挪用资金等罪名若坐实,或掀开更大黑洞。 500亿资产冻结:保交楼的最后筹码? 境内资产冻结令,看似雷声大,实则藏着困局: 资产早被"圈层锁定":境内主要资产(土地、在建项目)此前多被地方政府监 ...
16年征程终结,中国恒大8月25日正式港交所退市
金融界· 2025-08-13 00:57
退市决定 - 中国恒大将于2025年8月25日正式从港交所退市,结束16年上市历程 [1] - 港交所于2025年8月8日发函确认公司未满足复牌指引,根据上市规则第6.01A(1)条取消其上市地位 [3] - 公司股票最后交易日为2025年8月22日,8月25日上午九时起正式取消上市地位 [3] 退市原因 - 公司自2024年1月29日起连续停牌超过18个月,触发港交所快速除牌机制 [4] - 停牌前股价跌至0.163港元/股,总市值缩水至21.52亿港元,较巅峰时期3700亿港元市值大幅缩水 [4] - 公司明确表示不申请复核港交所的除牌决定 [4] 财务状况 - 2021年和2022年两个财务年度合计亏损超8000亿元,创中国企业最高亏损纪录 [5] - 截至2022年底负债总额达24374.1亿元 [5] - 清盘人已变现资产约20亿港元,其中8170万港元来自公司直接持有资产,19亿港元来自附属公司资产 [6] 历史发展 - 2009年11月5日上市时市值超700亿港元,为当时在港上市最大内地民营房企 [5] - 2016年以3734亿元销售额问鼎行业榜首,总资产首次突破万亿 [5] - 2017年达到发展巅峰:总资产17618亿元、核心净利405亿元、销售额超3700亿元,均居行业第一 [5] 法律事件 - 2024年1月29日香港高等法院对公司发出清盘令 [4] - 2023年9月创始人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被采取强制措施 [6] - 2024年5月证监会对恒大地产债券欺诈发行案罚款41.75亿元,对许家印罚款4700万元并实施终身市场禁入 [6]
唏嘘!中国恒大,退市!
券商中国· 2025-08-12 21:12
中国恒大退市事件 核心观点 - 中国恒大因未满足港交所复牌指引且连续停牌18个月,被正式取消上市地位,将于2025年8月25日退市 [2][4] - 公司负债总额高达24374.1亿元(截至2022年底),2021-2022年累计亏损超8000亿元,创中国企业亏损纪录 [9][10] - 退市前市值仅21.52亿港元(停牌价0.163港元/股),较巅峰时期3700亿港元市值缩水99.4% [9][10] 退市程序与规则 - 港交所依据主板快速除牌规则(连续停牌18个月)直接取消上市地位,公司未申请复核 [2][4] - 最后上市日为2025年8月22日,退市后股份虽有效但不可交易,且不受上市规则约束 [7] 财务状况与历史背景 - 清盘人报告显示当前资产变现约20亿港元(8170万港元来自直接持有资产,19亿港元来自附属公司) [2] - 公司2009年上市后曾为港股最大民营房企,2017年市值达3700亿港元,创始人许家印因此成为中国首富 [9][10] - 2021年恒大财富爆雷后,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被采取强制措施,2024年5月被证监会顶格罚款4700万元并终身禁入证券市场 [10] 关联企业动态 - 子公司恒大汽车曾尝试引入战略投资者但重组失败,反映集团整体债务与经营压力 [11]
众泰汽车或退市,去年仅卖14台
盐财经· 2025-06-19 18:08
公司经营状况 - 公司整车业务因缺乏运营资金未能复工复产 2024年产量为0 销量仅14台[3][6][7] - 主要依靠海外出口订单 阿尔及利亚首批30台样车订单已完成全款入账 已发运14台 签订1200台批量订单但需根据复产情况安排发运[7] - 伊朗订单完成3批次零部件发运用于本地化组装[7] 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营收持续下滑 分别为7.83亿元 7.34亿元 5.58亿元[9] - 同期净亏损逐年扩大 分别为9.2亿元 9.37亿元 10亿元[9] - 2024年末净资产2.34亿元 较上年末减少10.01亿元 降幅80.98% 主要因计提10亿元资产减值准备[13] - 2025年一季度末净资产1.31亿元 较2024年末下降43.88%[14] 产能与人员 - 2022-2024年汽车产量分别为524台 1108台 0台 销量分别为502台 1112台 14台[10] - 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能11万辆 实际产量52台 销量42台[11] - 2024年末在职员工1707人 其中生产人员1202人 职工薪酬与福利支出1.42亿元[11] 高管薪酬 - 2024年董监高薪酬总额954.91万元 同比增长61.45% 董事长胡泽宇报酬196.59万元[16] - 2023年高管薪酬591.45万元 2022年为544.41万元[16] 资金困境 - 重整专户股票及现金账户被浙商银行司法冻结 涉及336,514,585股股份及2704万元存款[18] - 留债偿还期限5年(2022-2026) 仅归还5%利息 未偿还到期本金[19] - 公司提出处置股票变现后部分资金用于还债 剩余用于生产经营 但尚未与银团达成一致[19]
股价连续跌破1元 大举并购的吉药控股退市
中国经营报· 2025-06-04 17:12
终止上市原因 - 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触及创业板终止上市情形 深交所决定摘牌 [1] - 2025年3月26日至4月23日期间股价持续低于1元 最终触发"1元退市"机制 [1] - 摘牌前已聘请山西证券担任主办券商 签订《委托股票转让协议》转入退市板块 [7] 财务恶化与经营危机 - 2019至2024年累计亏损36.68亿元 2024年营收3.33亿元但净亏损4.39亿元 [4] - 资产负债率高达204.08% 总资产14.45亿元却背负29.48亿元债务 [4] - 现金流几近枯竭 账上可用现金仅1670万元 不及6亿元短期借款的零头 [4] - 88个银行账户中41个被冻结或受限 2751.55万元账户余额中480.86万元遭冻结 [4] 激进并购与商誉暴雷 - 2017年更名后三年内收购十余家医药企业 形成八大业务板块 [3] - 医药板块收入曾占70% 2017-2018年股价冲至18元 市值超50亿元 [3] - 被收购企业业绩承诺期后集体变脸 浙江亚利大胶丸净利润暴跌94% 长春普华制药直接亏损 [3] - 2019年单季度计提商誉减值与坏账损失导致亏损17.84亿元 [3] 公司治理与法律风险 - 原董事长孙军、原董事王德恒因涉嫌职务犯罪被批准逮捕 案件由公司自查报案 [4] - 因信披违规被证监会处罚60万元 年报问询函回复延迟且遭立案调查 [4] - 债务逾期引发多项诉讼 多家子公司股权被冻结 资产遭查封 [4] 多次自救失败记录 - 2019年拟引入吉林省国资委未果 同年"蛇吞象"收购修正药业计划流产并遭处罚 [5] - 2020年控制权转让纠纷对簿公堂 2022年地方政府纾困专班介入仍无成效 [5] - 2023年预重整因时间不足及资不抵债被法院否决 2025年3月重整程序终结 [6] 业务转型历程 - 2010年以国防化工用白炭黑生产业务登陆创业板 2014年收购金宝药业97.71%股权跨界医药 [2] - 2017年更名吉药控股全面转型医药大健康产业 形成"化工+医药"双主业模式 [2][3]
多家昔日知名上市企业面临退市的启示
证券时报网· 2025-05-13 23:07
退市企业案例 - 人人乐因2024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4.04亿元、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深交所拟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1] - 人人乐曾为中国连锁百强企业,历史高峰时期营收超百亿元,但2024年营收已跌至14.3亿元,较历史高峰萎缩近90% [1] - 鹏博士上市时间超过30年,曾连续9年蝉联"互联网百强企业"榜单,但当前市值仅剩约10亿元,较峰值缩水超过98% [2][3] - *ST美讯(国美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和广汇汽车等昔日知名企业也最终走向退市 [3] 退市原因分析 - 人人乐传统卖场模式难以抵御电商大潮冲击,且未找到有效的新增长点和创新点应对变化 [3] - 鹏博士的宽带业务在基础服务商降费与行业价格战背景下难以招架,部分运营商的免费使用策略对其形成"降维打击" [3] - 企业未能适应社会经济与时代变革大潮,在产品和服务上未能跟上消费者需求和偏好的变化 [3] 行业启示 - 企业需持续巩固和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需及时跟上时代步伐甚至引领潮流 [4] - 企业产品应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为核心,决策需具备科学性和前瞻性 [4] - 投资者需根据最新情况动态评估企业投资价值和安全边际,不可盲目迷信知名企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