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私有化

搜索文档
物流地产龙头ESR正式退市,管理团队“大换血”
新浪财经· 2025-07-04 18:27
私有化完成 - ESR于7月4日正式从香港联交所退市 成为私人控股实体 新股东包括喜达屋资本集团 SSW Partners Sixth Street 华平投资 卡塔尔投资局和ESR创始人等 [1] - 私有化提案于7月2日获得批准 并于2025年6月30日正式生效 法院批准后已完成登记 [1] - 购股权要约方面 截至6月30日 已接获约99.3%的购股权有效接纳 包括7799856份一级购股权 4825168份KM购股权及16596000份首次公开发售后购股权 [1] 战略与业务调整 - 私有化后公司将加速战略转型 业务结构更为精简 专注于物流和数据中心核心业务 发挥亚太地区平台优势 [2] - 公司表示将充分利用私有化后的灵活性 为资本合作伙伴和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2] 管理层变动 - Brett Robson获任为独立董事会主席 其曾任麦格理资产管理房地产全球主管 [2] - Phil Pearce获任为总裁 负责战略重点和日常运营执行 同时继续担任ESR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首席执行官 [2] - Matthew Lawson担任首席财务官 此前为ESR集团首席运营官 [2] - Josh Daitch担任负责投资者解决方案与投资的首席投资官 [3] - David Matheson将担任负责集团战略与投资的首席投资官 此前在喜达屋资本集团和牛津地产任职 [3] - Karine Scelles担任首席人力资源官 John Marsh担任集团发展主管 后者曾是LOGOS联合创始人 [4] 员工与内部调整 - 公司已完成集团大会 介绍新股东和管理层 创始人安排尚未确定 [4] - 员工电脑由集团统一控制 桌面设置包含私有化问题联系方式的提示图片 [5] - 部分员工表示业务仍需继续 客户服务不受影响 [5] 行业专家观点 - 私有化使企业摆脱公开市场短期业绩压力 能更灵活制定长期战略 [7] - 新管理团队有助于提升运营效率 吸引顶尖人才 但初期可能面临磨合期和短期业绩波动 [7][8] - 管理层变动被视为企业战略调整的重要信号 未来业务动向值得关注 [8]
日本引领亚洲并购市场“复苏热潮” 上半年交易额猛增三倍
智通财经网· 2025-06-26 17:12
日本并购市场复苏 - 2025年上半年日本并购交易额达2320亿美元 涉及日本企业的交易价值增长超过三倍 [1] - 亚洲并购交易价值达6500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两倍多 [1] - 日本低利率环境有利于交易进行 需求保持强劲 [1] 驱动因素 - 管理改革解决企业估值偏低问题 吸引外国投资者和激进投资者 [1] - 政府要求改善企业治理 包括私有化上市子公司和海外收购 [1] - 日本未受全球波动显著影响 支撑交易势头 [1] 大型交易案例 - 丰田汽车旗下公司以346亿美元收购私有上市子公司 [2] - 日本电报电话公司以165亿美元收购私有上市子公司 [2] - 软银集团牵头对OpenAI进行400亿美元融资 创私人科技融资纪录 [2] 行业动态 - 日本企业持续寻求海外市场增长机会 金融机构如第一生命保险和野村控股宣布重大交易 [2] - 私募股权基金积极收购非核心业务部门 如贝恩资本55亿美元收购Seven & I Holdings旗下资产 [3] - 潜在交易包括收购市值85 4亿美元的Trend Micro 竞标方含贝恩资本和EQT [3] 挑战与趋势 -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导致估值预期分歧 交易失败案例增加 [3] - 企业面临剥离非核心业务压力 私募股权基金成为主要买家 [3][4] - 私募股权基金被视为上市公司私有化的理想买家 [4]
极氪:上市不到一年,“纯电黑马” 为何选择私有化退市?
美股研究社· 2025-05-08 18:32
私有化交易核心信息 - 吉利汽车持有极氪65.7%股本,计划以25.66美元/股收购剩余34.4%股份实现全资控股,较公告前收盘价22.6美元溢价13.6% [3] - 收购支付方式包括现金(25.66美元/股)或换股(1极氪ADS换12.3股吉利股票,基于吉利30日均价16.14港元/股) [3] - 私有化资金将通过发行新股、现金储备及债务融资组合筹集 [4] 极氪估值分析 - 极氪2024年P/S仅0.9倍(汽车业务),显著低于蔚小理(小鹏1.5倍、蔚来1.4倍、理想1.2倍) [4][5] - 2025年极氪+领克新能源车目标销量50万辆(实际预估40万辆),汽车业务估值进一步降至0.4-0.5倍 [7] - 上市首日股价28美元(IPO价21美元),但后续估值持续走低,当前股价反映市场认可度下降 [4][6] 极氪经营问题 - 资产结构异常:固定资产仅30亿(占总资产<10%),远低于理想(221亿)、蔚来(258亿)、小鹏(115亿),主要依赖吉利代工 [8] - 资产负债率1.31倍为行业最高之一,含大量应付关联方款项(支付吉利生产费) [8] - 现金流仅90亿,显著低于小鹏(420亿)、理想(超1000亿)、蔚来(419亿) [15] 产品竞争力变化 - 爆款车型极氪001月销从1.4万辆(2024年6月)骤降至0.3万辆(2025年3月),007车型月销从1万降至0.5万 [12] - 三电优势被小米SU7、小鹏P7+等竞品追赶,智驾能力始终未突破 [12][13] - 领克900插混SUV(定价28.99-39.69万)成新爆款,上市3天大订破3万台,可能反超极氪销量 [10] 品牌战略矛盾 - 领克燃油车占比仍达40%-50%,与规划的新能源品牌定位冲突 [10] - 领克未按规划聚焦小型纯电/中型混动,反而推出大型插混SUV领克900,造成产品线重叠 [9][10] - 关联交易复杂(三电/研发收入占比高)导致市场估值折价 [8] 私有化战略考量 - 吉利拟通过私有化解决内部资源协同问题,减少重复投入 [15] - 全资控股后便于操刀改革,但短期需支付162亿RMB(占吉利现金流37%),存在融资压力 [16] - 领克保留燃油车业务反映吉利仍需传统业务现金流支持新能源转型 [15]
斯凯奇宣布退市,中国3500家门店暂不受影响
环球网资讯· 2025-05-08 16:55
斯凯奇此次战略调整被市场分析认为是为了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美国政府不断加征的关税给 斯凯奇等美国大型鞋类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因为这些企业的生产线大部分集中于亚洲。斯凯奇 在最近的一季度财报中甚至没有发布关于下一季度营收预期的业绩指引,其首席财务官约翰·范德莫尔 表示,"当前环境变动过于频繁",公司无法作出足够可靠的业绩规划。 东方IC 此外,斯凯奇还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中警告称,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可能会对该公司的 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将大幅拉高该企业的业务运营成本、引发涨价同时拉低销量。美国鞋业批发商 与零售商协会也向白宫递交了一封由76个鞋类品牌联名签署的信件,表示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对鞋业构 成"生存威胁",要求得到豁免。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消费综合报道】近日,美国知名运动休闲鞋类巨头斯凯奇公司宣布,已同意被巴西私人投资机 构3G资本公司收购,结束其二十多年的上市生涯,转为非上市企业。这一消息在全球鞋业市场引发广 泛关注,尤其是考虑到美国政府近年来大打关税牌,给包括斯凯奇在内的美国鞋类企业带来了巨大压 力。 根据斯凯奇与3G资本发布的联合声明,3G资本将以每股63美元、总额超 ...
邀约回购极氪背后:“一个吉利”的两大可能走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8 13:41
吉利私有化极氪的核心交易 - 吉利汽车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建议以每股2.57美元或每ADS 25.66美元的价格私有化极氪,收购所有已发行股份及ADS(吉利实益拥有者除外)[1] - 私有化报价比公告前一天收盘价溢价13.6%,比过去30天加权成交价溢价20%,但仍低于极氪上市首日开盘价26美元/股[4][5] - 目前吉利汽车持有极氪约65.7%股份,交易完成后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2] 私有化动机与战略考量 - 官方解释为"聚焦汽车主业,回归一个吉利",整合技术优势提高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1] - 中美关系导致中国企业在美股未来不确定性增加是重要考量因素[1] - 极氪上市后估值出现倒挂,市值68.98亿美元低于Pre-A轮融资时130亿美元的估值预期[11] - 极氪2024年净亏损57.91亿元,超过IPO融资所得4.41亿美元(约31.93亿元)[12] 市场反应与交易特点 - 公告后港股吉利汽车(0175.HK)股价上涨5%至17.88港元/股,市值约1800亿港元[3] - 极氪美股盘前大涨超过11%[8] - 交易采用非约束性报价函,无法律约束力,仅为初步意向表达[7] - 最终交易可能受二级市场股价波动影响,若股价超过发行价28.26美元/股或峰值33美元/股,交易可能不划算[8] 品牌整合与组织调整 - 合并后极氪定位全球豪华科技品牌,领克为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吉利银河和中国星为全球主流品牌,形成四大品牌矩阵[2] - 极氪内部已开始人员调整,下月可能进行新一轮人员优化[15] - 2024年11月吉利汽车增持极氪股份至62.8%,穿透持股领克81%股份[15] - 近期极氪科技集团已进行多项人事调整,包括营销和服务体系重组[16] 业绩与市场表现 - 极氪2024年交付22.21万辆,未达23万辆目标[13] - 2025年一季度极氪销售3.9万辆,同比增长18.2%,但年度目标完成率仅12.18%[13] - 吉利控股2025年销量目标为411万辆,其中极氪品牌目标32万辆[13] - 极氪曾陷入"背刺车主"风波,影响市场表现[13] 行业背景与历史参考 - 近期上市公司私有化案例多发生在港股市场,集中在医疗、消费、金融等领域,主要因股价低估和流动性差[10] - 吉利2014年曾整合帝豪、全球鹰和英伦三个子品牌为单一吉利品牌,随后销量显著增长[14] - 行业猜测极氪可能转战港股上市,但业内人士认为与吉利控股存在同业竞争问题[9][10]
极氪:上市不到一年,“纯电黑马” 为何选择私有化退市?
海豚投研· 2025-05-08 08:58
私有化交易核心信息 - 吉利汽车持有极氪65.7%股本,计划以25.66美元/股收购剩余34.4%股份实现全资控股,较公告前收盘价22.6美元溢价13.6% [1] - 收购支付方式提供现金与换股双选项:现金方案为每股25.66美元,换股方案为1极氪ADS兑换12.3股吉利股票(按吉利30日均价16.14港元/股及汇率1:7.7503计算)[1] - 私有化资金将通过发行新股、现金储备及债务融资组合方式筹集 [2] 私有化动因分析 - 极氪估值持续走低:2024年汽车业务P/S仅0.9倍(不含关联交易收入),显著低于蔚小理(1.2-1.5倍),当前估值进一步降至0.4-0.5倍 [3][5] - 关联交易问题突出:三电和研发收入主要来自吉利体系内关联交易,固定资产仅30亿(占总资产<10%),远低于理想(221亿)/蔚来(258亿) [6][7] - 资产负债率高达1.31倍,因厂房等核心资产不在表内但需支付吉利生产费,形成大量应付关联方款项 [8] 业务运营挑战 - 车型竞争力下滑:主力车型极氪001销量从峰值1.4万辆/月跌至0.3万辆/月,007车型销量从1万辆/月降至0.5万辆/月,受小米SU7等竞品冲击明显 [12] - 智驾技术落后:三电优势被新势力追平,智驾进展缓慢,在智驾重要性提升背景下处于竞争劣势 [13] - 现金流紧张:2024年底现金90亿元,显著低于小鹏(420亿)/理想(超1000亿),智能化投入压力大 [15] 品牌整合问题 - 领克合并后战略执行偏差:燃油车占比仍达40-50%,与规划的新能源定位冲突,领克900插混SUV(定价28.99-39.69万)反成爆款车型 [10] - 内部协同低效:原定极氪聚焦中型纯电/大型混动、领克专注小型纯电/中型混动的分工未落实,导致品牌定位混乱 [9][17] 私有化后续影响 - 吉利短期资金压力:全额现金收购需支付22.4亿美元(162亿RMB),占吉利436亿现金流的37%,可能需发新股/发债融资 [18] - 长期整合机遇:私有化后有利于解决内耗问题,推动极氪与领克等品牌的资源深度整合 [17]
吉利汽车向极氪提交了非约束性报价函,初步表明其有意进行私有化建议
智通财经· 2025-05-07 16:44
私有化建议 - 吉利汽车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有意进行私有化建议,收购所有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极氪股份及美国存托股票 [1] - 私有化建议旨在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协同,杜绝重复投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打造长期价值 [1] - 建议购买价为每股极氪股份2.566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 [1] 估值与选择方案 - 极氪股东可选择收取现金或新发行股份,现金选择为每股极氪股份2.566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 [1] - 股份选择为每股极氪股份1.23股新发行股份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12.3股新发行股份,基于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港币16.14元和美元兑港币汇率1:7.7503 [1] - 未作出有效选择的股东将被视为选择收取现金 [1] 溢价情况 - 建议购买价较最后交易日美国存托股票收市价溢价约13.6% [2] - 较截至最后交易日止最后30个交易日期间美国存托股票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溢价20.0% [2] 股权结构与私有化影响 - 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已发行及发行在外股本总额约65.7% [2] - 私有化建议落实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全资附属公司,实现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 [2]
以94亿美元被收购!斯凯奇将退市
第一财经· 2025-05-07 12:59
收购交易 - 私募投资巨头3G资本将以约94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鞋业公司斯凯奇 [2] - 交易给股东提供两种选择:每股63美元全现金(较上周五收盘价溢价近30%)或每股57美元现金加私有化后母公司部分股权 [2] - 交易预计于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完成后公司将成为非上市公司 [2] - 交易完成后现有管理层将继续领导公司,包括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obert Greenberg等 [2] 公司战略 - 公司将继续推进现行战略举措,包括设计创新产品、拓展国际市场、扩大直接面向消费者业务等 [2] - 在中国市场将继续推进现有战略计划,深化布局 [3] - 公司已在中国开设近3500家线下门店 [3] 财务表现 - 2024年销售额达89.7亿美元 [3] -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24.1亿美元,同比增长7.1%,创季度营销纪录但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4.3亿美元 [3] - 公司取消了2025年业绩指引,原因是全球贸易战带来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 [3] 市场分布 - 美国市场占2024年全球销售近四成 [3] - 中国是斯凯奇海外市场中最大的市场 [3] - 越南等地提供了公司大部分制造能力 [3] 中国市场 - 私有化对中国市场不会有影响 [3] - 过去18年坚持"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取得高速发展 [3] - 斯凯奇中国合伙人表示将继续深化中国市场布局 [3]
超3000亿!日本眼科器械巨头要卖身?
思宇MedTech· 2025-04-08 23:27
并购交易动态 - 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KKR即将达成对日本眼科器械巨头拓普康的收购交易 双方可能在未来几天签署协议 收购价格尚未公布[2] - 拓普康市值约为3234亿日元(约合21.5亿美元) 此次收购背景是日本上市企业私有化浪潮加速[2] - KKR目前管理着超3.9万亿元资金 与凯雷、黑石、德州太平洋并称"全球四大PE巨头"[5] 公司基本面 - 拓普康成立于1932年 员工超过4000名 是专业光学仪器生产商 主要业务包括视光、眼科诊断与治疗及数据管理[5][33] - 公司预计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年度集团营业利润为70亿日元(4651万美元) 销售额为2110亿日元[5] - 在中国市场 拓普康的手术显微镜和眼科OCT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 2018年在中国设立全资子公司拓佳视[9][35] 产品技术优势 - 核心技术包括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手术显微镜和眼科诊断设备[8] - Triton™多模扫描源OCT集OCT和眼底彩照为一体 扫描速度达100kHz 可呈现从玻璃体到巩膜的清晰断层图像[10][13] - Maestro2全自动OCT系统可一键捕获高分辨率非散瞳眼底照相、OCT和OCTA 自动执行对准、聚焦和拍摄功能[14][16] 日本私有化浪潮 - 2024年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企业数量达94家 创2013年以来新高[6] - 监管新规增加经营压力 融资成本较低 促使企业为提高经营自由度主动退市[7] - 东芝和大正制药等知名日企已完成私有化 认为退市有利于实施中长期战略[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