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冠病毒
icon
搜索文档
新冠又来?
36氪· 2025-05-23 07:53
以下文章来源于南风窗 ,作者张婉莹 南风窗 . 冷静地思考,热情地生活。 目前新冠病毒已成为 国内大部分地区门急诊就诊量首位的病原体。 文 | 张婉莹 编辑 | 阿树 来源| 南风窗(ID:SouthReviews)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一夜之间被病毒搅垮",歌手陈奕迅近期因确诊新冠肺炎,紧急宣布推迟演唱会,引发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复燃的关注。 这并非个例。5月之后,社交平台上说自己"阳"的人变多了。一位确诊新冠肺炎的人表示,自己持续低烧,喉咙像吞了刀片,一直在流鼻涕。 中国疾控中心在2025年5月8日公布的数据也表明,自4月以来,门急诊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由原来的7.5%(3月31日-4月6日)攀升至16.2%(4 月28日-5月4日)。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的新冠阳性率同样不容小觑,由3.3%提高到了6.3%。 这相当于每6个门急诊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中就有1人感染新冠,检出率已超过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目前新冠病毒已成为国内大部分地 区门急诊就诊量首位的病原体。 | | | | 表1 | | 第14周一18周呼吸道梓本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率(%) | | | | | | ...
Nature子刊:烟酰胺可加速新冠患者康复
生物世界· 2025-05-21 08:00
COVID-19与烟酰胺研究 - COVID-19仍是全球疾病负担的重头,造成显著劳动生产力损失,呼吸系统症状与体能急剧下降相关[2] - 尽管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降低总体死亡率,但仍需有效缓解症状的干预措施[2] - 烟酰胺可加速轻中度COVID-19患者身体功能康复,并调控相关肠道菌群变化[2][12] 烟酰胺的生物学机制 - 烟酰胺是生成NAD+的关键前体,NAD+为细胞能量代谢的核心辅酶,病毒感染期间其可用量减少[5] - 新冠病毒感染期间色氨酸分解代谢增强,导致NAD+合成途径受阻,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5] - COVID-19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紊乱表现为多样性降低和有益菌减少,与炎症加剧及免疫失调相关[5] 临床试验设计及结果 - 研究开发pH依赖型烟酰胺片剂,靶向小肠下部和结肠释放,兼顾全身供应与局部调节[6] - COVit-2试验纳入900名有症状患者,烟酰胺组57.6%在第2周恢复体能,显著高于安慰剂组42.6%[7] - 治疗组肠道宏基因组特征改善与临床疗效一致,且6个月随访中后遗症发生率更低[8] 技术应用前景 - 烟酰胺制剂成分均获食品和药品批准,具有临床转化可行性[6] - 肠道靶向递送技术优于全身补充,显示出剂量依赖性抗炎作用[6]
应对新冠钟南山给出3点建议 并表示我国此轮新冠毒株毒力较弱
快讯· 2025-05-20 19:30
新冠病毒感染趋势及防护建议 - 全国多地出现新冠病毒感染流行趋势 [1] - 目前国内主要流行的新冠病毒毒株毒性较低 [1] - 婴幼儿应特别注意防护 [1] - 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一旦感染要在48小时内及时用药 [1]
应对新冠钟南山给出3点建议我国此轮新冠毒株毒力较弱
快讯· 2025-05-20 19:00
新冠病毒流行趋势及应对建议 - 我国流行毒株毒力较弱,主要为XDV和XDV 1 [1] - 新毒株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已感染或接种疫苗者可能再次感染 [1] - 新毒株症状较轻,表现为嗓子痛、低烧、咳嗽或无症状 [1] - 出现症状应及时检测和用药,慢性病患者和老人需特别重视 [1] - 5岁以下幼儿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建议采取物理隔离防护 [1]
新冠病毒又抬头?钟南山最新研判
证券时报· 2025-05-20 17:48
新冠病毒流行趋势分析 - 核心观点:钟南山认为当前新冠病毒流行整体可防可控,预计6月底前结束流行,持续6至8周 [1] - 流行特点:XDV毒株传染性强但致病力较弱 [2] - 症状表现:与之前相比差别不大,但刀片嗓症状更明显,咳嗽更多 [1] 重点人群防护建议 - 高风险人群:65岁以上且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存在一定危险 [1] - 治疗建议:感染者应在48小时内尽快服用特效药如来瑞特韦、先诺特韦和民得维等,避免发展成重症 [1] 注:文档3和4内容为版权声明和无关链接,未包含关键信息
近期新冠病毒阳性率升高,钟南山发声:预计6月底左右结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0 13:59
新冠病毒流行趋势 - 全国多地新冠阳性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 5%增加到16 2%,住院病例阳性率从3 3%增加到6 3% [1][5] - 钟南山预测本轮流行处于爬坡阶段,预计6月底前结束,持续6至8周 [1][7] - 流行毒株为XDV变异株,传染性强但致病力较弱,咽痛症状较明显 [8][9][10] 全球及区域流行情况 - 3月至5月初,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法国等多国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增加,香港死亡病例中83%为65岁以上人群,90%有并发症 [3] - 中国北方流行稍早于南方,但无证据表明差异与气候相关 [12][13] 高危人群与治疗建议 - 65岁以上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是高危人群,建议感染后48小时内服用特效药(如来瑞特韦、先诺特韦、民得维)以避免重症 [1][14][15] - 现有国产特效药未在0-5岁儿童中试验,不建议用于该群体,建议对症治疗并隔离 [20] 防护与健康管理 - 建议在人多场所佩戴口罩,保持1米社交距离,室内早晚通风半小时 [22][23][24] - 健康生活包括均衡饮食、规律作息(7-8小时睡眠)、适度运动(30分钟/天)及勤洗手 [25] 疫苗与药物研发 - 正在研发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及药物,以应对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9] - 奥司他韦等流感药物不可用于新冠病毒治疗 [15] 病原学监测数据 - 第14-18周全国监测显示,新冠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病原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 [6]
新冠病毒又抬头?钟南山最新发声!信息量极大→
第一财经· 2025-05-20 12:58
新冠病毒流行趋势分析 - 钟南山院士判断当前新冠病毒流行整体可防可控 预计6月底前结束流行 持续6至8周 目前处于爬坡阶段 [1][3] - 流行毒株为XDV变异株 传染性强但致病力较弱 症状以咽痛(刀片嗓)、咳嗽为主 与之前毒株差异不大 [4][5] - 中国疾控数据显示 3月31日至5月4日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新冠阳性率从7.5%增至16.2% 住院病例阳性率从3.3%增至6.3% [3] 全球及地区流行特征 - 多国/地区阳性率上升 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法国、巴西、挪威 其中香港死亡病例中83%为65岁以上人群 90%有并发症 [2] - 中国北方流行稍早于南方 但无证据表明南北差异与气候相关 北方可能结束更早 [7] 高危人群与用药建议 - 65岁以上有基础病老年人是高危群体 需在感染48小时内服用特效药如来瑞特韦、先诺特韦、民得维(已纳入医保)以避免重症 [1][8][11] - 现有国产特效药未在0-5岁儿童中临床试验 不建议对该群体使用 患儿建议对症治疗并严格家庭隔离 [12] - 奥司他韦等流感药物不可用于新冠治疗 [8] 防护与研发进展 - 在空气不流通场所建议佩戴口罩 [6] - 科学界正研发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及药物 以应对SARS、MERS、COVID-19等呼吸传播公共卫生事件 [10] 流行规律与长期判断 - 无证据支持新冠存在季节性流行或"大小年"现象 病原学显示病毒可能降低致病力但不会消失 [9]
这波新冠病毒感染 与之前有啥不同
科技日报· 2025-05-20 07:29
新冠病毒感染现状 - 5月初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样本占比16.2%,较4月初7.5%的比例翻倍增长[1] - 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知名艺人演唱会延期,引发公众关注[1] 当前流行病毒变体 - 当前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基本全是奥密克戎变体,LP.8.1是当前主流类型[2] - 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流行分布实时变化,国内流行株与国际是否有区别需以权威部门信息为准[2] - 新冠病毒门诊病例数在南方和北方均位居第一,但需住院救治的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数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位[2] 检测技术发展 - 当前测序手段可对232种呼吸道病原体和耐药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实现全面鉴别诊断和混合感染识别[3] - 国内已具备15分钟快速检测技术,如华大基因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3] - 博奥晶典的6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可精准甄别甲乙流病毒、新冠病毒、鼻病毒等6种常见呼吸道病毒[3] 预防与治疗建议 - 立夏后北方温差大,需注意少吹空调、少吃冷饮、不贪凉,补充营养和水分以预防感染[4] - 公众应保持勤洗手、戴口罩、咳嗽时遮挡等良好卫生习惯[4] - 发烧可先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服用退烧药,呼吸道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止咳药[4] - 高龄老人等脆弱人群感染后仍面临较高重症风险,基层医疗机构应开展疾病预防、检测等服务[4]
中疾控监测显示4月新冠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专家提示做好防护
贝壳财经· 2025-05-19 20:53
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趋势 - 2025年4月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3.3%升至6.3% [1][2] - 南方省份新冠检测阳性率高于北方省份,部分早期阳性率上升省份疫情增幅趋缓 [2] - 第18周新冠病毒在南北省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均居病原体阳性率首位,在15-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群中也居首位 [2] 高风险人群特征与干预建议 - 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65岁以上未全程接种疫苗者、慢性病患者、免疫功能缺陷者、肥胖人群、孕产妇及重度吸烟者 [3] - 建议高风险人群出现症状后尽早筛查并在确诊后48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以降低重症和"长新冠"风险 [1][5] 重症患者继发感染风险 - 34.3%重症新冠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使用呼吸机患者中该比例升至37.2%,此类感染病死率超70% [4][5] - 新冠患者细菌性感染整体发生率为18.4%,其中超60%由耐药菌引起 [5] 新冠病毒传播与临床表现 - 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及气溶胶传播,潜伏期1-14天,主要症状为咽痛、咳嗽、发热等 [3] - 少数患者发展为肺炎,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3]
从BA.5.2到XBB、XDV,新冠变异成什么样了
新京报· 2025-05-16 19:51
新冠疫情现状 - 2025年3月全国新增新冠确诊病例56286例,其中重症131例,死亡7例(基础疾病合并感染)[2] - 2025年第10-13周流感样病例新冠阳性率从3.5%升至6.3%,4月门急诊阳性率攀升至16.2%(11种病原体中最高)[2] - 住院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6.3%,仅次于鼻病毒,南方省份阳性率高于北方[2] 病毒变异趋势 - 2023年至今主导变异株经历6轮更替:BA.5.2/BF.7→XBB/EG.5→JN.1→XDV[1][3] - 当前XDV亚分支NB.1.8.1占比70-80%,在亚洲多地区引发疫情上升[6] - 变异株更替主要依赖免疫逃逸能力而非传染性或致病力增强[5] 流行特征变化 - 新冠流行与流感呈现季节性错峰,夏季出现高峰(如2024年2月/8月,2025年3-5月持续上升)[4] - 病毒已突破冬春季限制,流行更取决于毒株变异与人群免疫水平[4] 临床症状表现 - 当前毒株仍属奥密克戎框架,症状未变化(发热/咽痛/咳嗽/肌肉酸痛为主,少数味嗅觉减退)[5] - 重症率保持低位,普通患者一周内可自愈,高风险人群为免疫低下者及基础病患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