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生物防腐与生态修复技术获联合国认证 海洋工程穿上牡蛎“金钟罩”
科技日报· 2025-11-15 10:48
近日,吕建福团队历经20年研发的"海洋混凝土工程固着生物防腐蚀与生态修复一体化关键技术"从 全球众多成果中脱颖而出,斩获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创新技术赛道"海洋十 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重大项目。全球仅4个项目获此殊荣。 "天降大任":小牡蛎脱颖而出 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跨海大桥、港口码头、防波堤等海洋混凝土工程不断扩张。这些工程每 年带来数十亿吨碳排放,使牡蛎礁等关键生态系统加速退化,海洋生态的"肾脏功能"濒临衰竭。传统海 洋开发模式的弊端愈发凸显。 "用技术手段让海洋固着生物发挥防护作用,既能修复生态,又能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可谓一举多 得。"吕建福说。 要让固着生物为工程"护航",选对物种是第一步。吕建福带领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科 研院所,赴多地开展考察调研与实海试验,对藤壶、牡蛎、海鞘等众多固着生物逐一进行种属鉴定、比 对筛选,最终,牡蛎成功"入围"。 跨海大桥的桥墩在海浪中默默承压,港口码头的堤岸日复一日抵御潮汐侵蚀。这些海洋混凝土工程 是人类经略深蓝的基石,却始终难逃海洋腐蚀的宿命。传统防腐涂料有刺鼻的味道,而且可能含有毒 性,既污染生态又寿命有限。如何为海洋 ...
荒芜滩涂蝶变“幸福岸线”,天津绘就城海相融新篇
央广网· 2025-11-12 08:38
生态修复工程 - 公司完成215万立方米污水净化和385万立方米污染底泥治理与资源化利用[1] - 公司打造18.24公顷绿化带并打通静湖与故道河、蓟运河的水系通道[1] - 公司完整保留贝壳堤湿地并新建惠风溪、蓟运河故道两处人工湿地使区域湿地保护率达100%[2] 生态改善成果 - 区域鸟类种类从建设初期106种增加至214种[2] - 36公里海岸线串联南湾公园等亲海公园沿线海水清澈透亮[1] - 形成水清岸绿、鸥鸟翔集的海湾景象成为市民游客观赏的生态客厅[2] 技术与管理措施 - 组建专业海上环卫团队建立500米净岸工作机制每天无人机沿海岸线巡检[2] - 通过AI监测精准掌握鸟类迁徙和栖息情况[2] - 水系连通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促进水生动植物增多[2]
海洋工程穿上牡蛎“金钟罩”
科技日报· 2025-11-11 08:55
跨海大桥的桥墩在海浪中默默承压,港口码头的堤岸日复一日抵御潮汐侵蚀。这些海洋混凝土工程 是人类经略深蓝的基石,却始终难逃海洋腐蚀的宿命。传统防腐涂料有刺鼻的味道,而且可能含有毒 性,既污染生态又寿命有限。如何为海洋工程穿上"金钟罩",同时守护蔚蓝家园? "用技术手段让海洋固着生物发挥防护作用,既能修复生态,又能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可谓一举多 得。"吕建福说。 要让固着生物为工程"护航",选对物种是第一步。吕建福带领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科 研院所,赴多地开展考察调研与实海试验,对藤壶、牡蛎、海鞘等众多固着生物逐一进行种属鉴定、比 对筛选,最终,牡蛎成功"入围"。 牡蛎集群固着生长形成的牡蛎礁,素有"生态系统工程师"之称,具有改善水质、提升生物多样性、 防护海岸线等多重生态价值。团队将水泥基材料与海洋生物等进行深度融合,重塑海洋基础设施设计逻 辑,在全球首创基于牡蛎的海洋混凝土工程高耐久与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这项技术让"牡蛎军团"化 身"海洋卫士",为海洋工程披上一层重防腐、低成本且可自我修复的"生物铠甲",实现了从"以混凝土 征服海洋"到"打造海洋生命新发源地"的理念革新。 "筑巢引凤":让海洋卫士安家 ...
行进的海岸线|荒芜滩涂蝶变“幸福岸线” 绘就城海相融新篇
央广网· 2025-11-08 19:19
生态修复工程 - 公司完成215万立方米污水净化和385万立方米污染底泥治理与资源化利用 [1] - 公司在静湖周边打造18.24公顷绿化带 [1] - 公司打通静湖与故道河、蓟运河3条水系通道,形成水体串联网络 [3] 生态保护成果 - 公司完整保留贝壳堤湿地并新建惠风溪、蓟运河故道两处人工湿地,实现区域湿地保护率100% [3] - 区域鸟类种类从建设初期的106种增加至214种 [4] - 遗鸥公园成为鸟类南迁栖息点,吸引遗鸥等珍稀鸟类越冬 [3][4] 环境管理机制 - 公司组建专业海上环卫团队,建立500米净岸工作机制 [4] - 公司每日使用无人机沿海岸线巡检,确保岸滩清洁与生态完整 [4] - 公司应用AI监测技术精准掌握鸟类迁徙和栖息情况 [4] 海岸线变迁 - 36公里海岸线从荒芜滩涂转变为串联南湾公园等亲海公园的生态廊道 [1][6] - 海岸线沿线海水清澈透亮,入海口水质持续向好 [1] - 经过17年生态修复,海湾呈现水清岸绿、鸥鸟翔集景象 [6]
如何立体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
人民日报· 2025-10-09 17:04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战略意义 -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维度,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1] - 治理工作旨在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海洋可持续发展 [1] 科学统筹治理目标 - 治理需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推进治理与海洋高质量发展 [2] - 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优化海洋资源配置,推动海洋产业升级更新 [2] - 平衡短期经济回报与长期价值,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 [2] - 统筹局部与全局治理,完善重点海域治理目标,加强区域合作 [2] 深度延伸治理链条 - 治理链条需实现从片段治理向“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治理转变 [3] - 向源头防控延伸,构建陆海统筹的溯源治理机制,降低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压力 [3] - 向生态修复延伸,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及生物修复技术,建立修复效果长期监测评估机制 [3] 高效聚合治理资源 - 需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机制,汇聚各方力量,使治理从分散化走向集成化 [4] - 统筹制定整体战略与政策框架,明确部门权责与协作义务,解决“政出多门”问题 [4] -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常态化督察机制,推动部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协同” [4] - 强化技术支撑,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多源信息,为跨部门协作提供数据底座 [4] 综合运用治理手段 - 需综合运用法治、市场、科技等手段,产生“1+1>2”的整体效应 [5] - 运用法治手段制定保护法律法规,设立海洋开发活动边界,打击违法行为 [5] - 运用经济手段如价格、税收、信贷、补贴等杠杆,创新生态补偿和蓝色碳汇交易等机制 [5] - 注重科技赋能,运用5G、智慧感知网络、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治理的精准化和高效化 [5]
正和生态"生态海堤模块化系统"专利获授权 技术创新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 2025-09-17 21:16
公司技术突破 - 正和生态研发的生态海堤模块化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采用装配式海堤红树修复模块技术 破解传统钢筋混凝土海岸工程与生境适配性不足难题 [1] - 系统通过活植物特性与人工结构的复合体系 实现海岸带生态效益与防护功能协同 已在东莞滨海湾新区硬质海堤生态化改造示范段落地 [1] - 技术经2023年台风泰利和杜苏芮检验 展现出优异的结构韧性与生态适应性 为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1] 行业技术标准建设 - 公司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主导编制海岛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等三大行业标准 成为领域权威规范 [1] - 公司牵头承担十四五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相关课题 深度参与国家技术攻关 [1]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公司联合智谱AI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发布国内首个海洋生态修复垂直大模型ShorelineGLM [2] - 该模型可精准诊断生态退化症结并动态预测修复成效 推动修复模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与AI双轮驱动 大幅提升工程科学性与效率 [2] 项目落地成果 - 研发成果已在多地落地:厦门应用典型海岸侵蚀防护与活力海岸构建关键技术 海南东方实施珊瑚礁修复技术 广东雷州和海南三亚应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2] - 公司将持续推进海洋关键技术攻关与推广 服务沿海生态防护和滨海湿地修复等国家需求 [2] 政策背景 -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明确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要求 [1]
正和生态“生态海堤模块化系统”专利获授权 技术创新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9-17 18:39
政策背景 -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 [1] 技术创新 - 公司研发的生态海堤模块化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采用装配式海堤红树修复模块技术 破解传统钢筋混凝土海岸工程与生境适配性不足难题 [1] - 通过活植物特性与人工结构的复合体系 实现海岸带生态效益与防护功能协同 [1] - 技术已在东莞滨海湾新区硬质海堤生态化改造示范段落地 将人工海堤修复为连续生态系统 [1] - 2023年经台风泰利和杜苏芮检验 展现出优异的结构韧性与生态适应性 [1] 行业地位 - 公司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1] - 主导编制海岛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海洋生态修复验收指南 活力海岸构建技术指南三大行业标准 [1] - 牵头承担十四五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相关课题 深度参与国家技术攻关 [1] AI技术融合 - 联合智谱AI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发布国内首个海洋生态修复垂直大模型ShorelineGLM [2] - 模型可精准诊断生态退化症结 动态预测修复成效 推动修复模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与AI双轮驱动 [2] 项目落地 - 厦门应用典型海岸侵蚀防护与活力海岸构建关键技术 [2] - 海南东方实施珊瑚礁修复技术 [2] - 广东雷州和海南三亚应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2] 战略规划 - 公司将持续推进海洋关键技术攻关与推广 服务沿海生态防护 滨海湿地修复等国家需求 [2] - 助力海洋生态修复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2]
NbS下的蓝色修复方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5:54
文章核心观点 -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低成本大规模海洋生态修复提供了新思路,推动行业从局部治理向系统修复升级 [1][2][10][1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当前海洋生态修复面临成本高、规模小、效果差、类型少、人为干预多五大核心难题 [3][4] - 全球海洋生态修复成本比陆地生态系统高10至400倍,珊瑚礁和海草床修复成本中位数达8万美元/公顷,平均数高达160万美元/公顷 [4] - 多数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面积不超过10公顷,而全球需要修复的海洋生态系统面积达10至100万公顷 [4] - 已开展过修复工程的海洋生态类型仅占40%,海草存活率仅30.8%,盐沼存活率约64% [4][5] 解决方案与发展路径 - 理念上需落实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原则,发挥规模效应拉长工期降低成本,并倡议跨国生态修复优化全球布局 [6][7] - 技术创新重点包括多生态类型协同修复、布局深远海修复技术、开展海洋荒漠生态改造攻关、研发低成本技术及专用设备 [8] - 公众参与方面可通过提高社区和志愿者参与度降低成本,并建立科学家-社区-政府协同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 [9] 未来展望 - 行业正从局部治理向系统修复升级,未来应以全球视野布局项目,推动生态修复与减贫、水安全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深度融合 [10][11]
渤海湾“海底草原”生态修复再造“蓝碳”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6:04
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 - 曹妃甸海草床总面积为43.83平方千米 是中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1] - 自2019年启动修复工程以来 累计修复海草床938公顷[4] - 采用"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入选2025年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3] 生态效益成果 - 海草床年固碳量占海洋总固碳量约18% 尽管其面积仅占海洋面积的0.1%[1] -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修复前的60种增加至111种 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2.3%[4] - 为鱼虾蟹贝等海洋生物提供关键栖息地 被称为"海洋育婴房"[1] 技术实施细节 - 开发出海草根部附着泥坯的固定技术 解决海水冲刷难题[3] - 种植时机需把握三四个小时的潮汐窗口 团队需提前两小时抵达现场[3] - 建成智能监视监测系统 包含水下监测站点和电子界桩 可实时回传环境指标[4] 经济效益转化 - 2024年曹妃甸区年接待游客增至899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达66.28亿元人民币[4] - 依托海草床生态景观形成"旅游+"融合模式 发展海洋休闲渔业和科普研学等多元业态[4] - 区域已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实施更严格保护措施[4]
山东青岛新船启航举行公益放流活动
央视网· 2025-08-25 15:24
海洋生态修复活动 - 青岛市城阳区举行新船启航公益放流活动 60余名渔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 渔船修造企业代表及船东船长参与 [1] - 活动呼吁渔民积极参与海洋生态修复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争做海洋养护者 [1] 生态补偿与资源养护方式 - 公益放流是生态补偿和资源养护的有效方式 替代传统燃放鞭炮祈福仪式 [3] - 5000余尾黄姑鱼苗被投放大沽河入海口 标志渔业传统与现代环保理念融合迈出坚实一步 [3] 渔业绿色转型规划 - 城阳区将通过政府引导 企业参与 渔民响应推动渔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5] - 计划优化海洋渔业资源 实现以鱼净水 以鱼养水 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5]